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育人场域的微观建构

更新时间:2009-03-28

新时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行的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如何做到全方位育人,除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外,教育者还应努力延伸拓展育人体系,善于开发利用各种隐性育人场域,以更好地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起点是生活世界中的现实个人,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就要求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深入受教育者的个人生活世界。然而,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与生活世界的部分疏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偏重理性化的宏大叙事,对实践中的感性意识形态关注不够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理性思想和感性经验的统一,它不仅具有宏大的规范理论体系,也包含丰富的情感体验、社会习俗、时尚艺术、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等感性形式。但是,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重理性化的宏大叙事,对意识形态的感性经验形式关注不够的情况。比如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学中,有些教育者仅仅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非日常生活领域展开,而对现实生活中通过经验观察到的活生生的人关注不够,对反映生产力发展变化的人们衣食住行条件改善,对反映上层建筑的图腾崇拜、部落信仰、政治仪式、社会风俗等关注也不够。再比如课堂教学中对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人类解放等宏大叙事的阐释,有时并不能辅之以感性经验的传递,不联系本地区历史典故、重大战役、先烈事迹,不关注个体感性实践及日常生活的经验观察体认,课堂教学就显得枯燥乏味、索然无趣,甚至使意识形态成为空中楼阁,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总之,如果不能从生活实践出发去观察和理解意识形态现象,忽视意识形态丰富多样的感性经验形式,拘泥于理性化宏大叙事的知识化传授,把深刻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简化为理性化的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些做法无疑会极大地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崔仁浩用眼神给我鼓励,我硬着头皮,用英语和他们交流。不久,他的家仆推出来一个三层蛋糕,蛋糕上并排站着一对小朋友,他爸爸用并不标准的中文说:“张,送给你们的,你们是两个可爱的小朋友。”我开心地笑了:“谢谢叔叔!”客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2.偏重思政教育的内容灌输,思政教育的方法模式创新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本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内化过程,但在现实生活中,“以教为本”的强调灌输却成了主要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和思想困惑被淹没在 “做一个听话学生”的期望中。这种灌输的教育方法虽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如果过度使用则往往脱离真实的社会生活,难以唤起受教育者内心的良知,更不可能升华为其生命自觉。同时,有些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后者始终将政治价值和政治功能放在首位,疏离受教育者的个体生活,政治宣传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一种形式和表面的说教,缺乏对个体灵魂、生命的关注。总之,教条抽象的规范说教和生硬的政治宣传,都没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置于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受教育者中存在的知而不行、言而无信的现象或多或少都与简单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关。

此外,传统 “主客”二元的思维模式仍深刻影响着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影响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权是极为不对称的。主体主导客体,客体屈从主体,主导者往往成了 “主”,而被主导者则理应 “顺从”。在这个理念的支配下,主导者、被主导者之间的话语空间、话语权就存在不平等的情况。教育者的坐而论道与受教育者的沉默成为日常的教学图景。受教育者被动地等待被分配问题和说话的机会,并在教育者的掌控之下。有时教育者凭借课堂话语权威者的身份,人为过度阐释教育文本,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公共话语空间演化为教育者个人独白的舞台。“这个情况有点类似于一个人突然被推入正在开演的戏剧之中,而他的任务被限定为只能沿着别人在说的话题随声附和。”[1]教育者凭借对知识的优先占有、表达、解释与使用,完全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导权,通过主体性的单向输出成为权威性的教育 “统治者”,受教育者则几乎丧失了自己原本就具有的话语权,平等对话和自由讨论的机会非常少,成为教育者的规训对象。这种规训主义下的教育话语霸权削弱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消解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探索与质疑精神,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3.偏重理想化的人格教育,对思政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重视不够

现实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常以理想层面的 “终极道德”作为现实的道德标准,以理想化的人格要求现实中的学生。事实上,受教育者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应千篇一律,而应表现出教育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定为培养理想人格,并把它作为唯一目标,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流于 “高、大、空、远”的理想模式,过于推崇 “榜样模范”的教育影响,把日常生活中的先进模范“圣人化”、“完美化”。如果将理想层面的 “终极道德”作为学生的普遍性道德标准,往往会偏离人的身心发展实际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泛思想说教。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教育内容之外,而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又很难实现。生活世界中最普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常常被忽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也常被忽略,结果是现实生活中受教育者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目标,于是一些人索性拒绝崇高,甘愿在“非道德状态”下生活,此时,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4.偏重思政课的知识化课堂教学,对课堂外的实践育人关注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以知识化的课堂教学为主,课堂外的实践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明显做得不够。知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科学知识一样,是一种外在于人、外在于生活的东西,人们完全可以用学习对象化的自然知识一样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普通的课程讲授,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应付考试、争取学分的课程。学生被各种枯燥无味的语言符号和抽象教条所束缚,领悟不到丰富深厚的生活智慧和人生真谛。

首先,优化校园生活设施,创造优美高雅的校园日常环境。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必须创设出合乎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人性化生活环境,在环境情景中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自然的教育氛围。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美化,创造出一个井然有序、充满生机、和谐发展的硬环境,在图书馆、学生食堂、宿舍、教室的建设上要体现高质量、高品位,增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能接受到隐性教育的信息。其次,净化校园软环境,在校园各类宣传海报标语的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都要有所选择,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情感育人功能,恰到好处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意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让大学生感受到有形的思想道德引导力量。再次,以学校日常生活发生的特殊事件为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纠正错误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的价值观引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育人场域分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方位育人,除了正常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还需要不断开发利用隐性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1.日常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育人场域

首先,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必须经过体验这个重要的环节,由受教育者真切的实践体验去感悟、生成和发展。体验是个体在与世界交往实践过程中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认识和反思性的实践活动,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与领悟等诸多成分在内的复杂心理活动。受教育者通过体验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逐渐产生自我认同感,从而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体验可以激发主体情感,通过主体体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激发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催人向上。其次,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一般而言,在个体的成长发展中体验的发生总是先于认知的发生,抽象概念对于人的认知体系的建构往往要借助那些经由个人体验所形成的鲜活贴切的表象作为心理中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前期生活体验有助于受教育者对教育的知识内容发生切己的理解和领悟,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和感性化,使得教育活动直达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易于被他们接受和吸纳。唯有当受教育者内心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信任、尊重、敬畏的情感体验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他们的心理认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日常生活世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空间

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的重要领域,是一切重大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源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寓所。意识形态感性经验形式的传授需要借助社会习俗、内心信念、公共舆论、传统文化、家庭熏陶等机制发挥教育作用,而日常生活是人的精神世界存在的载体,它依赖习惯、传统、经验、血缘等因素进行维系,可以为感性意识形态的传授提供自在的文化形式,从而有效缓解意识形态教育的抽象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日常生活世界出发,以丰富的生活事例和实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缓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知识化和课程化的不利影响;以日常生活的鲜活性亲近受教育者内心,可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强制灌输;以日常生活的实践性和情感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评价体系,可以避免价值评估的科学主义量化观。日常生活世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实践空间,为个体心性品质和精神世界的改造提供了现实场所,为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和丰富人性创设了培育空间,为培养一个理想的人提供了有效实践空间。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适当增加生活化的教学语言。高校思政课的教材语言形式上较为规范,内容上也较为严肃,要想让思政课真正 “活起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日常生活话语体系的融入,使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话语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践,从而增强教学的活力和趣味性。其次,要以大学生的日常语言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人,有着丰富的语言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将大学生的生活语言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概念使用、论证方式等方面都尽可能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话语的亲和力和引导力,这样才能融入其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3.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2.9 供试品含量测定 取不同产地何首乌药材粉末各0.20 g,按“2.3”项下制备样品溶液,进样2 μL,记录峰面积,计算样品中的含量。见表1。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色谱图见图1。

4.日常生活的体验因素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

日常生活,简单而言就是人们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生活,它与个体的生存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自然状态特性,以传统、常识、经验、纯朴感情与自然资源等自在因素构成的人类生存的场域。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丰富文化内涵常常蕴含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具体的历史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由自然科学规律所决定的,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的,是一个由人们参与其中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过程。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实用性、朴实性的特征,它是每个个体成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具有规范性。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一个由意义世界、语言、对象和习俗等各以不同方式形成的符号系统,并带有很强的情境性,“无论是语言的交流、对象的使用,还是习惯和规则的效用都是严格地与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3]这些表面上看来简单繁琐,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居主导地位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的基本场域之一,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是人类所有社会关系和社会本质的重要体现。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规范和社会风气也会深刻影响个人的价值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个体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其所涉及的不仅是观念世界,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为个体的思想成长和品德提升提供了现实场域和可能空间,日常生活世界中蕴含着人的诸多诉求和社会的内在需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和具体承载。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微观建构

服装产业链中SCM、CRM、ERP、CAD等系统的应用较普遍。这些系统相对独立,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大量的各自独立的数据库,可以称之为 “数据孤岛”。当下,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是如何连通各业务部门所产生的 “数据孤岛”,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完善业务流程。

1.融入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最终西双借出三万。因为根据那位医生的经验,楼兰从现在到病死,还得消耗三万块钱。他甚至能够推断出楼兰的死期,描叙出楼兰临死的表情。当然,医生补充一句,像她这种状况,随时都有可能死掉。西双从医院出来就分别给同事香格、北黛和呼伦打了电话,向他们每人借了三千块钱,加上罗衫的一万,再加上自己的一万一千,正好凑够三万块。在罗衫的单身公寓里,西双把一沓钱甩得啪啪脆响,三万块呐!我怎么这么伟大?罗衫说这是你借给她们的又不是捐给她们的,你一点儿损失也没有。西双说万一她们没有能力偿还呢?罗衫说那你就把我们的钱先还上再说。放心,我会给你编书立传……

2.融入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将家风家规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交流,帮助大学生在衣食住行、交往礼仪、家务劳动等方面形成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其次,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政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中,要有意识性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服务社会的职业美德。再次,将社会公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通过这些日常生活规范的教育,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日常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隐性育人场域。要想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融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育人,需要从各种微观建构做起。

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普通大众,如何将抽象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通过朴实的语言进行传递和教化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重要任务。首先,日常生活话语体系的朴实性,有助于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观的教育在社会大众间的普遍推及。“运用语言并非简单指运用句子和音群,而是根据其意义运用这些成分。”“日常语言是日常生活的同质媒介,它使或者它能够使日常生活的异质领域同质化。”[4]日常生活的话语表达具体而平实,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社会大众,如何让普通民众欣然接受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观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可以对那些高度抽象化和理性化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解释和引导,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理解相关命题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从哲学中渗入日常生活的东西主要是世界观——即哲学的意识形态内核;概念的展示是通过它的政治内涵和它对日常生活的适用性而迂回实现的。”[5]其次,日常生活话语体系的人性化和生活化特征,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多属于宏观上的话语系统,而日常话语体系相对微观,并且后者往往能够突破现实生活领域、宏观领域中的话语道德、素养、政治考量等各种约束,易于在受教育者内心产生共鸣。日常生活话语贴近群众,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也有助于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亲密关系。总之,日常生活话语的有效运用可以增进社会民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3.融入日常生活的体验因素,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

首先,充分发挥民风民俗的教育作用。民风民俗凝聚着长期历史条件下各族人民共同的社会认知和社会经验,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生活交往常识、提升伦理道德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 “三八”、五一”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利用国庆、“五四”、“一二·九”等政治性节日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循循善诱、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躬行实践中更好地感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真谛和要义。其次,做好大学生日常社交媒体的引导工作。净化网络环境,利用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政治诉求、生活诉求进行正面引导,对大学生的生活观念、行为举止、生活作风、生活态度进行规范引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个健康、纯洁、向上的生活交往平台,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再次,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先锋模范人物的对话交流、贫困地区共建扶贫、社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爱国主义、诚信守信、奋发有为、公平正义、乐善好施等优秀品质有切身体会,从而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

4.融入日常生活的环境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感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单纯知识化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培养目标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做补充。“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然而,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脱离社会、远离生活,拘泥于书本知识,研究方法上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常常营造出一种假想的或过时的理论教育,有些教育者甚至一厢情愿地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取代鲜活的生活世界,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同时,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开发不足,基地化的实践活动场所短缺,有些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注释:

①日常生活主要包括三种基本活动类型:第一种是日常消费活动,包括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活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和消费活动。它是日常生活世界最基本的层面。第二种是日常交往活动。杂谈闲聊、礼尚往来等把日常语言作为媒介,把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作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同样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层面之一。第三种是日常观念活动。它是一种非创造性的、把重复性作为重要标志的自在的思维活动。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日常观念活动领域就是胡塞尔晚年所推崇的前科学、前逻辑与原始给定的世界,同以巫术和神话为基本表现形态的原始思维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参见陈飞.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随着高等教育流程的不断更新,应用、发挥大数据已经成为促进教育革新、提高教育质量、保证管理效率的必然选择。教育大数据是教育信息化步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教育大数据可以为扶贫决策提供精准、有效、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教育智力资源的流转与精准供给;对于推进教育管理从经验型、粗放型、封闭型向精细化、智能化、可视化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构建多维度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规模化中的个性化教育。

②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唯心史观进行批评时,就曾明确指出以往历史观的致命缺陷在于:“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③应当补充的是,存在于发布指令之中的语言游戏不是真正的 “语言”。动物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对指令术语有效地反应。可以教会人们对他们尚不 “理解”的所有希腊语句自动地反应。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语言。参见赫勒.日常生活 [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3.

尽快完善针对磷石膏利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标准,便于其综合利用产品的推广;加大关键性技术研发的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同时要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避免与市场脱轨。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7.

[3][4][5]赫勒.日常生活 [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9.153.108.

 
唐慧玲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