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怀旧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振兴研究1

更新时间:2009-03-28

1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现状

1.1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精粹和中华民族根基的传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产生、发展与存续的重要土壤[1]。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实践孕育出了乡风民俗、村规民约、社会关系、工艺技巧、体育活动、戏曲舞蹈等类型丰富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它们深深扎根于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与村民的日常劳作、婚丧嫁娶、祭祖节庆等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从而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与灵魂,是传统村落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的重要根基。

除了服务模式转变,预约集中管理还实现了临床、医技、患者信息互通,检查预约中心负责检查资源统筹管理。另一方面,预约中心在统筹管理基础上,主动优化患者等候的队列管理,提升医院分时检查能力和效率。

1.2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构成

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人、环境与活动三大要素。就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而言,“人”是指继承了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原住村民,他们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传承表演的主体,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振兴的核心。“环境”是指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指传统村落中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总和,人文环境则是村落中人们出于生产生活需要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活动”指传统村落中经过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文化活动,包括民俗、节庆、技艺、戏曲、传说等多种形式,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灵魂与重要表现形式。

管理系统评价因子就是对当前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通常对相关人员采取调查和填表的方式,每部分调查内容都有对应的评价分数,在完成所有对应的评价后,会得到管理系统的评估总分,最后将实际的评估总分转化成FMS,计算如式(4)所示:

1.3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及游客需求的不断丰富化与多元化,许多传统村落加大了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力度,不断探索与创新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利用模式,并形成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特色旅游品牌,如安徽宏村的《阿菊》实景演出、陕西袁家村的饮食文化、湖南江永普美村的女书文化等。但就整体而言,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

1.3.1 重视程度不够,开发利用度低 在“门票经济”驱动下许多传统村落开发者非常重视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而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价值挖掘及其保护传承工作未给与足够重视。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所需要的大量经费与长期投入亦让追求“短期效应”的开发商望而却步,不愿投资于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

氛围环境是非物质文化的显性构成要素与赖以生发的土壤。对传统村落进行自然与人文方面的综合治理一方面能极大地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另一方面,能从整体上营造古朴的文化环境与浓厚的乡愁意境,激发游客与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从而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重要动力。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从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以非物质文化为桥梁、以旅游项目为载体的游客与村民间的互动交流能积极促进城乡居民间的相互了解与彼此尊重,从而实现人文层面的城乡融合发展。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本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行为,它是发展乡村旅游与提高农民积极性的重要途径[3]。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接待与服务中不仅能极大满足游客对于淳朴民风的怀旧需求,同时,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从而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振兴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与人力支持。

2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树立农民的文化自信

政府对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社会对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关注、游客对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产品的喜爱,以及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给传统村落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都将极大地树立农民的文化自信与地方自豪感[2],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意识。

2.2 有利于助推旅游的产业兴旺

1)重大海事大大减少。据美国OCEAN ROUTES 气象导航公司统计,该公司自1955年至1980年的25年中,共为6万艘次横渡大洋的船舶进行气象导航,仅有2艘船舶损失在其推荐的气象航线上,年平均船舶损失率为0.02%。大大减少了由于天气和海洋因素引发的重大海事。

2.3 有利于加快城乡的融合发展

1.3.3 村民参与不够,文化真实性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传统村落出现了“空心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不足的严峻局面。另一方面,开发商主导下的旅游商业开发让当地村民缺少足够的参与机会,这不仅让旅游产品的“文化真实性”荡然无存,更使得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丧失了群众基础。

3 基于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村落旅游者怀旧需求

3.1 淳朴民风的怀旧

村民是非物质文化三大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传统村落游客怀旧需求的重要诉求对象。村民热情质朴且待人真诚,游客希望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与交往来感受淳朴的民风、体验人际关系的简单纯粹,从而让他们暂时忘却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的复杂与邻里关系的疏远。

第一,把好选苗关。种龟试蛋产出的苗和病龟产蛋孵化出的龟苗都会出现体质较弱的特点,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年轻种龟苗抗病能力低,老种龟苗为上选;最傻瓜的方法:买大不买小,还要搞清楚是自然孵化出的还是加温孵化出的,前者抗病能力强。

3.2 原真氛围的怀旧

环境要素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包括自然山水与有形建筑,能为游客营造一种原真的怀旧氛围。现代人们居住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森林中,对传统村落的生活环境有着怀旧或探究的心理,他们希望通过深度体验传统村落中的山水风景与古朴建筑来真切感受其原真氛围。

3.3 原态民俗的怀旧

4.1.2 村民居住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前提是“人”即居住在村落中的村民居,而怀旧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托也是原住村民,因为对于城市游客而言,村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怀旧的文化与一道乡愁的风景。因此,政府应投入资金对古村落进行修缮,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同时,旅游开发部门应为村民提供旅游相关的就业与发展机会,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地居住在村落之中。

4 怀旧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策略

4.1 社区参与——留住原住村民

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7],这一医学模式被誉为“现代医学模式”,是对科学医学的补充与完善。也就是说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还包括人的心理问题、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及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8]。

在中国人的心中,语文是最神圣的学科,因为这门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是人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而汉语拼音有帮助识字、帮助说好普通话、帮助阅读、帮助查字典等功能。因此,拼音教学是学好语文、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拼音教学离不开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4.1.1 传承人保护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更是传统村落活态开发与留住乡愁的重要依靠力量。对于传承人的保护,一方面,政府层面应通过法规或文件形式确认传承人的正式地位并给与其相应津贴;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景区应通过高薪聘任和社区增权[4]的方式不仅从经济收入上保证传承人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让传承人拥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从而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传授与保护工作之中。

非物质文化是“乡愁”赖以生发与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以非物质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与品质。非物质文化的趣味性、互动性与参与性将提升游客满意度、延长旅游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助推乡村旅游的产业兴旺。

民俗活动是非物质文化的灵魂,也是传统村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游客希望通过欣赏与参与传统村落的特色民俗活动来深切感受村落居民的原态生活与原汁文化,希望通过从那些似曾相识的历史与个人记忆画面中获得内心思乡情感的满足。

4.1.3 村民就业 就业是传统村落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方式。政府部门或旅游开发商除了为村民提供景区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就业岗位外(如检票、保洁、保安等),更重要的是让村民成为非物质文化活动的主要从业者,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接待与服务过程之中。这样既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同原住居民交流与感受淳朴民风的怀旧需求。

3.1 峨眉武术地域文化渗透 “峨眉武术文化是近代巴蜀武术的文化名片,是古代巴蜀武术文化的现代称谓。理解为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胎记,是人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集中表达,它通过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态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交融。”[9]

4.2 社区治理——留存古朴环境

1.3.2 开发形式单一,产品吸引力差 博物馆展览是目前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最普遍的开发形式,该模式不仅类型单一,而且静态式开发方无法形象而生动地展现非物质文化之美。尽管某些传统村落开发了节事活动、舞台表演、旅游商品等特色旅游产品或项目,但缺乏参与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无法对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4.2.1 自然环境的整饬 苍翠群山与蜿蜒水系是“看得见水、忘得见水”乡愁意境的重要构成。政府与景区应对村落周边山体与内部水系进行科学规划与系统建设,通过植树造林、疏通河道、营造景观小品等方式美化村落的自然环境,根据最大游客量设计合理的景观廊道与游览路径,并加强山水景点旁的护坡、护栏、垃圾桶等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并通过村规民约与游客守则严格限制村民与游客乱抛乱扔垃圾行为,从而确保村落山水环境不受污染。

4.2.2 人文环境的完善 人文环境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5]。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传统村落中的祠堂、戏台、作坊等非物质文化活动地进行修缮,为村落非物质文化活动的表演与再现提供平台。同时,在这些场所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介绍与宣传,并且在富含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的人文建筑旁,通过景点解说牌及二维扫码音视频讲解的方式向游客生动地讲述故事。

4.2.3 居住环境的改善 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改善不仅是留住村民的重要前提,更是游客深度怀旧体验的重要方式。首先是住宅内环境的改善,应鼓励与指导村民在保证建筑安全与保持整体氛围的前提下对其居住的古宅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加其美观性与舒适性。其次是住宅外环境的改善,加强古村落的道路、网络通讯、地下水网等基础设施与公共卫生间、停车场、监控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居住环境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4.3 社区传承——留下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是传统村落怀旧旅游产品的重要形式,更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得以保护的重要体现。民俗活动的传承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与保护,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与保障,更离不开传承人、村民与游客等重要相关主体的积极响应与参与。

4.3.1 传承人传习 针对不同群体,传承人应采取不同的传承方式。首先,针对大众游客,可通过现场表演、视频展示、图文资料等形式向游客形象生动地展示非物质文化之美。其次,针对村民与市民,可定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传授非物质文化知识,提升村民与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最后,针对文化型与研学型旅游者,可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产品,通过私人订制与专业辅导满足旅游者的深度体验与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

4.3.2 村民继承 应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提升村民文化保护意识与继承意愿。同时,制定相应的村民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鼓励政策与措施,从经济上调动村民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民就业继承。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鼓励村民参与民俗表演、展示传统技艺、提供特色餐饮服务,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原汁原味与文化继承的形式多样化。

4.2.3 游客传播 游客是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验者与传播者,应精心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项目,注重活动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极大地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激发游客口碑传播的主动性。其次,制作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活动的手册、视频、日历、漫画等文化宣传品,向游客免费发放,提高游客口碑传播的积极性。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让游客扫描二维码就可轻松获取新媒体宣传信息,并通过VR、现场成像等技术提升游客口碑传播的便利性。

参考文献:

[1]辛亚,王晓军,霍耀中,等.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9):138-142.

[2]李江敏,李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 [J].旅游学刊,2018,33(9):11-12.

[3]蒯兴望.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6,(3):75-76.

[4]王纯阳,黄福才.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J].人文地理,2013,28(1):141-149.

[5]梁步青,肖大威.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保护研究[J].南方建筑,2016,(3):90-94.

 
黄翅勤,彭惠军,曾文静
《广西农学报》 2018年第06期
《广西农学报》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