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科学区分——读《国家与革命》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经常出现的两个基本概念。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人们对二者都有一定的误解,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但是,它们的确又存在某种差别,并不能说是可以随便替换的概念。尽管不少学者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表达,但却没有具体指明区分它们的科学依据以及使用界限。实际上,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第一次科学区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国家与革命》,理清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二者的科学区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列宁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具体论域

读过《国家与革命》的人们发现,列宁的理论旨趣起初并不在于阐明“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差别。那么,列宁具体是在什么论域中完成二者的科学区分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列宁创作《国家与革命》的时代背景和提出的具体问题。

优化课程教学设计使教师从教学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协作学习、课内外个性化学习及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优化的教学设计使教师能科学控制教学进度,完善教学过程,确保高质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设计为英语视听说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列宁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出,国家问题“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1]174-17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使国家与资本家日益融合在一起加深了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同时,旷日持久的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空前惨祸和灾难,更加激起了劳动群众的愤慨。因此,“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践的意义了”[1]175。对当时的俄国而言,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性。1917年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了沙皇政府,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形成了两个并存的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俄国革命到底该何去何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领导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主张先把政权集中到资产阶级政府中去,无产阶级只需支持和参与资产阶级政府,待资本主义发展成熟后再进行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坚决反对,主张果断地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就暴露了其反动本质,无耻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即便遭到这样的打击,那些“理论家们”仍然“忘记”或歪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使机会主义偏见大行其道。因此,“如果不同‘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偏见作斗争,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影响的斗争就无法进行。”[1]175

那么,该如何作斗争呢?列宁选择了理论斗争的方式。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为此,列宁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大量经典文献,并创作了《国家与革命》。在这部著作中,列宁首先系统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讨论了“这个学说被人忘记或遭到机会主义歪曲的那些方面”[1]175,论述了国家起源、本质、特征等,并引出了国家“自行消亡”这个理论难题。既然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那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自行消亡”的吗?对此,列宁斩钉截铁地说:“按照恩格斯的看法,资产阶级国家不是‘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的。”[1]190然而,共产主义社会是否还需要国家?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回答似乎不同。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的信中,建议他抛弃关于国家的“废话”,把“国家”一词从哥达纲领中去掉,改成“共同体”[3]414。而马克思在给威·白拉克的信中,却谈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问题[3]445。从文字表述来看,似乎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条件下还需要国家,是对恩格斯观点的否定。事实真的如此吗?列宁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敏锐地指出:“这种看法是根本不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和国家消亡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之间仿佛存在差别,是因为他们各自研究的题目和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同的,马克思只是顺便提到了这个问题”[1]255。“顺便”提到并不代表思想不深刻。实际上,《哥达纲领批判》对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问题做了“最详尽的说明”,只是其精彩的论战部分遮盖了其正面论述的部分,即对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列宁分析到这里,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论域就悄然形成了。概括来说,为恢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说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问题,列宁在阐释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之间的联系的分析的过程中,科学区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科学区分

针对国家消亡问题,马克思并没有陷入空想,他只是较详细地确定了现在所能确定的东西,即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间的差别。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通常叫作社会主义,而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1]262-263,从而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即完全的“共产主义”。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即为“社会主义”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6]列 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马克思对拉萨尔的批判说明,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却不能立即消灭另一种不公平现象:‘按劳动’(而不是按需要)分配消费品。”[1]264我们必须清楚,“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3]435。仅仅把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全部转归社会公有,还不能消除“资产阶级权利”的不平等,只要社会产品还是按劳分配,这种权利就会继续运行;只要这种权利还在运行,就“还不是共产主义”。在废除资本主义之后,人们既无法立即学会不要任何权利准则而为社会劳动,也不能立即为克服这个弊病创造经济前提,没有比“资产阶级权利”更有效的替代方案了。正是由于这样,“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还需要国家机器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受破坏,保卫社会成员劳动和社会产品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为此,列宁总结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资本家已经没有了,也没有了可镇压的阶级,国家正在消亡,转变为“非政治国家”了,但国家并没有完全消亡,“因为还要保卫那个确认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1]266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是完全意义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显然,“社会主义”阶段还不是那样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有隐喻式、总括式和对比式的描述,但始终没有具体的、详细的规定。因为,他们深知,“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3]529。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应该在实践中去回答,而不是陷入纯粹的空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将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是,拉萨尔把重点放在了分配问题上是根本错误的,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3]436社会产品如何分配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必须要以足够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不可能知道的。”[1]267嘲讽共产主义社会不能实现的那些“理论家们”,正是基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思想来发挥想象,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当作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立即可以到来的社会,这是多么的愚昧无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谁许诺过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具体是什么样子,甚至也还没有想过如何具体“实施”这样的阶段,因为现在根本就无法“实施”。马克思在预见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将会到来时所设想的前提,“既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现在的庸人”[1]268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到来。但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不可能知道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可能详细地说明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及其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国家消亡进程“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但我们只能“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1]266-267。“悬案”的比喻很形象,不是说“国家消亡”案子永远破不了,而是说在什么时候破、具体怎么破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只要不陷入纯粹的空想,目前就还无法破。然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要使国家完全消亡,必须要有完全的共产主义”[1]256,只有待完全的“共产主义”到来之时,国家才会完全消亡。在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创造了经济前提,“社会主义”阶段的弊病将会被彻底克服,社会所有成员都学会了自主管理,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人们完成了从必须遵守到习惯遵守的转变,整个社会从形式上的平等发展到了事实上的平等,社会就不再需要保卫事实上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国家也就完全消亡了,社会就能真正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们就能真正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是可更替的独立社会形态

列宁分析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可更替的独立社会形态。在“社会主义”阶段,“既然生产资料已经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1]269按照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共产主义”这个名词是可以使用的,但必须清楚,是有所限制地使用:这时的“共产主义”并不完全意义上的,只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与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相比发生了质的转变,即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已经变成了公有制。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如果忘记或故意丢掉这个“只要不忘记”的内容,在理论上就是糊涂的,在实践中也是极其有害的。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阶段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质变。但是,这次质变并不彻底,因为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共产主义”,因而需要在“社会主义”阶段积累足够的量变,为达到完全的“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对此,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经济还不可能完全成熟,还有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痕迹,还需要保留“资产阶级权利”,当然也就还需要国家。为达到完全的“共产主义”,就必须利用国家机器去监督社会生产和社会产品分配,去计算社会成员劳动量和产品消费量,“调整好”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国家监督是一种重要方式,但这种监督应当从剥削资本家和由工人监督资本家开始,并不是由官吏的国家(即资产阶级国家)而应该由武装工人的国家(工兵代表苏维埃国家)来实行[1]268。实际上,工兵代表苏维埃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列宁所说的“非政治国家”,即“正在消亡的国家在它消亡的一定阶段”[1]235。在这个阶段,国家的主要职能是要“调整好”经济。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质变就会彻底完成,到那时,国家也就彻底消亡了。

概言之,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并不是两个可更替的独立社会形态,而是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成熟程度的两个阶段的东西”[1]269,二者在性质上(生产资料所有制)都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物、替代物。我们必须清楚,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与从“社会主义”阶段过渡到完全的“共产主义”,并不是同一性质、同一层次的问题,不能混淆。

三、列宁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意义与启示

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所做的科学区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重要启示。

(一)科学区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意义

2.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国家的,国家必须完全消亡[5]。但是,共产主义社会不会在“一天之内”完全实现,国家也不会在“一天之内”完全消亡。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到底是什么关系?列宁敏锐地发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相关论述已经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已经把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联系起来了,指明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向。因此,他沿着马克思的基本思路,结合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材料,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明确为“社会主义”,并指出这个阶段的国家虽然不可避免的保留着“资产阶级权利”,但已经是“非政治国家”了,是正在消亡的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好”经济。待完全的“共产主义”到来时,国家也就完全消亡了。列宁既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楚的理论说明。

1.科学说明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差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常被当作同一个概念,时常又不是,使人们难以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后期开始有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但始终没有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直到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创作完成,这个问题才在理论上得到解决。通过列宁的具体分析,才使人们明白二者是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成熟程度的两个阶段的东西”,在完全的“共产主义”到来之前,还必须经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主义”阶段。这些认识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准备了理论前提。此后,列宁基本上也是在此基础上使用和丰富这两个概念。中国共产党也根据列宁的科学区分,早在1921年党的一大时就把建立“社会主义”看作是实现完全的“共产主义”的前提,把完全的“共产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看作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又把中国社会主义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理论上先后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成果。

3.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一国的建立与建设问题。完全的“共产主义”不是作为某种地域上的东西而存在,而是世界性的存在[2]538-539。“同时胜利”的条件尚不具备,那么,“一国首先胜利”是否可能?在完成《国家与革命》前,列宁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6]。但是,他那时还没有科学区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还是难以让人理解和接受的。在《国家与革命》中,他将“社会主义”明确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直接成果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这就为“社会主义”在一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前提。在“社会主义”阶段,政治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社会生产和社会产品分配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必须要“调整好”经济,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范围内建立、建设。虽然“社会主义”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共产主义”可以在一国范围内建立、建设。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共产主义”可以在一国范围内建成,完全的“共产主义”必须是世界性的存在。不然,就极易引起理论误导,降低“共产主义”标准,既违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意,也是对列宁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严重误解。

(二)科学区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实践证明,将中国社会主义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完全正确的。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过,这“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7]11-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预期目标正在一个又一个地实现,我们越来越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如期实现,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阶段的结束,而是意味着“社会主义”阶段的真正开启。这个阶段究竟还有多长具体以什么形式向前发展,我们目前不可能有具体的了解。然而,可以确定,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必然充满了艰巨性和不确定性。当然,即便如此,“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8]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过早过快地结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也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遭遇的挑战而悲观绝望,自动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采用“当堂对分”模式,即前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该次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后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分组讨论,每位同学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大家一起进行组内交流探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内化吸收本次课所学知识。然后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解答课前教师所留问题,如果有小组内解答不了或存在争议的问题,可以写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一起讨论黑板上的问题,并由教师进行解答和总结。

3.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列宁根据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成熟程度区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其根本依据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区别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是生产关系的第一重规定,但不是唯一规定。此外,还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等规定,而这些要素组成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又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实现生产关系更深层次的彻底变革,就必须要有生产力的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35“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清除脱胎于旧社会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和旧社会腐朽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为完全的“共产主义”的到来创造条件。因此,在国际国内形势未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9],努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0],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李宝星也提出相关建议,他说:“申请注册的商标,凡不符合商标法有关规定或者同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已经注册的或者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标局驳回申请,不予公告。所以,及时关注商标局的公告信息至关重要,对于侵害商标专用权的初步公告商标,及时向商标局提出异议。以免’生米做成熟饭’另外,他还建议,企业为保护自己的商标权益可以注册防御性商标,即对与主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进行注册,这在法律范围是允许的,也是企业的聪明之举。

注 释:

①1917年8-9月,列宁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但是,该书1918年5月才在彼得格勒出版,今年刚好是100周年。

②在完全的“共产主义”,国家将彻底消亡。到那时,事实上的政治国家不存在了,国家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历史概念。也就是说,当国家还存在,当我们还在讨论在一国范围内的共产主义问题时,完全的“共产主义”就还不是现实,作为现实的共产主义社会,还只能处在“社会主义”阶段。然而,斯大林在政治斗争中误解了列宁的思想,模糊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科学区分,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改为“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后来干脆直接改成“共产主义一国建成论”,这违背了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给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严重挫折。

2.充分发挥国家在“四个伟大”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列宁的认识,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还需要国家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社会劳动和社会产品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国家机器在“社会主义”阶段还有存在的必要,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利用社会主义国家机器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卫事实上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产品分配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19,同时也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7]21。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西方理论要求的那样——管得越少越好,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国家力量不能削弱,而是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以适应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需要。

[1]列 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在总结马克思批判拉萨尔的错误思想时,列宁用了一个括号进行补充说明,其具体内容是:“通常叫作社会主义,而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在这个括号里,列宁第一次明确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对拉萨尔的批判,列宁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阶段的特征,特别说明了这个阶段的国家问题。

从《无极》打出的自我标签“魔幻史诗巨作”,我们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巨大野心。只顾自我艺术创造而忽视了观众的接受能力导致这部片子上映后反映平平。虽然说艺术是个体精神的创造,与少数人的多样感悟相联系,因而难以一呼百应[5]10,但电影毕竟无法摆脱它的商业诉求和大众属性。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资料已经不是个人私有财产了,已经归全社会所有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全社会得到了确立,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必须完成一定份额的社会必要劳动。但是,这个阶段的社会还不能实行拉萨尔所说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考虑到社会经济的实际运行条件,在社会总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不得不先进行“两次扣除”,这样一来,“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变成“有折有扣的劳动所得”了,“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这种看似“平等的权利”实际上还是不平等的,因为“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劳动者之间在婚否、子女数量等方面存在实际差别,按照“平等的权利”进行社会产品分配,“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这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弊病,“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3]43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反映多肽的抗氧化能力,清除能力越强,吸光值越小,抗氧化能力越强。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少数的孩子由于长期遭到老师的嫌弃和厌恶,缺少老师和同伴的爱,因而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往,攻击性和破坏性很强,多疑不信任他人,常常感觉别人做什么事都是针对他的,没有感恩之心,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若不能得到及时而正确的疏导、干预和矫正,逐渐恶化,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在研发阶段,可以通过网络化操作降低人工成本,网络化的操作不仅让我们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提高效率,而且还最大可能地减少了人工费用的花费;增强研发人员成本意识,严格控制企业的成本是研发人员在互联网行业从事工作的必备要求,作为研发人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研发费用监督的迫切性;整合信息资源缩减研发支出,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整合之后,就完全不用担忧不一样的系统、不一样的数据库之间的集成效果,进而实现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拓宽信息资源应用领域和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的管理过程。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1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5-116.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2.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2],思维导图有图形、有文字,其实质上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通过图形、词汇等形象有效地表达个人的发散性思维[3]。思维导图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技术,可以有效引导思维过程和扩展思维内容,还可以有效的记录思维过程,从而达到可视化的结果,通过分析,给出更加具体的方案,有利于学生知识和信息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4]。

SPF级SD大鼠,体质量180~220 g,购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号:No. 44007200026770,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粤)2013-0002。

[10]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11(1).

 
张业振
《桂海论丛》 2018年第02期
《桂海论丛》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