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学生译员英汉交替传译笔记困难实证研究——基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有声思维调查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交替传译活动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对源语信息的记忆(徐海铭、柴明颎,2008),而译员大脑的负荷量是有限的,笔记便成为口译过程中弥补短时记忆不足、减轻记忆负荷和激活译员记忆的必要手段,是口译(尤其是交替传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Gile,1995; Niska,2005)。鉴于笔记在口译中的重要作用,对口译笔记的研究就成为口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中外对于口译笔记的探讨以经验式的讨论较为常见 (戴炜栋、徐海铭,2007: 137),实证研究则相对比较缺乏,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基本上局限于考察笔记手稿,研究笔记特征如笔记数量、笔记形式、笔记语言以及其与口译效率的关系,如Dam(2005)通过详尽考察了译员笔记的数量、形式以及语言对口译产出质量的影响,发现笔记记得多要比记得少更有效,采用缩写、符号比采用完整词更有效,使用源语比用目的语更有效。受此研究的启发,相继有中国学者继续针对这一课题做了研究。戴炜栋(2007)对比分析了6 名职业受训译员和6名高校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的笔记特征,发现他们笔记特征虽不同,但并不能用来衡量口译效率的高低。刘建军(2010)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笔记数量与成绩无显著相关性,但符号和明确结束的标记这两种笔记形式与成绩呈显著正相关。王文宇、周丹丹和王凌(2010)针对这一课题,加入了英译汉的口译任务,发现学生两次笔记数量、笔记形式或笔记语言虽有不同,但与成绩均无显著相关性。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单从笔记特征来看,并不能说明口译笔记的效率如何。那么影响口译笔记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或者说口译员在笔记过程当中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呢?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些困难?显然,鉴于口译笔记手稿是一个静态的产品,并不能完全揭示出口译员复杂和动态的认知过程,也无法揭示出口译学习者笔记问题的全貌。 因此,单单研究和考察口译笔记手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去深入考察译员在交替传译中的思维过程,才能发现笔记记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徐海铭和柴明颎(2008)以国际会议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受训译员为例,对其在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笔记困难及其原因做了实证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该研究运用有提示回忆(Stimulated Recall)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诱导(Elicitation)从研究对象得到的数据来揭示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理据,来揭示出译员遇到的主要的笔记困难及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对口译笔记教学有较大的借鉴价值。但该研究仅限于汉英口译,并未涉及到英汉口译。英汉交替传译训练的笔记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困难呢?亦或存在着其他的问题?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继续完善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受试在英汉交替传译笔记过程中所碰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2.导致笔记困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拥有自信,能让自身的智慧的灵光得以闪亮,创造出许多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奇迹。小仲马在自己艰难的创作中并没有困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而是凭借着自己的信心和才能去闯出了一番天地。巴鲁玛面临唾手可得的成功放弃了,选择了一条与大相径庭的充满挑战的道路勇敢的走下去,是心烛点亮了她的锦绣人生;也是心烛使她骄傲地面对人生。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从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103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0名学生,其中男生为4名,女生为26名。学生全部已通过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修过约28课时的交替传译课程,基本无正式的口译实战经验,属于口译入门等级的新手学生译员。在平时的口译练习中,教师均有要求学生做笔记。

以前机械设计制造更依赖人力,对人力资源的消耗很大,不管是从基础设计还是到车间生产都离不开人工作业,大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就要事先对故障、警报进行排查处理,这相应的有消耗了企业生产成本。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以后,所设计、所生产的各项环节都有了赖以维系的内部监督系统,通过智能化监督系统的记录处理,能很快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机械设计的故障部位和原因,自动示警就无须人工花费时间精力处理,进而对工程安全也是一重保障。

他给我看,左手内侧的疤痕大概有20厘米长。“装了铁片,因为骨头都碎了。公安和车队的领导都来了,问明原因,也没有怪我。后来,双方各自疗伤,彼此不追究。我在家里整整休养了一年,花了3万块医疗费。”我问他:“如果重新来过,会不会有不同的做法?”他斩钉截铁地说:“有的。事情发生之后,立刻就觉得不好,如果再来一次,15元不给就算了。那件事之后,我再也没有跟人发生冲突。”

(三)研究工具

此次试验充分暴露出学生口译听辨能力的薄弱。对于学习口译仅仅28个课时左右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口译听辨能力还远未达到职业译员的听辨能力。他们还不擅长在听辨中积极运用预测、推断等技能来增进听辨效率,注意力通常还是会集中在单个的字词上。例如,在后续的追踪访谈中,受试反映句段4的“mass transit”、“rail lines”、“high-speed rail”以及句段5中的“cranes”以及句段2的“carbon footprint”等词没有听明白,所以也不知该怎么记笔记,并且还影响了对于后面信息的听辨理解和记忆。

(四)口译任务

口译任务为英汉交替口译,口译材料采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09年上海学生问答会节选原声录音(字数为654个单词)。综合参照英语专业八级口试中口译部分的句段长度和受试平时课堂口译练习和课后作业材料的长度,笔者根据意义和信息单位将口译材料划分为 10个句段,每个句段由2-3个句子(约50字左右)组成。将材料交予口译课程组另外两名教师,确认每个句段难易和和长度适中。

(五)实验过程

译前准备:在实验开始之前向受试解释此次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整个实验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将一份背景资料(包括发言的主题、讲者、听众、内容提要以及词汇表等)交给受试,受试有10分钟准备时间;

热身练习:正式录音前,播放奥巴马答学生问的其他部分,让受试熟悉其语音语调、语速; 为了让受试熟悉有声思维法的模式,研究者对受试做了关于有声思维法的培训,并让其做了热身练习。

试验正式开始:播放录音,受试逐个句段做口译。在每个句段的口译任务完成之后,立即向受试展示该句段的原文转写稿和参考译文,并请受试听其口译录音,针对其口译录音中的问题如错译、漏译、不流畅等问题,对照其口译笔记手稿,回顾反省在口译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说出其在该句段记录笔记和阅读笔记这两个环节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所有的口译任务和反省结束后,请受试填写调查问卷。

数据收集和分析:实验结束,将受试的有声思维报告转写成文稿,再仔细阅读,划分出具体的类别,统计其出现的频率。另外笔者还收集了受试的笔记,分析其记录格式、记录数量、是否抓取了原文的关键信息、记录语言及符号等,并整理调查问卷的数据。通过对笔记手稿、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其口译录音,进一步验证有声思维报告的数据。

三、结果与讨论

译员应该对于源语信息进行宏观和微观加工,这是做笔记的基础(Lung,1996),笔记记录的应该是理解吸收之后大脑进行初加工之后的信息,包括要点、关键词、逻辑关联词以及容易忘记的信息,如数字、时间、专有名词等(仲伟合,1998)。但大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过于依赖笔记,追求笔记的全面完整,不懂得取舍,不分主次,不善于使用简明扼要的笔记,“总是想着要把所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笔记记的东西太多”,“听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因此笔记占据了大量的精力,给听辨和记忆带来了沉重负担。笔记倒是写了不少,最后却没有办法读出笔记。

 

1 受试英汉交替传译笔记主要困难频率统计

  

笔记困难(30人)次数听记阶段听辩源语信息困难笔记记录不分主次注意力协调困难755678言语产出阶段笔记难以识别逻辑难以理清源语记忆不足笔记格式有误28183226

(一)听辨源语信息困难

“这句没太听懂,笔记不知记什么”“听得似懂非懂,随便记了几个词”。“有几个词没听懂,笔记记得差”。“语速有点不适应,有些部分没听懂”。笔记必须是在对于原文充分理解和吸收的基础之上记下重要的信息板块和逻辑,学生笔记无从下手,一个重要原因是听辨理解原文有困难。

根据Gile(1995)的“认知负荷模式”,译员的注意力分配在三种“活动”(Effort)上,即“听和理解”(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Effort), 和“表达”(Production Effort) ”,具体来说,第一阶段需投入注意力的有聆听、分析、笔记、记忆和协调注意力,第二阶段需投入注意力的包括记忆、阅读笔记和译语产出(蔡小红,2001)。如果用在某一方面的注意力多些, 其它方面的注意力就要少些,译员需要做到一心多用,把注意力合理地分配在源语的听辨、短期记忆、笔记以及译入语的表达上。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创作,引起了更多年轻作曲家的关注和创作。同时后现代主义的钢琴曲不仅是新生钢琴曲的创造,但打破了传统钢琴曲的规则。钢琴家约翰凯奇是美国人文背景中产生的音乐家,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带有典型的美国式特点——开拓、创新和向传统挑战。从某种角度说,约翰凯奇开创了钢琴曲的一个新时代,但与此同时他违背了传统钢琴曲的规则,根据自己所想演奏出一些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效果,为以后多元化的钢琴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s,简称TAPs)作为一种翻译过程导向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在口译教学中用于探究技能习得过程中‘黑匣子’的运作机制过程研究法”(李德超、王巍巍,2011)。TAPs方法的诊断性(Diagnostie)本质特别适合于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李德超,2008)。运用有声思维法来探究交替传译活动中译员笔记过程,相对于仅仅以分析口译员笔记特征为主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动态的反映出口译员或口译学习者在笔记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遇到的困难及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口译培训和教学提供参考。为了不影响受试交替传译,本研究采取在时间上相对滞后的即时反省法(Immediate Retrospection),即要求受试在口译任务结束后立即口头表述和回顾自己在笔记记录和笔记阅读中的所思所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了增加其信度和效度,在有声思维汇报结束后,笔者还请受试填写问卷调查,并收集受试的笔记手稿和口译录音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有声思维汇报收集到的数据。

(二)笔记记录不分主次

根据Gile(l995: 178-179)的“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式”(An Effort Model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交替传译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听记阶段(Listening and Note-taking),第二阶段为言语产出阶段(Speech Production),具体来说, 第一阶段的注意力分配放在聆听、分析、笔记、记忆和协调注意力上,第二阶段的注意力分配放在记忆、阅读笔记和译语产出上。综合有声思维报告、笔记手稿、口译录音和问卷调查,笔者统计出受试在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困难类别(见表1)。

另一方面,学生不善于边听边快速理清原文的逻辑关系和提炼关键信息,因此,“笔记没有抓到关键信息”。“该记下的东西没记,不该记下的却记了一堆”。对受试的笔记手稿的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受试的笔记常常会遗漏了某些关键信息,却记录了某些无关紧要的信息。而有8名受试的笔记甚至还出现相当多的非实词如:“to” “that”“in”“on”“of”“the”。这些都说明学生远未掌握有选择性的记录笔记的方法,未形成少而精的记录笔记习惯。

(三)注意力协调困难

口译听辨理解与外语学习中的听力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外语学生听辨时并不一定同时完成理解,而译员则必须同时完成语音听辨和词义理解、句层意义理解乃至于语段或短篇意义理解。外语学生听辨时善于抓词语,注意力往往放在语言形式上,而译员往往遗忘大部分词语,注意力集中于上下文、语篇逻辑和话语内容及意义上”(鲍刚,2005:92)。口译听辨的要求与学生在外语教学中所接受的听辨理解训练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口译听辨具有:1) 及时性,口译听辨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迅速及时完成; 2) 准确性,听辨理解的准确性是口译准确性的前提; 3) 一次性, 即口译听辨活动的一般不可重复性; 4) 被动性, 口译的特征及口译现场环境常常使得译员的听辨处于被动; 5) 主动性, 译员可在听辨中积极运用预测、联想、推断等技能增进听辨效率(卢信朝, 2007: 9-10)。

在本次的口译任务中,受试反映:听辨、笔记之间注意力协调困难。“记笔记和听原文会互相影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笔记上,忽略了听,漏听了一些内容”。“记得太多了,影响了听原文”,“手忙脚乱,很难分配好注意力”,“急着记笔记,意思没完全懂”,“只顾着听,来不及记笔记”。“笔记速度跟不上讲话速度”,“反应不够快,来不及记笔记”, “来不及记,漏记了不少关键信息”。

4.23世界读书日期间图书馆可利用活动管理平台发布读者活动,读者在网上或微信上报名某项特定活动后即有机会参与抽奖,带动读者参与活动的热情。也为图书馆的各项活动活跃气氛,提高与读者的互动性,尤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活动进行重点宣传。

导致注意力分配失衡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有过于依赖笔记的心理,笔记记得太多。“太多东西想要记,每次听到有用的英文单词都想写下来,结果总感觉来不及”;另外一种情况是听辨原文投入的注意力过多,如过于纠结原文的某个生词,造成“注意力停滞”,即未能及时将注意力转移到笔记的记录,使注意力在信息补记和听下一段信息之间做更快的跳动,从而导致笔记遗漏了很多重要信息。

(四)笔记难以识别

“看着自己的笔记,有些字母和单词不知指代是什么了”,“有些笔记记的时候还知道是什么意思,翻译的时候想很久才能想到指代的信息,很费时间”。 受试在笔记记录时所用的单词指代不明、杂乱无章,造成阅读笔记、重组表达时难以辨认,无法弄清其确切含义。

从学生的笔记手稿中可以看到,除了4名学生的笔记里出现2-3个中文字,其他学生全部使用英文来记录。而且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笔记当中,过多使用英文单词的完整拼写。这种记录方法虽然容易解读,但记录费时。在过后的访谈中学生也反映过多使用单词的完整拼写来记录非常费时。而另有一部分同学的笔记中则过多使用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来记录,例如:“e”“p”“i”“r”“c”,从而造成笔记难以解码或者解码费时,学生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想起或者根本无法想起这些字母所指代的单词,因而导致无法回忆原文的某些信息,从而造成译文中信息的错漏。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笔记语言太过单调,不善于使用符号,英文缩写的使用不够清晰明了,笔记还未形成相对固定的体系,随意性太大。

(5)B厂对冲燃烧锅炉,调整燃烧器拉杆使沿炉膛宽度方向上的进风量趋于一致,降低了炉宽方向上的屏底温度偏差。末级过热器和再热器沿炉宽方向中间位置的壁温下降10℃~15℃,主蒸汽温度和再热汽温度欠温现象得到缓解。

(五) 源语信息记忆不足

在英汉口译过程中, 信息的记忆、获取是一项极具困难和挑战性的工作, 尤其对于初学口译的学生来说, 语言信息的记忆的确是一大障碍。此次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不能理解原文的某些内容,或者对于原文理解不透彻,当然是谈不上储存信息、记忆原文了。研究还发现另外一个普遍的情况:学生虽然当时听懂了原文的意思,也记下相关要点,但由于没有积极记忆原文,或者对于原文的记忆不足,往往听了后面忘了前面,信息的流失量很大,再加上原文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理清,翻译时无法将笔记串联成文。“有些信息点忘记了”,“想不起来刚刚听到的内容了”。对于这个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信息密集、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长句段。通过追踪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造成信息记忆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1.过于依赖笔记的心理,对于信息点缺乏积极记忆;2.未掌握科学有效记忆原文的方法,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对获取的语言信息有效地进行记忆和存储的能力较弱。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学生英汉口译笔记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折射出学生口译听辨理解能力欠佳、有依赖笔记的心理、短时记忆能力不足、关键信息识别能力较弱、注意力的分配难以处理好、笔记格式及笔记符号的使用缺乏系统和稳定。本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口译笔记训练绝不能仅局限于笔记原则、格式、缩写、符号等的讲解和训练,学生口译笔记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全面发展其听辨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的分配和协调能力之上。

首先,鉴于口译听辨能力是口译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在口译笔记技能训练之前安排一定的课时来强化口译听辨理解技能,并将其一直贯穿到整个口译教学当中。听辨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上下文、语篇逻辑和话语内容及意义上,养成随时注意语言的深层结构和含意的习惯。例如进行关键信息识别、逻辑线索听辨、意群切分练习,训练学生抓住原文意义和逻辑关系,把握句子核心结构。还应进行一些联想、预测技能训练的听辨练习,“培养学生对将要听辨的材料进行话题内容、相关词汇的联想和预测,为更好地理解源语意义积极做好准备”(白佳芳,2011)。

总之,翻转课堂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改善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重新构建教学流程。为新时代住院医师的优质培训提供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其次,强化短时记忆力训练,提高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 “使记忆练习成为学会记笔记的突破口”(穆丹、雷润宁,1998)。短时记忆训练作为口译教学中的重要技能,需要不断强化和贯穿整个口译教学当中。通过各种类型的复述训练,如短句复述训练、长句和段落的复述训练、内容摘要训练等,培养学生对于概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点的记忆能力。

再次,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来很好地分配和协调注意力,处理好听和记的矛盾。尤其在英汉口译练习中,训练的重点更应放在如何能够在保证笔记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减少在记笔记方面的注意力,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给听辨源语信息。

正常健康的宝宝没有必要接种,对于反复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宝宝,兰菌净是有好处的。反复感染的宝宝,应该排除是不是过敏原因引起的。

最后,笔记符号等也需要在口译练习中进一步演练,以便学生能够真正消化吸收。例如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及时归纳总结一些好用的、自己熟悉的符号。鉴于缩写的掌握不好,专门练习如何缩写才能既节约时间又避免造成解读困难。

教师可在口译练习中现场同步演示笔记、讲解分析,供学生参考,并可展示和点评部分学生的笔记,组织学生讨论指出其中的优劣。在训练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在每周的练习之后及时进行回顾和反省,写下笔记问题报告和笔记心得,教师得到反馈后,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一步调整训练内容和幅度。

参考文献:

白佳芳. 2011. 英汉口译听辨理解技能培训——一项基于英语专业口译初学者的实证研究[J]. 外语界 (3):16-22.

鲍刚.2005.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蔡小红. 2001.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实证研究 [J]. 现代外语 (3):276-284.

戴炜栋,徐海铭. 2007. 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特征实证研究——以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受训译员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136-144.

李德超. 2008.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TAPS翻译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 中国翻译(6):34-39.

李德超, 王巍巍. 2011.关于有声思维法口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6):900-910.

刘建军. 2010. 英语专业学生汉英交传笔记特征及其口译成绩的关系——一项基于学生交传笔记的实证研究[J]. 外语界(2):47-53.

卢信朝. 2007.挑战口译——听辨[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穆丹,雷润宁. 1998.试论口译笔记训练中的理解和记忆 [J]. 外语教学(3):82-84.

王文宇, 周丹丹.2010.口译笔记特征与口译产出质量实证研究[J]. 外语界(4):9-18.

徐海铭, 柴明颎. 2008. 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困难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以国际会议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为例[J]. 外语学刊(1):122-127.

仲伟合. 1998.口译教学刍议[J]. 中国翻译(5):18-21.

DAM H V, ENGBERG J, SCHJOLDAGER A. 2005. Modeling Semantic Networks o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preters’ Notes [C]∥DAM H V, ENGBERG J, GERZYMISCH-ARBOGAST H (eds.). Knowledge System and Translation.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GILE D.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LUNG R. 1996. Note-taking Skills and Comprehension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J]. Babel, 45 (4): 311-317.

NISKA H. 2005.Training Interpreters: Programmes, Curricula, Practices [C]∥TENNENT M (ed.).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肖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