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内在构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内在逻辑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承担一定的功能,大学功能即大学所具有的功效以及实际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大学功能最初呈现单一化的特点,仅有人才培养功能。这是因为,作为主体的人既能探索大学的活动又是大学对社会发挥作用的桥梁,同时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因此,大学教育以培养人为最根本的立足点,培养人是大学的核心目的,培养人才是大学存在的首要形式,人才培养功能就是大学的本体功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体功能,大学的其他功能都衍生于此功能。此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出现为大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漫长的大学发展史上,人才培养的内容、形式、目的等都在发生变化,但大学存在的根本目的——人才培养始终如一。

大学的中心工作即人才培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切资源中最核心的资源是人才资源。大学是探求真理、自由成长和培养人的最佳场所,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最深切的关怀和最完整的尊崇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接受大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从逻辑上讲,人才培养就是大学这种独特的社会机构的中心工作,是大学的存在之本。人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社会环境,社会素质的提高以人的素质提高为基础,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人才素质的提升,以利于人的完善与发展。如吴康宁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命脉所在。一所大学,不管其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达到多大规模,以至于同人才培养形成三足鼎立,其中心工作都不能不是人才培养。”[1]毫无疑问,大学应把培养人、完善人视为自身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大学存在的主体是人,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都同人紧密相关,我们不会把除了人之外的一切存在视为大学这一社会机构的独特存在理由。从长远来看,大学的本体功能与大学的衍生功能具有高度统一的关系,同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大学功能的发挥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备人才,使人在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中促进大学发展,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矛盾。科学研究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能提供育人平台,并在实践里研究中锤炼人才。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实践,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大学里不可分割。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要领域,科学研究过程取得的突破、原创性成果,是人才培养的理论源泉和技术支撑。社会服务是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后的第三大功能,社会服务离不开大学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专门高级人才。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社会服务指导的对象与培育的对象,就会极大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大学是文化的象征,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是大学的存在之本,是大学生命线之需。如徐显明指出:“任何一所大学,由于她的语言的民族性,她的育人的目的性,她的与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方式,她的组成者对至善的追求等因素,决定了其诞生之日起,就在承担着文化使命。”[2]文化传承创新的工作中心是培养人、造就人,它也是用科学的方式研究文化的过程。大学存在的根本目的是探究知识、传播知识、捍卫知识和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地对知识进行创造、选择、批判和继承,始终为育人成才添砖加瓦。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机构,文化传承创新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大学借助文化传承创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备的人性、夯实的理论基础,让他们最终具备共同的文明传承与社会理性,形成他们生活学习中的自觉意识与行动。

可一说登记,他就有点拧把,怎么都觉得自己站在悬崖边上,往下一看还深不可测,这要一脚迈下去,指定是上不来了,这是不是自杀啊?结婚不是双喜临门吗?可怎么瞧,都见不到亮光。登记,结婚,生孩子。孩子进幼儿园,然后是重点小学,中学,大学。孩子再找对象结婚生孩子,然后何东自己就该进八宝山了。嘿,围城里的兄弟们,给个亮!婚外恋的不算!

二、大学功能整体性发挥的内在机理

大学的各种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关联,其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各功能之间的内在关联。大学本体功能人才培养的变化决定大学系科、课程与专业的变化。科学研究以培养人才与发展知识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提供实践平台,是人才培养功能的延伸。社会发展的过程不能离开各种专业人才,大学培养人才并提供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社会服务功能就此萌芽,大学慢慢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随之大学出现社会服务的功能。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精神的表征,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人才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他们身上体现着文化的存在。可见,大学各个功能密切相连,最初的功能是新功能产生的基础,新功能的产生、演变以最初的本体功能为前提。为此,大学功能整体性就是大学的存在对人对社会实际发挥功效的能力。

大学功能的联动机制以知识为对象,人才培养是其目的,不同学术活动的实施是主要途径,它们决定了大学功能的内在联系具有客观基础。几百年以来,历经大学内外力量的互动与嬗变,大学由最初只有数十人的一元教育机构,演变为现今有数万人并兼有众多功能的巨型机构。虽然不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大学的各种功能,但各功能生成之后,其相互联动作用就成为推动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功能同属大学这个系统,功能发挥应以大学这个整体系统为基础,实现各功能之间的有效调适,消除各功能既为目的又为手段的分裂局面,使大学的终极目标向人才培养转化。大学本体功能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对大学终极目标的实现起支撑、引领与促进的有效作用。充分发挥大学功能整体性的效用,是大学永葆活力的源泉。总的来说,大学肩负众多的功能,在各功能发挥效用时,大学应以促进人、大学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终极价值。

大学各功能同属大学这个整体系统,归根到底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本体功能。这是由大学这一特定社会机构的性质决定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功能的发挥为保障,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或缺。科学研究不等于人才培养,它们各自遵循自己的活动轨迹,时有交叉。有效发挥大学功能的整体功效,以正确把握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大学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能运用在大学里学得的知识,促进大学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大学的衍生功能——科学研究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均为本体功能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在实践中,要妥善处理大学本体功能同衍生功能的关系,才能发挥大学功能的整体效应,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大学是文化的表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处在核心的位置。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实质。“人才成长是一个知识传承与文化熏陶的过程,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己任的一流大学更是不能缺少卓越的科学教育与文化传统。”[3]毫无疑问,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本体功能的又一重要衍生。大学组织机构必须具备综合性和柔性,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方可实现大学功能的整体功效。

大学功能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大学功能的演变历史看来,大学就像一个有机体。阿什比认为:“大学保持、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5]从长远来看,保持大学这个有机体贡献社会的能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大学功能失调,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理想则成为空中楼阁,大学意义也将消失。今天的大学,我们凝神静思,它使人有茫然有所失之感。当前大学有一部分功利化事务的取向阻碍了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发挥,使大学适应了社会,却忘掉了自己。

三、发挥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内在价值

大学功能整体性效用的发挥,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心灵,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是一种人类行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 “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人类以人为中心发明了教育,教育的基本动力在于促进人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价值指向在人。然而,人是具有双重性的,人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手段,既有内在性又有外在性,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又无法回避社会制约性。事实上,大学的价值重心是人的目的性,而不是人的工具性。可见,大学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为人的内在心智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为人的专业技能、为人之外的事物服务的。大学培育学生,应该关注人的心智,注重对人长时段的影响,而非转瞬即逝的存在。大学的存在,很难将其意义落实在各种硬性的指标上。古典大学的价值指向是人,是把人当成目的的,把促进人的学习作为大学存在之本。大学教育大众化发展之后,人们可以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充实。以前能进入大学学习的那种自我优越感和自豪感,在今天的社会中已逐渐消失。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大学中有的学生沉迷于感官刺激,或是深陷在网游、网聊等虚拟世界里,得过且过,他们成为大学生中的混混群体。有的学生热衷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为了找一份所谓的好工作,他们盲目地选择 “二专”,选择 “考证”,选择 “参加各种培训班”,选择“各种随波逐流”,在严重投机心理的作用下,不诚信、不奉献、不合作、不求进步、不爱知识、不知荣辱等现象比比皆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正慢慢消失,一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己。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说明大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完美人性的高级专门人才。

线粒体通透性改变采用rhodamine-123染色确定。Rhodamine-123对线粒体的细胞膜进行选择性染色,染色浓度为5 μg/mL,37 ℃与细胞孵育30 min,在共聚焦显微镜(Nikon EZ-C1)下以488 nm波长激发并观察线粒体细胞膜染色变化。

马克思说:“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4]马克思的这一主张说明,人需要的产生具有客观基础,它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并成为人存在的各种积极形式的源泉。因此,要实现大学的目的、弘扬大学的理想,需要发挥大学功能的整体功效。

大学功能整体性效用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大学办学的质量。当前,大学教育质量的隐忧很大程度上与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大学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所承担的作用日益突出,使大学的被动性日益增加,以至于部分大学被社会现代化发展扭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工具。殊不知,在这一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是这些大学培养出的一部分人才出现人格的分裂。大学人才培养的终极价值关怀是使人成为人,不是培养人从事一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是培养他们在学习行为中探究和创造。科学研究功能侧重于发展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型知识的兴起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为指导学生、培育学生、教育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但如果把学生作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或助手时社会服务就不可能对人才培养发挥应有的功效。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能够促使人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性与价值追求,为培养有文化的人才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大学本体功能与衍生功能各具特色,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工作中心。发挥大学功能的整体性,有利于功能间的协调与调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发挥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的基础。

在近两年的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海书展、江苏书展等大型活动中,都会有出版社带着VR/AR童书进行重点宣传。如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在推出被称为“第一部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的启智类科普读物”——《恐龙世界大冒险》之后,在2017年又相继推出了VR读物《大开眼界:西游记》与《大开眼界:宇宙星空大冒险》;还有吉林出版集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进入恐龙乐园》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恐龙大世界》(VR套装),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的《VR超级看:爱丽丝梦游仙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探索北极》等。

大学功能整体性效用的发挥,有助于实现大学的理想。人们对理想大学的主观构想和合理设想即大学的理想。它能展望未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大学没有理想必将走向沉沦。然而,今天的一部分大学夹在学术理想和生活现状的两难困境。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6]从逻辑上讲,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本体功能是对大学的内在规定,大学各功能属于大学这个整体系统。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己任,人才培养理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前沿。学生 “只具有人类智慧和人类技巧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感到他自己和别人之间亲密无间,具有一种人类和谐”。[7]大学是有教养的人掌握并发挥可用于发展技术、形成人类精神的聚合体。可是,如今当我们谈论大学的功能,发现大学本是追求真理的场所,却有一部分大学并没有把探究创新作为自己的本质坚守。部分大学工作者非常关心经费、项目、收入、职务高低、职称评定,却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术研究置之度外,对学生中心、课程中心、教学中心也是束之高阁。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在不断拉大与大学理想之间的距离。社会需求释放了大学的工具价值,与之相伴的是部分大学存在的理想茫然。

将制作完成的产品分别按一定的使用量加入到设计的菜肴中评价其综合应用效果,使用量根据产品开发经验值确定,使用量设定值为4%~5%。

大学功能整体性效用的发挥,有助于捍卫大学的精神。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办学规模迅速膨胀。大学膨胀致使部分校长不认识自己学校的教师,部分教师不认识自己的学生。有的大学还出现了各级各类的管理层来应付上层的检查或获取各种项目、经费、资源等,以至于将教授给学生上课的 “天职”都作为一种硬性要求,列定在相关的指标管理体系之中。这样的现状,使大学渐渐远离它的精神价值。今天的部分大学虽然有精神,却遗失了实现大学精神的智慧。放眼望去崇高的精神在大学的校训、理念、思想等方面比比皆是,甚至很多人简单地以为有这些就会有理想的大学。事实上,大学应该具有 “高、精、博、新的特色和独善其身的气质与风范。唯有如此,大学才能让政府依依不舍,让大众仰慕追随,从而获得更多、更广、更有力的物质和精神回报”。[8]为此,回到以人为中心的大学目标,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底线,捍卫大学精神,不能脱离大学功能整体性内在价值的发挥。

大学功能整体性效用的发挥,有利于保障大学价值的发挥。事物的内在价值是事物固有的一种属性,它不需要依赖其他价值而自身就具有的价值。伴随社会的发展,大学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大学功能承载更多的外在价值。大学的外在价值越多,其内在价值就容易被掩盖,甚至完全迷失。现代大学功能的发挥必须重视大学功能的外在价值,但一部分大学在长篇大论大学功能的外在价值时,却忽略甚至遗忘了其内在价值。众所周知,大学功能的外在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其内在价值的发挥作为前提。对大学外在价值的过分关注必然导致大学意义的茫然、大学理想的迷失。当前,人们必须思考大学存在的精神价值,领悟大学精神的实质。维护大学的神圣,充分发挥大学的本体功能,全面实现大学功能整体性的价值,真正落实以人为中心的终极价值追求,让上大学不只是自我生存处境变换的 “跳板”。

参考文献:

[1]吴康宁.人才培养:强化大学的根本职能 [J].江苏高教,2017,(12):3.

[2]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 [J].中国高等教育,2011,(5):10-11.

[3]张凯.试论一流大学的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 [J].中国高教研究,2005,(9):26-2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5]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50.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6.21.

[8]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2005.9.

 
任燕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