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谈马克思的科技与人及现代启示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理想中的科学与人文情怀

对于科学的起源和关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研究科学是为了满足求知欲与好奇心并揭示自然法则,与经济利益并无瓜葛,此时与哲学没有划分开来,如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个性自由、尊严与价值的社会风潮到17世纪已消失,进而开启了以实验的精确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科学与工具理性的时代。18—19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果是马克思科技思想的基础。经过了古代技术无用、中世纪技术退场、近代的技术至上的不理智阶段,迎来了马克思对技术的反思阶段。

1841年,马克思凭借《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他通过该论文揭示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二者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异,其中隐含着他对科学与人文的思考,其认为研究自然科学需要两种精神:注重人的价值与反抗权威。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都是唯物论者,他们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然而二者对于原子所构成的世界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德谟克利特秉承着实证科学的思路,觉察到感性现象只是主观的假象,但摆在眼前的感官世界却是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和证据。他走遍半个世界,只为不被感性现象轻易遮蔽双眼,对获得的知识的真理性存疑,但现象与本质的一一对应是不可能的,因而他陷入二律背反中,直至内心焦灼弄瞎自己的双眼。伊壁鸠鲁则相反,他将现象世界的一切都当作是客观而真实的,以直觉为标准,以太阳为例,在德谟克利特看来,眼前的太阳绝非是肉眼所见的大小,而在伊壁鸠鲁眼中太阳只有两尺大小,如同肉眼所见。在马克思眼中,伊壁鸠鲁相比于德谟克利特更睿智的一点是,他认为原子除了有直线运动,还有偏斜运动,这样解决了德谟克利特现象与本质一致性的问题,原子偶然的、偏斜运动造就了事物的多样性,打破了德谟克利特所说:“必然性是命运,是天道,是世界的创造主”。

比如,他说古河的水清澈见底的时候,我就不忍心纠正。事实上,古河上已经招商引资建了好几家化工厂,古河变成了灰白色,不要说鱼,连草都不长了。

“我们科学活动所诠释内容与实际对象是否具有相符性,这是古代自然哲学家和现代科学家一直穷追不舍的问题。”马克思借伊壁鸠鲁的思想,说明科学研究中现象和本质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必然的,确定性和真理性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除此之外,马克思还通过伊壁鸠鲁表达了科学研究永无止境,但绝不应该强求,自然科学现象纷纭复杂,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和内心的无纷扰,以不变应万变,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应当以人的幸福和尊严为前提和追求。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历史的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发挥着促进生产力的作用,为社会增加财富,但是以破坏当时的生态条件和未来持续发展可能性为代价。

二、现实中的机器与人性反思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应是人类发挥并发现自己的才能,肯定自己价值的舞台。然而在异化的世界里,工人在劳动中否定自己,劳动成果属于别人并且自身只维持着生物意义上的生理机能,只要失去外部的强制,劳动者就会尽其所能地拒绝劳动。

1.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长治客运东站主站房工程建筑面积15500m2,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高度20.45m,主体为框架结构,综合大厅为钢结构,综合大厅屋顶采用金属屋面——屋面彩钢板、采光玻璃,面积约2700m2。

政府作为退役安置工作的主导者,克服安置难关,树立积极的安置态度;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结合当地资源,在大政方针下寻求合适的安置方式方法;关于职业转换培训工作,相关部门可以把重心放在研究制定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大纲,确定培训教材,规范课程设置,完善培训体系。在培训前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和评估,明确培训目标。并做好监督管理的职能,以检验运动员的培训效果,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就业能力,提高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率[38,39]。

2.人同劳动行为相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中劳动角度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求最大利润的资本家们压榨、奴役工人的行为,使工人丧失自主、自觉、自发劳动的能力,沦为流水生产线上的“机器”。机器发挥着双重作用:既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迫使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异化。科技被视为赚钱机器,工人是机器上的零部件,工人不仅生产着商品,同时也在生产中不断贬低着自己的价值,导致劳动者在四个方面发生异化。

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自主排气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为(16.56±8.20)h、(22.12±7.85)h、(92.14±2.15) 分;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为(38.15±14.33)h、(47.96±18.98)h、(81.23±3.65)分。

3.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对人来说,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人在大机器生产的运转机制下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每天重复着机械劳动,生产和意识的自由状态逐渐消失。一切活动都是盲目、被迫地被资本主义机制所支配。只有行使吃、喝行为等动物活动时人会感到自由,而一旦运用人的机能时,人与动物并无区别。人的类本质沦为单纯的谋生手段。

4.人与人相异化

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与反人性注定了资本主义将走违背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道路,沉醉在征服自然的喜悦和胜利中,最终将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与人的各方面异化,遭受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报复。

人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并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主观能动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与天赋,达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然而通过大量实践活动,人们利用自然界丰富的物质力量使自然科学与人性日渐疏远。“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自然科学本来应该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人类在利用科技的同时也会促进自身的完善。科技与人文二者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统一。现实中,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科技也不仅是利润的催化剂,只把人当作逐利的工具,科技被视为纯粹的逐利手段,二者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操控下失去了融合的本质,使二者截然分开,同时为资本主义的剥削事业服务。人沦为机器的冰冷部件,机器也无法回归自己本身从属于人、服务于人的天性。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与人性二者互相异化,分崩离析。

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结果,却反过来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控制。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类本质。“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工人的劳动结晶,它们本该归工人享有,工人反而丧失了这种权利并被奴役,被迫接受了资本的统治。劳动产品的增值与劳动者的贬值成正比。

三、机器二重性影响人与生态

一方面大工业时代将自然力与自然科学的发展融合于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着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宣扬用机器来替代劳力,解放妇女和儿童。虽然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似乎大大解放了人们,增加了空闲时间,但事实却是延长了工作日,变本加厉地提高剥削的程度,进而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揭露资本主义财富秘密的《资本论》中描述了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机器具有的二重性,它的二重性对人和生态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博士论文》中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与序言中普罗米修斯的话“我决不愿像你那样甘受役使,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宁可被束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表达了崇尚自由、反对权威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是人与人异化的重要表现。工人被迫重复机械化劳动,被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中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本质。然而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下,资本家也发生异化,商品跳跃的不成功,摔死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只有工人生产的产品卖出后,资本家才能获得利润,面临同行的竞争和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资本家也不得不沦为商品的奴隶、货币的奴隶。

四、对现实的启示

此前,为了快速地获得发展,增强经济实力,迫切赶超发达国家,我国曾极大地提高科技水平,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虽然得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也导致了资源枯竭、土地荒漠化和雾霾等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跃居世界前列,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等,中国更需要在生态问题上注入更多心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比河流,我们的社会好比行进在河流中的一叶方舟,而科技是外力因素如风速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外力因素也会影响甚至决定河流对舟的作用,如果我们协调不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危及的是人类自身。

尽管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制度不同,但其仍对当今社会有借鉴意义。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来说,科技、社会和人永远是关键词。在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自然规律,考虑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水、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采和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更要利用科技的发展促进新能源的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让科技为人类幸福和身心自由服务。

[2]King LA,Downey GO,Potish RA,et al.Treatment of advanced 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 in Pregnancy with cisplatin-based chemotherapy.Gynecol Oncol,1991,41:78-80.

此外,马克思看到处于机器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对人的压迫,虽然时代发展渐渐弱化了这一现象,但我们仍要警惕科技对人的不利影响。如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等高科技对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人们沉迷于网络与电子产品的颓废现象。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一切都值得深思。

科技、社会与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科技的发展要以人类的幸福和身心自由为根本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类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技术至善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的一般批判[M].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3,11.

[2]程宏燕.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90.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53,56,187.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3.

王一惠
《改革与开放》 2018年第06期
《改革与开放》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