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加快推进东海县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更新时间:2016-07-05

近年来,东海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抓好“三农”工作的精神,围绕“全国著名农业生态和粮食生产强县、苏北设施农业最大亮点”的目标定位,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抓好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工作,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效益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牢农业基础,不断增加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切实可行地加快推进东海县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可以为东海县“三农”工作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东海县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且对于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显著的应用对策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农业产出效益逐年提升

东海县是农业大县,2016年全县耕地面积为184万亩,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239.7万亩,同比增加0.8万亩,增长0.33%;粮食总产量达114.53万t,同比增加1.63万t,增长1.44%;粮食亩均单产477.8kg,同比增加5.27kg/亩,增长1.12%;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获批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连续六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保证粮食丰产的基础上,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310沿线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为龙头,以点带面,据统计,全县建设标准示范园9个,产业园区22个,高效设施千亩连片示范基地40余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累计面积达到12万多亩,“东海水晶”“东海大米”“东海(老)淮猪肉”“黄川草莓”“石梁河葡萄”“双店百合花”“东海西红柿”7个产品更是获批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农业科技不断创新

为着力解决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脱节问题,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近年来,东海县狠抓科技兴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完成了“五有”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类农技培训,年均受训人数为5万余人,年均转移和输送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重点推广水稻、小麦、蔬菜、水产等新品种。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显著提升

结合农业产业的特色和优势,东海县不断创新农业产业经营体制,大力倡导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农民组织化。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1 960个,合作社成员达到2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联社18家,有320多个合作社成员,农户成员48 000户。农民合作社基本实现了主导产业全覆盖,行政村全覆盖。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为115.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土地流转覆盖全县21个乡镇(场、街道、开发区),346个行政村,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总数达到162万亩。

(四)农业设施装备水平逐步提高

多年来,东海县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160多万kw,农用拖拉机2.8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了8500多台。依托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治、高产创建等项目,加强田间道路、农田林网、末级渠系配套建设,形成“田成网、渠想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86.52万亩。

2.3.2 移栽:适期早栽利于早结瓜,多结瓜,适期内栽插越早产量越高。一般在西瓜团棵期,即6月上中旬以后可栽植地瓜。过早,地瓜枝叶繁茂,影响通风透光,西瓜产量降低;过晚,地瓜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地瓜移栽后,应浇足水。缓苗后及时补栽,以免缺苗断垄。

(五)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地勘单位多属于国有单位,因此离任审计人员多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然而国有单位的根本属性又导致部分工作决策人是党委人员,因此审计人员就很难通过人员的变动审计责任工作,同时审计工作也无法反映出决策的问题价值。并且审计责任不清,缺乏必要的标准范围。在离任审计工作中,存在很多主观性质的评价,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成绩和问题划分好坏,外界市场与环境因素难以科学合理地界定,绝对化的评论也与现实不符。

(六)农业支持保障投入加大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种植水平下降。东海县已转移劳动力26万多人,占全部劳动力的50%,且大多为有文化的青壮年,造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难,生产水平得不到提高。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该县农业规模化的形成。东海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城市化进程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妇女承担着60%的农活,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趋于弱化。

目前,东海县科技信息传播手段尚显滞后,网络不健全,传播方式仍主要采取传统的科技推广网络等推广模式,虽然也采取了科技下乡等灵活的方式,但与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农技推广人员年龄、知识老化,手段落后,致使科技知识和科技文化的传播相对滞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市场信息更是瞬息万变,因此用现代手段捕捉和传递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产前,农民需求的生产要素供求、特别是良种良法和市场变化趋势的信息服务不及时、不全面,农民一开始就带有较大盲目性。在产中,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生产经营指导不力。在产后,流通领域服务跟不上,甚至出现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出现销售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大量存在,劳动力科技素质低

在严格执行《预算法》和《农业法》确保“两个高于”的规定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增加财政、金融、保险对“三农”的投入。截至目前,全县财政支农资金增幅比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10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增长幅度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之比大于1,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占总保费的比重达到48.6%。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低

分别移取2.50mL样品溶液于5个10mL塑料容量瓶中,再加入相应体积的混合标准溶液,定容,摇匀。此标准溶液系列II中Li、Na、Mg、Ca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0.25、0.50、1.0、2.0mg/L。

(三)农民的知识化水平不高

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把东海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粮油产业强县、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强县、农产品加工流通强县、农业科技创新强县,在今后阶段,建议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畅

近年来,北京市委、政府乃至中央对通州的发展战略和职能做出一系列的指示,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的目标,要求其要积极融入首都发展大局,要担起承接与疏解首都城市的双重责任,要构建清新明亮、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要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通州以大运河为骨架,沿六环路为创新发展轴,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构建12个民生共享组团,形成了“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并将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作为城市特色,努力塑造活力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幸福之城的美好形象.

围绕建设绿色东海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环境。近年来,东海县积极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有效措施,将植树造林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有机结合,实施绿色通道建设、村庄绿化等重点工程。注重打造绿色生态食品品牌,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持续利用。全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35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新建农田林网23万亩,森林抚育面积4万亩,新建村庄绿化示范村26个,百亩以上造林地块2.6万亩,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面积0.96万亩,造林总面积全市第一位,全省前列。

三、有关措施建议

农业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科学知识技术现代化,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能熟练地使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如此,现代农民还要具备现代化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等。就现状而言,大多数农业劳动力在接受较低水平的文化教育后,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素质更低。

(一)优化种植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农作物区域化布局,推动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种植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依托石梁河库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310国道沿线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带等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发展石梁河镇、黄川镇、青湖镇等乡镇的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李埝乡、温泉镇等乡镇的花生、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规划发展桃林镇、双店镇、黄川镇、李埝乡、温泉镇、青湖镇等地的蔬菜产业园、鲜切花产业园、草莓产业园、蔬菜博览园、经济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将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种植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年平均递增3.7%以上,高效农业面积达到9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6万亩。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积极推进良种化进程。

(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力争粮食亩产年递增1.2%。发展以平明、张湾为重点的国标一级以上优质米,面积达到50万亩,强筋小麦基地60万亩,建立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30个。结合实施国家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立县级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其中水稻2.5万亩,小麦2.5万亩,建立乡级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加强植保防治体系建设,重大病虫害预报准确率90%以上,粮食作物病虫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重大植物疫情防除面积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5%以上,植保新技术覆盖率93%以上。

东海县农业在大面积生产方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靠天吃饭心态、广种薄收现象仍然存在。从科技研发的创新能力上,没有专业化、规模化、高层次的种苗繁育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综合展示基地,从而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按照“一区多园”思路,引导农业产业集聚、科技集成、土地节约发展,建设东海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5000亩,力争2年内,示范区面积达到2万亩,建设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引导基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研发展示基地,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园创建活动,以设施蔬菜、鲜切花、草莓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全县21个乡镇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园实现全覆盖,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万亩,总面积达80万亩。强力推进生态规模养殖区建设。依托广东温氏集团、广东桂柳集团、马陵山生猪养殖公司等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带动全县生猪、家禽、肉牛等生态规模养殖区建设,新增生态规模养殖区130个,生猪、家禽生态规模养殖区比重达到91%、93%。

(四)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

积极壮大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二是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打造具有东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创建品牌龙头企业。三是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采取转型、合资、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出口总量大、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加工型或出口贸易型龙头企业。四是加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订单合同,提高履约率。创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实现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0家,农产品粗加工转化率达到75%,精深加工达到40%以上。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

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大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检力度,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追溯综合示范区。整合相关资源,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农产品培育体系,发挥农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继续加强对双店镇的花卉、石梁河的葡萄、黄川的草莓等特色产业的建设,黄川草莓将争创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县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92%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分别达到300个、40个、20个,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

(六)积极发展外向农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利用港口拉动,积极发展外向农业。通过“扶大、扶强、扶优、扶特”,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型、加工型、出口型和物流型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外向化方向发展。继续加大对广西桂柳、广东温氏、西诺花卉等一批国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招引一批国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成各类出口农水产品原材料注册备案种养殖基地规模累计达到35万亩,农产品年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

(七)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重点发展黄川草莓观光园、双店鲜切花观光园、西双湖生态观光农业区、桃林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石梁河观光农业风光带等休闲观光农业。扶持培育一批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和示范村,引导广大农户发展“农家乐”旅游。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开发多功能、体验型、创意型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新格局。

沈军,单琦,郑家涛
《甘肃农业》 2018年第05期
《甘肃农业》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