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几种桑树重要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更新时间:2009-03-28

桑树为桑属(Morus)模式种,起源于中国中北部地区,距今已有7 000多年的栽植历史。中国是桑树品种最多的国家,种质资源丰富[1]。近年来,随着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科研水平的迅速提升,桑树作为养蚕的饲料,除传统植桑养蚕外,也正在向药、食、医、养结合的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桑属植物为药食同源植物,其枝、叶、根、果均可入药。依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和《全国中草药汇编》等历代医学资料记载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桑树活性物质不但具有清肝润肺、滋阴补血、明目聪耳、止咳平喘、降压利尿、通关节、镇神经的作用,还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杀菌消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多重功效[2-5]

近年来,随着桑树副产品高值化利用的提出,桑树活性物质研究已成为焦点,在桑树不同种类、不同部位活性成份含量的测定和成分检测方法上都开展了一定的研究。桑树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总黄酮、多糖和多羟基生物碱等,而桑树活性物质的研究报道多是针对其中一种或两种成分的单方面研究,系统分析较少。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以桑树所含的主要活性物质(生物碱、多糖和黄酮)为主线,从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桑树不同部位的活性物质含量到活性物质测定的工艺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科学地分析,以期直观地为桑树活性物质研究者及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1 桑树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功效

桑树全身是宝,其多个部位均具有中药价值,如桑叶可用于清肝明目、养阴生津、疏散风热;桑嫩枝可祛风湿,护关节,治疗风寒湿痹、肌体风痒和脚气浮肿;桑白皮有治疗肺热咳喘、小便不利及清火消肿的作用;桑果不但能滋阴补血还能润燥养血[6]。现代植物化学和医学研究均证实,桑树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基于其富含有生物碱、黄酮和多糖等活性成分[7],特别是生物碱——1-脱氧野尻霉素(DNJ)受到现代医学界的关注。

数字油藏的建设让油气藏开发效率提高了40%以上;数字地面建设大幅减少了管网场站配套规模,共撤销计量间、配水间598座,累计减少各类设备设施586台,减少油田生产管道2566千米,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此外,设备运行维护成本大幅降低,原油集输单耗下降21%,注水单耗下降9%,实现了节能降耗。

1.1 1-脱氧野尻霉素(DNJ)

DNJ的首次发现是在桑树中,现知的来源主要是植物和微生物。植物类主要为桑树、鸭跖草、风信子、沙参属植物和爵床科的植物,其中,以桑树的DNJ含量最高。桑树中存在多种多羟基生物碱类化合物,现在研究的热点主要为多羟基哌啶生物碱DNJ。

植物多糖,又称为植物多聚糖,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和生物体中。多糖由单糖以α-糖苷键或β-糖苷键连接组成,化学结构复杂,是植物代谢产生聚合度超过10的聚糖,主要有淀粉、果胶和纤维素等。其药理功效具体主要体现在免疫调节、抑制肿瘤、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抗菌、抗病毒和保肝等功能上[28],这与1-脱氧野尻霉素、生物总黄酮药理功效相似。研究发现桑叶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及提高免疫力功效更显著[29]。马春兰等[30]研究了药桑多糖的药理功效,认为药桑多糖对超氧阴离子、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和羟基的自由基都具有抗氧化活性,在一定范围内,其抗氧化活性会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桑树中的DNJ可显著降低血糖值,这是通过抑制糖苷酶活性来实现的,原理是DNJ在小肠内能与α-糖苷酶结合,因亲和性强于二糖(麦芽糖、蔗糖)与α-糖苷酶的亲和性,抑制了二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控制了血糖值上升[8-10]。有研究称DNJ不但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还能通过抑制α-葡萄糖淀粉酶活性来控制血糖水平[11-13]。2004年,MIYAHARA[14]从试验中得出了桑叶醇提取物能有效控制白鼠的血糖。KIM等[15]于2010年通过研究再一次验证了这一说法。资料显示,DNJ除可降血糖外还具有抗艾滋病毒(HIV)的功效。2007年,STEINMANN等[16]通过试验得出DNJ及其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的治疗丙型病毒肝炎的潜在药物。随后,谢琼等[17]于2009年研究了DNJ及其衍生物(NB-DNJ)对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性,得出浓度分别为1 000 μg/mL和100 μg/mL时对HBV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另外,TSURUOKA等[18]以小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野尻霉素A的衍生物对肿瘤的抗性转移活性,明确指出DNJ对肿瘤转移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80.5%。B16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的试验再次证实了1-脱氧野尻霉素抑制肿瘤转移的功效,其原理同是DNJ抑制糖苷酶的活性控制了肿瘤的转移。

1.2 黄酮

黄酮是指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由于其羟基衍生物多呈黄色,故称为黄碱素或黄酮。黄酮在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如银杏、绞股蓝、黄蜀葵、葛根和野菊花等植物中的黄酮含量丰富,尤其以桑树中含量最高。桑树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4大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醇类和花色素类。在植物体中,黄酮类化合物与糖结合成苷类,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菌防病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及时掌握企业人员的流动状况,准确地进行人才流失风险的评估、预测和防范,并及时作出人员的调控以防止因人员缺失带来的对业务上的影响,认真分析每一位员工离职的原因,从中找出企业的不足之处,并对超出预测范围的原因进行着重分析,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防范于未然。

分析:根据题意5=0没有实根⇒△<0⇒k的取值范围.猜想图形位置变化:借助几何画板得到右图.将直线y=kx-1绕点A旋转,通过计算功能可观察出斜率k在变化中,直线y=kx-1与双曲线x2-y2=4的交点情况.

1.3 多糖

式中:j为第i项制约因素的第j项制约子因素,j=0,1,2,…n,; k1为第i层制约因素包含的制约子因素个数,k1=1,2, …,n;

2 桑树主要活性成份含量的研究进展

2.1 1-脱氧野尻霉素

YAGI等[31]研究人员首次从桑根皮中提取纯化得到了1-脱氧野尻霉素,此后,便陆续有了相关的报道。在当前发现的所有包含DNJ成份的植物中,以桑属植物的DNJ含量最高。

展现分享:鼓励学生主动介绍课前预习的相关成果,进行课题演示、分享个人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听取和记录学生在预习中理解不透的知识点和疑问。

2.2 黄酮

3.1.2 活性物质DNJ的分离纯化 桑树活性物质DNJ的分离纯化方式主要可归结为三种:①树脂纯化法。树脂纯化法又称为离子交换树脂纯化法,利用阳离子与带正电荷的游离生物碱交换树脂的原理。离子交换法可应用于DNJ的分离纯化。黄勇等[55]使用001×7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桑叶DNJ,得到分离物纯度为29.75%。李宇亮等[56]使用732H阴离子树脂对DNJ的乙醇提取液进行分离,经过氨水洗脱、浓缩、萃取后DNJ的纯度可达92.3%。刘树兴等[57]的试验比较了4种树脂(D101、AB-8、LX-38、XDA-6)的纯化效果,最后结果证明XDA-6的吸附性能强、解析性能优,最适合于桑叶DNJ的分离纯化用。有资料显示,在用树脂纯化DNJ粗提液时,其液体的pH值对DNJ的吸附和分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科研人员通过静态与动态试验,提出在pH=10,流速2.0 BV/h、粗提液浓度为0.35 g/L的条件时为最佳。对于洗脱剂的选择要根据“相似相溶”原则、被吸附物质的性质及吸附环境条件而定,DNJ洗脱一般选乙醇为洗脱剂。②反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是一种应用较广的液相色谱法,将强疏水的填料作为固体相,以可水溶的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此方法进行桑叶DNJ纯化的分析结果稳定、重复性好且操作方便[58]。③气/液质谱联用仪分离纯化法。使用气质谱联用仪和液质谱联用仪,不但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的特点,还具有高效的分离效率及强大的定性定量功能,该方法可广泛应用在复杂组份的分离鉴定领域。

桑树黄酮含量受取材部位、采样时期、桑树种类以及产地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实际检测中就必然存在差异。如丁嘉华等[39]比较了桑树不同器官组织的总黄酮含量,得出桑白皮总黄酮含量最高,为56.1%,川桑的桑枝、桑叶黄酮含量与之相比差异大,其桑枝为0.4 mg/g左右,老枝与嫩枝含量相似,桑叶含量约为4.2 mg/g[40]。不同部位叶的黄酮含量也不同,趋势为黄酮含量随叶位降低(即叶片的衰老)而逐步减少,顶部嫩叶最高,基部叶和中部叶较低[41]。廖森泰等[42]的研究指出生长季节对桑枝总黄酮含量有显著影响。吴志平等[43]使用分光光度计法比较了桑树春、秋两季桑枝的黄酮含量,再次验证了这一结果,即秋季高于春季的含量,秋季平均含量为0.45%,春季为0.37%。桑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表现为春、夏、秋初各时期低于晚秋期,霜后又明显高于晚秋期。具体在月份上的表现是相同产地桑叶芦丁含量趋势变化为6月较低,7—10月逐渐升至最高,11月时又迅速下降[44]。桑树不同品种间黄酮含量存在差异性,如湖桑9001的芦丁含量是湖桑32号的2倍,是白桑、鸡桑、广东桑的4倍[44]。吴志平等[43]研究不同品种桑枝总黄酮含量的差异,指出品种间春季变幅范围在0.201%~0.616%,秋季桑枝总黄酮含量范围在0.245%~0.661%。2008年,刘利等[45]使用分光光度法测13个桑品种桑叶黄酮含量,得出长穗桑、华桑叶总黄酮含量较高,分别为63.92±0.48 mg/g、61.17±0.48 mg/g,黄酮含量最低的为白桑,仅为35±0.67 mg/g,差异性达极显著水平。另外,种植区域对黄酮含量也存在较大影响,如周庆颂等[46]测得全国8个地区不同产地桑椹总黄酮含量,测得含量范围为0.653~2.074 mg/g,得出总黄酮含量与地质环境有明显相关性。张如松等[47]研究了产地对桑叶黄酮含量的影响,测得不同产地桑叶黄酮含量差异范围为0.75%~4.85%,同样存在明显影响。

2.3 多糖

桑树不同器官的多糖含量差异明显,其中以桑椹多糖含量最高。多糖含量又因种类而异。2014年,牛天羽等[48]通过对蒙桑、白桑、黑桑和野生蒙桑多糖含量的测定比较,得出以蒙桑的多糖含量最高,为223.658 mg/g,其次为白桑,再次为黑桑。廖森泰等[49]以桑叶为检测材料,广东桑为对照,比较了不同桑种间的多糖含量,证实了不同桑种叶片的多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广东桑的多糖含量均高于鲁桑品种和白桑品种。目前,关于桑树取样部位、季节、产地等其他因素对多糖含量影响的研究相对桑树生物碱和黄酮还较少,因此,为了能清楚、全面地了解桑树多糖,研究其在桑树中的含量及影响含量变化的因素,这将是接下来的重点研究内容。

3 桑树主要活性成份含量的测定方法

关于桑树活性成份含量的测定方法较多,有的立足于应用,适用于工厂、小规模企业,特点是操作简单,仪器成本低廉,测定样品量大;有的倾向于研究,适合实验室严谨、高效、准确的要求,特点是操作过程复杂,仪器精密度高,测定样品量少。总体而言,无论那种测定方法,都要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的分析过程。

3.1 桑树活性成份DNJ的测定工艺方法

3.1.1 DNJ的提取DNJ成分具有较强的水溶性,传统提取DNJ的方法是用水直接浸提。因该方法提取的是游离DNJ,无法提出复合性DNJ,提取量低且杂质较多,无法满足现今的研发需求。随后,研究人员相继进行蒸馏水蒸煮浸提、添加95%乙醇助溶剂及采用热酸做浸提液等方法提取DNJ的研究。提取方法经过改进,DNJ得率明显提高,酸浸提的效果明显优于水提法[50-52]。KIM等[53]使用去离子水与0.05 mol/L的盐酸作为浸提剂,DNJ得率可达0.402%。随着科研水平的提升,研究人员发现乙醇的溶解性较好,更利于生物碱DNJ的提出。如胡娟霞等[54]通过试验得出用65%的乙醇来浸提DNJ的提取量要高于使用0.05 mol/L的盐酸作浸提剂的提取量。使用有机溶剂为提取剂的优点是价格低、毒性小、无污染、可回收能循环利用且提取液不易发生变质,因此,实践中以乙醇提取方法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同时结合现在微波/超声波有力辅助手段,能更快速、高效、彻底、保质地提取出桑树中的DNJ。

黄酮类物质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成分,在桑树中含量丰富。

一个是把产品通过媒体传播,推广给消费者。除了媒体记者,各国明星也会出现在两大表展上。斯沃琪集团每年都会邀请一些当红中国明星,到巴塞尔表展上走一圈,随后娱乐媒体上便会出现表展的相关信息,比如2018年的黄景瑜和美度,陈学冬和天梭。

3.1.3 活性物质DNJ的定性与含量测定DNJ性质鉴别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碘化铋钾显色、雷士铵盐显色、硅钨酸显色、碘熏法等,其中,以碘熏法较好。2008年,孟夏[59]通过桑叶DNJ的分离纯化试验,得出采用TCL法更适合DNJ的定性分析研究。

活性物质DNJ的含量检测是筛选获取较高药用价值植物、部位的有效手段。由于DNJ结构中含有多个羟基,无羰基、双键及苯环等发色团的特点,采用普通方法进行定性测定是困难的。现在常用的方法有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离子色谱法。一般而言,芴甲氧酰氯柱前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NJ含量,其衍生物稳定、准确性高,在室温下就可以进行。夏学军等[60]采用柱前衍生化RP-HPLC法进行了桑枝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认为该方法特点是选择性强,重复性好,但要求控制条件严格。陈正收等[61]通过测定桑白皮药材中的野尻霉素试验,比较了HPLC-ELSD与HPLC-DAD方法效果,得出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XUE等[62]在2013年利用HPLC法通过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测定大量样品中的DNJ的含量,特点是灵敏度高,可高效率地测定大规模样品中DNJ的含量。汪孟夏[63]在李宏建气相法快速检测DNJ方法的基础上优化色谱条件,建立了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DNJ含量,具有稳定性好、分析时间短、适于大批量测定的操作优点。NAKAGAWA等[64]在2010年采用亲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机法与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法相结合的方法,能直接测定桑叶DNJ含量,可省去衍生过程,且操作更方便。综合多方面因素,目前在实验室使用最广泛的仍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DNJ含量。

李有贵等[34]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分离纯化了桑叶中DNJ的粗提物,纯化后的DNJ的纯度可达95%以上。

据文献记载,桑树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药理活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氧化、清除作用。贾之慎等[19]于1996年在研究桑枝、桑叶、桑嫩芽和桑皮的提取物时,就得出黄酮类化合物对超氧离子自由基具有超强的清除作用,可以清除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等,提高心肌细胞中酶活性,增加内皮细胞NO的表达,最终实现促进冠脉血流畅通和保护心脏的作用[20]。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还在于能有效抑制肿瘤诱发的磷脂合成和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骨髓微核细胞的增殖,具有抗肿瘤、抗突变功效[21]。(2)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吴志平等[22]通过对比桑枝、叶和桑白皮对STZ高血糖小鼠的降糖效果,得出桑枝总黄酮不但可以降血糖,对降低血脂也有一定效果。研究发现,95%的桑枝乙醇提取物中含有降低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活性成分[23]。黄酮类化合物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对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有一定疗效。NIELSE等[24]系统地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机理,指出黄酮类化合物不但能促使胰岛β细胞恢复、降低血糖与血胆固醇,而且能通过改善糖耐量,控制醛糖还原酶来发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功效。(3)抗炎杀菌作用。陈福君等[25]通过试验发现桑枝黄酮类提取物对小鼠耳肿胀、足浮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两种症状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后来,王振江等[26]研究桑果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再次验证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桑树黄酮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崔珏等[27]依据桑黄酮对小鼠扭体、热板和甲醛致痛三种疼痛模式的镇痛功效的研究,得出桑白皮总黄酮能明显降低醋酸导致的扭体次数。

3.2 桑树黄酮的提取方法与工艺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酚类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包括桑树在内的药用植物中含量较多,为提高其提取纯度,去除多余杂质和有毒成份,选择提取方法尤为重要。在近几年资料中,黄酮提取方法较多,包括以下几个方法。(1)水、醇提法。该法仅限于苷类的提取。盛萍等[65]通过对罗布麻提取黄酮工艺的研究,得出黄酮最高得率的条件是使用药材10倍用量的水,分3次煎煮,每次30 min。刘丽娜等[66]研究金莲花黄酮最高得率的提取条件是固液比为1∶23.3,温度100℃,浸泡1 h,回流1.5 h。醇提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提取方法。通常使用乙醇作为浸提介质。阮俊等[67]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野菊花总黄酮工艺的提取,分别使用了乙醇和水,得出结果是乙醇提取量要高于水的提取量。使用乙醇具有用量少、提取时间短、溶出的杂质少且可回收重复利用、提取液不易发霉等优点,因此使用乙醇作为提取剂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方法。(2)碱提酸沉法。该方法依据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含有酚羟基结构,遇碱可溶,经酸化后又可析出的原理进行的。其特点是虽提取率低,但纯度高,操作方便,也可以用于提取高纯度的黄酮。(3)系统溶剂浸提法。此法是根据植物中活性成份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进行的,依据溶剂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进行浸提。此法操作过程繁琐,时间久,不适于规模化提取,但可用于物质定性鉴定。(4)半仿生提取法和复合新技术提取法。随着浸提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多学科技术的互相渗透,采用一些新技术作为提取的辅助手段能大大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效率。现在用到的辅助技术手段主要有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酶解技术、树脂吸附技术及超临界CO2萃取等提取技术。在试验中通常会同时用到多种辅助手段。所以,在实际的试验中要不断发现、优化试验条件,综合运用现代科研手段,才能更高效、快捷地获得试验结果。

3.3 桑树多糖的提取方法与工艺

多糖是由单糖聚合而成碳水化合物,具有生物大分子的复杂结构。大部分多糖无熔点,无甜味,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目前,关于多糖提取方法较多[68-69],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1)水提醇沉淀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提取方式,利用的是相似相溶原理,操作要点是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辅助,缺点是耗时、提取率低且提取液容易变质。(2)酸、碱提取法。采用酸提取,要避免强酸引起糖苷键断裂,注意要使用弱酸。碱提取法就是弱碱性溶剂提取多糖的一种方法,使用碱提取法要防止多糖的降解,需加入硼氢化钠或通入氮气。不管是采用酸提取还是碱提取,都要在反应结束后迅速进行酸、碱的中和或透析,否则酸碱的残留不但会造成毒性危害还会引起多糖减量。该方法的不足是不适合于大规模提取试验。(3)超临界流体萃取。该法是指将物质处于一种超临界的温度或压力下,其物理特性(溶解度、密度及粘度)发生改变时进行操作的一种方法。一般常用的是CO2超临界流体。多糖属极性较强的物质,所以需要加夹带剂。使用该方法的优点是:提取率高、多糖纯度高、毒性低、环保节能且操作简单,比较适宜实验室使用。(4)离子交换法。利用了离子交换、吸附原理。使用离子交换技术不但能分离各种酸性多糖,还能分离中性多糖及粘多糖,使用过的树脂可回收再利用,能极大地降低成本。该方法是目前提取多糖实验中使用广泛的一种方法。(5)多种技术复合法。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试验手段的多样化,一些新的辅助手段出现在了多糖的提取方法中,常见的有超声波、微波、超滤膜和酶解等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植物多糖成份的提取率[70-73]

4 桑树主要活性成份研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植物活性物质的全新认识,植物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物质的研究开发越发受到了世界关注,植物活性物质作为功能性因子在保健、药用物质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关于桑树活性成份的鉴定和提取的相关研究,虽已在相关领域涉足多年,但截至当前,无论是提取材料的选择标准还是提取方法都仍未系统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桑树DNJ含量与取样部位、取样时间、桑树种类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有关。刘红英等[32]认为桑根皮中DNJ含量最高,其次为桑枝、桑叶。而孙莲等[33]采用UPLC-MS/MS法测得药桑的桑叶、桑椹及桑枝DNJ的含量分别为1.18%、0.37%及0.07%。李有贵等[34]研究了59份野生桑叶DNJ含量,得出桑叶DNJ质量分数在0.005%~0.791%之间。这就看出不同桑品种和不同桑品种的相同种器官的DNJ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是栽培桑含量要明显低于野生桑[35-36]。另外,桑树相同器官不同取样部位的DNJ含量也存在差异,一般是上位叶高于下位叶,桑枝是老枝高于嫩枝[37]。桑树不同器官中的DNJ含量变化还表现在生长时期上,如桑叶5月份取样含量低,6月份开始增加,7—8月份达最高,9月份后逐渐下降[36],而桑枝DNJ含量随月龄增加逐渐增长[35]。桑果在成熟期间DNJ生物碱变化趋势呈逐渐下降趋势[38]。资料显示,产地对DNJ含量也存在影响。李有贵等[34]测定比较了59份野生桑的DNJ含量,指出以开远地区岩桑桑叶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0.791%,不同桑品种间差异显著。

4.1 桑树主要活性成份的提取材料缺乏系统性

桑树活性物质的提取材料缺乏完整性。研究人员考究大量文献,关于提取材料的试验研究多是针对某1~2种影响因素(如桑树种类、品种、生成时期、部位、地域及栽培方式等),鲜有系统全面的试验报道,因此,进行筛选和评价药用桑资源缺乏足够依据。

案件中有一个场景让人振奋——在寂静的室内听到轻微的响动。这种“静中有动”更衬托了当时的“静”!要是不“静”,哪能听到轻微的响动呢?

4.2 桑树主要活性成份的提取方法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由于植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繁杂,试验环节各异。以多糖为例,提取方法有7种,分析方法有6种,提取多糖的常用溶剂有3类。在使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时,添加乙醇的百分比含量、用水量、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等因素都会导致提取物和提取量不同。同时,提取的具体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溶剂温度及提取时间,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将明显影响物质提取率。以上分析的仅是提取的过程,后续还有分离、鉴定、提纯和测定的流程。对于桑树DNJ和芦丁的提取,仅因其流动相、流动相配比、柱温及流速等任何一项不同就能直接影响DNJ的提取量,这也是分离提取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造成同一地域、同一植物、同一品种、同一部位、同一时期、同一物质的活性成分含量差别。

4.3 桑树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合成机制尚不明晰

桑叶、桑枝、桑白皮和桑果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基于其浸提物的抑菌作用和抗氧化活性,但浸提物中具体存在哪些有效物质、哪些物质发挥了作用、作用的高低和这些物质的功效是否存在协同作用都有待探究。活性物质生成的前提是合成,掌握桑活性物质的合成机制更利于筛选药用材料和培育药用桑良种。近几年,桑树活性物质的试验研究多侧重于成份含量、药效机理、提取测定及开发方面,关于活性物质合成的分子领域有待加强。

5 展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蚕桑传统产业关注度的提升,扶持力度在逐步加大,桑树产业的多元化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代化研发手段助力和市场生物药品的需求,都将为桑树活性成分的提取、分析、产品生成和进入市场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后备保障。

5.1 加快药食、养蚕两用桑品种的繁育

依据国家对蚕桑产业提出的多元化、生态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桑树也将被纳入林业、农业重大产业中。作为蚕桑产业研究领域的技术人员,蚕桑工作者要明确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就是全力做好桑树品种的多元化育种。根据当前经济的需求,要在实用性、经济型和生态型良种上下功夫,尽快繁育出生产上亟需的药食兼用的桑品种。

代谢组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可从整体上反映机体的代谢情况,通过对内源性代谢物的分析,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对疾病诊断及药物干预后的治疗趋势具有指导意义[8]。基于此,本实验在确证甘草总黄酮降低伊立替康胃肠道毒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GC-MS/MS技术分析正常小鼠、模型小鼠、给予阳性药小鼠以及给予甘草总黄酮小鼠的血浆代谢成分变化,寻找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同时构建相关代谢通路,根据甘草总黄酮对差异性代谢物的干预作用,初步探索甘草总黄酮对伊立替康致肠炎小鼠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伊立替康致胃肠道毒性机制研究以及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5.2 加快推进桑树主要活性成分的产业化进程

桑树活性成分研究成为热点的原因是人们普遍看到了桑树重要的药用价值。然而,要将桑树药用价值真正惠及于民,就要在物质检测提取上有个全新提升,从根本上提高得率,使有益于人们健康的活性物质高效地被提取出来,广泛地应用到医药、保健和养生产品中去,实现成果的转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桑蚕的多元化效益,充分利用好资源。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中国桑树品种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5-6.

[2]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0.

[3]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067-2096.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69.

[5] 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97-698.

[6] 孟洗.食疗本草[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9.

[7] 李勇,苗敬芝.桑叶的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制品的开发[J].中国食物与营养,1999(3):25.

[8] 李有贵,储一宁,钟石,等.59份野生桑桑叶中的DNJ含量及其粗提物对糖苷酶的抑制活性[J].蚕业科学,2010,36(5):729-737.

[9] 李有业,卜颖,耿风琴.桑叶制品在日本的研究与利用[J].蚕桑茶叶通讯,2000(1):33-34.

[10]李季芳,蒋卓勤,程卫,等.桑树资源降血糖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10):6-7.

[11]陈松.云南野生桑树观察和桑叶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的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2]杨海霞,朱祥瑞.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研究进展[J].蚕桑通报,2003,34(1):6-10.

[13]何雪梅,廖森泰,刘吉平.桑树的营养功能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蚕业科学,2004(4):390-394.

[14]MIYAHARAC,MIYAZAWAM,SATOH S,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 mul-berry leaf extract on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in normal rats[J].J Nutr Sci Vitaminol,2004,50(3):161-164.

[15]KIM G N,KWON Y I,JANG H D.Mulberry leaf extract reduces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with few side effects by inhibiting α-gluco-sidase in normal rats[J].J Med Food,2011,14(7/8):712-717.

[16]STEINMANN E,WHTTFIELD T,KALIIS S,et al.Antiviral effects of amantadine and iminosugar derivatives against hepatitis C virus[J].Hepatology,2007,46(2):330-338.

[17]谢琼,谭德明,彭忠田,等.脱氧野尻霉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体外实验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1):3-7.

[18]TSURUOKAT,FUKUYASU H,ISHII M,et al.Inhibition of mouse tumor metastasis with nojirimycin-related compounds[J].JAntibiot,1996,49(2):155-161.

[19]贾之慎,唐孟成,朱祥瑞.桑树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的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5):519-523.

[20]AJAYM M,FRANCIS I A,ALI M M,et al.Quercetin,a flavonoid antioxidant,modulates endothelium-derived nitric oxide bioavailability in diabetic rat aortas[J].Nitric Oxide,2007,16(4):442-447.

[21]龚金炎,洪辉,吴晓琴,等.黄酮类化合物的促氧化作用及其细胞毒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8,39(12):1905.

[22]吴志平,顾振纶,谈建中,等.桑枝总黄酮的降血糖作用[J].中草药,2005,36(增刊):164-166.

[23]吴娱明,邹宇晓,廖森泰,等.桑枝提取物对实验高血脂症小鼠的降血脂作用初步研究[J].蚕业科学,2005,31(3):348-350.

[24]NIELSEN M,FROKJAER S,BRAESTRUPC.High affinity of the naturally-occurring biflavonoid,amentoflavon,to brain benzodiazepine receptors in vitro[J].Biochemical pharmacology,1988,37(17):3285-3291.

[25]陈福君,林一星,许春泉,等.桑的药理研究(Ⅱ)——桑叶、桑枝、桑白皮抗炎药理作用的初步比较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12(3):222-224.

[26]王振江,肖更生,刘学铭,等.桑椹花青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抑制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181-183.

[27]崔珏,李超,姜中生.桑白皮总黄酮的抗氧化与镇痛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11,23:281-284.

[28]韦巍,李雪华.多糖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32(3):179-184.

[29]申利红,王建森,李雅.植物多糖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349-352.

[30]马春兰.新疆药桑抗氧化性成分的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

[31]YAGI M,KOUNO T,AOYAGI Y,et al.The structure of moranoline,a piperidine alkaloid from Morus species[J].NipponNougeiKagaknKaishi,1976,50(11):571-572.

[32]刘红英,何军,何珺.不同干燥方法对桑白皮中DNJ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2012,35(7):1053-1055.

[33]孙莲,张晖,马晓丽.UPLC-MS/MS法测定药桑不同部位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29(3):415-419.

[34]李有贵,储一宁,钟石,等.59份野生桑桑叶中的DNJ含量及粗提物对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J].蚕业科学,2010,36(5):729-737.

[35]陶程,崔秋英,朱方容,等.广西种植的12个桑品种的枝条DNJ含量差异及生产季节性变化[J].广西蚕业,2018,55(1):12-16.

[36]杨兵,欧阳臻,赵明,等.不同生长季节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芦丁及多糖含量动态研究[J].中药材,2012,35(6):876-879.

[37]罗存敏,施新琴,徐升胜,等.桑叶提取物对小鼠血糖的影响及有效成分测定[J].蚕业科学,2005,31(4):418-421.

[38]沈维治,邹宇晓,刘凡,等.2个果桑品种桑椹成熟期间的生物碱和花青素含量变化规律[J].蚕业科学,2016,42(2):317-321.

[39]丁嘉华,冯毅凡,李卫民,等.UPLC-Q-TOF-MS对桑白皮总黄酮提取物的快速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6):78-84.

[40]郭伟强,王硕,李军,等.川桑中桑皮素、桑呋喃A和总黄酮的测定[J].中成药,2016,38(11):2506-2509.

[41]赵桂华,马连珍,刘和善,等.对桑枝的老嫩程度与黄酮含量关系的实验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2):22-23.

[42]廖森泰,何雪梅,邹宇晓,等.广东桑桑枝总黄酮含量测定及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J].蚕业科学,2007,33(3):345-349.

[43]吴志平,姜乃珍,谈建中,等.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品种桑枝总黄酮含量[J].蚕业科学,2006,32(1)138-141.

[44]张军,穆莉,檀华蓉,等.桑叶中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及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J].蚕业科学,2006,32(1):142-145.

[45]刘利,潘一乐.不同桑种桑叶总黄酮含量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488-491.

[46]周庆颂,孙若飞,宴丽芳,等.不同产地桑葚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2):5526-5528.

[47]张如松,许静怡,叶益萍,等.产地对桑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1):11-13.

[48]牛天羽,刘洪章,刘树英.4个桑树品种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及其含量比较[J].园林园艺,2014,17(4):53-56.

[49]廖森泰,邢东旭,邹宇晓,等.广东桑种与其它桑种的桑叶多糖含量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J].蚕业科学,2008,34(3):490-493.

[50]黎欢吉.桑叶和蚕粉中DNJ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5):50-53.

[51]WANG T,LI C Q,ZHANG H,et al.Response Surface Optimized Extraction of 1-Deoxynojirimycin from Mulberry Leaves(Morus albaL.)and Preparative Separation with Resins[J].Molecules,2014,56(5):7040-7056.

[52]马静,万志平.正交优化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酸水提取的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10):36-38.

[53]KIM J W,KIM S U,LEE H S,et al.Determination of 1-Deoxynojirimycin inMorus albaLleaves by derivatization with 9-fluorenyl methyl chloroform ate followed by 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Joumal of Chromatography,2003(1002):93-99.

[54]胡娟霞.桑籽发芽过程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变化及乳汁抗蚜虫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55]黄勇,刘凡,廖森泰,等.采用大孔树脂与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桑叶活性物质的效果分析[J].蚕业科学,2012,38(6):1079-1085.

[56]李宇亮,李剑敏,吴雅睿.1-脱氧野尻霉素提取分离方法研究[J].应用化工,2006,35(9):659-661.

[57]刘树兴,花俊丽,陈素娟.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多糖提取工艺优化[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26(5):55-58.

[58]周慧燕,胡晓渝,马英.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纯化及含量测定[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8,25(5):367-369.

[59]孟夏.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8.

[60]夏学军,汪仁芸,刘玉玲.柱前衍生化RP-HPLC法测定桑枝总生物碱的含量[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23):2044-2047.

[61]陈正收,徐瑾,周应军.桑白皮药材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两种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J].中成药,2007,29(11):1654-1657.

[62] Hu X Q,JIANG L,ZHANG J G,et al.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1-deoxynojirimycin mulberry leaves from 132 varieties[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13(49):782-784.

[63]汪孟夏.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的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4]NAKAGAWAK,KIMURAT,SAITOY,etal.Determination of 1-deoxynojirimycin mulberry leaves using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with 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ion[J].Agriculture Food Chemistry,2004(52):1415-1418.

[65]盛萍,王新铃,杨学斌,等.罗布麻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选[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587-588.

[66]刘丽娜,蒋柏泉,白兰莉.水提法从金莲花中提取黄酮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6,6(2):46-47.

[67]阮俊,黄永林.野菊花总黄酮提取方法研究[J].中成药,2004,26(2):153-154.

[68]张燕,张树淼,王飞,等.近年来植物多糖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上),2015(6):65-68.

[69]徐立.桑树植物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70]黄生权,李进伟,宁正祥.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灵芝多糖工艺[J].食品科学,2010,31(16):52-55.

[71]袁陆,宫江,杨木,等.植物多糖的提取工艺和方法[J].吉林畜牧兽医,2011,32(2):13-18.

[72]凌庆枝,李晓,魏兆军,等.桑叶多糖超高压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8,24(2):50-57.

[73]王应平,杨艳,王文正.膜技术在多糖分离、浓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9,25(4):63-65.

 
崔秋英,邱长玉,林强,朱光书,陶程,张朝华,陈芳,石华月
《广西蚕业》 2018年第04期
《广西蚕业》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