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一带一路”倡议与高校外经贸双创人才培养优化

更新时间:2009-03-28

外经贸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力量。当前,外经贸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促进外经贸回稳向好,对经济平稳运行和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发展模式正经历着从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对外贸易正逐步从传统的商品(货物)贸易为主向更为广泛的产业贸易、资本贸易、文化贸易、知识贸易、信息贸易主导转变(李嘉珊、任爽,2016)。处于宏大背景下的经济贸易发展转型和深刻变革,需要经贸结构优化的创新、国际经贸价值创造模式的创新。而外经贸的创新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下的创新。外经贸人才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往来与拓展中国影响力的重要人才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外经贸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进入“一带一路”外贸市场的优势和主导权、话语权。因此,为实现外经贸发展的“十三五”蓝图的目标,高校的关键任务就在于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需求,创新和提升外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一带一路”人力资本的“升级版”,造就一批外经贸专业“双创”人才。在现有文献中,主要从学校层次(薛鹏,2015)、“区域发展”(申现杰,2014)、“语言教学”(李文辉,2015) 等单向维度进行外经贸人才培养的研究,忽略了用“整体推进”的思维进行外经贸“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从系统的角度,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联合培养等方式共同推进外经贸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经贸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2016年7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既是顺应人才培养新需求的前瞻举措,也为推动区域教育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教育部,2016)。“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五通”之中,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相比,作为“五通”重要基石的“贸易畅通”更多依靠创新创业型外经贸人才提供支撑。尤其是,投资贸易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离不开精通外经贸理论与实务、兼备国际化视野与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为服务贸易“走出去”和“引进来”,合作建设境内外经贸合作区提供人力资源。而现实中,由于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调整的相对滞后性,外经贸创新人才不足将成为中国开展对外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王耀辉等,2015) 。随着“一带一路”的加快推进,中国进出口贸易经营权的不断放开,以及对WTO的承诺的逐步履行,进出口交易的形式越来越国际化与多元化,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外贸易形势双双迈入“新常态”。在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的大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受到“三期叠加”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对外经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降低。201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外贸进出口额连续出现负增长。2016年1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8%,其中出口下降6.6%,进口下降14.4%,且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均出现下降。而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2015年期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7.8%和9.7%,“一带一路”相关65个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1%和16.5%。因此,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出口成为了外贸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景德镇永宣年间青花缠枝纹饰种类繁多,如叫作“忍冬”的金银花,属于佛教装饰题材。而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题材,是这个时期景德镇青花瓷使用率最频繁的装饰纹样。牡丹纹象征着富贵,而葫芦、葡萄、石榴等象征的是多子多福。

而交易创新、流程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中国国际经贸实务转型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王玲玲,2012) 。在这一背景下,对具备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产业园区投资建设运营、知识产权交易、电子物流、国际商务谈判等行业新知识创新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外贸企业在享受政策刺激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外经贸人才紧缺的尴尬局面(梁育填,等,2015)。

教育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往来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互通架起了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了支撑(教育部,2016)。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沿线国家语言人才、资本运作人才、信息人才需求将会大幅增长。但是,“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不仅体现在单纯专业技能上,更多的是反映在创新型、复合型的特点上,特别急需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这需要我们从更宽广的视野前瞻性地看待人才培养工作,对外经贸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谋划,做到整体推进。对外经贸人才具体来说分为三个要求:文化底蕴要求、综合技能要求、创新能力要求。

二是外经贸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单一性,难以适应“一带一路”现实发展的需要。按照现在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外经贸专业毕业生大多仅止步于熟悉一些国际贸易知识,掌握英语而不是目的国的非通用语,这种单一化的培养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难以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贸易“新常态”要求,将会限制外经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一带一路”建设更需要能够直接面向沿线国家市场,与海外市场接轨的能力。虽然中国为此出台了不少政策,也鼓励各高校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但是目前做法没有真正和贸易专业联系起来,没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系起来,存在补位缺失、工作重复等现象。目前各高校还主要强调经济学、贸易理论知识的教育,缺乏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师资队伍,鲜见在外经贸专业开设相关“一带一路”贸易发展、贸易政策、沿岸国家市场等内容的课程。

三是外经贸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不足,难以适应“一带一路”引领的发展需要。高校理应主动适应和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着眼全局、长远,因应未来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从宽广的视野调整和改革外经贸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素质结构等方面主动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高校中通晓当地语言与文化的外经贸教育师资缺乏、课程目标定位不准,导致“一带一路”背景下外经贸人才课程缺乏统一的框架,外经贸人才培养缺乏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往来于各国间的专家学者、文化使者的指导。同时,非通用语言人才短缺,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中外经贸人才需要。“一带一路”所覆盖的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涉及官方语言达40余种,而中国内地高校开设的语种仅20种(何茂春,田斌,2016)。目前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的高校非常少,各高校也缺乏各国语言库、战略政策、语言习惯等相关的研究,特别是缺乏“表情、通心”的人才(李宇明,2015),导致中国在与沿线各国外经贸交流中,缺乏语言技术平台,无法共享语言红利。

第三个要求是成为探索建立新的国际贸易规则的创造性的人才(文君、蒋先玲,2015),具备新型国际贸易、资本运作等知识,具有国际化运作模式创新创业精神。“一带一路”建设对拓展国际经贸合作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对外经贸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规范的亚太国际贸易规范制度建立之前,需要外经贸人才参与对国际贸易规则重新探讨。

在当前动力切换、结构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一个地区面向“一带一路”升级国际经贸活动,不仅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更需要深度的人力资本“升级版”作为动力之源,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顺应这一需求,高校应该将外经贸人才培养的重点,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向度培养向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方向转变。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外经贸人才培养的不足表现

此外,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的机制有待深化。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大,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切需要熟悉当地语言、贸易政策、防范风险、高端管理人才。企业与高校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有利于培养适应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但是目前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高等学校的关联度和联动效应有待加强,催化创新创业能力成果踊跃产生的制度合力仍有待形成,特别是高校组织内部缺乏系统化的框架,这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集聚和分散的政策看似“已经落地”,但实难“生根发芽”。

有研究指出[14],应激对机体的一个较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功能上,应激和认知功能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但亦有研究[15]谈到“由于神经系统的病态易感性对应激反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即应激易对机体大脑产生一个远期影响,可能发生于应激时间后1-2年、十年,也可能是终身”。而同时,认知功能损害易使机体出现其他的并发症,例如老年痴呆症、抑郁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个要求是具有良好品质与思想道德,掌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济贸易规则,认识和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具有文化自信,能担当国际道义,对国家利益的伦理、对大国崛起与政治家的责任、对多元文化差异等问题形成自己的全球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第二个要求是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并知晓沿岸国政治、文化、社会,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良好沟通能力、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急需具备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投资建设运营、知识产权交易、电子物流、国际采购等行业新知识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孩子们很快就能在脑子里形成了自己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内容,有想象。既是对词语的理解运用的训练,也提高了对作文的兴趣。在将来给他们写各类文章的时候,他们都能根据写作要求给出不多写作素材去联系生活实际,并充分发挥想象,高度准确地将所掌握的好词好句运用得得心应手。

高等教育的贡献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在于助力中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本大国,从获取“人口红利”转向创造“人才红利”。外经贸专业人才属于服务创新的主力军,经过30多年的实践,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学大纲、课程结构,也积累了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应该看到,面对“一带一路”的形势变化,高校外经贸人才培养出现了三个不相适应。

一是外经贸人才培养的滞后性无法适应“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上应该是超前的,应当为未来发展培养人才,至少是契合实际的,但是实际上却是滞后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选用、实践实验、教师知识结构多存在滞后。当前外经贸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缺乏学科导向,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王占仁,2016),需要综合考虑知识体系。由于缺乏对外经贸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设计,实施路径不清晰,仅仅在外经贸专业人才的课程上加以“创新创业”、“一带一路”等分散的课程将会显得凌乱不堪,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正是对于外经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与“一带一路”整合重视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不一致;同时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始于“问题导向”,即“以创带就”政策,过于重视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缺乏学科建设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因此通盘考虑,整体上建构外经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尤为必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外经贸人才双创能力培养模式优化

在国际化日益深化的形势下,中国要加入国际竞争,必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促进与沿线各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李嘉珊、任爽,2016)。“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语言各异、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别,这既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也给实现“五通”带来了很大挑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与“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人才,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第三,有利于企业保持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施行建设工程的最基本的目标是获得最多的经济利益,为企业的发展储备最丰厚的资本。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施工经费等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3]。只有在经济、技术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就可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效益最大化,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高效构建云南特色电力大数据中心,云南电网公司以开源技术为基础,构建了云南电网第一个集云计算、大数据为一体的智能型“云电智云”平台,为云南电网用户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这是南方电网首个通过入网安评测试的集大数据、云计算为一体的智能云平台,在全国央企行业的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方面处于前列。

(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外经贸双创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

首先,加强满足“一带一路”需求的外经贸双创人才培养的政策沟通、师资合作、科研合作。创业教育多侧重于创业意愿培育、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技能开发,这些教育基本上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缺乏经验。由于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实践教学方面还缺乏经验,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创业课程的院校也不太多,也都处在探索前进的阶段,可供借鉴的经验相对匮乏。二是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正如前面所说,创业课程的设计课时以及实践操作较少,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习创业以及增进创新能力。因此,首要任务是对创新创业的教学目标定位进行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在培养学生“国际化创新创业思维”方面,着重应对国际化进行八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应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文化包容能力,信息素养,面对未来的思考能力,国际视野,决策力、行动力、领导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方面能力培养。

面临严峻的经济转型,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的事业与产业,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让企业能够尽快融入沿线国家市场,争取国际资源上拥有更多的外贸优势,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关系,我们需要结合“一带一路”,走一条“专业”与“广谱”并进,“语言规划”与“战略研究”兼顾,“政府驱动”与“高校发展”、“社会助力”相融合的特殊道路。对于外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发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从四个层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

如果你在室内利用人工光源进行拍摄,G9的自动白平衡系统能够有效校正光源带来的偏色,更好地还原物体本来色彩。而E-M1 II自动白平衡更喜欢保留光线的氛围, 在白炽灯照明条件下,E-M1 II拍出的照片保留了浓郁的黄色调,更接近直接目视效果。我们认为这一项的差距源自两厂商对于相机使用场景的主观认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无法明晰孰高孰低。

其次,确定“一带一路”的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创新载体。内容包括:积极探索并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将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语言的应用能力深度融入到专业建设中。按照“任务驱动、目标导向”的原则,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完善和规范跨文化分析研究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考核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设。在外经贸人才培养中,“中国情怀”的理念应扎根于心,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推动国学教育普及,尤其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

最后,加强教学条件保障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评估督导体系等。

(二)加强满足“一带一路”需求的人才平台建设,提供外经贸人才支撑

建立基于“一带一路”为需求的外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包括培养目标系统、教学内容系统和教学条件保障系统,所有日常管理、师资培养等围绕外经贸人才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规格,势必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贸易流通环节的理论和应用能力,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各个环节的理论和应用能力。面向东盟的小语种专业,利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开展合作,大力推进华文教育,建立友校关系,开展教学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三)“政府驱动”、“高校发展”、“社会助力”三位联动,整体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和增量空间。可以预期,随着沿线国家的兴起,国际市场需求会持续扩大,这将为中国带来广阔而纵深的市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来解决经济发展放缓、外贸疲软、产能过剩、资金过剩、用工荒等复杂问题,由此“一带一路”带来了“二次创业”的新机遇,可以获得经济发展新动力,把“制造业”升级为“智造业”。所谓整体推进,就是要协调推进创新创业型外经贸人才的各相关领域、各主要环节的改革,汇集成教育的合力。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资源汇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矩阵,进而形成紧密关联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张旭,等,2016)。学校、企业、社会作为不可或缺的三位一体,必须形成合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多边的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制定有关“一带一路”创新创业教育合作交流的总体布局,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通过区域贸易合作优势,积极搭建海内外平台,打造教育合作交流的区域高地。

(四)与“一带一路”海外高校跨国联合培养,实现共同发展

鼓励开展与沿线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科研合作、办学合作,师资培训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合作。例如开展交换生培养计划、留学推进计划等,一来增进沿线国家学生理解中国发展模式、国家政策,同时可以加强“一带一路”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与体验,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文化体验等探索“国内+国外”双培养教学模式。目前,“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纷纷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开展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以期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沿线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共同发展。各高校可以通过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培养知华友华的海外年轻人等策略,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双培养模式,既可以扩大留学生来华服务贸易,宣传中国高校品牌,也可以让中国学生到当地接触文化,接触当地企业实体,为开展国际贸易提供有效的平台与途径。

参考文献:

何茂春,田斌.2016.“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难点及应对思路——基于对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中东欧诸国实地考察的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5):55-62.

教育部.2016-08-11.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OL].http://m.moe.gov.cn/wj/zywj/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李文辉.2015.“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以CDIO为基础的商务英语专业外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对外经贸(10):134-136.

李宇明.2015.“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J].中国科技术语(6):62-62.

李嘉珊,任爽.2016.“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海外文化市场有效开拓的贸易路径[J].国际贸易(2):62-66.

梁育填,刘鲁论,柳林,等.2015.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出口贸易格局的时空变化[J].热带地理,35(5):664-670.

申现杰, 肖金成.2014.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11):93-94.

文君,蒋先玲.2015.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5):153-160.

王占仁.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3):56-63.

王玲玲.2012.基于服务创新的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

薛鹏,武戈,邵雅宁.2015.“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12):143-145.

张旭,郭菊娥,郝凯冰.2016.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1):26-35.

 
唐静,赵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