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中华医典·医案》文献挖掘的调和营卫用药规律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营卫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此乃营卫和谐之道。营属阴,卫属阳,营卫运行正常,则阴阳平衡,身体安康。若营卫的生理功能受到损害,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卫弱营强、卫强营弱、营卫两虚等,均为营阴与卫阳的失调,可统一表述为营卫不和[1-3]。此时,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人体的抗病能力减弱,疾病也随之而来。调和营卫的典型方剂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4-5],同时,历代医家对于此类病证的治疗特点与用药规律也非常值得我们探究。

营卫不和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证型,各个医家在调和营卫用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留下大量文本资料。然而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较少有文献资料对历代医家们调和营卫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本文基于《中华医典·医案》(第五版)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研究古代医案中调和营卫的用药规律,通过分析核心药物的归经、药性、药味及功效,归纳总结用药规律,以期为调和营卫的临床用药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本研究以《中华医典》建库以来至今收录的医案为数据源,以“营卫”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检索到的病案和方药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纳入标准 病案描述中涉及“营卫不和”的相关描述,如营卫失调、郁阻营卫、营卫不宣、营卫两虚等;方药为内服药且具有完整药物组成。

1.3 排除标准 病案描述中无法明确辨别为 “营卫不和”者;方药为外用剂型;无具体药物构成者;方名或药物组成重复,仅收录医案年代最早者。

如图3A所示,经过增温处理之后,美国薄荷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较对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7 d时,增温处理下薄荷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显著上升了15.2%(P=0.016<0.05),而处理14 d时,较对照显著下降了10.0%(P=0.015<0.05);如图3B所示,处理7 d时,增温处理下薄荷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上升了3.6%,而处理14 d时,则较对照显著下降了16.6%(P=0.020<0.05)。

1.4 药物名称 参照《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将药物别名、异名等进行统一,如将“枣”“南枣”“红枣”等统一规范为“大枣”;同一植物的不同使用部位,如橘白、橘红、橘皮、橘络等均统一为陈皮;同一药物的不同炮制方法,如炙黄芩、黄芩炭、酒黄芩等均统一为黄芩;炮制方法不同导致药味药性有较大区别时,则不做统一处理,如生地黄、熟地黄分开统计;药物的不同产地者,如广郁金、川郁金等均统一为郁金。

秋天,大雨依然不时突袭,我从来不担心会被淋成落汤鸡,因为我有遮雨神器——书包。它从顶部伸出一把大雨伞,遮在我的头上。我一边飞翔,一边看着雨如丝线、如细箭从身边落向大地,这感觉好奇妙!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66首方剂,30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合计3 787次,药物平均使用率为10.35药次。

出现频次不低于20次的药物共计44味,合计2445频次,占总频次的64.6%,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如茯苓、当归、甘草等,均为调理脾胃之药,其味以甘为主,其性以温为主,其归经以脾经为主。可见,在涉及营卫不和的医案中,历代医家多认为调理脾胃是治疗营卫不和的根本。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营卫之气,是由脾胃之水谷所化生,本于气血阴阳而运行于外,因此,调和营卫的着眼点应该是调理脾胃。

辛味药能散、能行,在表证及气血瘀滞时多使用。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营卫不和者,实则为气血不和于内也[11]。故调和营卫时需用辛味药以发散行气,促进气血的循环。方中当归、陈皮、半夏、桂枝、生姜等为辛味药,均具有畅通气血的作用。

SPSS19.0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口腔舒适度、口腔修复体匹配程度、生活质量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s)表示;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计数资料用x 2检验,采用%表示,P<0.05,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归经分布

归经表达了药效所达位置,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理论之一[7]。参照《中药大辞典》将药物归经分类为心经、肺经等,结果见表2。

按照药物的功效分类,将核心药物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等,分组结果见表5。

表1 出现频次大于20次的药物

药物茯苓当归甘草陈皮白芍半夏桂枝大枣生姜白术黄芪频次206 179 174 172 158 121 106 96 93 91 62药物川贝母党 参杏 仁人 参生地黄麦 冬何首乌鳖 甲黄 芩香 附薏苡仁频次48 48 43 42 40 39 38 37 36 36 35药物郁金柴胡川芎谷芽干姜牡蛎青蒿秦艽丹参桑叶石斛频次33 31 31 31 29 28 27 26 25 25 24药物蒺 藜牡丹皮竹 茹阿 胶黄 连牛 膝青 皮石 膏酸枣仁赤 芍防 风频次23 23 23 21 21 21 21 21 21 20 20

表2 调和营卫中药归经频数分布

归经 药物数13 18 18 23 10药物出现频次/次心肺脾肝肾心包胆胃小肠1 9 1大肠膀胱三焦5 0 3 2 1 796 1050 1614 905 467 31 242 845 0 100 126 36药物频次占比/%12.8 16.9 26.0 14.6 7.5 0.5 3.9 13.6 0.0 1.6 2.0 0.6

3 药性分布

药性的不同可实现对人体阴阳平衡之调节,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8]。本文参照《中药大辞典》,将药性分为热、平、凉等,对44味核心药物的药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调和营卫中药药性频数分布

药性大热药物数 药物出现频次/次热温微0 1 1 5温平凉微寒寒大寒1 8 3 9 6 1 0 29 1146 23 553 241 250 182 21药物频次占比/%0.0 1.2 46.9 0.9 22.6 9.9 10.2 7.4 0.9

在药性频数分布表中可看出:药物出现频次占比最高的2个药性分别是“温”和“平”,合计占比69.5%,其中,温性药独自出现的频次占比就高达46.9%;相比之下,核心药物中并没有出现大热之性的药物,热性、大寒之性的药物也很少出现。可见,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用药以温性药及平性药为主。依据李东垣《脾胃论》言“戊湿其本气平”“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者,非独用也。”所以,医家在用药时,多选用温和、平性之药,兼用少许微寒之品,保证《难经·四十二难》的“脾裹血,温五脏”的功能,实现温里散寒、温经通络的目的[9]

4 药味分布

本文参照《中药大辞典》,将药味分为淡、甘、苦等,对44味核心药物的药味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波束成形(Beamforming)”技术是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发的Mag-MIMO(Magnetic-MIMO)无线充电系统首次将波束成形技术应用于无线充电领域[3]。基于该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使得原本全向传输的能量集中传输至某个或某些特定方向。这将有助于延长充电距离、提高充电效率,并增强抗干扰性[4]。

表4 调和营卫中药药味频数分布

药味淡微甘药物数 药物出现频次/次2 1甘辛咸酸微22 16苦苦2 3 3 20 241 36 1390 961 65 200 117 922药物频次占比/%6.1 0.9 35.4 24.4 1.7 5.1 3.0 23.4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描述护士的一般资料,中文版共情疲劳量表、职业认同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情况,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甘味药有缓和药性、补益、和中之效,如茯苓、当归、甘草等。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中较多应用甘味药,表达了扶助正气的思想。此外,营卫不和多由脾胃虚损,运化失常所致,因甘味药多为补虚药,故在治疗中易起到治本的效果[10]

出现频次低于20次的药物,其在366首方剂中的出现概率低于5%,属小概率事件[6]。因此,本文仅对出现频次大于20次的核心药物进行分析。

苦味药有燥湿、坚阴的功效,其与温性药物合用,能够温燥脾湿[12]。脾主升清,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是脾体干燥而不被水湿所困,如清·吴达《医学求是》中:“脾燥则升。”若脾气虚衰,运化失职,则水湿内生;水湿之邪,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13]。故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补脾与利湿同治,温能补脾,燥能去湿。

实验组:对实验组疑似乳腺癌患者实施MRI检查,患者在这段过程中保持仰卧体位,对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位先进行常规扫描,再进行增强扫描,将对比剂注入患者肘静脉。将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1.2毫米,扫描6次,每次间隔20秒,扫描时长60秒,在扫描过程中发现病灶要通过患者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0.1mmol的对比剂,扫描时长为6min20s。

5 功效分布

在药物归经频数分布表中可看出:药物出现频次占比最高的归经为脾经,占比26.0%;其次是肺经,占比16.9%;肝经、胃经、心经、肾经等也有较高频次的出现;其余归经,如心包经、小肠经、大肠经等,出现比例极小。可见,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用药归经稍侧重于脾经。《素问·营卫生会》:“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见,营卫之气来源于水谷之运化。水谷在体内的运行,《素问》中亦有论述:《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由此可见,胃、脾、肝、肺、心都与营卫之气的化生与运行密切相关,医家用药时也多选归入胃经、脾经、肝经、肺经、心经之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谷气通于脾”,《素问·厥论》又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所以,脾的功能失常是造成营卫不和的根本。脾与胃相表里,故临床用药时,侧重于使用归经为脾经与胃经的药,以调理脾胃,进而调和营卫。

表5 调和营卫中药功效频数分布

功 效安神药药物数1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祛风湿药温里药消食药药物出现频次/次21 1 009 235 110 275 229 241 51 188 26 29 31 13 4 4 5 3 2 2 7 1 1 1药物频次占比/%0.9 41.3 9.6 4.5 11.2 9.4 9.9 2.1 7.7 1.1 1.2 1.3

从药物功效频数分布表中可看出:药物出现频次占比最高的功效是补虚药,占比41.3%;其次是解表药,占比11.2%;二者合计频次占比52.5%,占总药物频次的一半以上。可见,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用药以补虚药、解表药为主。

新媒体的一个常见定义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强调交互性的传播媒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引入给媒体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涉及制作、储存、操纵、传播等全部环节,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全部格式(Manovich 2001:5-6)。据上述定义,推特等社交媒体当属新媒体范畴。

对本研究两组患者在治疗以后的SF-36评分、MBI评分和ICF总分进行评价,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所示。

茯苓既不是解表药,也不是补虚药,而是利水药,却是医家所用次数最多的药,分析其原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则易生湿,湿又反伤脾土,脾喜燥恶湿,所以,治疗时要用利水渗湿的茯苓。况茯苓归脾经,还有健脾之功,故用茯苓可谓是一举两得,成为治脾第一要药。

6 结 论

本文基于《中华医典·医案》(第五版)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研究古代医案中调和营卫的用药规律。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66首方剂,合计30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3 787次。前四位高频药物分别为茯苓、当归、甘草、陈皮。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所用药物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和苦为主,归经稍侧重于脾经,功效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该结论可为调和营卫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辜善治.张仲景营卫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5-20.

三维荧光光谱获取方法:三维荧光光谱仪的型号为日立F-7 000。荧光参数设定为:扫描电压为700 V,扫描速度为2 400 nm/min,扫描范围为0~10 000,激发、发射波长分别设置为250 nm~450 nm、300 nm~550 nm,各波长和狭缝的间隔都为5 nm;由于290 nm以下的散射光会使荧光图出现散射,为了避免这种影响,290 nm的截止滤光片用在此仪器。

《伤寒论》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营、卫为水谷精微之气所化生,“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二者并行而不悖。卫属阳,营属阴,二者相互为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向外发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还需要与营气相互协调。在治疗时,仲景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方中桂枝、生姜为解表药,使邪气从表而去;芍药、甘草、大枣是补虚药,补益营卫的不足。此方可谓是标本兼顾,不愧为群方之首[14]

[5] 左军,王海鹏,张博.桂枝汤治疗营卫失和型不寐的医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6,33(5):32-33.

在药味频数分布表中可看出:药物出现频次占比最高的3个药味分别是“甘”“辛”和“苦”,合计占比83.2%,相比之下,微甘、咸、微苦药物基本没有出现。可见,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用药药味以甘、辛和苦3种药味为主。

[3] 江伟.《伤寒论》营卫不和证机理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8):547-548.

[4] 周欢,张军平.从“疏肝气,调营卫”角度探讨柴胡桂枝汤治疗冠心病的用义与内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5):1170-1173.

[2] 谢斌,陈谦峰.营卫运行失常与失眠病机探讨[J].光明中医,2017,32(14):2006-2008.

[6] 《西部医学》编辑部.医学统计方法中的“概率”概念[J].西部医学,2015,27(7):1118.

[7] 徐宇琨.浅探药物归经理论及其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3-5.

[8] 李学林,高晓洁,刘瑞新,等.试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整体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6):2038-2041.

[9] 吴海淮,敖继华.小议“升脾阳与养胃阴”[J].中医杂志,2010,51(S2):46-48.

[10] 温桂荣.桂枝汤治疗杂病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828-2831.

[11]关越馨.基于数据挖掘的朱建贵教授治疗失眠的药法规律及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7-21.

[12]曾治君,汪金蓉,张政杰,等.苦寒药黄连黄芩对代谢性疾病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5):120-124.

[13]赫雨薇,姜树民.姜树民教授“给湿邪以出路”治疗脾胃病[J].吉林中医药,2016,36(12):1205-1207.

[14]邓艳蓉,袁红霞.浅析仲景桂枝汤的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2014,30(9):60-62.

在上述案例及以后几次(某石化公司催化装置油浆换热器入口管、催化装置增压机入口管线)的法兰偏口矫形工作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高黎,贾春华
《福建中医药》 2018年第02期
《福建中医药》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