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路径选择——基于目标管理的视角*

更新时间:2016-07-05

应用型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取向。[1]其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不是大学理念的异化,也并非大学的降格,而是时代必然的驱使和人类理性的选择。时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许多高校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式”建构模式,即采取学校领导提议、职能部门设计方案、二级院系贯彻执行的思路。虽说这种方式的运行效率比较高,但由于传统学科专业设置方式的掣肘、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制约以及封闭化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局限,使得其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容易走进“自说自话”的误区。因而,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应如何选择,成为当前地方高校的重要视角和关键领域。

这些微博平台以微博大V为传播中心,以方言文化为内容支撑,以多级分享为扩散手段,以大数量级粉丝为接收终端,呈现出即时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基于自我控制与分散激励的目标管理理论

之所以称之为基于自我控制和分散激励的目标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传统目标管理理论过度重视集中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弊端而言的。由于传统目标管理理论过分重视外部的强制和目标的控制,使其广受诟病。诸如,在美国管理学家明茨伯格看来,一种机械官僚机构的形式正在支配着我们对如何构造社会组织的思考。机械官僚机构组织以高度的理性化而著称,它的显著特征是对控制的热衷。为此,在组织内部设置层次清晰的权力,在执行前以形式化的计划来规划战略,是机械官僚机构的典型特征。

综上所述,对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目标性护理服务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事件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预后康复效果,保持血糖稳定,应用效果良好。

然而,这种管理方式被德鲁克颠覆了。德氏采用圣贤式的“责任心”来代替思想操纵、秒表控制的独裁式管理方式,用员工的自我控制来取代由管理者控制,以目标激励的方式取代“控制式”的管理。这种新型的目标管理理论,扬弃和发展了传统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在目标的整体导向、分散激励和自我控制等方面体现了崭新的目标管理特征。因此,目标管理法就是一种为了使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管理中采取的以员工自我控制为主导、以结果(或目标)为导向的过程激励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需要补充的是,为实现所制定目标的“合理性”,应用型人才总目标的制定者与分解者还需要纠正强调制度管理、忽视情感激励,重视物的因素、轻视人的因素的错误行为。原因就在于,目标管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理性源于制度,非理性源于情感”,顾此失彼的做法势必会使目标管理陷入尴尬境地。因此,合理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的原则,充分发挥教代会或工会等沟通平台的作用,征求、咨询全体教师的意见,使得目标更具民主性、操作性。目标的分解与落实,也要在做好思想沟通工作的基础上展开,以保证总目标分解的有条不紊,落实的责任明确。这样一来,“总目标有效地统帅分目标,分目标有效地支撑总目标,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目标体系”。

基于此,我们可以借机重新审视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由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具有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形成一定风格或特征的培养过程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2]之后的诸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仍然坚持了“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继续实现着某种“培养目标”,只是对在培养过程中要素的排列和特征的提炼上有些许的不同。[3]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截然不同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由市场需求出发,将学科知识寓于专业能力培养之中的人才培养方式。因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和评价组成的多维矩阵,依赖于有效的管理过程和全员的共同参与,共同紧紧围绕“应用型”这个总目标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可以说,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始终依赖于人才培养的建构方式,“应用型”的培养目标是确定培养规格和选择培养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4]

二是重视目标管理过程的分散激励。目标管理法融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于一体,是众多管理学大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德鲁克只不过是他们之中搭上最后一块积木的人。基于此,德鲁克有更加创新和专业化的诠释和解读。(1)突破共识。在此之前,行动的基础是目标,与组织计划紧密相连,这是管理学家普遍达成的共识。德鲁克则突破了这一共识,提倡目标在计划之前。(2)深化意义。德鲁克认为,目标是影响管理者的核心要素,它决定了管理者对工作内容、工作进程和工作标准的把握,因此,他通过搭建以目标为重心的管理系统来实现目标管理的高效和完备。(3)细化目标。先前的理论认为,组织目标是人尽皆知、清晰可见的,根本没有必要向组织成员提出要求。而德鲁克则认为,无论“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目标,均是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组织成员在熟知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分解和细化的目标即转为个人的责任。(4)强调协作。在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体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组织成员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个人的责任,实现了集体的成就。

三是阐释了目标分散激励和自我控制的策略要领。德鲁克对实施目标管理的“三步骤”进行了重新诠释。首先,目标的确立。一个有效的设定目标(组织总目标和组织分目标)的方法是,要率先确定各个领域中的衡量内容和标准,如此,被分解和细化的工作任务将更加具体和透明。其次,目标的实施。自我控制整个过程的核心,即自我控制已成为取代强制管理的有效实施方式。最后,目标的检测。管理者和员工单单了解自己的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力针对目标,衡量自己的绩效和成果。因而,清晰、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也是检验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衡量目标的标准未必是足够严谨和精确的,但却是与目标相关的、清楚的、合理的。这样一来,组织成员的注意力和努力才可被引导到统一且正确的方向上。

一般来说,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国家政府部门的指导,离不开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助,这就必须要求对高校的生存环境、内部人员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6]其实,自国家实施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意见以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成为各地方高校谋生存、求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抓手。笔者所在的高校就主张,国家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以加速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重点,实现学校由“内涵建设与外延拓展并举”转向“内涵建设”,促进校内外资源的集聚、凝结,放大、提升学校价值。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是分散激励的管理过程。

目标管理理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适切性分析

顾名思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系统性工程。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采用“全方位”“系统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构建策略,从人才培养的理念、主体、客体、目标、途径、模式(过程)与制度等多方面着手。笔者认为,基于目标管理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须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依赖于“应用型”这一核心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准则和要求,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设计应始终以“应用型”这个总目标为重心。

生物陶瓷棒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骨复合材料,其化学成分与骨中的无机成分较为接近,与人体有着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力学强度佳、亲水性能好、可降解吸收等特点[9-10],且无致癌性、无毒性、无致敏性,其安全性较高,能够修复股骨头坏死的区域[11]。生物陶瓷棒,其具有较好的细胞亲和性、生物相容性,且其孔隙率较高,可对骨生成诱导,其结构与人体松质骨较为相似,从而可在进行骨诱导时,对坏死区域的再血管化进行促进,更好修复坏死区域[12-13]。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生产线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设计的机电一体化柔性制造实训系统模拟了现代工业产品的自动化生产过程,演示了从原材料出库、经历多道生产工序成为成品入库的整个流程,融合了PLC控制技术、气动驱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以及网络总线等多方面自动控制技术,展现了现代工业的生产控制模式,为学习者掌握自动化生产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高校在总目标的设计上充满了理想,甚至幻想,忽视和缺乏对自身定位的深入剖析。表面看来,期望过高的目标虽对教职员工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偏高的目标设计会让组织成员望而却步,从而失去激励意义。当然,过低的目标设计,本是“水到渠成”,又何谈对员工的积极意义?因而,没有组织成员参与的、行政命令式的目标管理是不可取的。整个目标分解过程貌似层层分解,实则是由上而下的目标分摊。这样一来,又如何要求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呢?基于此,总目标的内容设计和分解程序要努力做到科学化,要将部门性质和个人责任考虑在内,激发二级院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工作热情。如,前文提及的某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在这方面表现尤为出色。它结合当地政府关于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的安排和自身专业优势,将“培养面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线、具有一定国际工程视野、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列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毕竟,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均是围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这一总目标展开。笔者建议,高校各职能部门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设计本部门的重点工作目标,使其与教职员工的个人目标环环相扣,共同促进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合理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解过程。从纵向上看,人才培养总目标将被分解为多层次分目标,要确保垂直目标之间的逻辑性;从横向上看,要避免与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的各部门在目标执行过程中人、财、物等的相互干扰和牵制,注重各水平目标的关联性和协调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化、多样化的庞杂工程,这其中包括构建理路、培养目标、过程、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5]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目标的导向和分散的激励。从理论上讲,构建理路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为人才培养活动指明了方向;将构建理路付诸于实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开始;以“分散激励”为特征的培养过程和培养制度,则是对目标的贯彻、规范的过程,也是使之稳定的前提和保障;培养质量评价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完善高效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将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预估,从而有效促进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这五个层面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首先对样品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100%检查,并导入GeoIPAS化探数据处理软件平台中,建立GeoIPAS软件格式的数据库[12]。利用GeoIPAS软件进行同点位数据网格化,网格化后的数据点与原采样点位保持了一致。

最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于各参与主体的自我控制和内在激励。如上所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各参与主体共同建构的管理过程。除了组织目标的确立、组织成员的参与、权责的共担等,全员参与、分工协调式的自我控制和内在激励也成为无论组织的管理者或普通员工都不可忽视的一面。由此,工作和人的需要得到了统一,员工通过自我控制自然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自我目标和组织目标实现了共同满足。[7]在高校领导的直接推动下,各部门和二级学院相互协作,各组织成员间分工合作,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达成目标。

另一方面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承的过程,学生自身也是至关重要。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翻译行为要进行自省和批判,对译文和译文的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语言的伦理责任仅是译者责任的一部分,社会的伦理责任也是其中一部分。为了让提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应以译者伦理为指导,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加强语言和商务知识学习。其次学生应重视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利益面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译出优秀的译文。

“应用型”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分目标的支撑。各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对“应用型”的表现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各个专业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同一专业中的不同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也是大小不一的。换句话说,在选择人才培养的构建路径时,要注重总目标与分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以实现总目标的一致性为先决,以多目标并存、多主体激励、多环节自控为特征的目标管理法,恰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达成了深度共识。

基于目标管理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以自我控制的方式取代来自他人支配式的管理方式,采取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达到预期目标,是目标管理法的最大特点。结果管理和自主管理是目标管理法着重的两个方面。因而,重视结果管理中的工作成果、关注自主管理中的过程创新成为基于目标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的关键要素。基于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的选择上,要围绕分层设置的目标定位、分散激励的目标引导,分类考核的目标机制、适时及时的目标考核等方面。

(一)以分层设置的目标定位建构生态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恰当的目标是引起行为最重要且最直接的刺激诱因,可以使人具备足够的动力和信心来努力完成该目标。作为实施目标管理的起始环节,合理的目标制定可以对组织成员起到力量凝聚和人心激励的作用。

其一,尺度公道。为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的可行性,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指标时,科学梳理和分解分目标,使要求和任务更加明晰:一是将比较抽象的、原则性比较强的一些目标,按照指标评价范式的要求对考核目标进行具体化处理。既然学校已经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不同的专业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完成各自“应用型”目标。在这个问题的考核上,可以采取“可表述”的标准。即将“应用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毕业要求,或者说,达到某一培养目标,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具体的资格证书,主要包括执业资格类、技术水平类、高门槛就业类等。 二是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定量看得准,定性看得广,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共同营造有温度、有效度的考核过程。 “既看数字又不唯数字;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

在笔者看来,以分层设置的目标定位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分层设置的程序要合理;二是分层设置的内容要适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总目标,这一点毋庸置疑。应用型人才在理论规范的指引下,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为具体的产品构型,这显然与学术型人才截然不同。[8]显然,“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定位必然有不同。不同高校会依据自身学校历史和发展现状,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设计和设置适宜自己发展的特色化“应用型”目标。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高校为例,某地方高校就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提出了坚持“立足交通,突出特色,强化素能”的办学方针,而“培养服务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则是应用型人才在该校的具体化呈现。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的统一,既要顾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需要,分目标要与总目标相互渗透,各职能部门与各组织成员要相互协作。如此,教师员工的向心力得到了凝聚,教职员工的拼搏精神得到了激励,促成了总目标的达成。[9]

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托于分散激励的过程管理和多元参与。在人才培养中,培养模式隶属于一种过程范畴:基于一种设计、一种建构、一种管理的关于人才培养过程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因此,作为“一种过程范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高效的制度保障、最优化的培养过程应是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根基性要素。

一是关注目标管理中的自我控制。具体来说,目标管理方法一方面强调管理的目标导向,使得公共利益成为每个管理人员的目标。另一方面,强调内部控制——管理中员工的自我控制,即用内部严苛、有效的控制来取代外部的统治性控制,这也成为激发工作人员通向“自由人”的内在动力。

(二)以分散激励的过程管理释放人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组织精神

德鲁克提出,组织精神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奉献精神,能够激励他们努力付出而顺利完成工作。而要塑造良好的“组织精神”,需要做到:

其一,充分授权,组建基于专业的人才培养团队。正确评估被授权人的胜任能力,做出符合专业发展的战略性考虑。在管理行为上,目标管理重视放权、关注宽容,上级对下级平等、信任,下级自然会以主动、自控的方式实现对目标的授权。诸如,在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中,应以组建教科研团队的方式取代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的教师管理模式。以交通法学专业为例,该专业教学团队人员的组成既有本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有来自大外部、社科部的公共课教师,也有来自法律实务部门的实践型专家。按照这种方式组建的教学团队,围绕交通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如此一来,公共课教师就需要摒弃传统的“一个教案,全校通用”的教学模式,主动思考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交通法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专业课教师也需要转移工作的注意力,由单纯“大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交通+法学”的理论与实践并举、偏重于应用的授课模式。总之,通过“授权”而不是“命令或抑制”对行为人进行管理,为教师积极性的激发培植了土壤。

在《书·周官》有云:“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变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太师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指的是在朝中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少师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是辅导太子的官员。师与狮谐音,因为常常将狮子作为吉祥图案绘制于瓷器之上,将一对狮子和如意配合在一起寓意“事事(狮狮)如意”;将一只大狮配一只小狮寓意“太师少师(太狮少狮)”;五头狮子在一起寓意“五子登科”;狮子和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事事平安”;狮子滚绣球表示财源不断、子嗣昌盛等。

其二,适时监控,提供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条件。授权者要充分理解授权的内容和结果,如果被管理者当做一场作秀和表演,其实际意义将不复存在。因而,管理者为了提高效率和团队战斗力,在列出授权工作清单后,明确完成的时间点和成果检查的指标,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坚持以制度保障引导目标管理的实现。一是要以基础制度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学校管理者要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分明的赏罚措施来实施管理,这也是20世纪通行的泰勒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因此,管理者要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运用高效的管理体系,建立明确的目标导向机制,让科学管理贯穿于总过程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发教师自律与自觉的自我约束力和内驱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以“本土化”制度为特色引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为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针对学校、学院和专业的特点,制定体现“本土性”、彰显“地方性”的特色化的制度体系。比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正好可以解决传统师资队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要在注重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的同时,更要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深入了解理论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以增强动手能力。那么,地方高校就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要求,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队伍在理论、实践、创新等方面提出明确的、适当的要求和标准,鼓励和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双师型”学习。[10]如,“2012年及以后入职的硕士研究生晋升讲师职务,须具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锻炼经历;2012年及以后入职的博士研究生晋升副教授须具有不少于1年的实践锻炼经历”。另外,高校管理部门应对教师考核、评价、薪酬等开展充分调研,对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评价考核机制做出适时调整,增加指导实践实验能力的评价比重,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以此激励教师升华自身知识结构,全身心地投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1]如此,具有“分散激励”特征的、目标导向明确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着实唤醒和激发了教职员工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其三,温情管理,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柔性环境。实施目标管理的基础离不开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刚性的制度。但是,其弊端在于,扭曲的“目标导向式”的管理从总体上缺少“人本性”“情感性”,“冰冷残酷”的硬性标准和衡量尺度呈现出“数字化”“规制化”“格式化”的浅层特征,忽视了教师的情感,忽视了对教师学术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质性成效,这从根本上不利于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反思性变革和批判性建设,不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12]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开明和鼓励。因而,各高校在制定自己的内部管理制度时,应避免政策的趋同性,要凸显独创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情境性不可忽视,在形式上做到专业化的同时,真正将灵活性、创造性还给教师,还给课堂。相关行政部门在制定相关制度时需要拿出自己的情怀,在内部管理政策执行过程中,确保政策的预期功能、激励功能和保护功能,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信任性和可期盼性。

(三)以分类的目标考核促发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动力机制

传统的目标考核和评价过于冰冷、僵化,甚至是冷酷,主要表现为,以过于注重监督为特征的权威式目标考核方式、以过于注重控制为特征的垂直式目标考核方式以及以过于注重量化为特征的终结性目标考核方式。为此,需要确立起以程序合理和过程公正为导向的、有温度的分类目标考核方式,以有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具体来说:

由于区块链是区块以链的形式连接在一起,每一个区块的块头都包含着前一个区块的交易信息压缩值,这就让从第一个区块到当前区块链相连接紧接着再一起组成了一条长链。如果在不知道前一个区块交易压缩值的前提下,是不能生产当前区块的,因此新的区块形成是在指导上一区块的交易压缩值,即任一区块是按照时间顺序跟随在前一个区块之后。

其二,程序公正。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关注:一是避免考评主体权力过大、考评主体构成成分过于单一,保证考评主体的中立立场,由于目标考核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个人、集团或社会,考核主体不同,考核思维不同,所得的考核结果必然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呈现出多面性,工作业绩自然是多维度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工作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尽相同的。二是实施动态考核和监控。目标管理过程的质量如何取决于对它的监督和控制。因此,建立动态、公开、公平的考评反馈机制,自然成为确保目标管理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还需要适时、及时的目标反馈。高校管理部门应适时对基于目标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果进行考核和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应不仅将学生评教意见作为参考依据,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的结果亦应囊括其中。在目标考核的内容设置上,除授课态度、内容、方法、技能等常规指标外,还应侧重教师指导实践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考核目标反馈不应仅限于精神鼓励和物质嘉奖,将考核数据直接反馈于相应被考核主体,指导被考核主体进入下一个目标的循环,有助于被考核主体的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诊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也是评价结果反馈于应用的重要一环。

结语

可见,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强迫式”的“指挥+控制”的建构方式,学校各部门、教师和学生始终以“被动式”的方式参与其中,完成指令、追求效率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很少有人会顾及学校领导的提议是否正确、职能部门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是否恰当。因而,以分层设置目标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以分散激励过程管理方式的选择、以分类评价为特征的考核方式的建立、适时及时的目标反馈等基于目标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方式则可以将“被动式”转换为“能动式”,将“控制式”改为“诱导式”,将“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化为“自下而上的能动”。这样一来,组织中的各个成员均被赋予了崭新的活力和能动的力量,不同的参与主体通过目标分解机制相互支撑,确保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程序合理、过程公正,共同解决了应用型人才与社会需求度不适应的问题,合作完成了对“总目标”规范和贯彻的过程。

注释

①具体参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其实,早在这个文件下发之前的2013年就有部分地方高校开始谋求转型发展,并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②参见网站http://211.64.120.147/Article/Index.asp,访问时间:2016年2月19日。

近年,山重建机坚持“系统创新、效能为先”的研发理念,结合“十二五”战略规划突出科研投入、掌握核心技术的要求,着眼于长远战略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放在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上。山重建机积极与国际知名公司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知名度,以具有国内外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备受国内外客户青睐。

③参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网站:http://www.auas.org.cn/index/lmcylb.htm,访问时间:2016年8月12日。

④参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网站:http://www.auas.org.cn/index/lmcylb.htm,访问时间:2016年8月12日。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1-57.

[2]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86-87.

[3]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4]张志文.目标管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6):108-114.

[5]李长友,谭正航.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优化[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4(2):44-48.

[6]许尔忠,吕朝龑,冯小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7(5):54-58.

[7]宫珂,张志文.高等学校绩效考核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基于CNKI(1999—2014)文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4-29.

[8]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9]刘慧,钱志刚.学科—专业—产业链: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5,124(6):17-22.

[10]张艺,孙维连,王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1):46-49.

[11]曹如军.应用型本科教师评价的制度文本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98(4):30-34.

[12]宫珂.高校教师内部评价政策研究的元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7,133(3):37-46.

宫珂,
《高等理科教育》 2018年第02期
《高等理科教育》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