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概述工笔人物画造型演变

更新时间:2009-03-28

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工笔人物画是运用中国画特有的勾线、设色、造型法则,以人物为描绘主题的绘画。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演变大致经历了萌芽、存形、形神兼备、尚义、百花齐放几个过程。

一、萌芽

在研究中国艺术起源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国原始遗址中古人曾用的大量彩陶,上面有人面鱼纹、人形舞蹈纹等,并且多是线的组织和排列,说明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原始社会是中国艺术的萌芽时期,但是,彩陶上的人形纹样还不能称为工笔人物画。

二、存形

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49年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和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的两幅战国时期的旌幡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沟槽开挖做好施工排水。布设排水沟,排除地面水,布设管井,排除地下水,使地下水控制在沟槽底0.5 m以下,以便干场作业。

《人物龙凤帛画》从材质上看是用蚕丝制成的,人物用墨线勾勒,眉眼细长,在服装及装饰处有残留的红色矿物色,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工笔重彩人物画。画面上的女主人发髻高高盘起,身着云纹广袖长袍,腰身纤细,长裙曳地,裙角末端向上翻起,头顶上方有一只展翅飞翔的凤鸟,凤鸟平行正对处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夔龙,宛若向上盘旋腾飞。女主人侧身向左,双手合十,在龙凤的接引下摆出一副祈求升天的样子。龙凤与女主人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古代,绘画是灵魂永生的“存形”的重要手段,也是皇帝对功臣褒奖的一种方式。古代贵族都希望自己能够名垂青史,而只有功臣才有资格拥有画像,并惠泽子孙后代。王充在《论衡·须颂篇》中说:“宣帝之时,图画汉烈士,或不在于画上者,子孙耻之,何则?父祖不贤,故不图画也。”所以在当时能够被图画是对一个人生前功绩的褒奖,没有被图画的人说明生前不贤,不配留下形象,甚至会对子孙后代造成不良的影响。

“秦岭汉坡,九浅一深”是盗墓行话,意思是抢劫秦汉墓葬,危险极大。“秦岭”和“汉坡”不是地名,而是清汉墓葬所在地,所以用音译法译成“秦岭汉坡”不是很好。“九浅一深”是“九死一生”的语音双关语。因此,译者选择了释义,将“秦岭汉坡,九浅一深”翻译成“You will have a narrow escape from robbing the tombs of Qing and Han Dynasty(盗窃秦汉墓,九死一生).”因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文化信息在语言符号上的丢失,释义仍然不失为保留源语言文化信息的较好翻译方法。

《人物御龙帛画》同样塑造了一个男性主人公的形象。画中的男子手持缰绳,腰间斜挎一宝剑,头顶华盖,美髯飘飘,神情潇洒,威风凛凛,驾驭一条舟形巨龙,龙尾屹立一鹤,龙下有一尾鲤鱼,可见其身份尊贵显赫。

古代的人物绘画除了对贵族墓主人和功臣的绘画之外,还有贵族墓室中表现生前嬉戏、游玩、打猎的热闹场面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用这种热闹的形式记录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显赫和悠闲富足的生活。

前面两幅旌幡帛画的人物形象概括、简练,基本上用墨线勾勒,色彩单纯,画面表现人物和吉祥的龙凤等内容,寓意丰富。画像石、画像砖上表现的人物形象比较古朴、稚拙,有的不表现五官,以剪影的形式出现,但都尽力生动。

古代的旌幡帛画、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人物绘画说明当时人物画造型表现尚处于初期,有造型的意识,但缺乏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的造型能力。

三、形神兼备

自魏晋始,人物画已经不只是在墓室里表现,而真正上升到了艺术的角度,成为艺术品,被贵族们欣赏,而且当时也出现了很多研究绘画理论方法的人,并且完整的画论也出现了。如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了绘画的“六法”。顾恺之不但是画家,在绘画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的“传神论”,绘画讲究“形神兼备”,成为影响后世人物绘画的重要理论。

唐代时期,社会富庶,工笔人物绘画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大批著名的人物画家,如吴道子、阎立本、张萱、周等。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形象地刻画了历代帝王的形象,气宇轩昂,令人折服。其《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待西域前来拜见的使者,唐太宗身形硕大,神态端庄潇洒,端坐在步辇上,表现了一代帝王的风貌。

宋代时期的皇帝皆擅绘画,特别是宋徽宗功不可没,皇帝的支持也使宋代创造出了绘画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成就,绘画分科变细,人物山水花鸟门类众多,且画风各不相同。人物绘画除了工笔重彩人物之外,又有了像李公麟的白描人物、梁楷的泼墨人物等。李唐的《采薇图》中的人物是有具体对象的,描绘的乃是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他们隐居深山,以采薇充饥,最终饿死在山里。《采薇图》刻画人物生动形象,叔齐侧坐向伯夷,右手撑地,左手抬起在胸前,食指弯曲指向前方,似在表达心中的愤慨,诉说种种不平,伯夷双手抱膝侧面坐于树下,向叔齐倾斜,似乎在倾听,二人表情凝重,眉间紧锁,似乎藏着许多忧虑。画家不仅形象地刻画了二人的生动形象,而且将心里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达到了“写形传神,形神兼备”的高妙境界。

五代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监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并描绘了《韩熙载夜宴图》。在画中,顾闳中成功地刻画了韩熙载假装生活上的腐败,醉生梦死,纵情声色的夜生活,将韩熙载的生活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是屏风的形式,色彩沉着厚重,构图严谨,疏密组织得当,画上多个不同的人物反复地出现在各个场景中,容貌神态皆栩栩如生,韩熙载身着便服,头戴高冠,长脸美髯,虽有敲击羯鼓打拍子的形象,但是表情复杂,心思完全不在夜宴上,表现了韩熙载的复杂心情。韩熙载在每个场景中均有不同的姿态,容貌特征如同翻版,说明画家善于细微的观察并有较强的造型能力,此画在人物造型、神态、色彩、构图上堪称古代工笔人物画的典范,中国工笔人物画已经走向成熟。

(1)界定依据中性预测情景并且结合乐观预测情景的政策目标。依据中性预测情景并且结合乐观预测情景,笔者认为,防范新时代上海市住房金融风险的政策目标为:一是推动新时代上海市住房金融风险的高点向右移动,延迟局部风险或整体风险的发生时间,为完善新时代上海市住房各项制度赢得时间;二是使上海市住房金融风险曲线低头向下,降低局部风险或整体风险发生的概率。如图25所示。

图6是目标作切向运动时的提取距离历史。从图像中可以分析得到,其距离历史由多段弧线衔接而成,其曲率弯曲程度与目标的运动速度有关,圆弧的顶点表示目标与雷达距离最近。脉冲对消法对于目标切向运动轨迹显示较为模糊。积累平均背景对消算法与指数加权法在目标作切向运动时,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目标所走的轨迹,但是由于积累平均算法自身的缺陷,在探测背景发生起伏时带有一定的拖尾,而指数加权法具有较好的背景起伏适应能力。

李公麟的白描《维摩诘图》以双钩墨线的形式描绘了维摩诘的形象,不着任何颜色而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梁楷著名的传世作品有《泼墨仙人图》,不求形似,而人物神态憨态可掬,墨色酣畅淋漓。梁楷是中国大写意人物画的始祖,中国的大写意人物画也从此兴盛起来。

传神论的美学基础是“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中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象”就是通常称的“形象”,“立象”就是“存形”,“意”就是“神”,这句话就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便是顾恺之的“传神论”。绘画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形不似而神难全”,但是,造型中也要进行处理,不生搬硬套,经过处理过的“形”才能使“神”得到升华,才能“形神兼备”。

唐代周的仕女画《簪花仕女图》和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不但人物形象刻画精妙,而且服装的质感轻薄,刻画出了唐代霓裳羽衣服饰的轻纱质感,画面色彩浓丽,人物肤如凝脂,形象丰腴富贵。唐代的工笔人物绘画无论从社会支持、从事人员之多,到具体的人物画造型、神态、线条、色彩、构图上均达到了历史上极高的水平。至此,中国古代的工笔人物画已达到了鼎盛期,唐代成为中国工笔人物绘画的高峰。

宋代从事绘画的画家不仅限于宫廷贵族画家,在民间也人才辈出,如宋代佚名的《睢阳五老图》,刻画了北宋仁宗年间五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福寿皆备的朝中重臣,画家是对着五老的样貌进行描绘,特别是对脸部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地抓住了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神情样貌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古代工笔人物写真画中“形神兼备”的精品。

明清之际,随着西洋传教士在中国的活跃,西洋的绘画技法也在中国流行起来,影响了一大批的画家,也催生了新的画派,如曾鲸的波臣派,大多以人物写真造像绘画著称。人物的写真造像是以具体的指定人物为主题的人物绘画,比起无具体人物参照的人物绘画,写真造像则有一定的限制,容易陷入追求形似而使精神缺失,陷入匠气。他们以墨线勾勒人物,非常注重人物的透视关系和皮肤质感的表现。利用烘染阴阳面的方法,将人物表现得富有立体感,描绘细致入微,如同移镜。从事人物写真造像的大多为民间画匠,但是也不能否认民间也有卧虎藏龙的优秀画匠画出了精彩的画作,传世的《明人肖像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肖像册里每幅画所用的技法均不同,特别是《罗应斗像》,其造型没有按照既往已成的人物画程式,而是根据人物形象特征,用淡墨定型后,逐步渲染面部起伏阴暗的部位,反复烘染罩染,使皮肤质感厚重,注意毛发胡须的生长方向,特别是罗英斗的眼睛刻画得非常精彩,他的眼睛一大一小,一个眼皮下垂,另一个眼皮很厚重并向上微凸起,脸上的老年斑和肉猴子都逼真立体地刻画出来。虽然《明人肖像册》被认为是明代匠人所作,但其艺术成就在今天看来仍不可小觑。

可信度结果Cronbach的α系数为0.623,表示可信度尚好。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560,巴特利检验P<0.001,表示结果纳入的因子效度尚可。

旌幡帛画是古人祭祀用的陪葬品,在古代,贵族们为了死后继续享受生前的美好生活,于是在墓中用了很多陪葬品,作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陪伴,而绘画无疑是“存形”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将生前的样子栩栩如生地保存下来,肉体虽死,但灵魂永生,是他们灵魂的寄托,也为后世子孙所景仰,继续接受子孙后人的朝拜。拥有旌幡帛画被认为是身份显赫的象征。

清代繁荣的商品经济也使海派画家的名声远播,清代的任伯年为海派画家的重要代表,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不但工笔人物画栩栩如生,而且写意人物画也笔墨精到,形神兼备,有大量的作品传世。他的人物画造型功夫极强,能过目不忘,用毛笔生动地画出客人的样貌。

四、尚义

自魏晋以来,工笔人物画一直以“形神兼备”为主线。至宋代,绘画的分科变细,文人士大夫创造了文人画,使亘古不变的“形神兼备“的造型宗旨发生了变化。文人士大夫都是社会上的文人,他们文学造诣都较高,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话语权,但是他们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绘画训练,造型能力不强,绘画讲究天然天趣,随性而发。如倪瓒所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聊以自娱耳!”文人画以“尚意”为主线,抒写胸中逸气,更注重个性的张扬和发展,借物抒情,讲究“神似”,表达画家自己的精神,抒发自己的感情。

文人士大夫绘画开启了中国写意绘画的先河,元明清时期几乎被文人水墨画一统天下,使元明清时期的写意花鸟和山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却使唐宋之前工笔重彩人物画所创下的严谨的造型及色彩传统几乎丧失。按照文人士大夫绘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聊以自娱耳”的绘画特征推论,盛唐时期的绘画都称不上好画,这就造成了理论上的扭曲。应该说文人画只是中国在特殊社会状况下产生的一种绘画风格类型,不能够替代其他的绘画风格,也不能贬低甚至抹杀其他绘画风格的艺术成就。文人画强调个性,元明清时期均有大量优秀的写意山水花鸟画家出现,但是,元明清时期的人物画造型却一再概念化,很多画家的人物造型均雷同,无明显个性特征。

某高速公路全长36.15km,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20km/h,养护维修技术采用聚丙烯纤维微表处,在K53+200—K54+200桩号范围内铺筑1000m长试验段。

自古以来古人都是在研究如何造型。从最初稚嫩的中国原始绘画的起源到以“存形”为目的的战国帛画,再到魏晋以来的讲究“形神兼备”富有艺术特征的绘画,再到后来唐宋时期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发展,都是一个由简入深,由寥寥几笔到逐渐深入细致的过程,人物画造型能力和深入程度不断加强。线条的质感和表现力越来越强,色彩逐渐丰富厚重,人物形象也由原来的简练概括逐渐发展为对具体人物相貌特征的深入细致的刻画,至唐宋时期,人物的可辨识度已逐渐提高,造型能力不断增强。

文人画的出现也给一再精谨细的工笔人物画提出了一个警告,不能过于追求“形似”而忘了“神似”,工笔人物画也要注重个性发展。文人画对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影响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求个性、率真、求神似、注重诗性的表达,绘画雅致,具有书卷气和文人气息。弊端是使人物画造型弱化,造成造型概念化,所绘形象千篇一律。文人绘画讲究书写性线条,书写性线条强调笔情墨趣,但是,工笔人物画是以具体的人物为参照,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为主题的绘画,不能为过于追求笔情墨趣而抛弃富有特征的人物造型,而要根据物象特征和气质,灵活用笔。我们要珍视文人画所带来的“尚义”的新风尚,也要把握“形神兼备”和“尚义”的度。

五、百花齐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过我国老一辈工笔名家潘兹、蒋采 等人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的工笔人物画在当代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广泛吸收西画的绘画技巧和现代创新意识,这当中不得不提何家英对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所做出的贡献,他学识深厚,“衡融中西以相融”,在写生人物模特儿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富有经典性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为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史抹上了一笔靓丽的色彩。21世纪以来,以强调意识观念为主的新工笔也在异军突起,作品清新雅致,观念性强,画风独特,造型上写实与抽象并存,技法多种多样,各显千秋。总之,当代工笔人物画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

唐飞霄置身于这片鬼狱中,苦不堪言。他用两根节足深深插入地下的岩石中,以防被狂烈的黑风卷走。另外四根节足,在身周舞动如风,将自己的身体护在其中。一颗颗骷髅头在旋转中朝着他冲击,每一下都像一枚榴弹,他用节足将它们抽碎,却也在频繁地撞击中头昏脑涨、精疲力竭。他感到胸膛一阵阵地发闷,眼中尽是幢幢的鬼影,耳中则是凄厉的鬼啸,远处,恍惚一团红色的光芒,像个巨大的红骷髅,朝着他鬼笑连连。

 
于栋华
《国画家》 2018年第02期
《国画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