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佛教的观世音菩萨信仰试论

更新时间:2016-07-05

佛教传入中国,在适应国情和民俗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既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历代翻译的汉文三藏经典,形成了会通民族传统文化和融合大小乘佛教教义的各个宗派的教理;又适应中国环境建立寺院、按照戒律清规管理的教团,同时还形成了受到广大信众尊奉、供养、礼敬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佛菩萨罗汉的神圣敬信体系、修行仪规和各种形象的造像。

在对菩萨的信仰体系中,体现大乘菩萨之道的大悲、大慈、大行、大愿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信仰最为盛行,然而其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本文仅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作比较全面、综合的考察和介绍。

一、中国佛教观世音菩萨信仰依据的经典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指发心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众生,古代曾意译为开士、始士或高士。

在尊奉佛为本尊的同时,尊奉菩萨信仰,奉行标榜“大慈大悲”和“六度”意译是六波罗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宗旨的菩萨之道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特色。从佛经记述来看,大乘佛教所遵奉的菩萨可谓无数,但在中国佛教中最常见而且影响大的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其中尤以观世音菩萨影响最大。

观世音(梵语Avalokite'svara),意译阿婆芦吉低舍婆罗、楼亘等,意译光世音、观世音、观自在等,唐代以后多称观音。在大乘佛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的经很多,然而最基本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法华经》在两晋时期先后有两个译本,一个是西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一个是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全名《妙法莲华经》)。《正法华经》有十卷二十七品,第十卷所载第二十三品即为《光世音普门品》。光世音”是“观世音”的异译。至于《法华经》有七卷,原亦二十七品,后人增为二十八品其中的《提婆达多品》为后人所知。,第七卷所载的第二十五品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语句上增有《光世音普门品》所没有的重颂偈。这两个译本的文字语句虽不一致,但内容大体相同。

此外,如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华严经·入法界品》、难提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简称《请观世音经》)《出三藏记集》卷五,此据《开元录》卷三,谓出《法上录》。、北凉昙无谶译的《悲华经》,以及重要的弥陀净土经典、三国魏康僧铠译的《观无量寿经》和南朝宋畺良耶舍译的《观无量寿经》等,都有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内容。

隋唐以前,重要的观世音经典还有:南朝宋昙无竭译《观世音授记经》一卷;南朝齐法意译《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一卷(佚);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隋唐以后,又有大量密教的观世音经典译出。

对“法律术语”的内部特征,学者们的定义繁简不一,角度也不尽一致。“法律意义”内涵比较宽泛,包含了“表达概念”“指称现象和本质”这两种定义,也为较多学者采纳。此外,许多学者的定义中都包含了法律语境或法律语体,那么从逻辑上反推,如果同一词语在非法律语境或语体下,则不必遵照其法律意义,也不必遵照其审定的译名。

二、何谓“观世音”

《法华经·观世音苦萨普门品》说: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则为:

若有众生,遭亿百千姟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得解脱,无有众恼。

后秦僧肇《注维摩诘经》卷一引鸠摩罗什的解释说:

2.讲求时代性。时代性焕发党内政治生活的生机。党内政治生活要具有时代性,就必须走在时代前列。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善于将新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立足新的实际改革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敢于触及矛盾,紧扣党内政治生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形成新的制度安排,体现出预见性和创造性,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党内政治生活充满活力。

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自在也。

马郎妇者,出陕右。初是此地俗习骑射,蔑闻三宝之名。忽一少妇至,谓人曰:有人一夕通“普门品”者则吾妇之。明旦,诵彻者二十辈。复授以《般若经》,旦通犹十人。乃更授《法华经》,约三日通彻。独马氏子得通,乃具礼迎之。妇至,以疾求止他房。客未散,而妇死。须臾坏烂,遂葬之。数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以锡拨其尸。挑金锁骨谓众曰:此普贤圣者,闵汝辈障重,故垂方便,即陵空而去。

这都是说,有这样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神通广大的观世音菩萨,当众生遭遇危害、苦难时,只要称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观世音菩萨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往解救。在当时佛经翻译者和历代佛教信众的心目中,对这种说法是认真对待并且是深信不疑的。

历史证明,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面貌创造了神和一切超越现实的膜拜对象。在古代,自然灾害,社会上的暴政和战乱、贫困饥饿、疫病伤亡以及各种精神苦恼、心灵创伤,……这一切都是民众现实遭遇的真实苦难。那么如何摆脱这些苦难呢? 在当时情况下,人们在探求和实施现实的手段来超脱困境和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往往借助想象或者期盼在那辽阔的苍天有超现实的神灵、救世主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苦难,得到安乐。各种宗教所崇奉的具有不同形象和超现实巨大济世功能的神灵和膜拜对象,便是适应民众的这种心理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大乘佛教的观世音菩萨应当说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在现实人间以大慈大悲精神救苦救难的神通广大的菩萨,能够将遭遇苦难的人们解救出来,给予安乐和幸福。

在佛教信仰的教义体系中,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教说也蕴含着劝善惩恶、扶弱济困的伦理和抚慰苦难民众心灵的内容,应当说是有益于社会道德教化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

三、观世音信仰体现的菩萨之道

大乘佛经所描述的观世音菩萨是以实施“大慈大悲”的菩萨之道,在现实世界解救众生苦难为特色的,信众因称为“救世观音”、“大悲观音”等。

3)不同的微物理和积云参数化方案的组合可能会影响模式对云微观结构的预报情况,进而会影响降水。本次实验中Morr-KF方案预报的云水、雨水质量比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案偏弱,对应区域的降水强度也偏弱。选取较优方案开展集成试验发现,集成之后的RMSE降低了,ACC提高了,TS评分虽然不是最优,但也排名靠前。由此发现多方案集成可改进预报结果,降低模式预报的不确定性,使预报结果更加精确。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愍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念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老年人患病较多,其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导致的[1-2]。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该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对人们的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其属于慢性疾病,且无完全治愈的方法,患者需终生服药,但老年患者因记忆力或经济问题影响,治疗依从性较低,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用一定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个性化护理为临床常用护理方式,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意为大乘主张的慈悲已超越于禅观,是要求让众生在现实“得乐”,“脱苦”。观世音菩萨就以大慈大悲为本愿,有这种德能。据《法华经·普门品》,众生遭遇的的四种苦难观世音皆可解救:

(一)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遭遇者称念观世音名字,“入大火不能烧”,“为大水所漂……即得浅处”。

马头观音,谓持“马头观世音菩萨法印咒”(或“马头观音心陀罗尼”),其造像:“有四面,中菩萨面,极令端正,作慈悲颜,颜色赤白,头发纯青。左边一面作大瞋怒黑色之面,狗牙上出,头发微竖,如火焰色。右边一面作大笑颜,赤白端正似菩萨面,头发纯青。三面头上各戴天冠及著耳珰,其天冠上有一化佛结跏趺 坐,中面顶上作碧马头,仍令合口。”(唐不空译《阿耶揭唎婆像法》)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卷六详载关于马头观音的信仰。

以上除《高王观世音经》及《观世音三昧经》外,皆已佚失。参照隋法经等人编的《众经目录》卷二、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十等,可以认为,前五经在隋代以前已经流传。

(四)鬼怪之害,如遇罗刹、夜叉(皆为佛教所说能伤人吃人的恶鬼),称念观世音之名,也可得救。因此,观世音也被称为“施无畏者”,说它可以给遭遇危难的众生以“无畏”,使他们不再感到恐惧。

另外,佛经还迎合人们愿生好儿好女的心理,宣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众人受敬。”此为后来中国民间在寺庙观世音像(也有“送子观音”)前供养发愿求子求女的根据。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也将借代(书中叫“代替”,还说也叫“换名”)分为两大类:对代和随代。对代包括八类:实代虚,虚代实,果代因,因代果,局部代全体,全体代局部,泛称代特称,特称代泛称。随代,就是借从属物以代替本体,分为四类:以特征代本体,以特征的喻体代本体(可以看成比喻兼借代),以标识代本体,以所在地代事物本体。[注]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7-101页。

近代倡导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1890 -1947)太虚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按照公历是1890年1月8日。本文月份,凡用中国数码表示为阴历,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则为阳历。曾以厦门五老峰下南普陀寺的大悲殿为题写诗:“五老此留形,清净为心皆补怛(按:观音净土普陀、补怛洛迦);普门无定相,慈悲济物即观音。”《太虚大师全书》第二十编《诗存·联语》:《南普陀寺大悲殿》。突出点示观世音菩萨最突出的特色是以“清净为心”,处处在在应机显化“慈悲济物”。这正是大乘菩萨之道的体现。

四、佛经描述观世音菩萨显化的形象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述:

对湿地旅游投入少,生态旅游资源缺乏应有的保护。周围居民的过植、过牧等,使候鸟栖息地减少;洪涝威胁存在,水体污染加剧,景观简化,生产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尖锐。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佛教所说的“慈”、“悲”有其特定的含义。在小乘佛教禅观“四无量”中有慈、悲两种禅定,各以修慈心、修悲心为禅观内容,也称为慈观、悲观,合称“慈悲观”,谓以修此观来克制瞋恚,培养慈悲心理。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佛教的慈悲是局限于禅观范围的小慈小悲,而称大乘的慈悲是真正在众生中实践的大慈大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七解释说:

后世把以上种种形象概称为“观世音三十三身”。即:佛、辟支佛(缘觉)、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毗沙门(即多闻天,四天王之一)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睺罗伽(蟒神)、执金刚(金刚力士)。说观世音现化这三十三种形象是为了向不同的众生说法和施救,使他们达到解脱。后来,题为唐般刺蜜帝译的《楞严经》(或疑为汉人撰述)卷六所载观世音的三十二种应化身形(“三十二应”),也取自这里。

6) 磁通切换型电动机与其他电动机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功率密度、负载特性、电磁特性、控制策略、可靠性、温升、振动、电动机及控制器成本等诸多因素的比较,揭示各自的使用特点。

总之,按照佛教的说法,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拥有无限神通,能够适应不同时机和场合,显化各种形象向各类众生宣说佛法,引导他们觉悟解脱,并能把他们从遭遇的苦难中解救出来。

由于观世音菩萨信仰迎合了广大信众希望拥有超现实力量的神灵帮助摆脱苦难的心理,因此各种记述观世音菩萨信仰和观世音形象的佛经、情节多岐的观世音故事得到迅速传播。

三国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只说西方安乐(极乐)世界“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到南朝宋畺良耶舍译的《观无量寿经》中,把观世音与大势至二菩萨说成是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侍者“侍立左右”,在所说的“极乐世界”十六观(禅观)中,第十观即为观观世音,说如有人信仰、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者,死后根据其功德大小而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不同方式的“迎接”和教化。后世寺院塑像中有阿弥陀三尊,在阿弥陀佛的左侧是观世音菩萨(代表佛的慈悲),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代表佛的智慧)。

国家提出的“互联网+”及“大数据”发展战略,使得传统的包装及印刷行业主动或被动地融入其中,为这个古老的加工产业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遥远的距离被拉近,且囊括了整个加工行业的方方面面。当然,实现“互联网+”及“大数据”战略转型的基础平台之一就是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寺院供奉善财童子拜观音造像的做法,是源自《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记述,谓善财童子接受文殊师利菩萨的教化,到处访求“善知识”(意为善友),“问菩萨行,求菩萨道”,前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卷本《华严经》仅有四十四名。唐时由法藏与日照增为五十三名;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本《华严经》亦为五十三名。,其中第二十七位善知识就是观世音菩萨。说观世音菩萨在南方的光明(唐译《华严经》音译为“补怛洛迦”)山。这里“处处皆有流泉浴池,林木郁茂,地草柔软”。观世音向善财童子自称“己成就大悲法门光明之行,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常于一切诸佛所住,随所应化普现其前,或以惠施摄取众生,乃至同事摄取众生。显现妙身不思议色摄取众生,放大光网,除灭众生诸烦恼热,出微妙音而化度之,威仪说法,神力自在,方便觉悟,显变化身,现同类身,乃至同止摄取众生(唐译本:“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同居,而成熟之”)。……欲令一切离险道恐怖……杀害恐怖、贫穷恐怖……”(卷五十一,唐译卷六十八)。着重突出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方面,是说观世音显化各形状,用各种方式向众生宣说佛法,解脱众生。根据此经,后世佛教信众把观世音所居光明山——补怛洛迦(或“补陀落迦”)称为观世音净土。

(二)十六国、北朝割据政权,挑动民族仇杀,残害民众,无辜的受害者向观世音菩萨呼救。

大乘早期经典多说观世音是菩萨,未讲他成佛。然而随着观世音等菩萨信仰的流传,也出观世音于未来成佛的经典。北凉昙无谶译的《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说:无数劫以前,世界名“散提岚”,劫名“善持”。当时人寿八万岁,有佛出世,称“宝藏如来”。国王名无量净(也作“无诤念”),受宝藏如来的教化成佛,此即无量寿佛,佛国称为“安乐”。他原来的太子即为观世音,第二子为大势至。宝藏如来又为观世音“授记”(预言),说他在此后无数劫(无量时间),在无量寿佛涅槃以后也要成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名曰:一切珍宝所成就。”再过无数劫,观世音涅槃后,大势至继之成佛南朝宋时昙无竭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也讲这个内容,但详略和某些情节和译名不同。

9月18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云南省下拨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5亿元,主要用于近期云南墨江5.9级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过渡期生活救助、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受灾群众生活救助需要。

约在5 至7世纪以后,在大乘佛教的中后期兴起密教。在密教经典中关于观世音的经典很多,共同特点是把观世音菩萨与某一个秘密经咒(陀罗尼)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规定绘制或塑造持某一密咒的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形象及有关祭祀、祈祷的方法。东晋时期西域居士难提译的《请观世音经》就属于这类经典。此经大意是:毗舍离城发生大瘟疫,当地信徒受佛教诲,请来西方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观世音持杨枝净水,教人反复念诵:“南无(按:意为归命)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悲大名称,救护苦厄者”,并念所谓“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使当地病除;还载有观世音说“消伏毒害陀罗尼咒”及其利益功德等。此经译出后曾相当流行。

记述观世音菩萨内容的密教经典,从南北朝到隋唐陆续译出很多。这些经典介绍种种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和相应的供养礼拜仪轨、密咒,其中主要的观世音形象有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马头观音、不空羂索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等。

十一面观音,谓持“十一面心咒”,其造像是:“十一头,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瞋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后著光,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花,展其右于,以串璎珞施无畏手。”(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千手观音,也称千手千眼观音、千眼千臂观音,谓观世音在过去“无量亿劫”从千光王静住如来受“大悲心陀罗尼”,发誓“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身上长出千手千眼(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其造像为:“面有三眼,臂有千手,于千掌各有一眼,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当心合掌,一手把金刚杵,一手把三戟叉,一手把梵夹,一手执宝印,一手把锡仗,一手掌宝珠,一手把宝轮,一手把开敷莲花,一手把羂索,一手把杨枝,一手把数珠,一手把澡灌,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种种宝雨,施之无畏,又以二手当脐右押左仰掌。其余九百八十二手,皆于手中各执种种器仗等印。”(唐菩提流志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后世寺院也有其他造型的。

(二)社会性苦难,如即将被杀害,念观世音名字,“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或经商遇贼,念观世音名皆可得救。

不空羂索观音,谓持“不空羂索心王陀罗尼真言三昧耶”,度脱一切众生。其造像为:“三面两臂,正面慈悲。左面大瞋,怒目张口。右面微瞋,频眉合口。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左手执羂(按:原意为绊兽索),右手扬掌。”(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五)

如意轮观音,谓持“大莲华峰金刚秘密无障碍如意轮陀罗尼明三昧耶”,造像为:“面西结跏趺坐,颜貌熙怡,身金色相,首戴宝冠,冠有化佛,菩萨左手执开莲花,当其台上画如意轮宝珠,右手作说法相。”(唐菩提流志译《如意陀罗尼经》)

准提观音,原作准提佛母,后世也作为观音形象之一,谓持“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其造像为:“身黄白色,结跏趺坐,坐莲花上,……其像面有三目,十八臂,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作施无畏,第三手执剑,……左第二手执如意宝幢,第三于持开敷红莲花。”(唐不空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

以上六观音皆被看作是观世音的化身,其总体或本体被称为“圣观音”或“正观音”,为佛教通常所说的观音菩萨。隋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摩诃止观》卷二之上说有六观音,“能破六道三障”,即大悲、大慈、师子无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远六观音,分别主破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的“三障”(迷执于中谛、假谛、空谛的无明障、取相障、无知障)。日本天台宗所传密教(台密)和真言宗(东密)对此有新解释。台密以圣观音代化地狱的大慈观音、以千手观音代化饿鬼的大悲观音、以马头观音代化畜生道的师子无畏观音、以十一面观音代化阿修罗道的大光普照观音、以不空罥索观音代以化人道的天人丈夫观音,以如意轮观音代化天道的大梵深远观音;东密前五观音与此相同,对化人道的观音作准胝观音。相关佛经宣称,人们只要按规定祭祀这些观世音,并诵持那些与之相应的密咒,就有求必应,可以得到各种现实功德和利益:或治病,祛灾,解难,灭罪,得福;或迅速觉悟,解脱成佛。

五、马郎妇观音、三十三观音和妙善观音

在《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对观世音三十三应身的描述中已有比丘尼、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童女等女性形象。因此,在观世音菩萨信仰中以女性形象出世传法、救苦救难是应有之义,并非是后世人超越佛经提出的。

根据佛教文献的记载,随着观世音菩萨信仰的盛行,在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女性形象的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和信仰。其中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南宋志磐编撰《佛祖统纪》卷四十一所载唐宪宗元和四年(809)“马郎妇”的传说: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依托地理优势,周边冬枣种植面积在百亩以上,火龙果种植面积上百亩。为了扩大云天化品牌在运城市场的知名度,让农民朋友感性认识云天化系列复合肥,积攒老百姓的口碑,通过与当地农户交流、探讨,共同制定了本次试验示范。

大意是说,在陕西一带民俗尚武,善骑射,不重佛教信仰。有菩萨为教化引导民众信佛,化身为貌美的少女,提出谁能在一晚上背诵《法华经·普门品》,便嫁给他。结果,能背出者达二十人。接着又依次提出一晚上能背《般若经》,三日能背《法华经》……。最后,只有马姓男子皆能背诵。未想到将女子娶进门之后,尚未同房女子已死。数日后,有异僧前来点示此女是普贤菩萨的化身。进入元代之后,在念常集编《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所载的马郎妇传说,情节与此相同,只是文字稍有增加,将原来的《般若经》改为《金刚般若经》,并谓马郎妇是“圣者”显化。然而在觉岸所编撰的《释氏稽古略》的唐代记事中,明确地说:“马郎妇,观世音也。”并且将元和四年改为十二年(817),说:“菩萨大慈悲力,欲化陕右,示现为美女子……”。此后,以马郎妇为观世音的化身的说法几乎成为佛教界的共识。

南宋以后,马郎妇观音也被说成“鱼篮观音”。南宋临济宗大慧下三世北涧居简(11641246)曾作《马郎妇》之赞,说:“念得莲经(按:《法华经》)便嫁伊,空花无蒂欲谁欺。金沙滩上黄金锁,狼藉春风到几时?”金末元初曹洞宗高僧万松行秀(1166-1246)在所著《从容录》卷五第七十九则“长沙进步”的“示众”中说:“金沙滩头马郎妇,别是精神,瑠璃瓶里捣糍糕,谁敢转动。不入惊人浪,难逢称意鱼。宽行大步,一句作么生?”他们说的“金沙滩上”、“金沙滩头”的马郎妇观音就是鱼篮观音。据明代云栖袾宏辑,钱谦益订《宋文宪公护法录》卷九记载,宋濂(13101381)引作者不详的《观音感应传》在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释法力传》中有:“别有《观音感应传》,文事包广。”法力是北魏末期人。道宣生活在唐前期,传中的《观音感应传》自然不会有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事,自然不是宋濂所引。说:

唐元和十二年,陕右金沙滩上,有美艳女子挈篮鬻鱼。人竞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经,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焉。黎明能者二十。女辞曰:一身岂堪配众夫邪? 请易《金刚经》,如前期。能者复居其半。女又辞,请易《法华经》,期以三日。唯马氏子能。女令具礼成婚。入门,女即死,死即麋烂立尽。遽瘗之。他日,有僧同马氏子启藏观之,唯黄金锁子骨存焉。僧曰:此观音示现以化汝耳。言讫飞空而去。自是陕西多诵经者。

这里描述的虽是马郎妇观音的传说,然而这个马郎妇观音已经成为在“陕右金沙滩上……挈篮鬻鱼”的鱼篮观音了。清代弘赞在犙所编《观音慈林集》卷下载录此文,题之为“文宪公宋濂作《鱼篮观音像赞》”。可见,世人已经将马郎妇观音与鱼篮观音混同。

(左为马郎妇观音,右为鱼篮观音)上引画像取自网上载依林法师绘《中国古代三十三观音圣像图》。

后世据《法华经·普门品》观音三十三应的说法描绘出形象各异的三十三体观音的图像。同时,立体造像也日益普及,以在寺院的彩塑最多,也有铜雕、木刻、玉雕、瓷制和刺绣等。清代卓峰绘制了“观音应化图”三十三幅(现藏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据日本梶川辰二編、明治十九年(1886)出版线装本《増补诸宗佛像图汇》所载,此三十三观音包括:

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泷见观音、施药观音、鱼监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阿摩提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多罗尊观音、蛤蜊观音、六时观音、普悲观音、马郎妇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参考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观世音菩萨·附六:三十三观音”,台湾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1994年。

在这里是将马郎妇观音、鱼篮观音分别描绘的。此外,直至现在,参照《法华经·普门品》绘制各种艺术形式的观世音菩萨画像仍盛行不衰,反映了观世音菩萨信仰在社会广大民众中的广泛影响。实际上,观世音菩萨造像也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艺术界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体裁和取材领域。

进入宋代以后,兴起妙善公主千手千眼大悲菩萨的造像和供奉。经考察了解,在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城东南的香山(火珠山)之巅的香山寺内大悲观音大士塔的卷洞内,有立于宋代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全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得道正果史话碑》碑文是楷书,碑高2.22 米,宽1.46 米。原碑在文革期间受损,后从北京寻得民国年间全文拓片。200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由肖红、曹二虎、何清怀主编的《香山大悲菩萨传》载录原碑照片、拓片、录释文及相关介绍。),由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十一月知汝州的蒋之奇(1031 ~1104)撰写碑文,翌年请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蔡京(1047 ~1126)书丹。碑后之赞说,唐代道宣律师(596 ~667)在终南山灵感寺期间曾听天神讲述妙善公主在香山修证成道为大悲观世音菩萨的“灵踪”。弟子义常奉师命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将此传闻编录为《香山大悲菩萨传》,长期置于旧屋经堆之中无人注意。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有称来自终南山灵感寺的僧人带来《香山大悲菩萨传》抄本,赠予香山寺的住持怀昼。蒋之奇读后,对原文加以润色并撰此碑文。

道宣是唐代著名律僧,平生为人严谨,碑赞说他听闻天神讲述,然后让弟子义常编录《香山大悲菩萨传》之事,明显带有神秘传说色彩。然而,碑文由宋朝名臣蒋之奇撰写、所述妙善公主是观世音化身的内容为世人信奉,在香山为之建塔立碑却皆是事实。

晌午时分,二人进了沙河沿,在村头大樟树下坐了下来。坤二少爷村前村后踱了一圈,但见府前的一棵枣树挂满了红枣,成熟的枣子散落地上。他眉头一动,轻咳一声。百里香听到暗号,立马脖子一扬,亮开嗓子喊:“卖香油呐,刚出榨的黑芝麻香油,快来买呐——”

据此碑文:天神应请告诉道宣说:“观音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惟香山因缘最为胜妙。”香山在哪里? 谓在嵩岳南二百余里,有三山并列,中间者为香山,为“菩萨成道之地”,示意在今河南宝县一带。又说,往昔在香山东北有国,国王名庄王,信邪而不信佛教。与夫人生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名妙善,自幼慈惠,诚心向佛,“志求出家,修行学道,成佛菩提,报父母恩”,招致父庄王的恼怒。先是把她拘禁于后园,后又迫使比丘尼把她安置于寺院反复规劝。妙善矢志不改,庄王竟派使臣前往杀她。妙善被“龙山山神”以神通力救至龙山,而比丘尼众皆惨遭杀害。此后,妙善得到山神启示,前往清净的香山搭建草庵艰苦修行三年。庄王全身患“迦摩罗疾”(长癞),无人能医。有“异僧”前来告知:“用无瞋人手眼乃可成药”,并示意到香山求无瞋仙人相救。庄王派使臣到山找到妙善,妙善听闻缘由,告诉:“汝之国王膺此恶疾,当是不信三宝所致。”于是以刀自抉两眼,让使臣断其两手,带回入药。庄王报药痊愈,携夫人和眷属进山致谢,见竟是自己的女儿妙善,相抱大哭,眼前忽见“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妙善乃恢复手眼完具的自相,随即坐化。王与夫人虔诚地将妙善遗体置入宝龛,火化后建塔安葬于草庵之下,此后重建寺院,增度僧尼,建塔十三层以覆妙善“菩萨真身”。

妙善公主成道故事,在南宋祖琇编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三“唐道宣传”中也有记载,内容显然是摘要取自《香山大悲菩萨传》,最后明确指出观音菩萨化身在“今汝州香山是也”。由此,妙善大悲观音的传说流传四方,影响更广,汝州香山寺便成为信众参拜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神圣道场。

六、观世音菩萨信仰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影响

自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以后,其中的《光世音普门品》迅速被传抄流行,称之为《普门经》或《普门品经》《光世音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后,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迅速被抄出作《观世音经》单独流行。此外还有译经僧从梵本《法华经》中仅译出《普门品经》《光世音经》《观世音经》等《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四。流通社会。随着观世音菩萨信仰的广泛流传,中国内地也相继出现一些以佛经形式撰述的观世音经典,它们在佛教经录中被列入“疑经”或“伪经”之内。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载有这样几部“疑伪”、“伪妄”的观世音经典:

《高王观世音经》一卷

《观世自十大愿经》一卷

《观世音三昧经》一卷

《弥勒下生观世音施珠宝经》一卷

《观世音咏托生经》一卷

《弥勒下生遣观世音大势至劝化众生舍恶作善寿乐经》一卷

《新观世音经》一卷

《日藏观世音经》一卷

(三)个人的情欲之类,佛教所说的淫欲、瞋恚、愚痴等等,认为是妨碍修行,达到觉悟的苦恼之源。据称,念诵观世音名字,就可“离欲”,“离瞋”,“离痴”等。

《高王观世音经》著于东魏初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河间邢摩纳与卢仲礼、卢景裕起兵应西魏而反对以大丞相名义把持朝政的高欢,第二年被高欢军队镇压下去。卢景裕被捕送押晋阳狱。据传他“至心诵经,枷锁自脱。是时又有人负罪当死,梦沙门教讲经,觉时如所梦,默诵千遍,临刑刀折,主以以闻,赦之。此经遂行于世,号《高王观世音》”。见《北史》卷三十,《魏书》卷八十四的《卢景裕传》。传中所说:“又有人负罪当死”是指孙敬德,其事见《续高僧传》卷二十九《僧明传》、《大唐内典录》卷十,《法苑珠林》(四部丛刊本)卷二十一、二十五等。此经今存,篇幅很短,说一心称观世音名字可灭罪脱难。《观世音三昧经》也是南北朝时的撰述。此经今存日本京都博物馆藏有《观世音三昧经》一卷。日本学者牧田谛亮用敦煌本(S.4338)与之对勘,发表于《六朝古逸观世音应验记的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1970年版),并有研究,可参考。,宣称观世音先于释迦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迦原是其弟子,因读此经而成佛,并称读此经可灭罪达到解脱。我们从这些伪经可以了解观世音信仰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情况。

在观世音经典和观世音菩萨信仰传播各地过程中,陆续出现很多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灵验”、“感应”之类的故事传说。在这类故事传说中有不少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有些文人把这类传闻搜集加工润色并编集成书,如南朝宋刘义庆编著《宣验记》十三卷、齐王琰编《冥祥记》十卷《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其中就有不少是讲西晋以来观世音菩萨的“灵验”的故事传说的。也有专门记载观世音灵验的书,如南朝宋傅亮(374426)编《光世音应验记》,张演(5世纪前半)编《续光世音应验记》,齐朝陆杲(459532)编《系观世音应验记》皆比较生动地记载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阶层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情况。以上提到的几部书在中国早已散佚,在唐道世《法苑珠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等书中多有引证主要见《法苑珠林·敬佛篇·观音部》、《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一百一十一。

进入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京都发现上述傅亮等人撰的三种《应验记》的镰仓时期的古抄本(约抄于12世纪),70年代已校勘注释出版日本牧田谛亮《六朝古逸观世音应验记的研究》中“观世音应验记本文”收录这三种《应验记》全文,且加“校记”、“注记”。此后,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孙昌武点校《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董志翘《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 译注》。。据此,傅亮《光世音应验记》收观世音传闻7 条,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有10 条,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有69 条,三者合为86 条,其中讲西晋的2 条,在东晋十六国的34 条,南北朝的26 条,时间不明的24 条。从内容上看,与当时各种战乱有关的共达32 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现利用上述部分资料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仅对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的一个侧面——观世音菩萨信仰的现象作概括介绍,着重考察是哪些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出于什么目的向观世音菩萨乞灵求救的。

制度绩效是用来衡量制度实施的成效,即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反应的是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异,通常用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9,10]。该项研究将制度绩效引进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衡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分析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对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潜在影响,当制度绩效为正值时,表明制度体系的建设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产生积极效应;反之,则产生消极影响。

(一)在东晋、南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频繁战争中,不少人被北朝官兵俘获、掠卖。他们想方设法逃回故乡。还有一些原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汉族民众,因不堪野蛮的民族压迫,也伺机南逃。这些人在遭遇危急时,往往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企盼观世音菩萨前来相救。

学校监督、鼓励机制不完善 就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有情况来看,仅仅是对学生做了分配处理,并没有及时进行效果跟进、考核和评定,导师很容易疏忽自己应尽的职责。此外,要想做好本科生导师工作,导师往往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指导学生,以及定期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而自己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因此,学校若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将很难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和制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发展[7]。

(三)封建统治者内部不断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的纷争,一些在斗争中的失败者或无辜受牵连者,在遇害时也乞灵于观世音菩萨。

(四)由于违犯官府禁令或各种原因被冤枉、受连累而被捕入狱者,把希望寄托在观世音菩萨身上,称诵观世音名号祈求救助。

(五)大量民众因遇水火灾害,遭受疾病及各种危急而祈祷观世音菩萨化身出世,解救他们的苦难。请详见笔者《观世音信仰的传入和早期流行情况》,原载任继愈教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后稍作修改载入笔者论文集《佛教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因为观世音菩萨信仰盛传不衰,直至明清,仍有类似的记述观世音救苦救难灵验传说故事的图书出世,如前引明代宋濂所引现已佚失的《观音感应传》、清代周克复所集编《观音经持验记》二卷、弘赞辑编《观音慈林集》三卷等,受到信众欢迎,也为世人了解和研究古代观世音信仰提供了宝贵资料。

七、当代观音信仰应依据佛典,继承传统,适应时代

观世音菩萨信仰与阿弥陀佛净土信仰是深入中国民间的两大佛教信仰形态,自古有“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现在一般作“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说法,说明这两种信仰在社会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在当代,中国佛教坚持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中国化方向,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道路,加强自身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宗教会议讲话中说: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佛、菩萨信仰体系是中国佛教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尊重和保护。然而,对此应当审时度势进行自我调整、完善和改进,并且尽力实事求是地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这里笔者仅对当代信奉观音信仰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想法。

(一)观世音菩萨信仰、造像和修行必须依据佛教经典,特别是观音正典、历来被称为“观音经”的《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次是其他讲述观世音菩萨信仰的经典,从中汲取阐释和弘扬以“拔苦与乐”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宗旨的大乘菩萨之道。

(二)对于古来广泛传播的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故事和传说,应以理智的精神来理解,从中了解当时充满各种苦难的历史背景、佛教传播的状况和各阶层信众的心理追求和企盼,体会佛教广泛流传和观世音信仰受到信众欢迎的深厚社会基础。

(三)继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形势和民众的心理需求来弘扬观世音经典、观世音信仰供奉和修行方法,倡导大乘菩萨之道的慈悲为怀、救苦解困、扬善止恶、助人为乐的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佛教教义和五戒、十善等伦理戒规的诠释和推广之中,为当代“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宏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早日实现,努力奋斗,积极奉献。

(四)应当团结广大信众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积极弘扬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正法。对于那些来自国内外的种种表现形式的极其消极乃至敌对的势力,应当提高警惕,要善于识别打着佛教旗号、观音信仰外衣的蛊惑人心的邪教邪说,绝不能让他们兜售的那些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假丑恶的货色得逞,毒害人民。

相信,我国的观世音菩萨信仰在当代不仅能适应社会形势继续传播,而且能将体现于观世音菩萨信仰之中的慈悲济世、利益人群的大乘菩萨之道运用发扬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实践之中。

(2018年8月29日于北京华威西里自宅吸收以往研究和新掌握资料撰写)

附录:

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杨曾文重校

按语:

在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城东南的香山(火珠山)之巅的香山寺内大悲观音大士塔的卷洞内,有立于宋代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全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得道正果史话碑》),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十一月由知汝州蒋之奇撰文,翌年由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蔡京书丹。碑文楷书,碑高2.22 米,宽1.46 米。

据碑后赞,唐代道宣律师在灵感寺期间曾听天神讲述妙善公主修证成道为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弟子义常于圣历二年(699)将此传闻编录为《香山大悲菩萨传》。蒋之奇所撰碑文即据此整理润色而成。

原碑在文革期间受损,后从北京寻得民国年间全文拓片。200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由肖红、曹二虎、何清怀主编的《香山大悲菩萨传》载录原碑照片、拓片、录释文及相关介绍。

以下即取自此书后面所载经过编者整理的《香山大悲菩萨传》,但将原繁体字改为简体,并对分段和标点稍作修改。

通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弋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三百户蒋之奇撰。

翰林学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诰兼侍读、修国史、上柱国、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蔡京书。

如是我闻:

道宣律师在长安终南山灵感寺行道。律师宿植德本,净修梵行,感致天神给侍左右。师一日问天神曰:“我闻观音大士于此土有缘,不审灵踪显发何地最胜?”天神曰:“观音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惟香山因缘最为胜妙。”师曰:“香山今在何所?”

天神曰:

嵩岳之南二百余里,有三山并列,其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山之东北,乃往过去,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德。王心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三女之中二女已嫁,惟第三者资禀绝异,方娠之夕,夫人梦吞明月,及将诞育,六种震动,异香满宫,光照内外。国人骇异,谓宫中有火。是夕降生,不洗而净,梵相端严,五色祥云覆盖其上。国人皆曰:“我国殆有圣人出世乎?父王奇之,名曰妙善。

及长,进止容仪,超然拔俗,植性柔懿,宅心慈惠,常服垢衣,不事华饰,日止一食,不茹荤辛,非时不言,言必劝戒,多谈因果、无常幻妄。宫中号为佛心。从其训者,皆获迁善,斋洁修行,靡有退志。

王闻之,谓夫人曰:“小女好善,在宫中教我嫔御皆修道行,不事华饰,颇近怪妄,为之奈何? 夫人曰:“大王何忧,亟与嫁之,令自择婿。”王闻语已,即谓女曰:“汝今已长,当遵吾教,毋在后宫惑乱嫔嫱。汝父有国,不喜此事。我与汝母为汝纳婿。汝自今已往,当依正道,勿学邪法,坏吾国风。”妙善闻父王敕,微笑答曰:“父王,见爱河浪阔,苦海波深,富贵不能久长,荣华殆如泡电,无常忽至,无以支捂,岂贪一世之乐,而沉万劫之苦。儿念此事,深生厌离,志求出家,修行学道,成佛菩提,报父母恩,拔众生苦。若令下嫁,儿不敢从,愿垂哀察。”父王闻语,谓夫人曰:“小女不听吾言。”夫人曰:“王尚自宽。”即召女勉谕之。女曰:“母何苦令儿出适,若能免三种患者,当从母命。”母曰:“何谓三患?”女曰:“一者,世人少时面如珂月,及老且至,发白面皱,行住坐卧,百不如少;二者,世人支体康强,步武若飞,及一病至,卧于床褥,四大不遂,无一可喜;三者,世人姻戚集会,骨肉满前,一旦无常且至,虽父子至亲不能相代。此三种患,婿能为免,儿即嫁之。若不能者,儿誓不嫁。儿愍世人堕于此苦,若欲免者,除有佛门,志愿出家,冀修行得果,为一切人免此过患。是故发心,冀从儿愿。”夫人闻已,遂以女言闻王。王愈益怒,摈女后园茅茨之下,绝其膳饮。宫中嫔御,不令亲近。母夫人哀思,乃密令宫人馈致饮食。王曰:“吾见贬在后园,犹不畏死,遂不食。可携妙颜、妙音二姊往视之,且劝其回心,即父子相见,不然即从饿死。”夫人乃与二女及宫嫔御侍往至后园,见彼妙善凝然端坐,不顾其母。夫人前抱持大哭曰:“自汝离宫,我两目将枯,肝肠碎裂,令母如此,汝复何安? 汝父在宫,为汝忧挠,累日不朝,国事不治,令我与妙颜、妙音俱来劝汝。汝念汝父,回思迁虑,在家出家,如此修行,岂非善事? ”女曰:“儿在此无苦,父母何至如此! 一切世间恩情缠缚,无有出期,骨肉会合,要必离散。借使父母相守百岁,无常且至,要必一别。母尚自宽,幸有二姊虔侍,须儿何益? 母自归宫,儿无退意。”妙颜、妙音复前谓曰:“我妹居此,甘忍艰辛,欲求作佛,汝观今出家人作比丘尼者,谁能放光动地,成佛作祖,上报亲恩,下度一切? 岂如以礼从人,成其家室,乃令父母忧恼如此。”妙善闻语,谓二姊曰:“汝自贪着荣华,恩爱缠缚,趣目前之乐,不知乐是苦因,无常一到,地狱门开,从谁可免! 不可恃亲,辞之不去。当此之时,虽有夫婿,能代汝乎? 二姊,汝等各人有一生死,且自省顾,勿深劝我。业证见前,空悔无益。汝劝夫人还宫,为奏父王,虚空有尽,我愿无尽,死生一决,惟父王裁之。”妙颜、妙音归告其母曰:“妹不可劝,不若方便,奏父听其出家。”

夫人还,具奏于王,王益加怒。尔时有比丘尼,号曰惠真。王即召至,谓曰:“朕小女妙善,不循义礼,坚祈出家,无乃汝等谋诱我女? 朕将季女权寓汝舍,期以七日,谕劝吾女,从吾教者,朕当为汝完饰精舍,广度尼众。不然,将火汝居室,灭汝徒众,靡有孑遗。”乃遣使将尼俱至后园,令女随尼往居尼舍。

尼众五百迎女以入,对像焚香。翌日,尼众谓妙善曰:“妙善生长王宫,何苦自求寂寞,不如还归宫禁,犹胜静处伽蓝。”妙善闻语,微笑曰:“我本离内出家,寻师访道,学修梵行,望证佛果,救度一切众生,今见汝辈如此智识,令人轻贱。汝是佛门弟子,尚发此语,何况俗士! 怪我父王憎恶汝辈,不肯令我出家,抑有由然。岂不知圆顶方袍,本为何事。夫出家者厌离荣华,解脱情爱,毁其形体,坏其服色,深惟病本,自觉觉他,方于出家有少分相应。我佛世尊,明有遗戒,出家之人,当自摩顶,以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如何汝辈,皆事华靡,举止夭冶,服饰华鲜,滥入佛门,公破净戒,空受信施,虚度光阴,名曰出家,身心染俗。故我父王不敬三宝,皆由汝等出家,心不合道之所致也。”尼众为妙善诃责,噤不能对。尔时惠真忧虑,告妙善曰:“适尼众谏妙善者,禀王命也。”即叙王诫敕,如前所陈,控告妙善早为回心,救此尼众,免贻佛门祸难。妙善曰:“汝岂不闻释迦因地为法忘躯,尝舍全身而求半偈;萨埵太子投崖饲虎,证无生果;尸毗王割肉救鸽,得超彼岸。汝等既求出家,当观幻躯无常可厌,四大假合,本来非有,念念离于轮回,心心求于解脱,何得怖死爱生,犹恋革囊腥秽。岂不知障人出家,万劫受苦,安违佛门利益,甘受三途业报,只愿王心冀脱一死。汝但自安,我得证果,救汝轮回,勿用忧心。”尼众闻言,乃相与议曰:“妙善生于宫中,不知外之艰难,意谓出家快乐,宜以劳辱苦之,使知悔惧。”言已,乃谓妙善曰:“既欲出家,须办得出家作务辛苦。”妙善曰:“诺。”

二时斋供,服劳先登,庖厨作务,他人不能者,皆躬亲之。尼曰:“蔬圃无菜,汝当供之,计时必足,不管缺供。”妙善入圃,见菜蔬甚少,乃念明日如何供众得足,方发念次,伽蓝龙神助以神力。及旦,园蔬靃靡,供用有余。尼众又谓妙善曰:“供庖无水,去寺西一二里取水甚劳,奈何?”妙善神化,于厨之左涌出一泉,味甚甘美。惠真知其不凡,能感龙神之助,乃以奏王。

尔时父王乃大震怒,谓左右曰:“朕之季女,长习邪法,斥置尼舍。又为妖妄,惑乱于众,辱朕何多!”急敕使臣擒往郊外,断头以来。使臣既至,妙善听命,即谓尼众:“汝等速避,吾当受诛。”妙善乃出就死。将婴刃次,龙山山神知妙善大权菩萨,将证道果,救度众生,无道父王误将斩首。以神通力,天大暗冥,暴风雷电,摄取妙善置于山下。使臣既失妙善所在,驰奔奏王。王复惊怒,驱五百军尽斩尼众,悉焚舍宇。夫人王族莫不恸哭,谓女已死,欲救无及。王谓夫人曰:“汝勿哀哭,此少女者非我眷属,当是魔怪来生我家。朕得除去妖魔,甚可为喜。”

妙善既以神力摄至龙山之下,环视无人,即徐步登山。忽闻腥秽,又念山林幽寂,安有斯气。山神化为老人,见妙善曰:“仁者欲往何所? ”妙善曰:“我欲入此山修道。”老人曰:“此山之中乃鳞介羽毛所居,非仁者修行之地。”妙善曰:“此名何山? ”曰:“龙山也。龙居此山,故以名之。”“此去西岭若何?”曰:“亦龙所居,是故谓之小龙山。惟二山之中有一小岭,号曰香山,此处清净,乃仁者修行之地。”妙善曰:“汝是何人,指吾居处? 老人曰:“弟子非人也,乃此山神。仁者将证道果,弟子誓当守护。”言讫不见。

妙善乃入香山,登顶四望,阒无人踪,即自念言,此处是吾化缘之地。故就山顶葺宇修行,草衣木食,人莫之知,已三年矣。

尔时父王以是罪业,故感迦摩罗疾,遍于肤体,寝息无安。竭国妙医不能救疗,夫人王族夙夜忧念。一日,有异僧立于内前,曰:“吾有神方,可疗王病。”左右闻语,急以奏王。王闻,召僧入内。僧奏:“贫道有药,救王疾病。”王曰:“汝有何药,可治吾病? ”僧曰:“贫道有,方应用两种大药。”王曰:“如何?”僧曰:“用无瞋人手眼,可成此药。”王曰:“汝毋戏论,取人手眼宁不瞋乎? ”僧曰:“王国有之。”王曰:“今在何处? ”僧曰:“王国西南有山,号曰香山,绝顶有仙人,修行功著,人无知者,此人无瞋。”王曰:“如何可得其手眼? ”僧曰:“他人莫求,惟王可得。此仙人者,过去与王有大因缘。得其手眼,王之此疾,立愈无疑。”王闻之,乃焚香祷告曰:“朕之大病果获痊平,愿此仙人施我手眼,无所吝惜。”祷已,即令使臣持香入山。

使臣至,已见茅庵中有一仙人,身相端严,趺坐而坐。即焚妙香,宣王敕命曰:“国王为患迦摩罗疾,及今三年,竭国神医妙药莫能治者。有僧进方,用无瞋人手眼乃可成药。今者窃闻仙人修行功著,谅必无瞋。敢告仙人,求乞手眼,救王之病。”使臣再拜。妙善思念,我之父王不敬三宝,毁灭佛法,焚烧刹宇,诛斩尼众,招此疾报。吾将手眼,以救王厄。既致念已,谓使臣曰:“汝之国王膺此恶疾,当是不信三宝所致。吾将手眼以充王药,惟愿药病相应,除王恶疾,王当发心归向三宝,乃得痊愈。”言讫,以刀自抉两眼,复令使臣断其两手。尔时,遍山震动,虚空有声赞曰:“希有,希有! 能救众生,行此世间难行之事。”使臣大怖。仙人曰:“勿怖,勿怖! 持我手眼,还报于王,记吾所言。”

使臣受之,还以奏王。王得手眼,深生惭愧,令僧合药。王乃服之,未及旬日,王病悉愈。王及夫人、戚里臣庶、下逮国人,皆生欢喜。王乃召僧供养,谢曰:“朕之大病,非师莫救。”僧曰:“非贫道之力。王无仙人手眼,岂得愈乎? 王当入山,供谢仙人。”言讫不见。王大惊,合掌曰:“朕之薄缘,乃感圣僧来救。”遂敕左右:“朕以翌日,往诣香山供谢仙人。”

明日,王与夫人、二女、宫族,严驾出城,来入香山,至仙人庵所,广陈妙供。王焚香致谢曰:“朕婴此恶疾,非仙人手眼难以痊除,故朕今日亲携骨肉来诣山中,供谢仙人。”王与夫人宫嫔,皆前瞻睹仙人无有手眼,深生哀念,以仙人身不完具,由王所致。夫人审问瞻相,谓王曰:“观仙人形相,颇类我女。”言讫,不觉哽噎,涕泪悲泣。仙人忽言曰:“阿母夫人勿忆妙善,我身是也。父王恶疾,儿奉手眼,上报王恩。”王与夫人闻是语已,抱持大哭,哀恸天地,曰:“朕之无道,乃令我女手眼不全,受兹痛楚。朕将以舌舐儿两眼,续儿两手,愿天地神灵令儿枯眼重生,断臂复完。”王发愿已,口未至眼,忽失妙善所在。尔时天地震动,光明照耀,祥云周覆,天鼓发响,乃见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王与夫人、宫嫔睹菩萨形相,举身自扑,抚膺号恸,扬声忏悔:“弟子肉眼不识圣人,恶业障心,愿垂救护,以免前愆。弟子从今已往,回向三宝,重兴佛刹,愿菩萨慈悲,还复本体,令我供养。”须臾,仙人复还本身,手眼完具,趺坐合掌,俨然而化,如入禅定。王与夫人焚香发愿:“弟子供办香薪,阇维圣体,还宫造塔,永永供养。”王发愿已,乃以种种净香围绕灵躯,投火然之。香薪已尽,灵躯屹然,举之不动。王又发愿:“必是菩萨不肯离于此地,欲令一切众生见闻供养。”如是言已,与夫人舁之,即时轻举。王乃恭置宝龛内。

菩萨真身,外营宝塔庄严,葬于山顶庵基之下,与宫眷在山守护,昼夜不寝。久乃归国,重建梵宇,增度僧尼敬奉三宝。出内库财,于香山建塔十三层以覆菩萨真身。

弟子蒙师问及菩萨灵踪,略述大旨。若夫菩萨微密应化,非弟子所知。

律师又问“香山宝塔今复如何”天神曰:“塔久已废,今但土浮屠而已,人无知者。圣人示迹,兴废有时,后三百年当重兴尔。”律师闻已,合掌赞曰:“观音大士神力如是,非菩萨悲愿广大,莫能显其迹,非彼土众生缘熟,不能感其应。巍巍乎功德无量,不可得而思议。”乃命弟子义常志之,庶传之不朽云耳。

赞曰:

香山千手眼大悲菩萨乃观音化身,异哉! 元符二年仲冬晦日,余出守汝州,而香山实在境内。住持沙门怀昼遣侍僧命予至山,安于正寝,备蔬膳,礼貌严谨,乘闲从容而言。此月之吉,有比丘入山,风貌甚古,三衣蓝缕。问之,云居于长安终南山,闻香山有大悲菩萨,故来瞻礼。乃延馆之。是夕,僧绕塔行道达旦,已乃造方丈,谓昼曰:“贫道昔在南山灵感寺古屋经堆中,得一卷书,题曰《香山大悲菩萨传》,乃唐南山道宣律师问天神所传灵应神妙之语,叙菩萨应化之迹,藏之积年,晚闻京西汝州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故跋涉而来。冀获瞻礼,果有灵踪在焉。”遂出传示昼,昼自念住持于此久矣,欲求其传而未之得,今是僧实携以来,岂非缘契,遂录传之。翌日,既而欲命僧话,卒无得处。乃曰:“日已夕矣,彼僧何诣?”命追之,莫知所止。昼亦不知其凡耶,圣耶,因以其传为示。予读之,本末甚详,但其语或俚俗,岂义常者少文而失天神本语耶? 然至菩萨之言,皆卓然奇特入理之极谈。予以菩萨之显化香山若此,而未有碑记此者,偶获本传,岂非菩萨咐嘱,欲予撰著乎? 遂为纶次,刊灭俚辞,采菩萨实语著予篇。噫,天神所谓后三百年重兴者,岂在是哉? 岂在是哉?

元符三年岁次庚辰九月朔书

住持嗣祖沙门福满作偈,以纪其意云:稽首大悲心,愿力无穷已,旧碑风雨残,故重刊于此。谨识。

至大元年岁次戊申秋七月上吉日,香山十方大普门禅寺众知事等,

洛阳阎孝卿画额,汝阳张□宁□□重建。□台魏伯□刊。

杨曾文
《佛学研究》 2018年第02期
《佛学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