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德育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时代使命

更新时间:2009-03-28

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德育共同体是在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加快 “双一流”建设的历史征程中,破解高校德育困境的现实诉求,也是把握好 “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光荣任务,坚持立德树人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高校德育解决方案的迫切需要。

一、德育共同体的内涵

(一)“共同体”的多元诠释

要厘清德育共同体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 “共同体”的内涵。“共同体”是一个舶来词,在古汉语中并不存在。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共同体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二是由若干国家在某一方面组成的集体组织。在英语中,“共同体”常被翻译为“Community”,其含义包括了 “特定区域内的人民、相似的生活习俗和种族习惯以及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诉求的社会群体、在共同区域的生活群落、具有归属感或共同的精神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共同体”与社区、团体、共有、群体等词语有关,这些词语都代表着人类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样态,本源上都具有 “正向的、好的、关乎善”等含义。

以上两起谣言稍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能辨别,但前几年热炒的“碘盐致癌”论,则显得有科学性了。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国家标准也会进行适当的调整,如2011年国家标准将食盐中碘含量从20-50mg/kg(mg/kg)调整为20~30 mg/kg,这本是正常的事情,却有人质疑道,是不是我们过去吃碘太多了?而碘摄入过多,会引起甲状腺癌,于是得出结论:我国居民过去吃碘太多,引起了甲状腺癌高发。其实,只要看一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报告,就知道过去的碘摄入并未引起甲状腺癌高发。

1.社会学的视角

2.1 社会支持总分 50例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6.62 ±7.90)分,高于国内常模(34.56 ±3.73)分,t=5.349,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平均得分分别为(8.36±2.10)分、(18.30 ±2.34)分及(7.01 ±1.56)分。

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 《政治学》中提到了“城邦”的概念,他提到,“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最广泛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泛的:这种至高而广泛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的 ‘城邦’,即政治社团 (城市社团)”。[3]这里所提及的 “城邦”是一个政治性社团,也就是一个共同体,其目的就是追求 “善”的实现。他在书中提到 “城邦”的基本单元是个人和家庭,从家长、族长到国王的统治理念是共通的。因血缘而产生了家庭和家族,所以“同乳所哺”,当村落在满足生活需要时,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他们会希冀建立更大的族群联合体,城邦就这样产生了。因此,政治学视角下的共同体是由公民构成的社会单位和组织,其价值追求一方面是要组建共同体内部的组织架构并安排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则是追求 “善业”,即提升成员的道德水准与知识素养。

感谢硕士研究生赵桃桃、方星、王苗和本科生薛甜甜、李欣茜、薛志伟、张维、尚坤和梁思宁等参与问卷调查与访谈工作!

2.政治学的视角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最早在 《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对 “共同体”(德文gemeinschaft)进行了界定。他指出共同体是 “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1]重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积极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滕尼斯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者之间关系紧密,血缘共同体基于对族群的认同,聚居于临近的区域,进而发展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则基于群体风俗和集体记忆在相同的方向和意识上相互作用和支配发展为精神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是最高形式的共同体,它代表着对最本真和美好的群体意念和团体“善”的寻觅。总之,社会学视角下共同体特指“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诉求、目标和规范的实体,所指涉的是人们自由、平等、和睦、友爱的和谐生活的样态”。“德性化”就是共同体生活的实现活动。[2]

根据德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目标及德育与共同体的统一性,我们可以得出,德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认同,为了完成共同的德育目标,由群体成员共同参与,通过多种媒介体系或场域体系相互作用,以多主体互动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准则,在培养有德性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的生命有机体。

山西美食以面食的小吃为主,虽没有国内几大菜系那么名声显赫,但着实有自己的特点。各类美食的名称也别具一格:栲栳栳、头脑、稍梅、碗托、羊杂割......光听到这些美食名称,想必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办好一所学校,或者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某种人才,而是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其融入实现 “两个百年”目标和 “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这就要求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德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和建设,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进课堂、带入学生头脑,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创立一个人人追求 “善业”的美好的世界。

(二)德育共同体的内涵

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标主要包括培养某种德性素养和造就某种社会角色,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学视角下的共同体,还是政治学视角下的共同体,抑或是教育学视角下的共同体,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点:共同的精神信仰、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共同的目标导向、群体的参与和联合。其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德性的提升和对 “善”的追求,这与德育的目标无疑是一致的。因此,对于德育共同体的讨论也离不开社会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的支撑。此外,德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德育一直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的某些阶段,德育甚至被等同于教育。正如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他认为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6]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德”始终居于 “五育”之首,为社会培养道德合格的人始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德育共同体可以放在教育共同体的框架下进行讨论。

3.教育学的视角

在新的历史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较大的冲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如何强化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有效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协同机制,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是实现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也是德育共同体最为重要的时代使命。

二、德育共同体的特征

(一)共同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认同

明确的目标指向是德育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德育共同体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有德性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脱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单纯自然需求,而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和国家发展为前提的综合发展需求。具体来讲,德育共同体就是将个体的全面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这个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走向并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德育共同体存在的价值与生命力,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德育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德育共同体的任务和使命,就是要构建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归属感的生命共同体。

(二)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德育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德育共同体不同于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它是一种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精神共同体。正是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思想的契合,共同体内核才有了更高的“黏合性”。这些共同的文化特质主要包括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共同的文化道德规范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坚持正义的品性等。这些特征是德育共同体成员间彼此了解、产生精神归属感的源泉所在。中华民族文化作为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样态,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肌体,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德育共同体就是要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立足传统,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德育共同体就是文化共同体。

(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

德育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认同的一致性。“共同体成员所持的价值观、情操和信念,它能够为使人们凝聚于一项共同事业提供所需要的 ‘黏合剂’。共同体中心统管对共同体有价值的东西,提供指引行为的规范,并赋予共同体的生活意义。”[7]共同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认同是德育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共同的道德信仰能给予人生最广大的意义,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于 “善”的追求;共同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讲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认同,具体来讲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道德信仰和价值认同是维系德育共同体成员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奋斗动力,它使得共同体成员超越了狭隘的群体意识,使得德育共同体成为一个内部成员良性互动的具有内生动力的价值共同体。

不要以看低浅阅读鄙视浅阅读,来给阅读设立一堵墙,让正在浅阅读的人,不以阅读为荣,反而对这种阅读莫名滋生出层次低没营养的感觉。譬如贬低功利性阅读,功利性阅读虽然有急功近利的因素,但也为更深入的阅读打下了基础,譬如英语四六级考试有助于后期的英文资料阅读,再如考研也为后期进行专业深入阅读提供可能性。相对来说,进行了这些功利性的阅读的读者,才有更多的可能在后期进行深入阅读。同时,人需要生存和生活,趋于本能和工作学习的需要,功利性阅读是很重要的,不能为了强调阅读经典,而贬低功利性阅读。

三、德育共同体的时代使命

德育共同体的构成不仅包括了个体和群体,还包括了德育的各种媒介、环境等。具体来讲,个体层面包括学生、德育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校的其他成员;群体层面包括了学校、企业、德育机构等。媒介和环境方面包括课堂、角色、实践、网络、生活等。德育共同体的生成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共同体中的各要素具有共同的道德信仰、价值认同以及基于 “意义建构”的德育目标。从阶级社会到现代社会,德育的功能和形态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和劳动异化问题制约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德育共同体就是要实现以上两种教育目的的统一,基于 “意义建构”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共同体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融洽的感情和深度的理解。德育是社会的产物,并不是基于血缘的自然共同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建构和营造的。在德育共同体中,以德育主体为主导,角色、团体、实践等实现路径通过课堂、生活、网络等场域中的良性、和谐的互动。因此,高校德育也不再是机械的系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共同体。

(一)面向 “两个百年”的系统工程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德育体系是面向“两个百年”的系统工程。“两个百年”自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以来,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多次提到 “两个百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一起,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将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教育中,他提出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学校作为教育共同体的一种形式,是在学习进程中,让学习者通过共同学习和榜样激励,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水平,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并树立关于 “美”和 “善”的追求。杜威关注的是个体思想与情感的互动和意识的觉醒,“共同体的形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地,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4]也有学者指出,“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责任感的个体联合,或称之为教育者共同主体形态”。[5]此外,许多中外学者也从教育学的视角提出了如学习者与思考者共同体、探究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等等。尽管各自关注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教育学视角下的共同体就是一个教育者与学习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活动的一种精神共同体。

(二)坚持 “四个正确认识”的科学判断

中国特色高校德育工作体系要将 “四个正确认识”作为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正确认识”是一个严密的体系。“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从全球视野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局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是从本土情怀和民族国家的视角来比对判断;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从历史所托和当下所需的角度来肩负重任;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是从人生价值和知行合一的角度来阐释路径。”[9]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航标。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就是 “两个必然”,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高校德育工作就是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发展大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石。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当今世界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世界,高校德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辩证思维,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认知世界。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南。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最主要的就是要认清当前中国的建设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校德育要根植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价值引领,创新方式方法,营造德育氛围,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得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的道德修养,外化为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的切实行动。

一是本工程土洞的埋深在3~10 m范围内时,控制每轮循环进尺≤1.5 m;埋深大于10 m时,控制每轮循环进尺≤3 m;全断面开挖。

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引擎。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但同时也有将理想付诸行动,自觉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勤学钻研之行、报国奉献之行。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有较大增量。考虑燃油效率提升、乙醇汽油加速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等多种利空因素,预计2025年汽油消费进入平台期,达到1.45亿吨,2020-2025年年均增速为2.2%(见图8)。

(三)立足中国本土的德育解决方案

中国特色高校德育工作体系还是要立足中国本土,立足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0]这里的 “中国方案”就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就是要在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德育合力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德育问题的中国方案,是具有内生动力的生命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1]因此,不同于高等教育的 “苏联模式”,更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高等教育 “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积淀,来源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有机结合”。[12]

立足中国本土的高校德育解决方案,一是要在大学办学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就要求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 “中国方案”,形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 “中国经验”,走出一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 “中国道路”;二是在大学治理模式上,不同于美国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同于英国的学院制,也不同于法国的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是要坚持和发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三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弘扬和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渗透和侵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是在育人方式上,坚持全方面、全过程、全员的育人,实施 “共同体”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8.

[2]池忠军.社会生活共同体建构的德性之维 [J].道德与文明,2008,(6):63-67.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第1卷)[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M].王承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

[5]林上洪.“教育共同体”刍议 [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10): 20-21.

[6]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 [A].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49-250.

[7]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8.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N].人民日报,2017-10-28.

[9]方正泉,白冰.四个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和着力点 [J].思想教育研究, 2017, (4): 9-12.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1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05-05.

[12]耿有权.试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 (1):1-5.

 
吕成祯,任少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