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广西甘蔗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控措施

更新时间:2009-03-28

蔗糖产业是广西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广西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甘蔗制糖基地,广西甘蔗制糖食糖产量占全国比重均保持在62%以上[1]。由于长期复种同一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甘蔗种植地由湿润地区向干旱地区转移、蔗区甘蔗黑穗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等因素[2-3],甘蔗黑穗病在广西蔗区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宿根蔗,宿根年限越长发病越重。甘蔗黑穗病严重为害甘蔗生长,对甘蔗的产量和含糖量影响大[4],甘蔗黑穗病一般引起甘蔗产量损失10%~30%,发病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甚至高达50%~70%[5-6]。本文从甘蔗黑穗病的病原体生物学特性、传播条件、综合防控措施几个方面论述,以期为降低甘蔗黑穗病的为害提供参考依据。

1.1 对象 选取2013年3—6月收治于我院经鼻腔插管的口腔科患者90例,年龄18~65岁,男52例,女38例,按照头带固定鼻插管方法和传统固定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正颌手术30例,颈清手术32例,上颌骨扩大切除术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和置管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甘蔗黑穗病病原体生物学特性

甘蔗黑穗病是由鞭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该菌是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科的真菌,因菌体堆特征、厚垣孢子壁超微结构和rDNA同源性都与孢堆黑粉菌属有较高的相似性,因而将其归为孢堆黑粉菌属[7]。甘蔗鞭黑粉菌的生活史分为单倍体腐生阶段(厚垣孢子)和双核菌丝体阶段[8]。甘蔗鞭黑粉菌厚垣孢子近圆形,直径大小5~6μm,棕色或黑色单孢具乳突,当厚垣孢子侵入蔗芽的鳞片间隙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萌发形成2个“+”交配型、2个“-”交配型的椭圆形透明担孢子,“+”交配型与“-”交配型孢子结合形成具有侵染植物组织能力的双核菌丝体[9]。甘蔗黑穗病菌是半专性寄生菌,在Richards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不能在培养基上长期存活,菌丝在15~35℃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8℃,该菌厚垣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10 min)。光照的变化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黑暗环境最适宜菌丝生长[10]

2 传播条件

甘蔗鞭黑粉菌的厚垣孢子侵染幼嫩蔗种或其他营养部分而使甘蔗产生病变[11],厚垣孢子通过带菌蔗种的调运、气流、雨水、灌溉水、昆虫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扩散,在干燥条件下,厚垣孢子可存活2~3年,萌发力不衰退,但在潮湿条件下,半个月失去萌发能力,当相对湿度低于80%时,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萌发[12]。因此,冬春季节干旱有利于厚垣孢子的存活,夏秋多雨有利于厚垣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广西的南宁、百色、崇左地区的新台糖22号宿根甘蔗发病情况比柳州、河池、北海地区相对严重,其中南宁地区的发病情况较为严重,达24.89%[2]

3 综合防控措施

3.1 抗病育种

抗病育种是一项防治甘蔗黑穗病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最有效的甘蔗育种方法是将父母本双亲通过有性杂交获得基因重组的子一代,利用自然侵染法,淘汰感病株,在育种的高代,采用人工接种法进一步淘汰感病材料,选出具有杂种优势的甘蔗品种[13]。例如使用具有早熟、高糖、高产特性的“新台糖1号”(ROC1)为母本,采用直立且粗生耐旱、宿根性强、抗病性能特强、含野生种质的“崖城71-37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连续选育得到具有高抗混合黑穗病小种特性的“桂糖23号”[14]。由于有性杂交法受甘蔗开花条件以及双亲遗传基础的限制,研究人员尝试使用辐射育种法,利用辐射技术诱发基因突变重组,该方法有利于扩大变异范围,拓宽种质基础[15],已选育出云辐82-682、桂辐80-29等优良品种[16],此外还有化学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可供使用。

3.2 使用无病蔗种

如使用未确定是否感染鞭黑粉菌的种苗,可将种苗置于52℃热水中15 min,杀灭鞭黑粉菌活性,粤蔗93-159、粤蔗00-236适合应用温烫处理防治甘蔗黑穗病[17]。新台糖22号因甘蔗芽体较大且不饱满,温烫处理对种芽的伤害极大,不适合使用此法。

广西的甘蔗鞭黑粉菌有多个生理小种分化现象,目前根据感染受体的不同已鉴定出小种1和小种2[12]。甘蔗鞭黑粉菌随着甘蔗种植年数增加而增加,使得甘蔗产量和糖分逐年下降,甘蔗种苗脱毒培育技术是解决黑粉病、宿根矮化病、嵌纹病等多种病害的有效途径[16]。经脱毒的甘蔗健康种苗,具有萌芽整齐、发株多、生长快等特点,将新台糖22号脱毒后育苗与未脱毒的常规新台糖22号种苗进行种植试验,发现脱毒甘蔗健康种苗每亩增产26.76%,增糖率32%,脱毒处理种苗糖分增加0.6%[13]

2.2 操纵手柄(杆)转动灵敏,转向离合器转向自如,发动机油门操纵机构应轻便,并能准确控制发动机转速。(2)各间隙调整正确。如秧针与导轨插口侧面的标准间隙为1.3~1.7 mm,秧针和苗箱侧面的标准间隙为1.5~2.5 mm。

3.3 农业防治

长期种植同品种的甘蔗,容易导致甘蔗鞭黑粉病的潜伏及大规模爆发。甘蔗鞭黑粉菌以厚垣孢子形态在甘蔗芽、宿根和土壤中越冬,成为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可以通过轮作花生、黄豆、甘薯等植物,使甘蔗鞭黑粉菌的厚垣孢子失去寄主,最终失去活性。如发现蔗株表现早期患病症状,需及时拔除,带离甘蔗田集中烧毁,防止病株成为侵染源。同时,应加强栽培管理,在甘蔗各个生长期,要合理使用氮肥、磷肥和钾肥,提高蔗株抵抗病菌侵害的能力。

笔者查找到河南大学图书馆钢印章的一则趣闻:抗日期间,河南大学流落在嵩县潭头镇,因当时物资匮乏,资金流转不畅。为了解决学校的日常开支,就把河南大学图书馆钢印章盖在牛皮纸上,制作成一种小额钱票在潭头镇使用。交易完成后,再去学校后勤部兑换大钞。 图书馆钢印章具有制作精美、不好仿制等特点,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占重要位置。

3.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对环境无化学污染、使用成本低廉、防治植物病菌效果显著、微生物自然资源丰富的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防治方法之一[18]。枯草芽孢杆菌是优良的生防菌株,可以产生具有生防活性的脂肽类、肽类、磷脂类、多烯类、氨基酸类和核酸类等多种化合物,枯草芽孢杆菌HAS不仅在实验室内对黑穗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在盆栽防病试验中也具有高效防治甘蔗黑穗病的能力[19]

3.5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控甘蔗黑穗病的最普遍、有效的方法。在播种前,利用化学药剂浸泡或桨包甘蔗种茎,可以有效抑制甘蔗鞭黑粉菌的厚垣孢子萌发[20]。浸种或浆种使用的药剂和方法多种多样,效果也有差别。按种茎重量的0.2%称出20%三唑酮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浆种,分别拌入种茎重量的20%的糊状泥浆中,将种茎放入药浆中覆盖表面,浆好后即刻种植,防治效果分别为93.50%和86.47%。20%三唑酮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于浸种处理的防治效果稍弱,分别为81.79%和70.60%[21]

参考文献

[1]李俭星.广西甘蔗制糖业演化路径与机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2]李毅杰,段维兴,王泽平,等.2015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主要病虫害发生调查[J].中国植保导刊,2016,35(7):9-15.

[3]沈万宽,姜子德,邓海华,等.甘蔗黑穗病及其病原菌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0):2063-2068.

[4]Hoy J W.Incidence of sugar cane smut in in Louisiana and its effects on yield [J].Plant Disease.1986,70:59-60.

[5]Chona B L.Chairman`address,pathology se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ugar Cane Technologists.1956.11:739-742.

[6]Anon.Smut and cane yield[C].Annual Report of the South African Sugar Technologists Association.1979.71:1978-1979.

[7]Piepenbring M,Stoll M,Oberwinkler F.The generic position ofUstilago maydisUstilago scitaminea,and Ustilago esculenta(Ustilaginales)[J].Mycological Progress,2002,1(1):71-80.

[8]Que Y,Xu L,Wu Q,et al.Genome sequencing of Sporisorium scitamineum provides insightsinto thepathogenicmechanisms ofsugarcanesmut[J].BMCGenomics,2014,15:996.

[9]吴伟怀,李锐,贺春萍,等.海南岛甘蔗病害种类初步调查[J].热带作物学报,2007,28(4):112-116.

[10]吴伟怀,郑肖兰,陈文坚,等.甘蔗黑粉病菌基础生物学特性[J].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8):1388-1392.

[11]张志强.黑粉病[J].生物学通报,1965(3):26-28.

[12]熊国如,张树珍.甘蔗黑穗病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2,2(04):8-10.

[13]李远潭,王贵华,陈道德,等.四川甘蔗品种选育[J]. 中国糖料,2015,37(5):63-67.

[14]黄吉森,韦明珠.甘蔗优良品种桂糖23号的选育与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03-10605.

[15]李松,游建华,余坤兴,等.甘蔗新品种桂辐98-296的选育[J]. 核农学报,2010,24(6):1177-1181.

[16]李松,游建华,刘丽敏,等.中国甘蔗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概述[J]. 广西蔗糖,2006(4):20-24.

[17]李恒锐.脱毒与非脱毒种苗田间比较试验[J].中国糖料,2014(1):42-43.

[18]高旭.芽孢杆菌CC09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作用的研究[D].咸阳:西北农村科技大学,2013.

[19]熊国如,赵更峰,伍苏然,等.甘蔗黑穗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6):1149-1154.

[20]朱桂宁,林珊宇,贤小勇,等.5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控试验[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8):1393-1397.

[21]张鸿理,韦申友,兰锦廷,等.三哇酮防治甘蔗黑穗病效果好[J].广西植保,1993(1):38.

 
宁蕾,庞新华,王妍,危丹妮,梁春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8年第02期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