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我国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微信息资源以其“短、小、平、快”的特点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因为这种微信息资源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节奏,无论是从用户的微需求体验还是碎片时间的合理使用,都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这种需求与需求的满足过程,形成一种新的微信息需求与服务的生态[1]

(4) 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出现上述改变但是没有临床症状,按照“无痛性心肌缺血”出具诊断报告。

微信息需求的出现促使图书馆对其服务做出必要的调整,这就是图书馆微服务产生的基本根源。所以学者们不断加强对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促进图书馆适应时代变革现状。从“微需求”的首次提出至今已有近1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学者们对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快速增长阶段。本文期望通过文献统计与分析的方式对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求当下学者对于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比较有价值的借鉴,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的微服务系统化研究的完善。

选取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4~86岁,平均(71.4±2.3)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3~84岁,平均(70.5±1.8)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样本选取的依据

为了系统的梳理和比较我国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现有成果,笔者选择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维普中文期刊库和万方中国学术期刊库作为主要的文献检索来源,并使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SPSS和CITESPACE等作为辅助分析工具对国内现有相关研究的期刊文献进行细致检索和分析。考虑到研究文献中微服务研究的沿革与发展,在检索中构建的检索式包括“图书馆 and (微服务 or微内容 or 微咨询)”,“图书馆 and (微信 or 微博)”以及“图书馆 and 移动信息服务”等进行检索,检索项选择主题词和题名进行模糊检索以保证检全率。在检索过程发现与主题无关的数据,本文采用人工筛选的方式剔除,主要剔除没有作者信息的记录、简介通知类的非学术性文献以及重复无关的文献。

从年度文献增量变化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微服务相关研究年度分布上呈持续增长态势,特别是2011年之后的研究增长幅度有明显的提高,如图1所示。

2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现状的数据统计

浮盘上设有通气阀,一般通气阀装置应保证当铝(不锈钢)制内浮顶下面工作压力>0.5kPa时,其阀盖能自动开启;浮顶在储罐的最低位置时,通气阀阀盖应处于敞开状态。浮盘人孔,每座内浮顶储罐都需设有浮盘人孔,以满足对浮盘检查、维修操作之用。

2.1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时间分布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最早见于2008年。所以我国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时间范围可以认定为2008年之后的文献,因此本文的数据检索时间限定为2008—2017年。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经过10年左右的研究周期基本会形成相对完善研究体系,也是比较理想的文献计量的样本采集区间。所以本文的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从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主题的分布、媒体分布和基金分布等方面进行整合与分析。

  

图1 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通过以上的数据统计,可以概括分析出以下几点基本问题。

我国最早关于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应该是2008年王亚凤的《长尾理论与图书馆2.0微内容开发研究》,该文研究了web2.0发展的背景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作者认为长尾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的服务,重视读者的微需求才能创造更大的服务价值[4]。2011年之后的文献增长速度迅猛,主要因素是微信的开发与广泛应用。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 1 月 21 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2012年8月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5]。因此许多图书馆陆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拓展新的服务空间,掀起了图书馆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6]。可见微信服务功能的引入是图书馆微服务应用与研究的重要节点。较早的代表性研究是张英的《微服务:开创图书馆服务的“蓝海”》[7]此后人们逐渐将微服务的视角从微博服务转向微信服务的研究。通过统计数据发现,2013年之前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重在微博的应用,但在2014年之后图书馆微博服务的相关研究逐年下降。相反2014年之后图书馆微信服务的研究高出图书馆微博服务的141%的文献量。综合来看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目前处于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未来将会产出更多研究成果,并不断有新的学者加入这一主题的研究中。

2.2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作者分布

从近十年内的作者发文统计数据中的分布(如图2)可以看出,武汉工程大学的管理学院明均仁、三峡大学图书馆的刘芳、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马卓、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丹丹属于第一阶层的高产作者,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关于图书馆微服务相关技术应用、平台设计的实证研究。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费庶、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朱沙、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姜笑楠、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的黄浩波、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孟玫、惠州学院图书馆的黎邦群、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的毕强等属于第二层次的高产作者,其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图书馆微服务技术应用研究侧重于理论探究。其他的基本为第三层次的作者群,属于较低产出者或初级研究者,这些研究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与微信息交互技术的应用分析以及应用后的实证研究与探讨。从作者研究产出的层次来看,当前的研究成果不算多,但已经逐步明晰高产作者群的区分,其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发展水平。

  

图2 发文量较高作者分布

2.3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机构分布

本文通过统计发文机构的发文量发现,绝大部分研究成果来自高校图书馆,约占74%的比例,说明高校图书馆更加注重图书馆微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此外高校教学院系占16%,科研院所占6%,公共图书馆占4%,见图3。

从基金分布图6可以看出,我国对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支持力度明显得到国家大力的支持。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占了56%,与其他基金支持力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伴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的“全民阅读”工程,构建社会主义特色的“书香中国”的大局,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依然具有强劲的增长趋势。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与支持,这对于学者们的课题申报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同时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价值,既顺应国家战略需要又适时满足人们当下的信息需求。

  

图3 论文发表机构分布

  

图4 论文发表地区分布

其中发文较多的研究单位包括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9篇,武汉大学26篇,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23篇,南京大学16篇,吉林图书馆和重庆大学各14篇,中山大学13篇,四川大学和安徽大学均为12篇。从地区分布上看,北方地区发文单位约占52%,长江沿岸地区发文单位约占39%,南方地区的发文主要来自广西和广东约占9%,见图4,可见我国图书馆微服务的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北方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和相关教学科研单位。

2.4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主题分布

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呈现出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学科交叉不断融合的特点。目前已经形成两个增长期,从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是第一次增长期,2017年出现第二波的快速增长趋势。目前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以图书情报学科为基础,并开始不断融合新的学科知识,如计算机、软件工程、营销学以及人类行为学等。但理论融合挖掘的深度不足,研究范围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核心基础理论尚未形成,无法对图书馆的现实服务提供有效的依据。随着微服务研究相关知识的快速更迭,研究范围和深度的扩大,核心作者群正形成。研究阶段从初期比较混乱多元的阶段进入到繁荣争鸣的中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的思想碰撞的火花[8]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微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图书馆微信平台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研究,二是图书馆应用微博服务的模式与实证研究。其他内容的研究基本围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所以目前图书馆微服务的主要技术支撑是“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可以推测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深入发展可能会涉及的交叉学科是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营销与宣传、图书馆品牌的效应与构建、用户交互的体验与优化、用户需求心里的现实与虚拟满足等方面。

通过检索并人工排查无效数据后获得的有效文献是1 895篇相关论文(检索日期截至2017年12月31日)。

2.5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媒体分布

从媒体分布上统计,刊载论文较多的是《图书情报导刊》69篇、《图书馆学研究》55篇、《图书馆学刊》48篇、《河南图书馆学刊》44篇、《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35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与《图书馆情报工作》均为26篇、《情报探索》25篇。这7种期刊共同构成了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主要阵地,其刊载的论文代表了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质量。从刊载关于图书馆微服务论文数≥10的期刊中统计期刊分布情况,其中的核心期刊(北大核心)刊载论文数量占30.54%,其中《图书馆学研究》刊载的论文数约占这些核心期刊刊载论文数的28.5%。所以最能体现图书馆微服务研究质量和发展趋势的应该是刊载在《图书馆学研究》上的相关文献。《图书馆学研究》已逐渐成为我国学者探讨“图书馆微服务”相关研究最核心的刊物。

2.6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基金分布

不过即使到现在,我们仍然会发现许多款劳力士机心都是采用KIF防震器。我们在其子品牌帝舵表的机心中也会发现大量采用KIF防震器的机心。

  

图6 基金支持分布

3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数据分析

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中国时代[2]。2006年美国最先推出社交软件twitter,2009年中国正式推出新浪微博,随着这种新型的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对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状态并能够及时关注他人的状态感到极大的热情[3]。于是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微信息生态环境。图书馆界也开始研究这些新信息传播方式与交互工具给图书馆带来机遇和挑战。

3.1 微服务研究处于融合上升期

从主题的分布上分析,其中关键词共现频次最多的依次是: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图书馆、微博、信息服务、微服务、服务模式和应用等,见图5。

3.2 微服务研究学科基础不平衡

近十年关于“图书馆微服务”得到快速发展,但研究侧主要重于图书馆微博、微信等微社交媒体的应用与服务[9]。目前我国关于“图书馆微服务”研究存在视野过于狭窄的问题,表现在集中于单个平台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缺乏横向比较和深入分析,缺乏用户体验评价和制度建设等的内容,对人的需求变化本身研究不够深入;此外缺乏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导致研究创新程度不足,在统计数据中很少看到不同学科背景作者的合作研究。在微服务中涉及的图书馆伦理和相关权益的法规研究也鲜有人涉足[10];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却忽视技术的挖掘与改良;考虑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而忽视用户交互的优化;重视信息的传播而忽视知识的开发。

3.3 微服务研究主题概念不统一

图书馆微服务的概念是近些年才逐渐被国内学者频繁使用,在此之前更多采用图书馆微博服务、微信服务等作为研究主题。微信平台推出之后图书馆对微服务研究的认知得到一定程度趋同,微服务概念逐渐被学者们使用和推广。通常人们认为图书馆微服务泛指依托于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 为用户提供细微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信息服务[11]。之后为了研究方便,对依托新社交媒体的应用,开展的移动化信息服务以满足用户微时代信息需求的图书馆服务都被称之为微服务[12]。但由于研究的学科基础不同,人们对“微服务”的具体概念和内容还存在较大的分歧。甚至有人认为,大部分的研究尚停留在新瓶装旧酒的层次,单纯是把 Web1.0的经验搬迁至 Web2.0时代的移动客户端[13]

本文以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前提,考虑水火联合发电系统中自然来水与负荷需求的不确定性,建立了以系统总的电力电量缺额最小化为优化目标的电力电量平衡分析模型;同时研究系统约束、机组及机组集合约束、燃煤计划约束、水库用水计划约束等约束条件及其处理方法,并选择高效的求解算法对其进行求解。

3.4 微服务研究缺乏理论层次

目前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者主要集中于高校图书馆服务部门,他们的研究大多基于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升华的深度还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用户微需求、微心态、微行为等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横向分析,如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微需求与对其他信息机构的微需求的异同没搞清楚,无法准确把握图书馆在繁杂的信息竞争环境中的服务优势。没有通过用户需求的特征审视用户微需求的本质内涵[14]。很多的研究中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例如对于图书馆微服务概念的认知,普遍都认为微服务是为适应读者的微需求、碎片化、零散性的信息服务,但是在图书馆的具体服务中何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才是读者真正需求的无从得知。另外很多研究的出发点是从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出发,注重信息的传播而忽视用户的参与和体验[15]。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仍需要学者们更多的思考与总结,形成更具深度与广度的理论认知。

4 结语

微信息生态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研究思路无法摆脱“文献资源购入”和“新技术引进应用”的基本思维。而在微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应更多地从用户视角看待问题,能否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能否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能否提升用户自身素质,直接决定了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与服务能否被利用的问题。过分重视“资源生产”而忽视“知识消费”是我国图书馆用户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图书馆微服务研究中应更加重视多学科的融合研究,多视角分析信息服务与信息需求之间的本质与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推进图书馆微服务的相关研究[16]。结合图书馆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对象,深化服务内容,把握图书馆服务的本质[17]。因此,下一步必须要进一步重视理论研究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构,加强实践理论的提炼和升华,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审视和把握规律性普遍性的内容[18]

由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生活用纸》杂志,自1993年创刊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改进,已成为生活用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郭文丽,赵雅馨,严潮斌. 图书馆微信息生态环境探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8):12-16.

[2] 360百科. 博客[EB/OL].[2017-06-10]. https://baike.so.com/doc/904345-955860.html

[3] 360百科. 微博[EB/OL].[2017-06-10]. https://baike.so.com/doc/5338328-5573768.html

[4] 王亚凤. 长尾理论与图书馆2.0微内容开发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38-40.

[5] 百度百科. 微信[EB/OL]. [2017-06-11].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

[6] 于健,丛银华,孙静. 我国图书馆微信应用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文献分析[J]. 图书馆学刊,2015(9):131-135.

[7] 张英. 微服务:开创图书馆服务的“蓝海”[J]. 图书馆建设,2011(7):51-53.

[8] 刘晶. 社会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D]. 沈阳: 辽宁师范大学,2012.

[9] 徐吉平. 国内图书馆微信研究综述[J]. 图书馆学刊,2015(3):125-129.

[10] 吴萌,洪跃. 国外图书馆社会化媒体应用案例研究及启示——以美国橙郡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0):27-31.

[11] 李晓静.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综评与反思[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6):59-63.

[12] 刘璇. 图书馆领域社交网络应用研究述评与展望[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6):102-116.

[13] 王淼,李迎斌. 内容为王——高校图书馆自媒体的打造[J]. 图书馆学研究,2016(8):89-92.

[14] 毕强,刘庆旭,马卓. 国内外图书馆微服务比较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2016(4):74-79.

[15] 宋曼雅,杨家荣.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调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6(2):90-95+99.

[16] 邱均平,汤建民. 中国智库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趋势[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19-124.

[17] 靳艳华. 图书馆开展微服务工作的思考[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33-35+47.

[18] 王锐. 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的应用研究[D].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黄俊锋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