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扁平城市:数字通信技术进步背景下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更新时间:2009-03-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表现出的快速城市化态势对国家资源与环境形成了巨大与持久的压力。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稀少,城市扩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与能源,同时还因基础设施建设量增加、机动车使用频率提高等原因,加剧了环境污染。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moval of different C/N wastewater using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2013年,全球越过了一个重要的界限——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这一数值将超过75% [1]

各个国家的城市化呈现出不同类型:有经历了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技术发展浪潮的成熟城市,也有正在形成的新兴城市。本文从数字化通信技术(DCT: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如何影响与改变城市形式的角度,挖掘成熟城市与新兴城市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一种扁平城市的城市发展趋向,并讨论了扁平城市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1 三次城市浪潮与成熟城市

1.1 第一次和第二次城市浪潮

世界上最为古老与知名的城市都曾经历了由机械能(machine energy)驱动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通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第一次发展浪潮中,工厂、有轨电车、家庭以及地铁所使用的能源大部分来自于燃煤蒸汽。那时,电报以及日报等大型媒体机构是通信的主要形式;到了20世纪后半叶,石油内燃机带来了第二次浪潮城市。个人的交通方式转化为机动车交通,而铁路与卡车主要用于货运。这一时期,通信的形式主要是双向的电话通信以及单向的广播电视网络。

在第二次城市浪潮蓬勃发展时期,工作与居住等主要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距离被拉长,郊区大多是工作者睡觉的地方。人们长距离的驾驶,以及郊区独立住宅对能源的低效利用,导致了人均能源消耗与人均温室气体(GHG:Greenhouse Gas)排放量的提高。

在北美,大多数工作职位位于中心城区,这样的城市布局引发了城市中交通设施的大量建设。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公路投资时代。仅仅20多年,洛杉矶地区就变成了一个拥有世界最大高速公路系统的城市,这个城市是一个完全依赖个人机动交通的世界[2](图1)。

1.2 第三次城市浪潮与成熟城市(mature city)出现

虽然第三次城市浪潮成型较慢,近些年却发展快速。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电话的出现,理论家们预言一个更为分散与高效的城市将会到来,这种城市不需要负担因为城市功能严重分离而产生的区域之间大量交通连接的成本。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远程交换还仅仅停留在工作者的个人数据交换上,居住区的蔓延以及随之而来的通勤距离的增长并没有减弱。

直到智能手机以及家用电脑的普及,成熟城市慢慢开始成型。在智能手机的帮助下,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场所工作或娱乐。

(1)驾驶量的减少

多年以来,美国人均驾驶里程在逐步上升,美国人每天在城市及其周边进行越来越长以及越来越大量的通勤活动。据统计,2000年美国人每天平均旅行量是20世纪20年代的 10 倍 [3]

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与工作机会,这些都是促进这一部分城市居民在短时间成为中产阶级的原因。世界银行曾指出,数字化通信技术在扩展支付服务、强化社会安全网络、创造新的经济活动机会以及贫民窟环境改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改善了贫民窟中的贫穷人口以及弱势人群的生活。在里约热内卢与圣保罗的贫民窟中,非政府组织(NGO)创办了110所计算机科学与公民教育学校。学校每年培训了超过25 000名年轻学生,教授他们通信技术与技巧,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教育以及改善生活的机会。同时,通过数字化通信技术,许多贫民窟居民接受了人权教育。这样的教育帮助他们远离毒品,重燃了对正规学校的兴趣,提高了对个人能力的认知 [14]

在发达的二次浪潮城市,人们热衷于追逐属于自己的中产阶级标签——郊区住宅、汽车,这个巨大而昂贵的系统需要高比例税收来支撑。新兴城市通过更为经济的基础设施介入的方式,例如哥伦比亚麦德林(Medellin)的高架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巴西库里蒂巴(Curitiba)对快速公交的创新性利用,逐渐规避了洛杉矶式的高速公路狂欢。在新兴城市中,智能手机与电脑已经成为新中产阶级的标志[22]

  

图1 建于1961年的洛杉矶1-405公路

 

资料来源:People for Bikes.Quick builds for better streets:a new project delivery model for U.S.cities[R].2016.3.

在各种数字通信技术(例如,在线会议、云计算、电子邮件以及视频电话)的全力帮助下,距离不再是问题,工作更多地成为一个“我做的事情,而不是一个我要去的地点”。虽然现在大部分依托数字化通信技术的远程工作者每周仍旧需要去固定的工作场所,与他们的工作伙伴或者顾客面对面地交流。但是,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渐地减少人们的通勤旅行[5],它用“可入性”替代了“移动性”[6],“远程工作”与“在办公室工作”之间正在发生着相互替代与补充[7]。据调查,微软公司通过灵活的办公形式,已经减少了27%的通勤量。永实国际律师事务所每年在差旅上节约了七位数的花销[8]

现在,很多人开始习惯于在家工作。这样的现象刺激了对靠近住所的公共设施的需求,以及将城郊居住区变成一个更为完备的可工作、可居住场所的需求。近些年来,许多大城市渐渐摆脱了单中心结构,人们的日常通勤目的地不再仅仅是往返于老的CBD,而是在更为广泛的城市区域中扩散[9]。因此,单一中心的二次浪潮城市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单一文化的郊区飞地也在加速消减。

(2)随处可工作

2011年,扬·库里利卡(Jan Kudlicka)研究了罗西尼亚(Rocinha)中的“小农场”(little farm)片区,他指出贫民窟的形成体现出一种根据居住者的需求来建造城市的新方法。巴西的平民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代城市中的乌托邦。它是一个运行非常良好的自满足系统,人们彼此熟悉,互动频繁。这里没有主要城市中心,没有集中的工业区以及大型的购物中心。不同的小型中心彼此连接、功能互补。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人们在步行距离解决生活需求,又具有较强的社会稳定性扬·库里利卡指出过度集中使现代城市容易受到伤害——如果其中一个停止运转,那么城市将是危险的。而在贫民窟这里所有的部分彼此交流与合作。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独立单元出现问题,它可以被它周边其他部分所替代。[21](图4)。

如果将办公室与家比作人们生活的两个极点,城市越来越需要处于这两个极点之间的可供选择的工作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工作,或者与合作伙伴、客户会面,这样的场所被称为“第三空间”。正如考恩琉斯·麦德维恩(Cornlius Medvei)所言“当我们决定去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时,‘第三空间’是一个能够激发更好的合作与思想火花的地方”。“第三空间”往往离家不远,通常是配备WiFi的咖啡馆、酒吧和图书馆,人们对这类城市空间的需求还在持续增长[8]

  

图2 在咖啡馆工作的人们

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拥有丰富的步行可达的商业设施、建造于街车时代的老中心城市以及第一环郊区,在美国经济下滑的2008年,它们的价值并没有出现大幅降低的现象。相对的是,第三环郊区的平均价值降低了30%多。“随处可工作”促进了更为完整的社区、以及人们全天可以通过步行、自行车以及短途公共交通往返家庭与服务场所生活方式的形成。

为什么在中国常常会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常常是,第一代创业成功、打下江山,第二代第三代就开始娇生惯养、骄奢淫逸,纨绔子弟随即出现,第三代第四代之后,已经坐吃山空、返回原地。这个魔咒从祖先传下来,一代又一代人都逃不出它的魔掌。为什么?因为没有学会“居安思危”!

很明显,当本地服务与活动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例越大时,消耗的能源就会越小,还会导致对交通设施需求的降低[6],城市会变得更为可持续。

2 新兴城市

2.1 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

近10年,一个依赖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全新商业形式出现了。移动电话促使人们用现代途径从事经济活动。人们不需要去银行而是通过移动电话就能操作银行业务。经营者与顾客的关系更为直接——经营者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提供服务,顾客因为接受了服务可以多渠道地将钱转给经营者[14,15]。这个过程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来支持基础设施。伴随着这些城市的发展,更为成熟的智能电话与互联网接入技术将被更为广泛地应用[16]

除了正在努力地通过排列式的高层住宅区、蔓延的高速公路以及10车道的城市干道来完成二次城市浪潮的中国之外,其他很多新兴城市虽然看起来混乱,但是它们正在避免极端的土地使用功能分离,以及对长距离交通设施依赖等问题。

在那些以有机形式连续增长的地区,一种新的更可持续的城市形式正在涌现,通信在其中同样起了重要作用。圣保罗(São Paulo)的大部分自建棚户区在十几年前逃避了法律的管制。对于那些从农村涌向城市的移民,棚户区提供了合理而安全的环境(图3)。这里的居民有很高的就业率——大概有超过50%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被雇佣或者自雇[10,11]。小型创业活动史无前例地活跃。与政府投资的单一功能高层社区相比较,这些有机社区具有天生的韧性和适应性。它们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尺度,通过自我调整,促进创业行为的发生。这样变化的关键何在?总的来说是数字化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电话。

此次拍摄行程天公不作美,五天时间的拍摄基本很难寻觅太阳的踪影,本来既定计划中的朝夕很难拍到。但阴天也有阴天的好处,在厚厚的云层遮挡下,光线变得异常柔和,很多景色都没有了阴影,仿佛水墨一般跃然纸上,盐田就是此时最美的地方。这里距霞浦县城十来公里,盐田湾拥有大面积滩涂,海蛎、花蛤、弹涂鱼、青蟹、黄花鱼等海产品丰富。渔民为了打捞这些海鲜,在这里布满了各种色彩的围网。与此同时,渔夫会游走在红树林与围网之间,根据潮汐水位变化进行打捞作业。

2.2 手机带来的一种新自由

对于很多居民来说,移动电话的获取可能早于供排水设施、取暖设施、家具[12]。在成熟城市中,手机是日收入没有超过10美元人的奢侈品,在新兴城市则不同。在里约热内卢最大的贫民窟罗西尼亚(Rocinha)中,虽然许多地段缺乏诸如排水系统等基础服务设施,但是这里却拥有大量的网吧,以及免费的WiFi系统[13]

事实上,在那些新兴城市中发生的类似变化更是令人难以置信。相较于成熟城市,拉丁美洲、亚洲以及非洲的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处于一个更早期阶段,但是发展很快;到2060年,将会有30亿人口从农村移居到城市[1]。在很多城市中,非法定居点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涌现了出来。快速扩张的定居点与城市中原有的“合法”片区看起来格格不入。

数字化通信技术对这些城市的形态产生了影响。新兴区域拥有数量众多、功能多样、规模微小的企业——例如大量自发形成的沿街商业以及一些小型工厂。这些小型的企业往往与本地需求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提供的服务多为非正式的。“它们可以被理解为本地的社会与商业网络”[17]。这样的小型企业非常的现代,它们经常集中于街道或集市中,以便于顾客和供货商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方便为大量客户提供更为多样的服务[18,19]。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发展给这些小型企业创造了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好的生存条件,例如经营者与供货商、消费者之间的远程联系,为小型企业的多渠道经营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20]。在新兴城市中许多工作机会是这种小型商业企业创造的,它们能够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低成本的服务。经济机会与自由度的增长反映在新兴城市的尺度中——狭窄的街道、紧凑的房子以及有机的结构。这样的工作不仅仅创造了价值,它们还对人们的生计以及更为广泛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影响[17]

  

图3 巴西圣保罗的棚户区

 

资料来源:BONADIO L,EM SP.Paraisópolis ainda sofre com problemas de infraestrutura [EB/OL].(2011-12-21) [2017-03-15].http://g1.globo.com/.

同样的力量将人们从城市中心的办公室推了出来,也将人们从家中驱逐了出来。在数据被存储在云端的条件下,人们可以自由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工作——可能是咖啡馆、公园的长椅,以及其他很多可选择的公共场所(图2)。

记录传统形心算法和窗宽自适应形心修正算法对同一波形的仿真结果,再将其与真值的差作为误差.仿真基于10 ns脉冲宽度,ADC采样率为2G SPS,ADC的量化输入范围是0~400 mV,两种算法对饱和度在50%~1 000%的波形在不同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条件下分别进行5 000次仿真,分析算法的精度,统计在不同饱和度和SNR条件下的最大误差,SNR指ADC输入量化范围和噪声比值.

课程体系更新 确定以智能仪表研发、仪表应用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课程模块,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4]。

  

图4 罗西尼亚不同的小型社区中心相互连接、功能互补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自VINNITSKAYA I .Regeneration of the favela de rocinha slum/jan kudlicka[EB/OL].(2011-07-01)[2017-05-26].http://www.archdaily.com/;KUDLICKA J.Favela rocinha[EB/OL].(2014-10-04)[2017-05-26].https://www.area-arch.it/.

2.3 新中产阶级的出现

智能手机、云计算以及通过固定场所自由获取数据,促进了人们出行量的下降。远程办公在持续增长,2005—2011年间增长了73%[5]。即使当工作者坐在相连的办公桌,他们也会利用电子方式彼此联系。会议可以采用 “Skype”或者其他能够面对面的电子会议技术,例如思科网真一种通过结合高清晰度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在网络上创建一种独特的面对面体验的新型技术。、云视频(Video Cloud)等。

新兴城市中,财政资源被更有效地分配到教育孩子、买房子以及购买经济保险中。一些南美城市例如麦德林和圣保罗,城市居民生活处于较一些非洲与亚洲城市更为成熟的阶段。据统计,在巴西,2003年贫民窟的居民有33%为中产阶级,而到了2013年,中产阶级达到了65%[23],这是一个很快速的增长。相当多的居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并且有足够的经济保障来支持孩子接受教育[8]

到了2005年,人们的旅行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2008年美国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在之后的几年,美国经济一直在持续衰退。到了2013年,美国人的汽车旅行距离比2005年降低了9%。这个下行趋势在16~34岁的年轻人群中达到了23%[4]

3 扁平城市

3.1 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去中心化趋向

无论在成熟城市还是在新兴城市中,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也正在成为塑造城市的主要力量[7]。世界范围内,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技术变革与持有量在快速增长根据2015年爱立信移动的报告,2014年全球移动用户总数约为71亿。。相应地,移动基础设施正在迅速升级,以便于高性能的数据服务和新的应用程序能够更好地服务全球数十亿用户[24]。数字化通信技术正在渗透到城市的物质结构中。这些技术明显地和无形地形成了新的使用与建构城市空间的路径[7],并将影响既有城市形态与结构。

在城市中,人、技术、场所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无论收入多少,灵巧的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标配,人们可以在城市中的大部分场所彼此连接。以人为本的技术产生了更为丰富的用户体验,“面对面”不再是维持全日制的工作关系的必要。这样的变化将降低人们的出行量,并对现有城市公共设施提出新的要求[8]。总有一天,它会改变所有城市的面貌。

(1)符合西医FAP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腹痛·脾胃虚寒证诊断;(3)年龄4~13岁;(4)腹痛程度根据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8]判定,NRS评分≥4;(5)知情同意过程符合规定,法定代理人或与受试儿童(≥10岁)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影响下,城市在近几十年呈现出更为多中心和动态的形式趋势[25]。相较于机动交通,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具有革命性的城市空间的变化。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能引发工作场所位置的更为广泛的离散[26],并会引发城市空间离散的趋势,进一步地产生城市的“去中心化浪潮”[7]

1 500 m超深矿井提升机采用多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它是由多根钢丝绳卷绕在同一个分段卷筒上,利用钢丝绳在卷筒上卷入或绕出,实现提升容器的上提或下放。其中,每个分段滚筒上卷绕2根钢丝绳,钢丝绳其中一端绕过天轮,通过张力平衡装置与提升容器相连接,其中一个提升容器处于上升状态,而另一个处于下放状态。提升钢丝绳在不同分段卷筒上的缠绕方向相反,如图1所示,由于电机带动卷筒运转,当改变电机的运转方向时即可实现重物的上升或下降。

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与阿兰·柏图(Alain Bertaud)曾经梳理了不同类型城市模式的特征,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亚历山大在对比了人造城市与自然生长城市的组织方式的基础上,解释了“树形城市”与“半网格城市”的不同概念[27]。相似地,柏图将最为常见的城市空间结构归为四类,其中最为典型的为“单中心模式”与“都市村庄型多中心模式”柏图将常见的城市空间结构分为单中心模式、都市村庄型多中心模式、随机运动型多中心模式以及类向心与随机运动型的单、多中心混合模式。[9]。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与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亚历山大的“半网格模式”与柏图的“都市村庄型多中心模式”都表现出了“去中心化”的特征,它们都能够避免大量的城市资源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城市中心,降低人们的通勤量,是更为可持续的城市模式(表1)。

 

表1 亚历山大与柏图的城市模式对比

  

亚历山大的城市模式 柏图的城市模式树形模式:人为建造的城市,分层级、节点的单向关联单中心模式:工作职位与基础设施高度集中的高密度中心,人们从城市周边向中心辐射状运动半网格模式:自然生长的城市,弱层级、节点的多向关联都市村庄型多中心模式:居住与工作场所相邻,人们步行或骑自行车去工作(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弱连接强连接

3.2 扁平城市

数字化通信技术进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指向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趋向——可以被称作“扁平城市”。扁平城市中的“扁平”并不主要指城市形态上的低矮、平坦,它表达的是城市组织结构上的“扁平”。

在此,借用组织学中的“扁平”来帮助理解扁平城市的概念,例如扁平与公司的机构结构相关联时,是指通过减少组织层次、裁剪冗余人员来建立一种紧凑的扁平型组织结构,使组织变得更为灵活、敏捷,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28]。传统的多层次、等级分明的金字塔企业组织结构因为笨重、迟缓和缺乏灵活性而饱受批评,许多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向扁平化的方向转变。

灭菌后不可强行开锅冷却,停火2小时后趁热出锅,放置在冷却室或接种室内,当料袋温度冷却到25~28℃或常温时开始接种。接种室、接种箱及接种帐在接种前要选用规定的无公害药剂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处理后再进行接种作业。栽培种菌龄30~35天,750克菌种瓶每瓶可接10~12袋。

从城市空间的组织上来讲,第二次浪潮城市具有明显的金字塔状的层级关系,可以被称为“极化城市”——城市的主要工作、消费娱乐场所集中于“极点”——城市中心。人们沿着城市道路向“极点”流动。拥堵的交通、大量耗散的时间,使城市陷入困境,这样的局面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1.1 术前访视 巡回护士于术前1 d到病房访视患者,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方法、优点及手术配合要求,解除思想顾虑及负担,做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平静的接受手术治疗[3]。

与组织管理学中的“扁平”相类似,扁平城市表达的是一种层级更少、交互更多的城市组织方式。扁平城市是一种在城市中大部分区域都能够获得经济与信息自由的城市。在扁平城市中, 数字化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摆脱或者至少是极大地消减了对城市地理“极点”依赖的条件。数字化通信技术形成的虚拟连接部分代替了空间实体上的联系,它能够避免过多的城市资源集中于城市中心,以及对昂贵的长距离延伸基础设施的需求。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原来集中于城市中心的公共空间与工作场所,被分散到城市中的不同区域,人们的大部分工作、娱乐与居住等日常活动需求能够在短距离、结构更为紧凑的城市空间(多功能的街道与开放空间)中解决。这样的趋势有利于产生一个更为可持续的“扁平”的城市形态(表2)。在扁平城市中,个体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他并不需要驾车花大量的时间奔赴工作所在的CBD,而只是步行去街角的小咖啡馆工作。这个城市形态有助于降低城市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形式上,扁平城市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去中心化的城市结构;

(2)短距离的通勤模式;

复制能力是企业做大的条件,如果每做一件事情都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方式,显然是不可能做大的,因为太复杂了。企业无法应对复杂的过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复制,探讨实现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模式,不断地复制这种成功,企业就能做大。

(3)更小的城市公共中心。这些公共中心彼此连接、功能互补,能够容纳工作、娱乐等多项功能。

在目前阶段,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扁平城市并不存在,但是“扁平”的趋向是合理且不可避免的。

4 扁平城市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出现了住宅的郊区化、职住分离、通勤距离与时间增长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等现象。城市发展态势与发达国家的第二次浪潮城市形式更为接近。

近些年来,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中国人的工作与生活。据有关数据,截至2016年6月,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移动电话4G用户达到7.14亿[29]。虽然,大部分单位远程办公日常化还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可以看到,微信与QQ等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使一些单位的部分日常工作从线下转到了线上。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全职或者兼职的线上工作,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工作伙伴以及雇主联系;淘宝、京东、美团等电商的兴起,使网上购物、订餐成为中国人(尤其是50岁以下的能够熟练使用电脑与智能手机的人群)日常生活的常态。低廉的运输费用,以及较实体商场、餐厅更为优惠的价格、更为丰富的选择类型,使网络购物量逐年上升。这样的局面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独立从业者借助网络从事商业经营。这是一项低门槛的商业活动,经营者无需具备大量的初始资金。它在商品类型与规模等方面,拥有更高的灵活度与自由度。

2015年,中国政府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指明,互联网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30]。将互联网作为城市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为城市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城市扁平化发展提供了国家政策背景。

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开始由大幅外扩转向对已有城市建城区的修复与重构。在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结合数字化通信技术的进步,实现向扁平城市的转变,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4.1 城市组织方式由“职能中心”向“综合组团”转变

1990年代以来,为适应城市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要求,中国大、中型城市多为多中心结构。城市中心功能趋于多样化与专业化[31],如城市商业中心、商务办公、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这些城市的空间结构基本上还是“不均衡式的多中心结构”,居住区的空间分布是向城市边缘无休止地扩张[32],向心的交通压力依旧巨大。

食品质量管理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食品质量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如小作坊的生产经营方式越来越多,不同规格的作坊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生产流程相同的前提下,一些小作坊为了节省成本或者提升生产数量,原材料质量就会被忽视,这样就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生产质量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出现及运用,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性,进一步规范食品的生产工作,尤其是针对原材料的质量问题提出严格的采购标准,比如一些质量不达标的产品,即使价格再低也不能采购,通过制定质量管理准则,能够推动原材料审核管理工作的发展,从根源上提升食品质量。

从城市组织上看,减小城市职能中心对城市日常生活的主导程度,梳理与补充不同城市建成区的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形成更多规模适宜、拥有本地基础设施的综合组团,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建构人性化的适合步行的城市空间尺度,弱化城市中区域间竞争的关系。数字化通信技术能够极大提高城市不同区域的区位自由度和空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工作职位对空间依赖程度逐步降低[33]。疏散各城市职能中心,结合城市主要产业空间的分配,形成多个紧凑的综合工作、居住与休闲功能的综合城市组团。综合组团能够有效减弱城市交通的向心运动,降低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与拥堵几率。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城市向扁平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表2 组织结构与城市结构的对比

  

资料来源:左侧图片来自于MORGAN J.The 5 type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part 2,‘f l atter’ organizations [EB/OL].(2015-07-08)[2017-03-26].https://www.forbes.com/.;右侧图片为作者绘制

 

组织结构城市结构分层的结构扁平化结构DCT连接道路连接

4.2 城市道路由运输型向生活型转变

近些年中国城市道路的建设一直是围绕着“机动车通行”这个中心进行的,这是以牺牲街道上其他活动为代价的。从道路横断面的划分到道路设施的配置、道路空间的塑造等,体现出面向单一车行功能设计趋向,以保证城市的高效运作[34]。这种以机动车运输为主导的道路呈现出尺度非人性化、空气噪音污染严重、对行人具有危险性等问题,将人行活动驱离城市道路,而这种活动恰恰是健康的扁平城市经济与社会文化所需要的。

人们通勤距离的降低能够减少城市道路的建设量,并使更多的道路由运输型向生活型转变。生活型道路能够为人们的“工作、娱乐、居住于此处”提供适宜的场所。中国城市总体密度较高(这往往也意味着城市空间的高价值)、空间狭促,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角度,利用城市道路构建或者重建日常公共生活空间体系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而如何整体协调道路车行、人行空间,沿街道布置商业服务设施、公共绿地等城市公共设施,为人们近距离解决工作、购物、休闲等需求提供空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4.3 发展彼此关联、功能相补的小型城市中心

集中了多样化、小规模服务设施的小型城市中心的发展,对中国城市的扁平化非常重要。快速的城市化为中国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移民,小型、独立的经济实体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工作选择。小规模(lighter)、低成本(cheaper)的商业服务设施集中于小型城市中心,既可以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工作职位,同时也意味着低风险、低成本。它占用较少的时间、金钱,可以快速与低代价地转换经营内容,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35,36],适合于资源有限的中国城市。近些年,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为这种小规模、价格低廉的商业服务设施提供了更好的供货与销售条件。

金相组织观察方法是将样品镶嵌后,经240#~2000#砂纸打磨,并在抛光机上抛光,使用FeCl3+HCl+酒精配置的腐蚀液腐蚀3s,用酒精清洗、热风烘干后,在奥林巴斯BX51金相显微镜上观察并拍摄金相组织照片。将样品经过240#~2000#砂纸研磨后再抛光,采用HVS-1000Z型自动转塔数显显微硬度计进行硬度测试,加载载荷为0.48N,加载时间为10s,结果取5个数据点的平均值。

这些小型中心彼此关联、补充,形成更为复杂与全面的城市功能,有利于在近距离为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提供更多、更为恰当的城市公共场所与设施,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扁平化。

5 结语

扁平城市是一种数字化通信技术进步带来的城市发展趋向,它能够弱化城市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加强城市功能的合理混合,鼓励人们就近解决工作与娱乐的需求,减少基础设施建设量(尤其是城市道路),有效节约国家土地与能源等重要资源,是一种更为可持续与低碳的城市形式。扁平城市对土地与能源相对紧张的中国城市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1 revision[M].New York:United Nations,2001.

[2]WACHS M.Autos,transit,and the sprawl of Los Angeles:the 1920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4,50(3):297-310.

[3]DUTZIK T,BAXANDALL P.A new direction,our changing relationship with driv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merica’s future[J].Black Enterprise,2013,47(4):141-142

[4]DAVIS B,DUTZIK T.Transportation and the new generation,why young peopleare drving les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ransportation policy[M].Boston:MA.U.S.PIRG Education Fund Frontier Group,2012.

[5]SALOMOM I,MOKHTARIAN P L.Why don’t you telecommute?[J].Accee,1997(10):27-29.

[6]SALOMOM I,MOKHTARIAN P L.Can telecommunications help solve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a decade later:are the prospects any better?[M]//DAVID A H,KENNETH J B.Handbook of transport modelling.Bingley: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07:519 - 540.

[7]SHEN Q.Transportation,telecommunications,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opportunity[J].Urban Geography,1999,20(4):334-355.

[8]CHANDLER L,ROSS P.The anywhere working city [J/OL]. [2017-05-16].http://www.theanywhereorganisation.com.

[9]BERTAUD A.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cities:deliberate outcome or unforeseen consequence? [R].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3:Dynamic Development in a Sustainable World,World Bank,2003.

[10]MELOL M.Brazil:gains and losses in the Favelas[C]//NARAYAN D,PATESCH P,et al.Voices of the poor:from many land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363-383.

[11]SAUNDERS D.Arrival city: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M].Toronto:Vintage Canada,2010.

[12]WYCHE S.Exploring mobile phone and social media use in a Nairobi slum:a case for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design in ICTD [C]//ICTD ‘15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2015.

[13]NOVAIS A.Consumer behavior in the Favelas[OL].The Brazil Business,2012 [2017-05-22].http://thebrazilbusiness.com/.

[14]RELHAN G,IONKOVA K,HUQUE R.Good urban governance through ICT:issues,analysis,and strategies[R].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15:24

[15]Improving the lives of slum dwellers through innovative uses of ICT[J/OL].ITU News,2010(8).[2016-04-23].http://itunews.itu.int/.

[16]TOURE H.How mobile broadband can transform Africa[EB/OL].CNN,(2012-02-27)[2017-05-22].http://edition.cnn.com/.

[17]FOSTER C,HEEKS R.Researching ICT micro-enterpri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mes,wider concep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The Electronic Journal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10,43(7):1-20.

[18]ILAHIANE H,SHERRY J.Joutia:street vendor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Morocco[J].Journal of North African Studies,2008,13(2):243-255.

[19]LUGO J,SAMPSON T.E-Informality in Venezuela:the ‘other path’of technology[J].Bulletin of Latin American Research,2008,27(1):102-118.

[20]VOIGT K.Mobile phone:weapon against global poverty[EB/OL].CNN,(2011-10-09)[2017-05-23].http://www.cnn.com/.

[21]KUDLICKA J.Favela Rocinha[EB/OL].(2014-10-04)[2017-05-26].https://www.area-arch.it/.

[22]ZIZOLA F.Brazil new middle class[EB/OL].[2017-05-26].http://noorimages.com/.

[23]MEDEIROS I.Consumer behavior in Brazil:middle class in slums rises from 33% to 65% in 10 years[EB/OL].(2014-03-04)[2017-05-26].http://www.designative.info/.

[24]The role of ICT in the propose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and the new urban agenda[R].UN HABITAT for a Better Urban Future.2015.

[25]ANAS A,ARNOTT R,SMALL K A.Urban spat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8,36(3):1426-1464.

[26]HALL P.Revisiting the nonplace urban realm:have we come full circle?[J].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1996,1(1):7-15.

[27]ALEXANDER C.A City is not a tree [M]//LARICE M,MACDONALD E.The Urban Design Reader.Abingdon:Routledge,2007:152-166.

[28]张晓全,曹光明.扁平化——西方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趋势[J].管理现代化,1994(6):58-64.

[29]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 互联网普及率51.7%[EB/OL].(2016-08-03)[2017-01-13].http://www.chinanews.com/.

[3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2017-01-04].http://www.gov.cn/.

[31]熊国平.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J].新建筑,2006(3):18-21.

[32]韦亚平,赵民.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绩效[J].城市规划,2006,30(4):9-16.

[33]陈虹,刘雨菡.“互联网 +”时代的城市空间影响及规划变革[J].规划师,2006,32(4):5-10.

[34]马强.走向“精明增长”——从“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90-191.

[35]CONDON P M.Seven rule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2010:49.

[36]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Placemaking and the future of cities[EB/OL].(2012-11-13)[2017-01-20].https://www.pps.org/.

 
黄晶,帕特里克·康登
《国际城市规划》 2018年第02期
《国际城市规划》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