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列宁宪法治国思想论纲

更新时间:2016-07-05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俄人民成功地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这场革命改变了世界的政治进程,开启了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主导的政治社会制度并行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革命。[1] 参见[英]尼尔·哈丁:《列宁主义》,张传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列宁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实施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构、经济基础的变革和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提出了新命题,马克思所阐发的抽象理论体系转入了社会主义的实践阶段。新生的苏维埃在列宁领导下因时而进走过了以战时法令稳定革命秩序,以国家立法巩固革命成果、制定宪法,以根本法确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和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革命与法制建设的历程。以宪法为中心完善苏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以此作为治理苏维埃国家的构筑基础,是列宁主义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贯穿于苏俄革命成功之后列宁执政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国家建设的始终。虽然因为列宁的英年早逝为社会主义世界留下遗憾,[2] 参见李济琛:《不朽遗产:为列宁主义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导论第4页。之后的苏联偏离列宁主义轨道导致苏联最终解体,但并不能以此否定列宁主义尤其是列宁宪法治国思想理论的光芒。重读经典可以发现,列宁宪法治国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中国宪法实践和法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价值。

一、宪法具有阶级属性:集中体现和反映统治阶级政权的合法性

作为“现代国家的根本法” [3]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5页。的宪法肇始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理论的武装下,资产阶级抛弃君权神授的理念,以追求自由民主为理想进行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为了确立资产阶级的胜利成果和体现资产阶级意志政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开启了近代资本主义宪法的历程。资产阶级宪法高举反封建的大旗,确立三权分立为政体架构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这就决定了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资本主义宪法所体现的法治功能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对于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资本主义宪法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功能,列宁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给予了客观评价。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专制制度是不相容的,[4] 参见《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0页。封建专制制度越来越阻碍和束缚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加强了最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建立最牢固的立宪法制的条件”,[5]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16页。资本主义宪法则赋予人民以或多或少的民主、自由和权利。无论英国也好,德国也好,即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人民的民主、自由和权利虽然时常受到很多限制和妨碍,但是仍然受到资本主义宪法某种程度的保护。[6] 应该肯定,无论是大陆法系的德国,抑或是英美法系的英国,资产阶级都从宪法上一定程度地赋予人民以相应的政治民主和自由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表明了资产阶级宪法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和发挥过的进步作用。对此,列宁有过中肯的评价。“近半个世纪以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出色地利用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建立了最优秀的无产阶级组织,创办了卓越的刊物,把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程度和团结精神提到了最高的水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参见前引[5] ,人民出版社书,第16页;“英国有宪法”,“一般地说,英国有政治自由的基础,有立宪制度。工人所要求的结社自由在那里是许多项改革中的一项,这些改革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现行的宪制条件下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参见《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1页。从宪法产生的历史视角以及社会历史阶段的进程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早于无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在世界宪法治国的历史上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和时代合理性。但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资产阶级的宪法反映和体现的是上升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意志,是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统治服务的宪法,具有其特定的阶级性和服务对象。

本研究依托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新建工程,进行设计前路面调查和测试,并完成该高速公路排水沥青路面试验段设计。该试验路段上面层4cm,下面层为7cm沥青混合料,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试验路段采用PA—13作为沥青面层,设计空隙率为18%,选用TPS高黏改性沥青,油石比为4.8%。

随着资本主义由竞争转入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剥削工人阶级压迫无产阶级;对外借助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力量,凭借军事暴力积极推行殖民统治,侵略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经济掠夺。[7] 龚廷泰:《论当代法律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特征——以列宁〈帝国主义论〉为方法论视角》,载《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5期。十九世纪末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对世界霸权、资本利益和殖民地瓜分的冲突,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资产阶级为瓜分世界磨刀霍霍,纷纷充当反世界人民的先锋。当资产阶级走向反人民一面的时候,资本主义宪法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日益凸显。对此,列宁给予了历史性的批判。 列宁认为,“迄今为止的所有宪法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8]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4页。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俄国的大资产阶级更是逐渐沦为人民权利的反对者。资产阶级“永远会一只手抓宪法(为了自己),一只手剥夺人民的权利或者阻碍扩大人民的权利”。 [9] 参见《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2-193页。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在欧洲广泛蔓延,而各国资产阶级“竭力争取保证大资产阶级特权的宪法”,[10] 参见前引[9] ,人民出版社书,第193页。但任何一个即使是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在宪法上总是留下许多后路或保留条件,以保证资产阶级‘在有人破坏秩序时’,实际上就是在被剥削阶级‘破坏’自己的奴隶地位和试图不象奴隶那样俯首听命时,有可能调动军队来镇压工人,实行戒严”,[11] 参见前引[3] ,人民出版社书,第245页。抛开宪法撕毁法制以暴力镇压无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自由的运动。这一切充分说明:所有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其国家和阶级本质是一样的,归根到底一定都是资产阶级专政。[12] 参见《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因此,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时时刻刻都要记住,它所面临的、必然会面临的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这场斗争将摧毁注定要灭亡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部法制。”[13] 参见前引[5] ,人民出版社书,第16页。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由遵循资产阶级宪法法制的合法斗争转向革命的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起反映无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政权,制定无产阶级的宪法和实行社会主义法制。

认清了资产阶级政权的阶级性和反人民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者列宁积极投身推翻沙俄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实践,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带领苏俄人民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随着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由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通过工兵农的暴力革命取得,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对于苏维埃政权合法性的质疑。这其中既有来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对立,也有来自于国内不同党派的反对,甚或有来自于第二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右派和中派对布尔什维克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否定和攻击。[14] 参见周尚文:《列宁为维护苏维埃政权合法性的斗争》,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革命党如何成功转换身份成为执政党维护胜利成果实现持续长久执政,成为执政党的俄共(布)如何治理国家、依靠何种方式执政以及如何处理执政党组织与国家机关之间、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列宁为代表的俄共(布)面临的历史命题。对于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没有给出答案。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宪法法治思想和政治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和契合政治规律的将无产阶级专政与国家法律治理科学结合的依法执政之路。回溯近代世界各国政党执政的发展演进,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国度获得政权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执政方式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资产阶级政党多党竞争的议会选举制度,抑或是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党执政模式,均是在革命成功之后顺应民意,凝结共识,获得人民认可,并将革命之后建立的政权以宪法和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民意和法理上确立新兴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存在两种意义上的概念,实质意义上的合法性意味着民众认可政党执政的政治秩序并自愿接受政治权力体制的价值,[15] 参见[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刘利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页;[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法学视域下更多地是关注政党执政形式意义上的合法性,政党执政形式合法性意味着政党取得政权获得国民认可之后还必须上升到国家宪法和法律层面,由国家宪法和法律授权与规制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权限。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十月革命道路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体现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的实质合法性。在列宁依据宪法确认苏维埃国家政权合法性思想的指导下,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机关和苏俄人民与时俱进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令,并在1918年制定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简称《苏俄宪法》),巩固革命成果,确认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苏维埃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形式合法性地位。

二、宪法以根本法形式规定苏维埃国家制度

为了使苏维埃法律实施达到统一的目标,列宁主张将革命初期的临时法令系统化、定型化和法典化。1918年的《苏俄宪法》不仅从宪法高度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根本大纲,而且为实现苏俄法令的法典化提供了宪法基准。宪法文本只是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纲领,如何转变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活法”,还有待于基本法律的制定和贯彻。列宁主张要与时俱进和因时而宜地对苏维埃政权初期颁布的法令和条例加以认真清理。对于符合苏维埃法治建设和社会形势的法令,予以定型化和法典化并保留继续实施的效力;对于那些已经不符合和平时期苏维埃法治建设的战时临时法令,根据社会形势加以修改或废除。1921年初始,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列宁顺应时势,随即将苏维埃国家部门法的体系完善和法典化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对于法典编纂,列宁极为重视和关注,不仅对苏俄部门法典的编撰原则做了方向性的指示,而且亲力亲为参与各部门法法典的起草制定工作。列宁指示苏俄当时的司法人民委员部委员库尔斯基,“召集100—200名从事民法、刑法和国家法实际工作的人” [69]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8页。参与法典制定,组织全体部务委员分工负责新民法、新刑法、国家法和政治法的各个部分,尤其强调民法典的编撰工作特别重要。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苏维埃立法机关在1922年相继颁布了刑法典、民法典、土地法典、劳动法典、刑事诉讼法典以及检察监督条例和法院组织条例,1923年初又颁布了苏俄民事诉讼法典。在短短的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通过部门法的法典化创制工作,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初步建立起一个在1918年《苏俄宪法》统领下以民法、刑法、土地法和诉讼法等基本法为核心内容的苏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法律体系的确立不仅彰显了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取得的令世界惊叹的辉煌的立法成就,而且通过立法完善有效调整苏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实现了全俄罗斯法制的统一,为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奠定了宪法为统领的法律体系基础前提。

早在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际,列宁就指出:人民必须从专制沙皇手里夺取政权,“根据普遍的选举原则召开立宪会议制定俄国宪法”。[19] 《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50页。列宁对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后俄国存在的专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思潮进行了对比分析,指明了俄国三种不同宪法模式的国家制度的阶级属性、价值意义和功能目的。[20]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1-313页。沙皇专制制度的代表者警察和官吏主张专制君主制的宪法,持极端自由主义的自由派资产者(解放派或立宪民主党)主张制定立宪君主制的宪法,而通过彼得堡流血教训已经觉悟起来的工人(属于社会民主党人)则是明确要求废除沙皇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宪法。列宁认为:实行专制君主制的国家制度从宪法上确立沙皇是专制君主;国务会议由沙皇任命的官员组成;国家杜马或人民代表组成咨询议院并实行非直接的、不平等的和不普遍的选举。[21]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1-312页。专制君主制宪法模式下的国家制度的功能和意义在于:警察和官吏享有统治人民的全权;大资产阶级和富裕地主有发言权;人民没有任何权力。[22]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2页。专制君主制国家制度建构的目的是:使廷臣、警察和官吏过最好的生活;使富人能够为所欲为地掠夺工人和农民;使人民永远处于无权和愚昧无知的状态。[23]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3页。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制度从宪法上确立沙皇是立宪君主,实行非直接的、不完全平等的和不完全普遍的选举的人民代表组成的参议院和实行普遍、直接、平等和无记名投票的选举的众议院组成两院制。[24]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2页。在君主立宪模式下,宪法确立的国家制度意义在于确立沙皇、大资产阶级和地主以及人民之间的权力平衡;在这种宪法制度模式下,以沙皇为首的警察和官吏享有三分之一的权力,大资产阶级和富裕地主享有三分之一的权力,全体人民享有三分之一的权力。[25]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2-313页。君主立宪模式的宪法确认的国家制度追求的目的是:使警察和官吏依附于资本家和地主;使资本家、地主和富裕农民能够自由而心安理得地、根据权利而不是任意地掠夺城乡工人。[26]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3页。而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制度从宪法上确立:不要沙皇;不要参议院;实行普遍、直接、平等和无记名投票的选举的单一的共和国议院。[27]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2页。这种国家制度的意义在于:无论是警察,无论是官吏,都没有任何独立的权力,他们完全服从于人民;无论是资本家,无论是地主,都不享有任何特权;全体人民享有全部权力,即统一的、完全的和整个的权力。[28]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2-313页。民主共和制国家制度的目的是:使自由的、有教养的人民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一切事务,主要是使工人阶级能够自由地为争取社会主义,即为争取不再有富人和穷人,全部土地、一切工厂都归全体劳动者所有的制度而斗争。[29]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3页。对于专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三种宪法思想所要实行的国家制度的不同阶级属性、三类不同国家制度实行的意义以及三类不同国家制度实现的政权目的,列宁基于20世纪初期俄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详尽而又中肯客观的批判与评价。[30] 参见前引[19] ,人民出版社书,第311-313页。三种不同类型的宪法确立三种相应不同的国家制度,专制君主制的宪法代表着沙皇专制独裁统治下的宪法,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之实;君主立宪制的宪法从属于资本主义宪法体系,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民主共和制的宪法与人民民主宪法相贯通,或者说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社会主义宪法,这样的宪法才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宪法。[31] 韩亚光:《列宁宪法思想研究》,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迫使沙皇对革命的人民做出让步,答应真正实行立宪和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赋予俄国国家杜马立法权,并承诺俄国的任何法律未经人民代表同意都不能生效,赋予俄罗斯政府大臣以管理行政的实权,赋予公民以自由,即人身不可侵犯和信仰、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32]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9页。但是,沙皇并不想把国家权力交给人民,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利益亦没有得到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并没有完成。之后,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3] 参见前引[32] ,人民出版社书,第1-124页。一文中对沙俄专制君主制的宪法以及立宪君主的资产阶级宪法与国家政权的虚伪性和反人民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基于当时阶级力量的对比和各派力量的立场主张,科学分析了布尔什维克党应当采取的革命策略以及俄国革命的未来走向。

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这些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则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已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34] 参见前引[12] ,人民出版社书,前言第1页。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各国经济的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沙皇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积极参战,战争空前加重的压迫和剥削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斗争。[35] 参见前引[12] ,人民出版社书,前言第1页。俄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国情已经完全不同于西欧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中无产阶级处于被领导地位的历史,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成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历史使命,到1917年3月的二次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才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然而,这次革命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无产阶级苏维埃政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积极争取群众,为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而斗争。[36] 参见前引[12] ,人民出版社书,前言第2页。1917年11月7日,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首都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时代。[37] 参见《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前言第1页。工人阶级成了统治阶级,布尔什维克党成了执政党,在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着手建设苏维埃国家,巩固无产阶级政权。[38] 参见前引[37] ,人民出版社书,前言第1页。

目前法庭科学中,对塑料制品的检验方法主要有红外光谱法、裂解气相色谱法、扫描电镜/能谱法[5]、拉曼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拉曼光谱法具有快速准确、样品用量小、无损样品、样品无需前处理等特点,在法庭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6]。在鉴定无机化合物方面,与红外光谱相比,拉曼谱峰比较尖锐,识别混合物,特别是识别无机混合物更加容易。拉曼光谱仪获得400 cm-1以下的谱图信息要比红外光谱仪容易得多。所以一般说来,无机化合物的拉曼光谱信息量比红外光谱的大。本实验利用拉曼光谱仪对塑料打包带(绳)的有机成分和无机填料同时进行检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列宁号召和领导苏俄人民积极投身于新法制的创建,吸纳广大劳动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宪法的创制工作。对此,列宁指出:“现代俄国社会运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革命运动,它要废除旧法律,摧毁压迫人民的机关,夺取政权、创立新法制。”[53]创立新法制就是要把苏俄十月革命的事实和人民实际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用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从宪法上确认无产阶级政权的国体和政体,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昭示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转化。因而,随着革命成果的巩固和从宪法上明确宣示劳动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主权和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转化为现实的权利事实。1918年《苏俄宪法》创制之际,列宁亲自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作为宪法第一编列入宪法文本,实际上是一个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国体、政体以及十月革命理想目标的纲领性宣言。根据列宁的修改建议,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第二编“总纲”中进行了规定。[54] 参见[俄]О.И.奇斯佳科夫主编:《俄罗斯国家与法的历史》(下卷),徐晓晴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页。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宗教信仰、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结社自由和免费受教育权。[55] 参见前引[41] ,王志华文。该宪法第13—17条规定,为了保障劳动者享有真正的信仰自由,实行教会与国家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并承认全体公民均有进行宗教宣传与反宗教宣传的自由;为了保障劳动者享有真正意见表达自由,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废除出版业对资本的从属关系,把出版报纸、期刊、书籍和其他任何出版物的所有物质技术工具交由工人阶级和贫农掌管,并保证上述出版物在全国范围内自由传播;为了保障劳动者享有真正的集会自由,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在承认苏维埃共和国公民享有自由举行大会、群众集会、组织游行等权利的同时,将所有适合举行人民集会的场所,连同家具设施、照明以及保暖设备交归工人阶级与贫农支配;为了保障劳动者享有真正的结社自由,向工人和农民提供物质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一切协助;为了保障劳动者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向工人和贫农提供完全的、全面的和免费的教育。[56] 参见前引[54] ,奇斯佳科夫主编书,第230页。

三、宪法明确设定和宣示人民的基本权利

从国家根本法的角度予以明确规定公民基本权利是近代以来各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无论是资本主义宪法还是社会主义的宪法对于被统治阶级的人权也不可能视而不见。[46] 参见前引[42] ,人民出版社书,第85页。正是在此意义上,列宁说:“什么是宪法?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47] 列宁这一宪法定义的背景是:在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后,沙皇名义上实行君主立宪,准备召开国家杜马会议,但实际上却仍然实行专制,人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仍然是空话。列宁号召无产阶级要清醒地认识资产阶级妥协下的沙皇君主立宪所制定的宪法只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并不能真正实现。真正实现人民权利的保证在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只有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人民的基本权利才能实现。为此,无产阶级要坚定不移地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国家。因此,要对列宁这句话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列宁关于宪法的定义和内涵。现实实践中,正因为许多人对于列宁这段话的时代背景不了解,抑或是有意断章取义,歪曲了列宁的宪法思想。参见前引[32] ,人民出版社书,第50页。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宣言书,在宪法上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一种纸面上法。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具有规定国家政权的权力来源合法性的功能,更应当具有引领人民拥护获得民众认可国家政权正当性的功能。因此,宪法的正当性在于不仅要规制国家政权机关的权力边界,还要对人民已经享有的以及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予以规定和宣示并为人民基本权利的现实化创造条件。正如列宁所言:“革命无产阶级既然意识到自己的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目标,既然不仅力求从政治上而且也从经济上解放劳动者,既然一分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主义任务,它的政策就应当特别坚定、清楚和明确。” [48] 参见前引[32] ,人民出版社书,第49页。这就是说,无产阶级要争得和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不能像资产阶级那样对于公民应有权利仅仅停留在宪法宣言的美丽辞藻上。“真正承认这些权利的保证在哪里呢?在于人民中那些意识到并且善于争取这些权利的各阶级的力量。” [49] 参见前引[32] ,人民出版社书,第50页。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始终处于弱小被统治的地位时,要实现完全的基本权利只能是美丽愿望而已。无产阶级只有投入到反对专制、反对蜕变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不仅能够同野蛮的暴力作斗争,而且能够同自由立宪的伪善作斗争”,[50] 参见前引[32] ,人民出版社书,第50-51页。投入到争取宪法基本权利的革命实践,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国家,上升为统治阶级,才能实现自己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基本权利。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夕,列宁就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最近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代之以民主共和国,共和国的宪法应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51] 参见《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86页。这些基本权利包括:凡年满20岁的男女公民都有普遍、平等和直接的选举权;人身和住宅不受侵犯;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罢工和结社的自由不受限制;有迁徙和从业的自由;废除等级制,全体公民不分性别、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一律平等;居民有权受到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教育;对未满16岁的男女儿童一律实行免费的义务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等权利。[52] 参见前引[51] ,人民出版社书,第486-488页。

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取得十月革命胜利,成立了代表人民意志的苏维埃政权。对于如何建设和维护新政权,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新的法律和颁行体现无产阶级意志的宪法,废除旧的代表沙皇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和法律制度。对此,列宁认为:“任何重大变革提到人民面前的任务显然不仅是利用现有法规,而且要制定新的相应的法规。” [64] 参见前引[63] ,张文显主编书,第110页。为了强调制定颁布法令对于维护新政权的重要性,列宁指出:“拖延确实等于自取灭亡,新政权颁布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希望的法律,从而在新的生活方式的发展道路上立下了里程碑。” [65] 参见前引[63] ,张文显主编书,第56页。基于此,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当天夜里,列宁就领导苏维埃制定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和《关于成立工农政府的决定》等法律性的文件。随后列宁又领导起草颁行《工人监督条例》《罢免权法令》《关于最重要工业企业国有化》《关于实行银行国有化及有关重要措施的法令》以及《关于八小时工作制》等重要法令,并号令苏维埃各机关和地方政权机关严格遵守执行。这些由列宁领导颁布的苏维埃单行的法令,对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苏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确立以及对于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去战胜国内外敌对分子、敌对阶级的进攻与反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法律保证作用。[66]但是,上述法令毕竟是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产物,随着苏俄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法制建设的展开,由于俄罗斯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的影响,单行法令在全苏俄的适应性和权威性趋于弱化而且执行效果也逐渐削弱,苏维埃共和国法制的统一执行受到挑战。这样一来,修改苏俄革命初创时期制定的法令也就因苏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形势变化提上日程。对于法律法令因时而变的适应性问题,列宁认为:“在过渡时期,法律只有暂时的意义。如果法律妨碍革命的发展,那就得废除或者修改。” [67] 参见前引[66] ,龚廷泰书,第471页。为了促进苏维埃立法与时俱进的发展,列宁要求立法机关以宪法精神指导,秉承革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发展的理念主动审查,进行法律清理和编撰,以适应苏维埃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法律发展的需要。“凡是有关修改旧法律的建议,从来没有受到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的阻挠,而是得到它的支持和最善意的对待。” [68]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9页。

如何巩固革命政权和建设苏维埃国家制度,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的任务,就是对现在正在到来的转变进行解释并用法律肯定这种转变。” [39] 参见前引[37] ,人民出版社书,第145页。在这里,列宁强调将苏维埃政权“颁布过的、确定为法令的、讨论过的、拟订了的东西巩固下来”。[40] 参见前引[37] ,人民出版社书,第182页。革命的胜利成果需要法律予以巩固,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获得根本法或基本法——宪法的确认。[41] 参见王志华:《苏维埃宪法的历史命运》,载《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5期。为此,列宁提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象任何阶级一样,要通过改变所有制的关系和实行新宪法来掌握和保持政权,巩固政权。” [42] 参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7页。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党执政后要及时将马克思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政体理论付诸于制度建设,从法律法令上升到宪法高度加以规定以确认苏俄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制度,号召人民群众认真执行和遵守,从宪法高度维护苏维埃政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属性和苏俄新型苏维埃国家制度的正当性。列宁领导苏维埃创制的1918年《苏俄宪法》确立了基本特征表现为政治体制上的无产阶级专政、权力运行的民主集中制、财产实行公有(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制的全新的苏维埃国家制度。[43] 参见前引[41] ,王志华文。对于《苏俄宪法》确立的苏维埃制度,列宁给予了高度赞美:“苏维埃是民主的最高形式。苏维埃不是从头脑里臆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的产物。苏维埃第一次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在我们这个落后的国家中成长起来,但是客观上它必将成为全世界劳动者的政权形式。” [44] 参见前引[42] ,人民出版社书,第504页。 这部宪法是第一部苏维埃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它规定了苏维埃民主的基本原则、国家统一组织、国家管理机制的民主结构和那个时代最为民主的选举制度,因此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45] 参见前引[41] ,王志华文。

《苏俄宪法》颁行后,在宣传宪法的群众活动中,列宁发表了题为《苏维埃宪法会给劳动人民带来什么?》的讲话。在此次讲话中,列宁明确指出了苏维埃宪法对于劳动人民权利的重要性。列宁认为:“苏维埃宪法和苏维埃一样,是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它是第一部宣布国家政权是劳动者的政权、剥夺剥削者——新生活建设的敌人——的权利的宪法。” [57] 参见前引[54] ,奇斯佳科夫主编书,第503页。明确宣示《苏俄宪法》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是《苏俄宪法》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主要区别,同时也是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对于《苏俄宪法》在维护人民权利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列宁鲜明地指出,迄今为止的所有宪法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只有苏维埃宪法现在和将来都始终不渝地有利于劳动者,是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强有力的工具。[58] 参见前引[54] ,奇斯佳科夫主编书,第504页。其后不久,列宁在谈到苏维埃宪法的意义时又指出:“新宪法集中体现了生活中已经实现的东西,并将通过实际执行得到修改和补充。” [59] 参见前引[54] ,奇斯佳科夫主编书,第18页。对于列宁将人民权利由宪法确认事实和纲领性的宣示的立宪模式,新中国领袖毛泽东在领导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过程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般地说,法律是在事实之后,但在事实之前也有纲领性的。一九一八年苏维埃俄罗斯宪法就有纲领性的。后头一九三六年斯大林说,宪法只能承认事实,而不能搞纲领。”“我就赞成列宁。” [6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页。 1918年《苏俄宪法》关于人民权利的内容规定既有对于苏维埃无产阶级转化为统治阶级事实的确认,也有对人民应当享有由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待实现的宪法权利进行的宣示,充分体现了列宁所主张的宪法是人民权利宣言书的观点,也反映了列宁“宪法是人民代表参与立法和管理国家的法律” [61]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0页。的宪法思想理念。

四、以宪法为核心建构完善的苏俄法律体系

《苏俄宪法》是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的根本大法,是苏俄推进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的基础要素。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不仅要对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统一的规定,而且宪法还要成为国家基本法律体系的核心。正如列宁所言:“宪法的实质在于:国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议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议机关的权限等等的法律。”[62] 《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0页。就是说,宪法乃是一个国家全部法律的总纲领,一切基本法律都应当是在以宪法为核心统领的基础上制定,通过发挥宪法的根本法作用保障国家法律体系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的体系化的有机体。[63] 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国家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宪法的纲领性规范,还需要完善立法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予以有效实施来加以保障。

配电房修建在三交镇原供水工程副厂房旁边,长7.7 m,宽6.5 m,高度4.8 m,外墙厚0.37 m,内墙厚0.24 m,占地面积50 m2。分为两间,一间为副厂房,一间为管理房。屋面为混凝土平屋面,基础为墙下条形基础。

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体系的生命力也在于实施。正如列宁所言:“当法律同现实脱节的时候,宪法是虚假的;当它们一致的时候,宪法便不再是虚假的。” [70] 参见前引[69] ,人民出版社书,第320页。 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颁行以后,列宁多次强调苏维埃宪法必须得到切实执行和实施。他指出:“我们的苏维埃宪法和我们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建立在极其广泛的基础之上的。” [71] 参见前引[69] ,人民出版社书,第344页。但仅仅依靠所谓权威的工农的力量对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而言还是不够,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要明白一味地靠权威力量并不能实现宪法的规定。所以,宪法颁行之后“一定要努力加以贯彻”。[72] 参见前引[69] ,人民出版社书,第345页。“改变苏维埃宪法的问题,是根本不能谈判的”, [73] 《列宁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3页。因为宪法所规定的无产阶级意志的苏维埃政权作为被剥削阶级镇压剥削者的政权,已经彻底证明了它的存在对战胜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制度保障。

十月革命结束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由此也开启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制度、两种法制、两种价值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相互合作的现代世界史。[16] 参见前引[7] ,龚廷泰文。历史上,第一个真实确认国家政权阶级属性的宪法当归列宁领导制定的1918年《苏俄宪法》,该宪法开宗明义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17] 参见孙谦、韩大元主编:《世界各国宪法》(欧洲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一般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并不明确规定其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而是在宪法中通过民主、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法治人权等理念精神和原则表明其属于共和政体的国家。[18] 许崇德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资产阶级的宪法虽有一定历史进步性,但宪法没有明确阶级属性,国家政权的本质属性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宪法的虚伪性。在从事革命斗争的职业生涯中,列宁基于对资产阶级宪法虚伪性的批判,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作为其毕生孜孜以求的革命目标,并将这一理想付诸于苏俄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苏维埃国家法制建设的宪法实践。

1.2.4.2 悬浮细胞干重变化 悬浮细胞干重的测定方法:每隔2 d,将悬浮培养物全部倾倒至50 mL离心管中,静置1 h,尽量去除上清液,放置60℃烘干箱中,烘至恒重记录数据。每次试验设置3组重复。

为了实现宪法保障苏维埃立法之间的协调统一,列宁强调,苏维埃的中央机关和地方政权机关制定的法规和颁布的法令要遵循宪法规定,服从和统一于苏维埃国家的宪法,不得制定和颁行与苏维埃宪法规定和宪法原则精神相违背或者内容相冲突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即使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基本法律中的各部门法也要服从和统一于宪法,不得违背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精神。只有基本法、部门规章和地方苏维埃颁布的法规都符合《苏俄宪法》规范,才能实现苏维埃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在宪法的统摄之下推进苏维埃国家法治建设。对于宪法所规定的苏维埃政权各机关享有的职权,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各机关必须依据宪法和基本法律履行各自的法定职权,相互之间不能越俎代庖。比如,对于依据宪法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定的事项,根据宪法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高于人民委员会,所以无论是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列宁本人,还是人民委员会都无权改变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的决定。[74] 参见前引[73] ,人民出版社书,第464页。一方面,列宁主张严格遵守和维护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促进苏维埃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在强调苏维埃宪法必须加以实行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宪法将一成不变。列宁还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因时而进以完善宪法,通过实际执行修正和补充苏维埃宪法,[75] 参见前引[54] ,奇斯佳科夫主编书,第18页。这样才利于促进宪法更加科学规范和周密完善,更有助于确立苏维埃宪法制度的权威性。历史地看,任何一场革命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革命胜利之后所建立的新制度也均会经历一个初始创设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制度建设而言亦是同样道理。

“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由原文,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共同构成的关联互动的有机整体,涉及到语言,交流,社会和文化,以及作者,翻译家和委托者等[1]。翻译链上译前、译中到译后等所有环节都会决定译者的翻译取向和翻译结果。

五、列宁宪法治国思想的时代价值与意蕴

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者和制度实践者,列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制度建构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的列宁宪法治国思想。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涵盖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建设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理论和制度精神,内容博大精深,外延宽广深邃,宪法治国思想既是列宁法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列宁主义的精髓。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者,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发展观,创造性地将经典理论与俄国国家革命建设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之路。在领导苏俄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国家与法的思想理论,基于苏俄苏维埃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阐述了有关苏俄社会主义宪法的阶级性质、宪法的公民权利义务、宪法的职能属性、苏维埃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等一系列宪法理论学说,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并将这些理论付诸苏俄社会主义宪法实践和法治建设。列宁所阐发的宪法治国思想不仅构筑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苏俄及其后苏联宪法制度实践和新中国宪法制度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列宁领导建立的苏维埃是一个以巴黎公社为蓝本建构的全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一个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完全不同于旧的沙皇剥削阶级和西方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形式。曾有西方学者批判列宁创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没有法制的世界,甚至于污蔑“列宁是历史上第一个极权主义国家的设计师”。 [76] Wolfe, Bertram David, Lenin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over Institution Pr.,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1984, p.13.这些观点实际上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歪曲历史真相的谬论,是一种戴着有色眼镜对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经典作家列宁宪法治国和建设苏维埃法制历史功绩的歪曲。回顾苏俄初期的国家建设历程和社会主义宪法实践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列宁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领导苏俄人民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之后开创苏俄国家的法制建设、实践社会主义宪政之路的伟大成就,不能因为列宁之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继任者对列宁主义的背离导致苏联最终解体,而否定列宁积极完善实施苏维埃宪法和基本法律体系以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实践和法治建设的历史功绩和成就。

今天,重读革命导师列宁的经典原著,挖掘列宁宪法治国思想理论的真谛,廓清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宪法的阶级性质、宪法的功能作用、宪法的结构以及宪法的法治价值等思想内涵,对于我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体系,切实贯彻十八大确立、十九大深化的全面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的方略和捍卫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宪法的正当性,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王建国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01期
《法治现代化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