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张贤亮作品俄译研究述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张贤亮(1936—2014),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企业家,传奇的人生经历、天生的浪漫气质、多重的社会身份、饱满的政治激情令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成为文坛和商界的焦点。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和新锐思想,不仅在国人中激起很大波澜,而且先后被翻译成27种文字,远播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日本等国家,成为中国新时期以来最具感染力的作家之一。遗憾的是,尽管俄罗斯于1987年发行了张贤亮作品的第一个俄译本,为后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信息,但对其作品的关注程度明显低于作家本人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鲜有深入性研究。

一、张贤亮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出版

1987年,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发行了小说集《相会在兰州》,发行量50 000册,内收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秦兆阳的《苏醒》、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何士光的《喜悦》、周克芹的《勿忘草》、李功达的《伤疤》、温小钰的《小太阳的苦恼》、张抗抗的《夏》等12部小说,张贤亮的《肖尔布拉克》 Чжан Сяньлян. Горький родник / Пер. Д. Сапрыки // Встреча в Ланьчжоу: Китайские писатели о молодежи.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1987, С. 94—122.也被收录其中,由萨普林卡(Д. Сапрыка)翻译。这些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是改革开放后“新时代”青年作家推出的力作。借俄罗斯人民渴望了解中国改革生活的东风,张贤亮和他的作品开始走进俄罗斯读者的视野。

1988年,莫斯科文艺出版社发行了小说集《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内收24部中国当代小说,张贤亮的《灵与肉》 Чжан Сяньлян. Душа и тело / Пер. А. Монастырского //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новелла Китая,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татура, 1988, С.427—447.也被纳入其中,由玛纳斯德尔斯基(А. А. Монастырский)翻译,发行量50 000册。《灵与肉》是一部带着伤痛反思过去的自传体小说,作家借主人公许灵均之口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感受,为俄罗斯读者透视张贤亮的直觉艺术和作家主要的创作特征提供了最基本的信息。

3.遵纪守法意识弱化。部分外部项目部负责人,长年累月在外边搞生产,加上平时政治学习少,养成了重生产、轻学习的习惯,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按流程办事的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在工作中形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作风,遵纪守法意识不强,从业行为有偏差,出现管理漏洞,造成效益流失。

1988年,在莫斯科消息出版社发行的第八期《外国文学》(Иностра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杂志上刊登了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绿化树》, Чжан Сяньлян. Мимоза / Пер. И. С. Смирнова // Иностра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88, № 8, Извистия, С. 95—170.斯米尔诺夫(Илья Сергеевич Смирнов)翻译。这部小说真切地呈现了特殊年代主人公章永璘的饥饿形象,令俄罗斯读者对张贤亮追求的自由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12年,在圣彼得堡召开了以“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罗季奥诺娃撰写的《伟大作家的复出:张贤亮的新小说〈一亿六〉》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большого писателя: о новом романе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160 миллионов» // Проблемы литератур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Материалы V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27 июня—1 июля 2012 г. В 3 т. СПб., 2012. Т.1. С.493.) С. 485—497.被收入此次会议的论文集。作者首先介绍了《一亿六》这本书的内容梗概和故事的三条线索,继而分析了草根、一亿六、伍姑娘、珊珊等名称的隐喻色彩。她认为:“对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独特描写为揭示当代社会的基本问题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 同上,第495页。与此同时,作者对小说中另一个人物予以了关注,认为小说中那个奇怪的小老头就是张贤亮本人,她写道:“(小老头)对社会经济话题的热烈讨论有时是在直接转述作家在随笔《小说中国》里的原话,他的博学和他不断引用的经典诗词和古老的哲学名言都和张贤亮本人相似。” 同上,第494页。张贤亮在以往的作品中大多刻画的是女性温柔、善良、积极、乐观的一面,而小说《一亿六》中的三个女性都是妓女,作家对她们都予以了同情的描写。与此同时,罗季奥诺娃秉承不盲从的科学态度,认真分析了小说对三个女性人物的塑造,认为作家对这些人物的心理描写有千篇一律和流于表面之嫌。她解释道:“也许是因为小说创作周期较短的缘故, 张贤亮创作《一亿六》时,每天写作两小时,用40天完成了这部20万字的小说。同中国的另一位当代作家毕飞宇相比,后者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女性心理大师,尽管张贤亮描写了很多男女的爱情经历,但还算不上深入灵魂的描写。”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большого писателя: о новом романе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160 миллионов» // Проблемы литератур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Материалы V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27 июня—1 июля 2012 г. В 3 т. СПб., 2012. Т.1. С.493.) С. 493.由于该书涉及中国的就业、教育、医疗、环境危机、法制漏洞、计划生育等社会现实问题,因此,罗季奥诺娃认为:“虽然不能将称其为文学经典,但小说提出了净化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这一主题思想,这说明张贤亮的文学创作发展到了新阶段。” 同上,第496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无情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其目的是为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除市民社会的异化,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该理论虽然存在有诸多的不足,但其中蕴含着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具有合理性。

现场观摩结束后,新洋丰农艺师在室内会议室,为参会人员详细地讲解茄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及洋丰百倍邦套餐肥的优势与特点,农户们听后激动不已。海南荆岛公司张斌经理发布钜惠订货政策后,农户们一算账,用洋丰百倍帮套餐肥不仅茄子长势比用进口肥更好,而且按活动政策现场订肥,一亩地投入还要省几十甚至上百元。

2005年第11期和2006年第1期的《今日亚非》(Азия и 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杂志连载了张贤亮的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Чжан Сяньлян. История про старика Сина и его собаку / Пер. О. П.Родионовой, Азия и 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 2005, № 11, С.57—61.; 2006, № 1, С. 73—77.罗季奥诺娃(Оксана Петровна Родионова)翻译。小说通过描写邢老汉的悲惨遭遇生动再现了农民痛苦的精神世界。世界文坛有很多以人与狗之间的友谊为题材创作的不朽巨著,俄罗斯文学大师屠格涅夫和肖洛霍夫都曾对此进行过描写。也许正是由于文学的共通性,才让译者选择了张贤亮的这部小说。

2014年8月,圣彼得堡吉别里昂出版社发行了《张贤亮作品集》, Чжан Сяньлян. Избранны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СПб., Гиперион, 2014.其中收录了《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感情的历程—唯物论者的启示录》(包括《初吻》《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三部小说)、《土牢情话》《肖尔布拉克》《普贤寺》七部小说,罗季奥诺娃、萨普林卡、谢曼诺夫、斯米尔诺夫(Илья Сергеевич Смирнов)等人翻译,发行量3 000册。由此,俄罗斯读者对张贤亮的小说创作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同年9月27日,张贤亮因病逝世,这部小说集的问世也为悼念作家的离世献上了一份哀思。

值得一提的是,自1989年以来俄罗斯发行的所有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文集中几乎都提到了张贤亮的名字,例如:1989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与艺术(1976—1985)》(Литература и искусство КНР 1976—1985)、 Литература и искусство КНР 1976—1985, Наука, 1989. 1990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出版发行的《80年代中国社会活动在文学与艺术中的反映》(Социальная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 КНР в отображении литеа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а 1980-х)、 Социальная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 КНР в отображении литеа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а 1980-х.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 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1990.1995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发行的《9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与艺术》(Литература и искусство КНР начала 1990-х годов)、 Литература и искусство КНР начала 1990-х годов,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1995. 2004 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发行的《中国当代文学背景下的王蒙》(Ван Мэн в контексте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Ван Мэн в контексте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2004.2008 年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в 5 т. Т. 3,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2008. 等。在一些小说集的序跋中,汉学家们甚至还直接引用了张贤亮的话语评价中国的文坛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印证了俄罗斯对作家本人及其作品的尊重与认可。

二、张贤亮作品在俄罗斯的研究

迄今为止,张贤亮作品在俄罗斯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主要研究者是圣彼得堡大学的青年汉学家、评论家罗季奥诺娃女士。她为《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第三卷《文学、语言和写作》编撰了张贤亮这一词条,并撰写了书籍《追求智慧:张贤亮的生平与创作》,论文《当代评论视阈中的张贤亮创作》《张贤亮的文学创作:从青春期诗歌到青春期小说》《寻根:张贤亮的家族图谱》《伟大作家的复出:张贤亮的新小说〈一亿六〉》,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学界对张贤亮作品的研究现状。

张贤亮的文学创作肇始于1979年,他的作品也在三年后成为欧洲翻译、研究的对象,通过梳理欧洲和日本对张贤亮作品的研究成果,罗季奥诺娃认为:“大部分研究成果只起到了介绍作用,关注的是作家的劳改岁月和监狱生活,欠缺基于全面文献资料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进行连续而详细的研究。”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В погоне за мудростью: 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СПб., Роза мира, 2006., С. 9.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有了研究性著作《追求智慧:张贤亮的生平与创作》的问世。该书重新整理了她2003年的副博士论文,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Творчество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писателя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Диссертация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идата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 2003.综合参考了欧洲和中国国内对张贤亮作品的研究资料,结合作者本人2001年对张贤亮的访谈记录撰写而成,于2006年由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正式发行,共289页,印数100册,书中的附录部分对张贤亮的主要作品进行了整理。虽然篇幅不长,但作为俄罗斯唯一一本研究张贤亮创作的专著,该书第一次系统梳理了张贤亮的生平、创作历程和社会活动,并对其创作特点做了详尽分析,具有开创意义。在研究过程中,罗季奥诺娃秉承了俄罗斯学者一贯严谨的学术传统,以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历史变迁为研究背景,以作家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情感为线索,对此环境中的张贤亮作品进行了解读。作者指出:“张贤亮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为发现其作品的新题材、确定体裁特点、创作分期以及比较和其他作家的差异提供了可能。”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В погоне за мудростью: 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СПб., Роза мира, 2006., С. 7.

2000年 第 五 期《 远 东 问 题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о Востока)杂志刊登了罗季奥诺娃撰写的《当代评论视阈中的张贤亮创作》一文,全文详细统计了中国1980年至1999年发行的《文学评论》杂志和1982年至1985年《文艺报》上刊登的有关张贤亮的评论文章,同时借鉴了相关的英文资料,全面评析了张贤亮作品在中国国内外的研究与评论状况。在张贤亮的众多作品中,评论界最为关注的是中篇小说《绿化树》,其次就是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俄罗斯的大部分读者也正是通过这部小说认识了张贤亮。评论界普遍认为,作品中的很多细节将主人公和作者本人融为一体,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对此,罗季奥诺娃表示赞同。对于评论界将张贤亮的名字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朴素现实主义、情色文学等联系在一起,罗季奥诺娃则表达了不同意见。她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贤亮作品中的悲剧色彩逐渐减弱,有时甚至完全消失了。”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Творчество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в оценке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критики //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о Востока, 2000. № 5., С.179.中国文艺评论界将张贤亮的四部作品《灵与肉》《绿化树》《肖尔布拉克》《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均划归寻根文学的范畴。对此,作者也不认同,她在文中写道:“如果说寻根文学的任务在于描写地方色彩、风俗和传统价值,那么张贤亮的作品并不具有这一特质。原因在于,作家笔下的西部地区是他劳改服役的地方,与其说西部是他(创作)的背景,不如说是其作品的题材。” 同上,第180页。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反映了人性最原始的生存状态,罗季奥诺娃指出,从这个角度而言,可称其为朴素现实主义;由于小说进行了大胆的性描写,因此评论界也有人将其划归于情色文学,作者认为,这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通过分析张贤亮的作品,罗季奥诺娃得出结论:“张贤亮的作品与作家的个人经验和内心世界紧密相连;他的作品贯穿着时代精神,体现了作者转换题材、扩展选题的观念;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坚持美学探索,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平。” 同上,第183页。

2004年,远东研究所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背景下的王蒙》一书,书中收录了罗季奥诺娃的《张贤亮的文学创作:从青春期诗歌到青春期小说》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творчество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от поэзии юности—к прозе о юности // Ван Мэн в контексте совремнной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М., 2004, С. 130—151.一文。全文仔细评析了张贤亮的诗歌《大风歌》和小说《青春期》,由此我们发现,文章标题中的青春期诗歌指的是生理上的青春期,而青春期小说指的是心理上的青春期。通过分析《大风歌》,罗季奥诺娃指出:“《青春期》这一名称本身凝聚了作者对过去和现在的认识。一方面,作者选择了一种生理现象作为情节链,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扭曲形态。另一方面,作品的名称成为新时代沸腾生活的标志。” 阎国栋(译):《张贤亮的文学创作:从青春期诗歌到青春期小说》,载《俄罗斯文艺》2013年第2期,第26 页。张贤亮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性的描写,但是在《青春期》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作者还是发现了作家思想上的演进,她写道:“在这位作家的创作中,性已经不是第一次占据突出位置了。在这部小说中,对性的细腻描写并非目的,而是一种特殊的象征。作者通过这种象征来表现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实质,脱离可恶的政治性而实现期盼已久的重归自然。” 同上,第27页。《早安,朋友》中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小说情节的推动力,散文集《早恋的感觉》表达了少男少女对成年特征出现的感受,而《青春期》则融合了散文、小说、杂文等多种文体,用纪实的手法和幽默的口吻细致描写了自己由性无知而导致的心理和生理缺陷,正如罗季奥诺娃所说:“(这些作品)为我们认识张贤亮小说中女性人物的相似性以及该小说人物的原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密码。” 同上,第29页。从作者对《大风歌》和《青春期》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关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变革的前提下关注作家创作的,并对张贤亮的创作文体和思想倾向进行了解读。

通过梳理、分析张贤亮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和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作家的作品在俄罗斯的发行量并不大,但还是引起了汉学家的注意,并走进了国外的大学课堂和普通读者的视线。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

1990年,莫斯科消息出版社发行了首部张贤亮小说的单行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Чжан Сяньлян. Женщина — половина мужчины / Пер. Д. Сапрыки. Иностра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Извистия, 1990.萨普林卡翻译,发行量50 000册。这部小说的中文原著发行于1985年,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对1984年中国政府提倡的创作自由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人民日报》,1984年12月30日。政策的一种响应。通俗文学在当时极为盛行,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快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家曾将小说的标题多次易名,这其中包括“欠你一朵玫瑰花”“菩提树”等,从这些名称中我们不难体味当时中国出版界浓厚的商业气息。小说对性和人体美进行了大胆描写,对当时的中国文坛而言无疑是一部石破天惊之作。正是由于小说自身具有的开创意义以及对中国文艺政策的整体参照,俄罗斯特意刊行了这部小说的单行本。该书俄译本的封面上绘有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图,令读者对小说的国别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阴阳合一的画面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含蓄地暗示了小说的性主题,是对中国古老符号的一种全新的解读。

纵观罗季奥诺娃对张贤亮作品的研究状况,虽然作者阐述的内容有详有略,篇幅或长或短,但作者的分析主要源自对作品创作题材和对作家本人精神气质的研究。她将张贤亮置于时间的历史纵轴之上,结合中国同时代所发生的社会事件,敏锐地分析了作家本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并将张贤亮的小说题材概括为五种类型,即:社会哲学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劳改题材、性题材、女性题材。通过梳理作家创作的众多题材,罗季奥诺娃发现了作家不同时期个人情感的侧重点,她指出:

如果说第一部小说 此处指张贤亮重新出道后的第一部小说《四封信》。只是对往事的简单记录,那么《霜重色愈浓》则更关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从《吉普赛人》开始,作家开始满怀柔情与爱意刻画女性的性格……从小说《在这样的春天里》《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土牢情话》可以看出,作者开始关注70年代残酷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农村生活。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В погоне за мудростью: 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СПб., Роза мира, 2006, С. 47—54.

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感情基调、语言色彩与作家本人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而要研究一位作家的精神气质就离不开对其生活阅历的分析,从罗季奥诺娃对专著《追求智慧:张贤亮的生平与创作》的命名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对这一点尤为关注。全书在对每一部作品进行分析的同时都关注到了作家当时的精神状态以及作品主题的演变过程,并将张贤亮的很多作品与同时代的中国作家进行了比较。她认为,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与阿城的《树王》都从人道主义角度对以往的岁月进行了评价,并同韩少功的《月兰》一样,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混乱年代里农村生活的全景图。中篇小说《绿化树》注重的是心理饥饿,与古华在《芙蓉镇》、张一弓在《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丛维熙在《远去的白帆》所描述的生理饥饿不尽相同。谈及张贤亮与王蒙两位思想家型的作家创作,罗季奥诺娃认为:“他们表现社会问题的倾向与他们由政治事件决定的生活道路有着密切关系,都善于通过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反映政治现实并将其进行人格化处理。” 《张贤亮的文学创作:从青春期诗歌到青春期小说》,第27页。与此同时,罗季奥诺娃发现:“张贤亮在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中的一些观点与毛泽东思想是相互矛盾的,但这一点还未引起中国批评界的关注。”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В погоне за мудростью: 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СПб., Роза мира, 2006, С. 107.这一论点对张贤亮作品在俄罗斯的后续研究具有很大价值。

三、张贤亮作品在俄罗斯受关注的原因

2004年在圣彼得堡召开了题为“从民族传统到全球化、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罗季奥诺娃撰写的《寻根:张贤亮的家族图谱》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Поиск корней: семейный портрет Чжан Сяньляна // 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син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семинара«от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традиции к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 от реализма к постмодернизму: пути развит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22-26 июня, СПб.,2004. С. 221—237.作为其副博士论文的前期研究成果被收入此次会议的论文集。通过分析张贤亮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文学作品,罗季奥诺娃发现,寻根是其中重要的感情基调。全文介绍了张贤亮的祖父张铭、父亲张友农和母亲陈勤宜的基本情况以及作家寻根的过程和早期的文学创作。通过分析张贤亮90年代撰写的随笔散文《老照片》《父子篇》《随风而去》《心安即福地》《我与〈朔方〉》《睡前絮语》《发疯的钢琴》《我为什么不买日本货》《故乡行》等,作者发现,祖父张铭在作品中色彩最为鲜明,而父亲的形象在张贤亮的记忆中十分模糊,几乎毫无影响,只有母亲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随手翻开张贤亮的作品就会发现,尽管作家很多作品的主人公是饱受艰辛的知识分子,但总有一个优秀的女性出现在他身边,她们虽然身份卑微,但勤劳、热情、乐观、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充满了慈母般的温情。身为知识分子的张贤亮则退隐作品之后,其中的男主人公就是他的代言人,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不幸与苦闷,同时也流露出作家对母亲的依恋。作者对作家生平和情感基调的分析对深入了解作家早期文艺作品的创作主题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对高血压的定义为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或低压大于等于90mmHg就诊断为高血压。所以仅单纯的低压高而高压正常,也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中有5%是其他疾病继发的高血压,95%以上都是原发性高血压。根据血压程度来进行分级:1级高血压为140-159/90-99mmHg,2级高血压为160-179/100-109mmHg,3级高血压为大于等于180/110mmHg。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由于不产生血浆凝固酶等物质而得名,在过去认为该细菌为人皮肤黏膜上的正常菌群,属于非致病菌,但是近年来随着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日益提高,而且经分析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抑制了敏感菌,导致本正常存在于尿道的条件致病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发生了紊乱,从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5-6]。而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溶血葡萄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可产生杀白细胞素、溶血素以及胞外粘物质,而且胞外粘物质可降低宿主的防御机能,延长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感染时间,不利于患者痊愈。

1. 作家的开创意识。罗季奥诺娃指出:“张贤亮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新文学作品以描写个人不幸为主题的特点,在众多描写知识分子命运题材的作品中,张贤亮是最早涉及性和浪漫爱情的作家之一,这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 同上,第7页。换言之,作家对人性的关注是其作品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他的《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将个人苦难与民族苦难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个人苦难具备了普遍的启蒙意义,而这种普世的启蒙效果恰恰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符合俄罗斯人民的情感诉求。

1993年,莫斯科虹出版社发行了小说集《“红都女皇”事件之谜》。除乐欣的《“红都女皇”事件之谜》、陈淼的《稀有作家庄重别传》两部小说外,该书还收录了阿勃德拉赫马诺娃(З.Абдрахманова)与谢曼诺夫(Владимир Иванович Семанов, 1933—2010)合译的张贤亮中篇小说《土牢情话》, Чжан Сяньлян. Любовь за решеткой / Пер. З. Абдрахмановой, В. И. Семанова // Из жизни красной императрицы: Повести,Радуга, 1993, С. 219—283.发行量30 000册。小说真实地还原了知识分子在高压下得以苟活的生存本相,为俄罗斯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忏悔主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史资料。

2. 作品的悲情色彩。作为中国文学界的先锋人物,张贤亮创作了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电影剧本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的男主角大多是备受苦难的知识分子,普遍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而俄罗斯文学对人文精神尤为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弱者的同情、体恤、谅解等方面。同时,俄罗斯文学善于抓住乐观与忧患共存的矛盾点,以悲剧化的情节描写打动读者。张贤亮作品中蕴含的悲情色彩符合俄罗斯民族的情感认同。与此同时,细品张贤亮的作品,就会发现作者从知识分子角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生活进行了反思,其中既包含了作家的男权主义思想,也包含了对女性的歌颂与依恋,这对于勾勒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精确称取自制的花色苷产品0.1 g,用pH 1.0氯化钾缓冲液稀释至100 mL,再吸取10 mL,用氯化钾缓冲液稀释至 100 mL,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值,计算公式为:

3. 作家的多重身份。张贤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拥有作家身份的成功企业家,可以说“作家的一半是企业家”。 Родионова О. П. Культура, литература, общество КНР. Писатель-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ь Чжан Сяньлян // Азия и 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2003. № 7. С. 74.他在中国的新时期文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等职务,是一位集政治和生活于一身的人。自20世纪80年代起,张贤亮经常出访国外,参加国际书展和学术研讨会,并于1994年11月荣获美国传记学院颁发的国际文化荣誉奖,他的九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幕。可以说,作家的出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作品的海外传播。此外,由他创建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基地和旅游景区,对于时刻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西方世界而言,这无疑促进了作家作品在国外的传播。

4.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西方各国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愈发关注,俄罗斯也不例外,更何况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上都有共同之处。俄罗斯人希望通过阅读、研究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的社会变迁,因此尤为欢迎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而张贤亮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的一系列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学作品无疑为俄罗斯人提供了一幅鲜活的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流动图。张贤亮出生于1936年,正值日本侵华前夕,他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的一生伴随着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他的小说往往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现代派手法融为一体,关注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其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意义,更具有社会学意义,引人深思。

迟恒脑袋一“嗡”,许多的尾砂库垮,人一死就是几十上百,狂泻而下的泥石流沿途席卷,摧房倒屋,埋毁带长的达到26公里。而这种惨剧,即将在他眼前发生!

5. 良好的汉学传统。评价中国文学在外国的传播与研究情况,不仅要看文学作品本身,也要看它接受的环境。纵观张贤亮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和出版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作家的代表作《肖尔布拉克》《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都已相继发行,其中包括作家的成名作和三部获奖作品,这与俄罗斯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汉学传统和汉学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张贤亮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和研究还有待向纵深发展,作家的一些重要作品如《习惯死亡》《男人的风格》《无法苏醒》等还没有专门的翻译和评介,但俄罗斯学者独特的研究视角为我国的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信息。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人文领域交流活动的开展,相信俄罗斯学界将会有更多的有关张贤亮作品研究的优秀论著问世。

 
白杨
《国际汉学》 2018年第01期
《国际汉学》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