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GIS的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6-07-05

土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age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1].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计划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一直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2-8].土地利用也是导致地表景观格局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9],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机理是土地利用变化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10].目前,对于LUCC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已有一定的研究,冯异星等[9]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潘竟虎等[10]以疏勒河中游玉门市为例,研究了内陆干旱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驱动力;王根绪等通过对比分析,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区域绿洲系统的稳定性和水资源空间分配的影响[11];石玉胜[12]、万荣荣[13]、于兴修[14]、吴莉[15]和谢保鹏[16]、王录仓[17]等对经济发达地区和西北区域的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的时空差异和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王娟等[18-19]、甘淑等[20]对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和纵向岭谷区的土地利用对景观生态安全和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研究尺度一般较小,并且对澜沧江流域尺度的相关研究很少.

本文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区域景观格局动态的影响,探讨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影响的一般规律,揭示该流域景观格局与自然生态变化的内在联系,以期为类似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景观安全保护提供案例参考.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内心深处真实流露心灵的一再支离又一再重生,其情境和旅程一定是独一无二的。煎熬挣扎后的宁静自信,日常意识向心灵深处敞开,打开相遇自己心灵导师的空间,不期而遇智慧灵感,人我相融物我同频,产生“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力,这些体验一定是原创的,刻骨铭心,引人共鸣。这也是探究性叙事超越于展示性叙事的内在魅力。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唐古拉山北麓吉富山,自北向南流经西藏自治区,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国境,出境后称为湄公河.我国境内澜沧江流域面积16.44万km2,干流长2 161 km,天然落差4 583 m,河道平均比降2.12‰,出境处多年平均流量2 390 m3/s,年平均径流量753.8亿m3.流域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呈条带状分布.流域内地形起伏剧烈,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

澜沧江流域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等三省(自治区)的12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其中坐落有28个县级及以上城镇,聚居着汉、彝、藏、傣、布朗、瑶、哈尼、基诺、拉祜、佤等十多个民族.受地理环境制约,流域的经济水平不高,发展速度较慢,且具有显著的“平坝经济”特征,即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地多平旷的平坝上,因此,各地(市、州)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2008年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640.7亿元,人均9 556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自然因素与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过程是影响区域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能原因,而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已经成为了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澜沧江流域景观格局的宏观变化原因也是如此.根据主要变化的用地类型可以看出,人为介入引起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程度的变化、水电设施、城市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等人类活动因素是澜沧江流域内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由于“平坝经济”的特征,这种影响更多的表现在澜沧江流域中下游区域.

1.3 研究方法

2.3.2 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格局变化 由表5可以看出,在研究时段内,澜沧江流域的景观斑块密度表现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3个年份中均为耕地的斑块密度最大,说明耕地的破碎程度在6类景观要素中最高.斑块密度最小的一直为建设用地景观要素,说明澜沧江流域建设用地较为集中,破碎度最小.在最大斑块指数上,3个年份中均为林地的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最大,说明从2000年到2013年,林地在整个景观结构中一直占主要优势,草地的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比林地略小,但是在整个研究时段持续减小,耕地的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则持续增大,未利用地的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则先减小后增大,水域和建设用地变化不明显.在斑块形状指数上,大多数景观要素均经历了由增大到减少,但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澜沧江流域的景观格局趋于不规则化、复杂化.其中耕地、林地、草地的斑块形状指数一直最高,说明这三类景观要素在澜沧江流域所有景观要素中复杂程度最高,最不规则.

(1)

2.1.2 2000-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途径、面积及幅度 利用ArcGIS 10.2空间分析工具统计出澜沧江流域2000-2013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到2013年,澜沧江流域耕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草地的减少,两者合计高达8 703.82 km2,占2013年耕地总面积的59.95%,新增林地主要来源于草地和耕地,转换面积占到了2013年林地面积的22.96%,新增草地主要由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变而来,新增面积分别为9 582.15 km2、4 117.62 km2,水域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草地的减少,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林地和草地转变而来,三者转换总面积占2013年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82.09%,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地的流入,转换面积为2 279.41 km2,占2013年未利用地面积的35.59%.

1.3.2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从单个斑块、由若干单个斑块组成的斑块类型、包括若干斑块类型的整个景观镶嵌体3个尺度水平上选择斑块数(NP)、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斑块密度(PD)、形状指数(LSI)、最大斑块指数(LP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7个景观指数.指数中各参数的意义及其详细说明可参阅Fragstats用户指南,此处不再赘述.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0-2013年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2.1.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格局 澜沧江流域2000、2005和2013年3个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如图1所示.基于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图可以统计出澜沧江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面积与百分比(表1).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2000-2013年,澜沧江流域的草低和林地一直是该区域的主要用地 类型,两者面积之和占到了流域总面积的84%以上;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均持续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则先增后减,且在2005年达到最大值9 433.59 km2.总体来看,2000-2013年间,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草地和林地一直为主要用地类型.

式中,R为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KaKb分别表示某县的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面积;CaCb分别代表研究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面积.

A:2000年;B:2005年;C:2013年. 图1 澜沧江流域2000-2013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Figure 1 Spatial pattern of the land use of Lancang River Basin from 2000 to 2013

表1 澜沧江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表

Table 1 The land use status at different periods of Lancang River Basin

用地类型2000年面积/km2百分比/%2005年面积/km2百分比/%2013年面积/km2百分比/%耕地9 287.41 5.6514 036.32 8.5414 521.898.83林地72 265.1543.9669 398.23 42.2174 497.8145.31草地73 404.91 44.6569 984.48 42.5766 997.95 40.75水域612.09 0.371 300.69 0.791 486.42 0.90建设用地144.46 0.09249.41 0.15494.040.30未利用地8 688.69 5.299 433.59 5.746 404.60 3.90

表2 澜沧江流域2000-2013年土地利用转移途径面积及幅度

Table 2 Direction and areas of land use of Lancang River Basin from 2000 to 2013

2013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耕地5 695.1539.23 2 171.732.921 103.651.65 90.016.06225.2645.60 1.610.03 林地5 294.4736.4656 657.4376.059 582.1514.30336.7322.6599.1720.07 295.214.61草地3 409.3523.4914 930.3120.0452 128.2177.81 576.5238.79 81.1216.422 279.4135.59水域41.170.2822.500.0360.840.09 415.0027.927.181.45 65.401.02 建设用地45.980.329.600.015.490.014.410.3078.3115.85 0.660.01未利用地35.760.25 706.240.95 4 117.626.1563.764.29 2.990.61 6 404.6058.74

表格中每一个地类的第1行为2000-2013年的转变面积,第2行为转变的面积占2013年该地类面积的百分比.

2.2 2000-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

以前的公路建设大多数采用推土机来进行施工场地的整平工作,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强夯技术应用时的效率,保证工程建设的高质量。通过前期的整平工作,能够发现进行夯基工作之后地面是否出现沉降或者出现坑洼等情况。如果出现了沉降或者坑洼等问题,施工人员需根据科学地计算来处理这种问题,从而加强路基的承载力,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表3 澜沧江流域2000年-2013年各地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

Table 3 The rate of relative change of land use types in different places of Lancang River Basin from 2000 to 2013

地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保山市0.461.06 1.14 0.03 0.08 0.00昌都地区0.04 1.06 1.14 0.11 0.00 2.30大理白族自治州0.48 1.02 1.16 0.38 0.13 1.36迪庆藏族自治州0.42 1.04 0.96 0.010.00 1.49丽江市1.15 1.04 1.18 3.472.60 0.00林芝地区0.00 0.00 3.28 0.00 0.00 1.02临沧市0.460.97 1.63 0.04 0.07 0.00那曲地区0.00 0.00 0.98 0.010.00 9.16怒江傈僳族自治州0.42 1.04 1.05 0.03 0.06 1.17思茅市0.41 1.08 0.92 0.04 0.070.0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0.411.00 1.34 0.13 0.06 1.98玉树藏族自治州0.33 0.77 1.15 0.19 0.041.18澜沧江流域111111

2.3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根据2000-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3.3软件对澜沧江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按照一级地类景观的组成结,计算得出斑块水平、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三个层次上的景观指数(表4-6).

2.3.1 斑块水平景观格局变化 澜沧江流域面积为16.4万km2,由表4可以看出,3个时段中草地和林地都是整个区域内面积最大的斑块类型,整个区域的变化趋势与土地利用类型相一致.在斑块数量上,整个澜沧江的6类景观要素中,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数目均是先快速增加后快速减少,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水域的斑块数量变化幅度较其他地类来说最大,在2013年甚至达到了2000年的5倍多,可能是水电开发的缘故.

(4)相关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电源及稳压气、电池、插座、电子元器件、组件、电子元器件、电线、电缆等。

表4 澜沧江流域斑块水平指数统计

Table 4 The plaque index of Lancang River Basin

景观类型PLAND/%200020052013NP/个200020052013耕地5.658.548.831 5523 0532 621林地43.9642.2145.311 2722 6671 462草地44.6542.5740.751 6222 1352 474水域0.370.790.90100511537建设用地0.090.150.305658202未利用地5.295.743.906351000708

1.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采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来表征流域内各个地(市、州)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计算公式为[21]

首先,流域内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土地覆被的基本格局;而流域不同地区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人们生存和生产需求,人地关系的矛盾等因素加快了土地覆被变化的速率和程度;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他们的生产方式、耕作(放牧)模式、用地习俗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利用/覆被的空间异质性;其次,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相关研究表明[22]流域云南段,大片的原始森林受到破坏,而以人工导向为主的经济林正迅速扩延并取代天然林地;再次,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是流域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如“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的农业产业调整”、“农业向其他行业转换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森林法、退耕还林(草),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等,都使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和权属发生变化,导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

表5 澜沧江流域斑块类型水平指数统计表

Table 5 The Patch type index of Lancang River Basin

景观类型PD/(个·hm-2)200020052013LPI/%200020052013LSI200020052013耕地0.009 40.018 60.016 00.20 0.42 0.64 46.818 772.760 564.382 4林地0.007 70.016 30.008 937.85 33.63 34.44 47.622 774.977 361.733 6草地0.009 90.013 00.015 134.6331.93 29.8648.062 676.563 660.214 7水域0.000 60.003 10.003 30.16 0.15 0.14 9.428 623.082 223.644 7建设用地0.000 30.001 00.001 20.01 0.01 0.02 7.750 013.312 514.704 5未利用地0.003 90.006 10.004 30.43 0.39 0.41 34.811 847.690 735.345 9

2.3.3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 在景观尺度上来看(表6),2000-2013年,澜沧江流域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5年达到了最大值1.150 2,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比2000年高出0.054 6.在澜沧江流域的上游区域,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境内,景观要素相对较少,多样性指数较低;从流域的上游到下游,景观要素逐渐增多,尤其在下游的云南省境内,景观要素丰富,多样性指数最大.在香农均匀度指数上,澜沧江流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先增加后减少并且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相比2000年香浓均匀度指数增加了0.030 5;在流域上游,青海省境内最小,优势度最高,景观只受到草地的支配;在流域中游和下游的区域内,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优势度相对较低,景观要素丰富,基本上这6种景观要素都有存在,在云南的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整个景观结构受草地和林地景观这2种景观要素的主导.

表6 2000-2013年澜沧江流域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

Table 6 Landscape indexes at landscape level of Lancang River Basin from 2000 to 2013

200020052013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1.063 41.150 21.118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0.593 50.641 90.624

3 讨论

三期土地利用数据(2000、2005和2013年)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该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组织全国各区科研力量,通过解译30 m分辨率TM/ETM遥感影像得到并通过大量控制点验证,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个一级类和25个二级类,本文采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与一级类一致,景观要素也以此为基础;流域范围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等)来源于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www.escience.gov.cn/metdata/page/index.html).

据调查,各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学生社团功不可没。北京大学微电影是与校艺术学院学生团队合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微电影是与校相声协会合作的,全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大赛和武汉大学自己举办的学术搜索之星大赛都是和武汉大学信息素养协会、武汉大学图书馆管理协会一起合作的。学生社团是学生为实现自身的意愿和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校园生活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组织,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2000-2013年澜沧江流域各地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表3).当R>1时,表明相对于全流域的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而言,该区域相对应的这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更大.由表5可知,澜沧江流域各地的耕地相对变化率和水域变化率除丽江市之外,其他的均小于整个流域,其中林芝地区和那曲地区基本未发生任何变化;草地的相对变化率中,迪庆藏族自治州、那曲地区和思茅市低于整个流域,其他地州市均高于整个流域;林地的相对变化率中,林芝地区、那曲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低于整个流域,其他地市州均高于整个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建设用地的相对变化率丽江市高于整个流域且变化明显,高达2.60;未利用地的相对变化率除保山市、丽江市、临沧市和思茅市基本未发生变化之外,其他地州市均高于整个流域,其中那曲地区变化最为突出.综上说明,在2000到2013年期间,澜沧江流域内的各地州市的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较为频繁,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不大,相对比较平稳.

研究结果与甘淑等[20、23]在澜沧江流域景观格局分析结果相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区域,而本研究覆盖了整个流域,范围更广,结果更全面,并且对因近些年来的工程实施和环境改造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更新,对其造成的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梳理,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进行城镇建设、有效布施水电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但是由于一些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缺乏,使得这种模式下,相应校园文化的覆盖面与传播范围不如设立校徽、校歌等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建立模式,个别学生会觉得参与感不强或是浪费时间,而对相应校园文化逐渐丧失兴趣,甚至在毕业后逐渐淡忘。

4 结论

本文以澜沧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地理空间分析工具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澜沧江流域2000—2013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过程和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过去14 a里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主要结论如下:

1)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方面,澜沧江流域一直以草地和林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两者的面积总和占总面积的84%以上,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增速最快,说明人为的对土地利用程度和方式的介入、水电开发、经济建设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显著;不同地类之间的转换比较频繁,但主要还是以耕地、草地、林地三地用地之间的流入、流出面积最大,澜沧江流域内的各地州市的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较为频繁,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不大,相对比较平稳.

2) 景观格局方面,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数量均是先快速增加后快速减少,但整个澜沧江的6类景观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导致其斑块数量倍增;耕地的快速增加和未利用地的急速减少导致景观的破碎度增强,而建设用地的良好规划和有序扩大,使其斑块表现最为集中;由于草地和林地流出面积大,最大斑块面积占景观面积的比例虽然一直保持最大值,但在研究期内逐渐减小,而在斑块形状指数上,大多数景观类型均经历了由增大到减少,但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澜沧江流域的景观类型不规则;香农多样性指数与香农均匀度指数均先增加后减少并且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与地类之间的相互转变密切相关,耕地、水域、建设用地的增加使得流域内景观要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景观内部的结构进行了更为优化的调整,区域内的景观要素呈现均衡化分布的趋势,并且上中下游随着景观类型的变化,相关指数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所谓“古苗疆走廊”,指的是元明清时期以后新开辟的横跨贵州省中部,连接湖广与云南的一条古驿道。历史上,这条驿道不仅是元明时期以后中原王朝控扼西南边疆的重要国家走廊,同时也直接促成了贵州建省,并深刻地影响了西南地区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1]。在“古苗疆走廊”沿线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本文通过对其沿线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各个方面的概括与综合,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审视其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等.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12):1411-1420.

[2]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等.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6):679-687.

[3] 陈佑启,何英彬.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J].经济地理,2005,25(2):152-155.

[4] 张华,张勃.国际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研究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3):422-431.

[5] 李月臣,刘春霞.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1):45-52.

[6] 何春阳,周海丽,等.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处理分析[J].资源科学,2002,24(2):64-70.

[7] 何英彬,姚艳敏,唐华俊,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190-195.

[8] 史培军,王静爱,冯文利,等.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安全响应与调控[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2):111-119.

[9] 异星,罗格平,周德成,等.近50 a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新疆玛纳斯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16):4295-4305.

[10] 潘竟虎,苏有才,黄永生,等.近30年玉门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J].地理研究,2012,31(9):1631-1639.

[11] 王根绪,刘进其,陈玲.黑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影响比较[J].地理学报,2006,61(4):339-348.

[12] 石玉胜,肖捷颖,沈彦俊等.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天津市蓟县地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2):416-421.

[13] 万荣荣,杨桂山.太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475-480.

[14] 于兴修,杨桂山,李恒鹏.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以浙江省西苕溪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13-19.

[15] 吴莉,侯西勇,徐新良,等.山东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5):207-216.

[16] 谢保鹏,陈英,张文斌,等.Arcgis支持下的农牧交错地带县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47(1):117-124.

[17] 王录仓,俞菲,俞洋子.兰州市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47(5):115-120.

[18] 王娟,崔保山,刘杰,等.云南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2):269-277.

[19] 王娟,崔保山,姚华荣等.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J].生态学报,2008,28(4):1681-1690.

[20] 甘淑,何大明,党承林.澜沧江流域云南段景观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3):33-39.

[21] 张荣天.宁镇扬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4,34(4):255-263.

[22] 姜昀,高吉喜,欧晓昆.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环境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3):46-51.

[23] 甘淑,何大明,党承林.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典型案例区景观格局对比分析[J].山地学报,2002,20(5):564-569.

路茜,盖艾鸿,刘玉洁,马志昂,潘韬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