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东盟视角下广西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创造了更多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就业机会,他们在工作中将会遇到与多个东盟国家打交道的情况,外语成为学生就业的必备能力之一。“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交流问题是关乎‘一带一路’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之一”[1]。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掌握所有东盟国家的语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中国企业与东盟十国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必用语言”[2],英语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发展、政策协商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沟通作用。因此,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依托,开展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势在必行。然而,目前广西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还亟需改进。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

目前广西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各院校只要说到本校的外语教学成果,就必然会提及学生外语等级考试的过级率。毋庸置疑,从测试学的角度来说,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全国公认的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的考试。其考查的内容涵盖英语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多种语言技能,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足够的英语词汇量以及必要的应试技巧,才有可能通过该考试。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使用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取代过级证书的颁发,即不管考试成绩是否达到及格水平,考生均可拿到相应分数的成绩单。然而,在学生毕业和学位评定中,许多高校依然以425分(总分710分) 划线。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低于425分(相当于100分制的60分) 的考生,面临着无法正常取得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的困境。这些现实问题在客观上导致了应试教育在广西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无可否认,英语等级考试确实对英语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考试毕竟只是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其中一种途径。部分师生投机取巧,从应试策略上下功夫,刻意回避英语等级考试中没有涉及到的口语部分,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进行英语笔试的机器。这种“哑巴英语”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广西地方院校中普遍存在。原因在于口语教学耗时费力,效果甚微,没有直接针对英语等级考试的教学“效果”明显。显而易见,这是违背了语言作为交流的手段这一基本功能的。

对于汽车摄影来说,使用广角镜头往往比较好。这样就可以把整个车身和大部分背景容纳进来,呈现一种宏大感。James使用全画幅相机搭配24—105mm镜头和28毫米焦段进行拍摄。

共收集到头颈部肿瘤患者100例,其中男77例、女23例,21~74岁、平均(47.78±10.69)岁,30岁以下患者7名、仅2名患者超过70岁,农村患者76名、城市患者24名。

(二)教学模式

广西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沿用传统的通用英语(EGP)教育模式。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实际上就是基础英语教学,以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为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基本技能。目前国内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也基本是按照EGP的教学模式设计的。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程为例,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经过改版修订,至今已被全国众多院校使用十余载,可谓经典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广西地方院校一般采用该教材的《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作为授课教材。两套教程互相配套,均有四册,供本科第一至第四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使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通常会把重心放在《读写教程》的教学上,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阅读课文的词汇和语法,剩余的小部分时间则用在听说教程中针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听力部分的教学上,对于口语的训练相对较少。原因很简单,主要还是因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以及受到学校的评价体系的影响。

二、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EGP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培养不足

4月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宁夏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办法》。《办法》规定,存在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或批准证明文件;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或批准证明文件;受到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一年内累计两次因违反食品药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处罚;逾期未主动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等情形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或责任人员将被纳入黑名单。被纳入黑名单者,将在申请政府性资金支持、取得政府供应土地、申请办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受到限制或惩戒。

(二)对面向东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英语听说教学往往费时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师生过分追求语言的完美,缺乏对语言瑕疵的容忍度,而忽略了ELF情景中交际的有效性”[6]。ELF是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的简称,用来描述非本族语者之间国际交流时所使用的英语[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交流的双方均非英语本族语者,故其所使用的英语实际上属于英语通用语(ELF)。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发音和语法均以英国和美国等主要英语国家为范本。但实际上,即使是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这样被我们奉为英语教科书的语言,在发音和词汇上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我们知道,印度人的英语发音由于受其母语的影响,他们通常把英语的清辅音发成浊辅音。然而,印度人的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却很强,他们能够听懂不同口音的英语并用不太标准但却不影响对方理解的发音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值得广西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所借鉴的。语言是用于交流的,大部分南方人说普通话时发音尚且不标准且常有不符合语法句法的地方,但南方人和北方人还是可以用普通话很好地交流的。由此可见,我们没有必要吹毛求疵地要求学生说一口发音标准且没有语法错误的外语。

三、面向东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调整教学重心,以ELF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学生在中学期间系统地学习过语法知识,也积累了较大的词汇量,基本能满足普通英文阅读的需要,学生能通过高考的英语笔试便可证明这一点。然而,广西地方院校学生的听说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高考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考查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对学生的升学影响不大。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使得学生的听说能力较之读写能力相差甚远。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广西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应该由读写教学转向听说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毗邻,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窗口。在政策层面上,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门户应成为中央对广西提出的“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4];在人才培养层面上,广西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面向东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5],学生对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成败。然而,由于传统的EGP教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涉及不多,导致广西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对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地理等知识了解不足,因而在与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中处于被动状态。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毫无疑问应该以英国和美国的发音为主,使学生得以熟悉并模仿主流的发音。但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其他国家的英语发音,有条件的可以适当选取部分典型的东南亚国家的英语发音作为听力材料,让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英语口音,毕竟与东盟国家进行交流的时候基本不可能会听到像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录音那么标准的英语口语。同样,在口语教学中无须纠结于学生的发音和语法,而应该注重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可通过设计不同的话题模拟现实交际的场景,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完成交际任务。总之,广西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ELF理论的指导下开设听说必修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如何用英语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伙伴有效地进行交流。

交流必然要以语言作为桥梁,而早在2007年,《东盟宪章》就明确规定英语为东盟组织的工作语言[3]。因此,广西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与东盟国家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人才的重任。然而,广西地方院校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侧重于普通英语的读写教学,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无法用英语流利地与外国人交流。显而易见,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EGP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具有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广西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二)面向东南亚,开设中国—东盟跨文化交际系列选修课程

“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内容,是交际双方在国家层面上对社会文化体系的总体认知能力”[7]。为了解决学生因缺乏东南亚文化知识而在与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中处于被动状态的问题,广西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可开设中国—东盟跨文化交际系列课程,例如“中国文化”“东南亚概况”“东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东盟经济与政治”“跨文化交际”等。这些课程均要求用英文授课并使用英文版本的教材或讲义,原因有二:第一,学生毕业后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双方的共同语言为英语,故应以英文形式学习该课程;第二,通过阅读英文版本的教材或讲义,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增加相关知识的英语词汇量。

以“东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为例,教学内容可从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两个层面入手。“社会”层面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家庭和婚姻等方面;“文化”层面的内容包括宗教、民族、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节日等方面。通过介绍东南亚各国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色,引导学生对比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异同,总结与东南亚国家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策略,为学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国—东盟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打下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了跨文化和交际能力两个层面的含义”[8],大学英语课程除了要讲授跨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影视片段或教学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中国—东盟跨文化交际语境,以个案研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动机,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实践跨文化交际技巧,提高学生与东南亚国家在真实语境中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日培. 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2]董月琳.应用技术型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J].广西社会科学,2016(6).

[3]韦汉.论英语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务中的作用[J].东南亚纵横,2011(1).

[4]李树娟.“一带一路”商务环境下中国—东盟跨文化交际重要门户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12).

[5]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 .

[6]张伶俐,汪卫红.英语通用语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4) .

[7]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 .

[8]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 .

 
梁毅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