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技术结构理论和人才培养规格要素理论下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更新时间:2009-03-28

高等教育的水平能体现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正有一轮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上的变革正在加速运行着,我们也看到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发变得激烈。为应对这些挑战和需要,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关系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

当前临床认为糖尿病随着血脂上升的主要机理是因为[5],糖尿病可能造成患者自身免疫出现问题,造成胰岛素水平降低,另外外周靶组织在脂肪组织中和肝脏内部出现胰岛素抵抗情况[6],让在正常水平下胰岛素无法正常工作,无法获取够量的葡萄糖,特别是对于肝脏、肌肉以及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较为敏感的组织结构来说,无法摄取到适量的葡萄糖导致肝葡萄糖输出抑制效果差[7]。

因此,可以看到,为了能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必须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目标,以核心关键技术作为突破点,需要一大批满足新兴产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更是达到950万人。对人才的需求不只发生在未来,还发生在当下[2]。目前在各类新兴产业领域,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造等新经济领域都相继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这也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在满足新经济、新常态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

1 目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人才培养规格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同的培养规格从根本上反映教育理念和哲学层面指导思想的差异。

目前,从高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来看,虽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尝试,但是主要还是采用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的纯粹课堂教学的单一方式,但企业内驱力不足,校企合作容易流于形式,缺乏长期保障与规划。学校若不能顺应行业的发展来开展专业建设,而仅仅是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就无法形成专业的动态发展机制,导致最终的产教融合的项目拘于形式上的融合。校企合作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多数项目只是对教育要素上的合作,缺乏从行业、高校和企业资源的角度来整合、利用资源,建立合作的平台。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是常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力量,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常州市共授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86家,经营范围覆盖苗种、畜牧、水产、园艺、饲料、农机、休闲农业等领域。2017年,全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共申请专利25项,获得专利授权7项。

1.1 高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在课程设计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优化,并对应设计了嵌入企业课程模块群的“微格”、“微企”实验实训各教学环节。由此解决理实融合度不够,且对应教学内容不能同步推进而损害“课程生态圈”的问题,如图3所示。

1.2 高校所建设的实验实训基地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

将行业技术需求前置,设计课程集成内容,组建与之匹配的小综合实训“微格”平台,建成了系列的多模块“微格”平台群;将企业课程嵌入课程体系,建立虚实呈现的微缩企业真实环境的“微企”实训平台;形成了高度集成化综合化技术能力培养平台群。

1.3 高校教师的水平与能培养出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存在差距

如表1所示,针对不同生源起点的学生建立信息数据库,分析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类实施,根据学生生源起点的各自特点,对每个专业的不同类型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形成了一个专业三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

2 技术结构理论的内涵

技术结构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技术装备及其产品放入技术状况所表现的比例关系,技术水平通常以产品的技术含量为标志。技术结构包括技术素养、技术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技术结构变化是技术的客体即装备、装置的升级,是对技术主体的观念和制度层面的文化、智力等“技术含金量”(技术含金量是指技术成分、技术水平或技术程度的高低)素质要求的升级[3]。从业者的规格(从业者的规格是指从业者在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素养方面应达到的标准)、数量、层次随着技术结构的变化也呈现多样化的供需变化。

技术结构理论强调的是技术人才对产业技术发展的高适应度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度,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解决传统培养方案中对技术要素方面的适应性不足问题。按照人才培养规格要素理论的基本架构,基于不同生源起点的学生特征和应用技术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在课程内容上设计了“四板块”(健全人格素养、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高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创建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四板块”内容权重值的差异设计多层次贯通的课程体系,从宏观上解决了多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培养板块构架问题。

《规定》明确了卫健委主要职责、下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情况,其中围绕卫生、健康、预防、人口、养老,卫健委共有12项主要职责,拥有21个司局,这同之前国家卫计委的内设司局在数量上是等同的,但是下设机构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更名、撤销和增加等几种情况。

3 人才培养规格要素理论的内涵

人才培养规格要素理论体现了工程技术型人才的成长特征规律和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规律。人才培养规格从广义上讲是学校对其所培养的人才所制定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能够体现出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和水平能力。这些是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支撑点和重要根据。作为高校来说,人才培养规格是把各专业培养的目标进行了细化,并要求学校毕业生的质量按照这个要求进行规范和管理,符合学校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对教学进行检查、评估和审核,最终目标是能够解决学生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学生最终根据专业来定培养方向。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按此理解,第一层次指的是国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第二层次指的是高等学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多样性需要而设计的各种人才培养规格[1]。因此,人才培养规格有两个特性,即统一性和多样性。

根据现行的职业分类系统的要求,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规格模型图

4 技术结构理论和人才培养规格要素理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赋存A煤,主要分布于勘查区中东部,含≥0.3 m的煤层(线)21层,具有中部厚边部薄,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变薄的趋势;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B煤组煤层在全区均有分布,含≥0.3 m的煤层(线)65层,煤层层数具有中部多边部少,深部多浅部少的特征。

看着宝宝这么受罪,我们的内疚感也很强烈:都怪自己太没有经验、太粗心了,都怪自己不会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于是轩轩大病后获得的待遇很丰厚,比如我们会带着他到玩具店,轩轩手指什么,就买什么。因为家里的玩具太多了,客厅、儿童房、卧室里摆放的都是玩具,轩轩对玩具似乎不怎么感兴趣,总喜欢拿着玩具用脚踢,或者往地上摔打。平时吃饭的时候,吃多吃少、什么时候吃都由着他,怎么睡觉、什么时候睡觉也由着他。我们不敢惹轩轩生气,怕他一生气就“旧病复发”。偏偏轩轩脾气特别大,很容易就生气,一生气就非得把家里人折腾得都求饶才肯罢休。

4.1 基于多层次贯通的理念针对不同生源起点学生确定相应培养目标

2017年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这些是培养员工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3]。这就需要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科技人才,要培养出这样的学生,首先就必须要有一支专兼结合、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能授课能操作能参与工程设计的“双师三能型”教师。但目前高校的引进人才的机制和评价体系都侧重于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多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欠缺,而教师为了评职称,也更多关注学历提升和论文课题的数量,也没有能真正投入到实验实训的工作中,导致“双师三能型”自身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力量的薄弱,当然也无法培养出这样的学生。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模型,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课程,并分别设计目标板块的权重值进行设计搭建起彼此衔接桥梁,最终完成分层分目标、因材施教、特色育人、多样成长的立体化的贯通衔接培养体系,既体现学生分层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也保证层间能力培养的共同要求,如图2所示。

 

1 不同生源起点的学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手段

  

学生的层次学生的特点培养思路实施方法和手段培养目标中职升本实践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基础弱强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设计等知识输入,突出行业产业需要增加课程集成,降低基本技能比例,强化基础理论分析能力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升本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结合,突出行业产业需要课程集成,减少基本技能比例,增加高端技术工程应用型人才普招升本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需要系统加强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行业产业需要降低课程集成,提高技能训练比例工程设计型人才

  

图2 多层次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4.2 立足教育与产业融合思想按照双体系融合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的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按照基本技术技能与高端工程技术板块整合课程及顺序排列,新建课程体系框架呈现培养过程的技术性特征,设置与岗位技术技能相对应的理论课程集成模块及对应的实验实训平台,重构双体系融合的整体实施的教学过程。教师参与理—实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活动,在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上保障了双体系深度融合的可行性;通过企业课程嵌入,引进企业师资,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校企共同参与和文化互融。

在“新工科”的背景和目标要求下,以建设适应新发展的先进制造企业已然成为促进当前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国家发展竞争力,在全球市场赢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深化高等教育范式的改革和发展,以满足国家经济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要达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但从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来看,更多的是以引导学生了解行业的基础知识为主。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开展校企合作,很多学生会到企业顶岗实习,但由于在学校中学到的多是理论知识,而他们所掌握的实际技能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要,这就导致顶岗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反而会因为学生操作不当或不了解具体的实践情况而引发安全生产问题。一方面很少有企业会将人才培养纳入到自身的价值链中,企业更愿意将这些资源投入到自己内部员工的培训上,搭高校的便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如果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企业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和获得率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缺少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框架,更多是根据传统的教学要求把新的要求加入,根据现有的师资情况安排教学内容,现有的设备开展操作技能培训,最终导致就是设计的课程模块无法真正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够立刻在新产业一线操作,导致产教脱节。

  

图3 双体系融合的理—实结合课程体系构建

4.3 厘清微格支撑与微企的思路构建技术能力培养平台群

据《人民日报》2018年2月报道,2017年前11个月,中国先进制造业增长迅速。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4%,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已达到1.5万亿元。中国的先进制造业不但打造出航天航空、数控机床、高铁、超算、新能源等多张“名片”,更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在制造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对设备的需要还是技术的需求,都要求跟得上时代的要求,但目前高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往往落后于企业的生产设备,其中更多的是以企业淘汰或过时的设备为主,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或新技术开发过程的非常少,学生在基地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但到生产实际中由于设备不同而无所适从。这一方面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有关,不会将最先进的设备、生产链投入到学校中,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受到自身的办学经费的限制有关,没有充足的经费买到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所建设的实验实训基地达不到企业的标准。

在《Technically Speaking: Why All Americans Need Know More About Technology》中美技术素养委员会、国家工程委员会和国家研究委员会提出:技术素养可以从三个重要维度来解释,包括技术的知识、技术的能力和技术的思考与行为方式。国内的程宜康在《教育理论》发表的“技术素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新视角——来自企业和院校的技术素养调研分析”一文中,从技术心理学和技术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技术素养的四个维度:技术思维维度、技术行为维度、技术态度维度、技术文化维度[4]。其中,技术思维包括技术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敏感力和知识重构力;技术行为有两种目标同时存在于整个技术流程中,即技术目标导向的行为和技术目标行为;技术态度在技术工作中表现为细致、周到、严密、热情等多种情绪态度;技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技术物、技术知识以及技术思想和技术文明等。

“微格”中按照行业技术需求前置的多模块实训内容与“微企”中虚实结合、理论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微缩企业真实环境,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理实深度互融。学生通过实景“微企”(按照流程分解—功能块设计—生产环节实物操作的生产流程进行设计),并利用虚拟“微企”(VR/AR虚拟现实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提升学生职场能力。通过“校企协同,深度融合,职场实战,创业孵化”的理念,构建了校内企业微型生产线,VR/AR技术的虚拟企业和虚拟仿真企业情境的“微企式”时间教学平台,营造微缩版的企业真实环境,实现校企无缝衔接,最终能搭建出出符合技术结构理论内涵的技术能力培养平台群。如图4表示。

烟苗剪叶器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由电机、壳体、切刀、集叶网袋和消毒容器等零部件组成。电机为40W的单向交流电机,启动后带动切刀旋转,切削烟苗;壳体上设有“U”型把手,用于手持操作;壳体内腔设置两片形状为“L”形的切刀,安装在电机轴上,高速旋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产生吸力,将剪切掉的烟苗碎叶吸入壳体内送入集叶网袋;消毒容器安装在壳体上,打开其上开关,容器内消毒液即滴入高速旋转的切刀上,形成雾状,对切刀进行全覆盖消毒;集叶网袋套在剪叶器的出风口上,用于收集作业时产生的碎叶。

  

图4 符合技术结构理论的技术能力培养平台群

4.4 建立八基”“四构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个体监测企业监测结合

采用科学的“三严四控”监控与评价制度来保证教学质量,建设“八基”教学内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机制)和“四构”(组织-机制-体系-平台的“校内闭环”以及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校外开放”)的监评架构,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实现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监管。对学生进行个体学习的全过程跟踪,每学期形成学情分析报告,每年进入企业监测点对毕业生职场能力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分析的结果提升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适应度。

基于“过程监控”的具体要求,对教学改革风险实时评估,形成学生质量分析报告。建设学生信息数据库,进行信息分类,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过程的基本数据比较分析,经过分析比较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并分类汇总,重点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衔接课程内容学习效果,建立实时反馈机制,一方面做出合理的成长规划,以使学生学有所长,多路径成长,另一方面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个体学习的全过程跟踪,每学期形成学情分析报告,并通过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监测,了解其职场能力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及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以能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通过以上途径,最后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实现以“四板块”架构为基础,创建了“技术性”特征显著的不同生源起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四板块-双体系”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技术能力的“微格-微企”实践教学新模式以及创建了系统循环、个体监测与企业监测、质量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新工科”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7):20-26.

[3] 胡泽民,莫秋云,王鑫,等.突出“微企”双体系融合 多层次贯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1-13.

[4] 程宜康.技术素养:技术应有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38-43.

[5] 蔡志奇.近20年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综述与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14(7):31-35.

[6] 李文东.美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系统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6(2):82-88.

[7] 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9-60.

[8] 贺新.职业带理论视角下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7(2):80-83.

 
胡泽民,莫秋云,杨元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