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西双版纳曼飞龙村回流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及其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问题的提出

对于农民工或流动人口回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被动结果。例如,唐郑宁、骆华松认为,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实体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部分外出农民工提前返乡。[1]李小依据推拉理论提出金融危机以来城市推力与家乡拉力共同作用产生了农民工返乡潮,[2]李翔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产业梯度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造成农民工失业返乡。[3]也有学者认为从外出到折返是认同缺失,文化不适应的结果。乔瑞庆说,农民工不愿意进城,最主要是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对自己职业未来的暗淡预期,二是由于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不强。[4]徐之顺说无论是留守农民,还是都市乡民,都不再能准确自我定位,普遍出现了集体性身份焦虑。[5]

已有研究主要从总体上对回流内地的人口进行探讨,未对回流的边疆少数民族农民工进行分析,有鉴于此本文欲从边疆人口流动切入,探讨国家边疆治理思路变化下,外出的少数民族为何回流,回流后的农民工在哪些行业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以及这些行为对村寨产生了何种影响。

①治愈:咳嗽症状消失,伴随症状及体征均消失,痰量显著减少。②好转:咳嗽症状减轻,痰量有所减少。③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曼飞龙村回流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状况

()曼飞龙村回流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概况

笔者所调查的曼飞龙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龙镇曼龙扣村委会,属于坝区,位于勐龙镇北边。曼飞龙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镇政府2公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曼飞龙白塔,以及嘎龙村布兰塔、卧佛和佛祖足掌印塔亭,是爱民固边示范村和军民共建平安边防示范村。勐龙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南板县毗邻,现在勐龙至“240”口岸及至缅甸南板县、梭累渡口、掸邦三江村口岸滤清公里已贯通。

2002年,在傣族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的潮流下,笔者对该村进行了调查,之后的十几年间笔者也常到访该村,发现1992到2015年间,曼飞龙村人口数和耕地面积未发生大的变化,但经济收入、收入结构和人口流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变化数值如下:

2016~2017年,曼飞龙镇政府继续组织人员进行曼飞龙村云南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项目申报,目的为加快曼飞龙村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把曼飞龙培育和建设成为“民族文化旅游村”“民俗风情旅游村” 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经过项目资金投入,曼飞龙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环境得到美化,道路得到修筑。随着硬件设施的改善,产业的扶持和能人的培养也进一步跟进。曼飞龙村傣族手工原始制陶颇有些历史,2006年曼飞龙慢轮制陶技艺成为云南省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村民玉喃恩被评定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的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对传承人进行奖励和政策支持,出资为其建盖传习所,举办各类博览会、艺术节,邀请其进行展演技艺并加大宣传,鼓励传承人带徒弟、举办培训班,同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还将其与市场、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探索变纯粹输血式的保护为保护与产业开发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强调把旅游产业作为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载体,把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业的灵魂、内在动力,实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6]除傣陶制作坊外,政府还出资扶持了傣家乐、民宿、织锦、银器制作示范户,希望示范户围绕旅游产业,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推广经验,引导广大农民在家创业增收。 政府的扶持,创建了村寨良好的环境,保护了民族传统文化,也撬动了社会资源和资本投入。云南中旺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于曼龙白塔历史资源进行综合性佛塔文化精品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公司每年向村寨交纳10万元租金,优先向村寨招募保安、舞蹈演员和内导员工。

1992年曼飞龙村第一产业收入85.5万元、无第二产业收入、第三产业收入1.5万元、外出劳务所得2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1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4.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5万元、外出劳务所得14万元;2015年第一产业收入279万元、第二产业收入6万元、第三产业收入40万元、外出劳务所得85万元。*以上资料来源于大勐龙镇镇政府统计整理。

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另一个是异地转移,就近就地转移指“离土不离乡”,本文将转移范围限定在县域范围内。1992年曼飞龙劳动力转移总人数14人,其中男性外出5人、女性外出9人,就近就地转移4人,异地转移10人;2002年劳动力转移总人数88人,其中男性外出42人、女性外出46人,就地就近转移39人,异地转移49人*本文出现的1992年人口外出资料来源于曼飞龙村民回忆;2002年人口外出资料来源于曼飞龙实地调查。;2015年转移总人数137人,其中男性外出75人、女性外出32人,就近就地转移89人,异地转移48人。*本文出现的2015年资料来源于实地调查。数据的采纳由多个访谈对象提供,但由于此时段人口在不同区域和行业中流动频繁,且村内人员组成复杂,不同访谈对象提供的数据有出入。本文中出现的数据一般是两个以上访谈者提供的较为一致的数据。

2002年曼飞龙劳务外出人口中就近就地转移人口为39人(政府办公,4人;餐饮服务,8人;邮电局,1人;建筑,16人;公车运输,2人;手工艺制作,3人;旅游接待,2人;服装加工,3人),余下49人为异地转移(转移地点有澳洲、广东、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较1992年,2002年长期转移人口的特点为:一是转移地点分布更广,1992年流向地只有北京,2002年转移地则涉及到了澳洲、广东、北京、上海、武汉和厦门;二是职业类型略有增加,但改观不大,1992年转移人口以跳舞为主要职业,2002年虽然类型虽有增加,但就业职业还是以跳舞为主;三是以女性外出为主的情况未有太大改观,1992年女性外出打工者9人占了异地转移人数的90%,2002年女性外出者46人,也占了异地转移人数的90%以上;四是劳动力资源仍靠自组、自发转移,曼飞龙过去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人们社会活动范围比较狭窄。1992到2002年10年间封闭状态确有所改变,但是对于曼飞龙村民,他们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特别是跨地区转移的途径仍是凭着一腔勇气直接上门询问或依靠血缘、亲缘等传统社会关系。据调查,曼飞龙外出人口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去用人单位寻找和亲戚朋友介绍,只有1人是因拥有特殊技能由用人单位委托乡政府安排外出。20世纪80年代,西双版纳旅游业起步发展,曼飞龙傣族村与外界接触机会突然增多,傣族村民对商业繁华、精彩纷呈的外部世界充满神往,而外界也对神秘的边疆少数民族及其生活充满好奇。这段时期“内地”纷纷产生了诸如“民族村”“锦绣中华”等一批微缩景观,这些景区通过招聘少数民族到此跳舞达到将他们的生活搬迁和复制于舞台之上并获取旅游收益的目的,这恰好为对外界充满向往的边疆少数民族提供了外出的机会,1992年,异地转移10人中有9人就业的工作是跳舞,2002年则是49人中有47人,这些异地转移多是年轻少女,其中一部分人还通过外嫁而达到了长久移居外地的目的。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校与其他城市学校在师资与生源、经济条件与社区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和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

()曼飞龙村农民工回流原因

1.政策支持项目安排和资金注入打造了安居乐业环境吸引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流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的投入,勐龙镇政府和曼飞龙村民小组也积极申报各项项目,一系列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不断注入。2013年曼飞龙村被云南省财政厅确定为“2013年度云南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项目”实施点,由西双版纳州财政局和景洪市财政局共同建设,共投入资金151.07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120万元,村民筹资3.11万元,村民捐资4.68万元,投工投劳3 228个,以劳折资19.37万元、以物折资3.91万元;2014年度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项目,由景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建设,共投入资金135万元;2015年度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传统村落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由景洪市财政局、景洪市住建局共同建设,共投入资金162.2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50万元,村民筹资3.24万元,村民投工投劳1 500元,村民以工折资9万元,另一个是“3121工程示范市建设项目”,由景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建设,共投入资金91万元。

2013年项目资金主要进行村寨环境美化,完成道路硬化,修筑排水沟、花池、挡墙500米、亮化工程;2014年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村寨风貌改造和传统文化产业扶持,其中投资10万元建设慢轮制陶传习所,共500平方米,资助慢轮制陶示范户每家每户2万元,共5户;资助傣族织锦示范户每家每户2万元,共5户,资助傣族银器制作示范户每家每户2万元,共5户,资助傣家乐民族特色餐饮示范户每家每户2万元,共5户,资助傣家民宿示范户每家每户2万元,共5户,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建设村史馆,建设白塔停车场;2015年传统村落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用于美化乡村,特别是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进行了村内道路硬化及改造:具体为砖砌修复特色道路2 600平方米和新建起步登山道路硬化1 050平方米,电网改造:具体为居民生活电线路改造、电网线路和通信网络线路梳理及改造,古树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具体为村寨心、古树、古井保护,消防安全设施建设:具体为安装消防栓、灭火器、消防管网。2015年“3121工程项目”主要进行道路修建,特别是对曼飞龙佛塔配套设施的建设,进行村内道路绿化1 028米,村内道路硬化3 333.3平方米,人行登山道路建设625平方米。*以上材料来源于曼飞龙村小组统计材料。

边疆少数民族在对外大门刚打开之时,欢快地跑出去长见识,又在开了眼界和领受外部人间冷暖之后回到习惯的窝里悠闲和平静地生活,这样的去与回是很多边疆少数民族在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之后西部开发以及现在区域协调发展大背景下的人口转移常有线路,也是边疆少数民族建立在亲身经历和社区他人经验基础上的主动选择。

1992年曼飞龙村有134户、689人、人均耕地1.03亩;2002年有144户、739人、人均耕地0.91亩;2015年有156户、777人、人均耕地面积1.83亩。*以上资料来源于大勐龙镇镇政府统计整理。

根据调查发现,社会道德与自我观、个人观与群体观之间存在明显的既定关系。当社会道德程度越高时,自我观对于价值观与道德判断能力之间的认知能力也将会越强。且当群体观占据主导作用时,个体观具备的认知能力将会受到群体观整体形势的影响而出现对应改变。由此可以发现,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力之间存在某种特定关系,即自我观与群体观发展程度较高时,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力基本上可以趋于稳定状态。相对而言,个体自我价值感在此阶段的存在感将会严重下降。在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协调好自我观与群体观之间的关联性与平衡性,尽量不要出现某种倾向性过强的情况。

短短3年间,政府在一个自然村寨中共投资近400万元的资金,输血式的政府资金注入和产业培育,逐渐扶持起村寨自我造血的功能,村民主动参与村寨建设和自我脱贫之路。曼飞龙村过去有两户贫困户,现在全村无一户贫困户,村民有多种就业渠道和生计方式,村寨环境美丽,村民生活富足。

2.边疆经济作物价格上涨边境旅游业发展和边疆小城镇配套设施完善打造区域创业小环境为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机会和安居环境

2014年西双版纳橡胶面积441万亩,占云南全省的63%。* 韩云,高超.西双版纳:多样经济作物催生巨大农资市场 [EB/OL]. 2015-10-29/ 2016-6-12,http://www.ncw365.com/html/201.2001年橡胶价格上涨和2013年香蕉价格攀升,使适宜种植这两种经济作物的曼飞龙发生了改变。过去闲置的山地被大面积开垦,劳动力需求被催长,劳动力价格随之上涨。调查中村民说,曼飞龙橡胶收入丰厚,经济生活宽松,一些胶地多的还需要从外地聘请割胶工。2012年橡胶市价为20元/公斤,一般给割胶工20%至30%的提成,如果一家有1 000棵已开割的胶树,就需支付工人大约200元/天。一年大约150天可割胶,一年割胶工收入有30 000元。如此,故乡的高收入吸引了曼飞龙年轻人的回流。他们回到家中后要么自己割胶,要么充当管理的角色收胶和卖胶,还有一部分人闲散在家中成为收取地租的食利者。

曼飞龙丰富的旅游资源遇上2008年景洪至大勐龙二级公路的贯通,也使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村中的曼飞龙白塔成为重要景点。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的服务业,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也为曼飞龙村民的生计模式转变提供了多样的选择。2013年成立的西双版纳曼飞龙白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旅游景区开发及旅游商品经营销售,一些村民在自己家中开起了餐馆,还有人成为白塔景点中的专职工作人员。此外,可成为旅游纪念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了村民新的工作选择,村寨中一些人和家庭不再从事农业而转为在家开设手工作坊,如玉喃恩在自家院子制作和售卖傣陶,玉朋和家人加大了傣锦制作和售卖,岩温罕家3代人持续从事银器制作,这些非物质文化手工艺品在旅游开发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带动了更多村民学习传统手工艺技术。村民选择留在家乡,开农家乐、卖旅游产品,既赚了钱又可以按照已有的生活习惯继续生活。

曼飞龙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该村距勐龙镇2公里,勐龙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南板县毗邻,是国家正在打造的“景洪—勐龙—‘金三角’—打洛—勐海—景洪国际旅游西环线”的必经之路。随着跨国农业合作的加大,当地人也积极利用缅甸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到缅甸承包土地进行种植生产,并努力开拓中国国内市场,将农产品返销国内市场,催生了诸如橡胶、香蕉代办,香蕉装工以及货物运输等职业,促进了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同时,随着周围城镇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使曼飞龙村民在不离家的情况下从附近的城镇中找到了他们向往的城镇生活文化、社会公共福利和就业机会。

2002年前,曼飞龙人口劳动力转移多通过远走他乡异地转移,劳动力出走的地方距离较远,有的甚至到了国外,外出人口多为年轻人,目的大多是寻找发展机会。但之后的十年,人口外出和回归更为频繁,异地转移特别是移居异地的人口相对减少,更多的是就近就地转移。以2015年为例,就近就地转移人口为89人,且之中67人居住在本村,而异地转移虽为48人,但相较于1992年异地转移占转移总人数的71%、2002年的56%,2015年只占35%。过去异地转移人口回归率较高,除少部分的女青年通过婚姻留在了外地,大多数的青年则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这部分回归的青年或在村中开起了餐馆,或在附件镇上从事运输、小商品买卖等行业。现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人口多为有家庭人口,工作目的多出于生计需要,半脱产于农业生产,转移地为本村寨、勐龙镇和“240”国境线周边区域。

3.农民工的外地遭遇促发了回乡念头家乡发展坚定了回乡的决心

[3]我从现在开始努力生活当您们的好女儿吧,我还{CJX}年纪[B级]小{CC少},经验也很少{CC泛}。

问卷中的所有问题都围绕“在英留学生网上购物行为”主题进行设计。笔者收集了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诺森比亚大学、杜伦大学等300名留学生的相 关 数 据。The Survey Monkey(http://www.surveymonkey.com)和Excel软件将用于收集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下面将介绍、分析和比较调查的重要结果。

对Y而言,其他的指标如总产值、总收入等往往包含建筑业上游或其他部门的产出,均未能完全反映建筑业的产出能力。因此,最终总增加值被选定为测量指标。

曼飞龙村民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放搞活背景下,离开封闭落后的家乡,走向沿海和内地大城市,但外出生活并不如意,一方面是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大城市物价高、房价高、交通费贵,一般外出从事餐饮和旅游表演工作者的工资收入每月只有三四千元,当扣除了这些费用后所剩无几。除了高物价,高房价也使外出人口无法通过购买商品房达到定居的目的,有的外嫁新娘甚至还将夫婿领回了曼飞龙。如前些年玉某在景洪打工时认识了景洪人张某并嫁给了他,婚后张某和玉某一直没有找到有稳定收入的工作,生活开销大,日子拮据,后来橡胶价格上涨后,玉某与丈夫一起回到了曼飞龙,从家中分了地盖了房,还买了橡胶树自己割胶,收入比起过去增加许多。

另一方面,村民在大城市遭遇了文化冲击和生活不适应。朝九晚五、服从规章制度、高强度的工作使习惯农业劳作、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少数民族难以适应,同时漂泊感和从事服务业受到的挫折更使他们产生了对城市务工生活的厌倦。曼飞龙返乡的打工者说:“外面太难了,我们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他们(城市人)觉得我们这也错,那也错。而且还要早上6点起床,中午连午睡都没有,晚上10点之后才下班,我们在景区里面工作的更是连假期都没有,太辛苦了,还是回家好啊。”*资料来源于2016年对曼飞龙村民的访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常日子被颠沛流离的生活所取代,让少数民族外出打工者不适应,当他们看到外面世界没有他们所认为的精彩之后便会选择回家。一些外嫁新娘在外面过得不如意更坚定了他们回家的决心,远走他乡不代表能过上好日子的想法开始弥散在村中。调查中有村民说,前几年我们这里嫁出去的姑娘有一些和老公家里的人处不拢都回来了。笔者问:“为什么无法相处呢?”村民回答:“生活习惯不一样吧,我们傣族家的姑娘从小大人就不管,后来嫁出去了,有很多和她们老公的妈妈(婆婆)经常发生矛盾,而且在我们傣族人家里,年轻人自己挣的钱自己花,但外面会要求年轻人把挣的钱交给老人管,我们傣族的年轻人当然不高兴了,也不会把钱交出去,对方家里人也就不喜欢了,矛盾越来越多,也就离婚了。还有我们这里人嫁出去,一般寨子的人都会高兴,也都喜欢去她们的新家玩,结果他们老公家的人都嫌我们人来得多,烦我们呢。”*资料来源于2016年对曼飞龙村民的访谈。如此,随着外嫁新娘家庭矛盾的不断发生和离婚案例的增加,她们的遭遇也在村中流传开来,年轻姑娘也就不再寄希望于婚姻改变她们的生活。

本井采用SF-1.32/22-170型撬装式空气压缩机及美国寿力增压机,先将油管下至井底循环抽洗,然后分别于1300 m和900 m进行压风机气举洗井。利用高压空气压缩机气举洗井、潜水电泵抽水洗井,共历时51 h,直到地热水水清砂净。

外界生活的不适应使村民萌生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而村寨提供舒适居住环境和就业发展平台则使他们坚定了返乡的决心。边疆少数民族村寨发展与变化对农民工返乡的吸引力,一方面表现在,信息和交通网络的高速发展使边疆村寨与外界紧密联系,村民不用外出就可获知天下事,熟悉的环境更为方便和宜居。外部世界打开之初,村民冲着新鲜资讯和新潮观念背上行囊走向大城市,现在少数民族对外面世界的新鲜劲已过,发现大城市中有着许多比起他们的家乡让他们不习惯的地方,大城市吸引力降低,外出不再等同于去过好日子。而且现在少数民族村寨电视通信网络已普及,了解外部世界也不用走出去打工这个方式才能达到,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技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化,既降低农业和农村信息的获取成本,也满足了村民对信息的需求,现在曼飞龙村人人有手机,村民时时刷新微信、淘宝和各种新闻网页,他们的生意和就业信息通过互联网就能沟通和获取。此外,村寨到勐龙镇、景洪市有二级公路,骑两分钟的摩托就可以到镇上看电影、蹦迪,也可以在村口乘坐直达多个县、市的公交车,过去偏远的村寨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互联网的发展,已与全国乃至世界紧密和频繁地联系在一起,村民生活消遣方式与内地逐渐趋同。另一方面,乡村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自建。在政府资金奖励和扶持下,村寨环境更为宜居,可以通过旅游吸引人,村民在村寨内建设了制陶、银器制作、织锦等傣族传统文化传习馆和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在向外界展示了傣族的传统技艺、传承和发展傣族文化的同时,也制作和售卖传统工艺品,农户利用信息网络,不用到城市租赁铺面,在家就可以售卖手工艺品。以前只有玉喃恩一家制作少许售卖给附近傣族村寨的傣陶,后在政府资金支持下有五家开始尝试生产,现在村寨中即便在没有了政府资金奖励的情况下,一两年内涌现出18家傣陶生产加工经营点。这些经营点多是两三家人共同出资建设,利用自家院落作为生产地点,多家家庭成员全员参与,协调配合进行生产和销售。一些生产点开始只是利用农闲时间开展生产,现在随着生意的日渐兴隆,全家齐上阵,其中一些村民不再进行农业生产改为专职进行傣陶制造。

曼飞龙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在政府资金支持下,村寨的自然人文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完善,这成功地吸引了旅游企业的入驻。在企业对村寨景区一步步打造下,大量游客进入村寨参观游玩,村寨的傣味餐厅生意红火,民宿也开展起来,傣陶、银器和傣锦生意被拉动,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在寨门旁摆起了售卖自家栽种的生态农产品,曼飞龙白塔和傣族文化生活体验旅游项目开始被外界熟知。依靠村寨旅游,村民待在家中即可就业。

曼飞龙村回流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的影响

十年前外出的一二十岁的青年返回家乡后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他们成为家庭的支柱、家乡建设的主力军、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推广、传承文化的承担者。近几年,村寨对宗教历史古迹进行了修复,如修复了曼飞龙塔群、寨心、古井等,返乡的村民延续传统,自觉参与到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曼飞龙白塔是当地和附近傣族村民的精神核心,每年傣历一月,曼飞龙及附近村寨都会赕曼飞龙白塔,缅甸和泰国的高僧和信徒也会前往供养和修建佛像。赕塔时,这些返乡的青壮年会载歌载舞庆祝活动,会上传视频到朋友圈中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文化,还会拿出大部分收入供奉佛塔和进行佛塔建设。村寨中寨神、家神信仰继续传承发展,村中重修了寨心,每年傣历三月由波占带领进行祭拜,返乡村民遵照传统,在结婚、建新房、新生儿出生时都会请“波占”算日子,生病和外出时也会请“波占”栓线和到寨门外送鬼。曼飞龙村每家每户也供奉有家神,返乡的男村民成为了家庭的主人,现在的他们承担起供奉家神的主要人员,家神的祭拜也主要由他们完成。一些返乡的村民在政府资助下主动成为慢轮制陶、织锦、银器制作等傣族传统技艺示范户,他们会主动到艺术节、文化展览会上展演傣族手工技艺,还会接待参观者、开办培训班,他们在售卖手工品获取经济回报的同时,也成为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和向外界推广传统文化的宣传者。

()改善人居环境

曼飞龙返乡村民在见了大城市干净整洁的社区、景点景区和家庭环境后,明白村寨环境的美好既能让生活变得舒适安逸,也能为村寨经济发展带来机会,因此在同样是打工归来的村小组长带领下,村民围绕建设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的主题,筹资、捐资和投工投劳进行村寨风貌全面改造,对道路管网、旅游景观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进行了以改房、改厕、改路、改水、改线、改圈与治污、治乱和环境美化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工程。每家村民还出资出力自觉修建各家门前道路。曼飞龙的竹楼都是单幢的杆栏式传统建筑,四周有空地,一些返乡村民结合自己在外地打工时所见,在院落中种植了花草,并用小饰品美化院落,美化了的院落有的还成为他们生钱的工具,如开餐厅、办民宿和展览手工艺品。竹楼、寺庙、塔、寨心、水井、大青树、竹蓬等标志物融为一体,成为独特的傣族村寨景观。*以上材料来源于“景洪市勐龙镇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申报材料”。

()增加就业机会与经济收入

曼飞龙村返乡村民积极投身农村创业,致富创业路子广,能人带动性强,村民在就业时间和产业上更为灵活多样,村民在不离地、不离家的情况下就能实现就业。曼飞龙村民目前就业主要集中在农业,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专门耕种的经济作物,如橡胶、香蕉、甘蔗和反季蔬菜瓜果,返乡农民工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自家农作物生产上,农闲时会在附近寻找零工,零工多是采摘蔬菜瓜果、装蕉、装西瓜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作,工作地点不远,可以当日回家休息。此外,村寨中兴起的诸如民宿、餐饮、手工艺品生产等农业生产活动也吸纳了大量就业,还有旅游企业按照与村小组签订的协议提供的保安、景区导游和舞蹈演员工作。曼飞龙村在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上能人很多,其中就有返乡归来承包土地进行反季蔬菜种植和开傣家乐的村组长。返乡后,他利用自家傣楼做起了傣家乐,还承包了荒地进行反季蔬菜种植,他过去打工认识的朋友和积攒的信息为他现在自主创业提供人脉和消息,例如外面的朋友会自己或推荐他人来他的餐厅就餐,他打工时认识的反季蔬菜销售商会为他的蔬菜生产、销售出主意和提供帮忙。他在增加了自家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其他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在他的傣家乐承办宴会时,在栽种豆子过程中进行挖路、搭支架、打药、采摘、运输等环节时都会雇佣同村人。他的能力获得了村民的肯定,三十几岁的他被村民推选为村小组长,同时他的成功还向村民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经验技术,村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各种创业点子被开发,现在曼飞龙村还兴起在寨门口售卖曼飞龙村独家制作的“臭米线”和自制红糖,生意火爆,不仅当地人喜欢,很多外地人也会专门驱车到曼飞龙购买这些特色食品。

返乡村民主动寻求创业之路,从事产业多样,收入也多元。曼飞龙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橡胶种植。现在胶价下跌,但胶树多的农户年收入还可有四五万元。除割胶收入外,村民也积极参与农副业生产,农副业为村民带来了更多收入,同时也可以缓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收入风险。村民在田地里摘蔬菜瓜果的80元/天,装香蕉和西瓜收入100元/天。农业外的多种副业生产工作中,傣陶制作收益高,每户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销售地点涉及西双版纳甚至是省外,傣家乐生意最好的是帅岩香家,估计年收入3万元以上,在镇上摆车(跑短距离运输),每天有500~800元,镇上做销售员每月有1 800元。此外,村寨收取的旅游企业租金和土地、门面等租赁收入,可分红给村民,一般一年一人可分几千元。

()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曼飞龙村农民工回流,村民的就近就地就业对村寨带来了巨大影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之一,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给予森林资源高度的重视,针对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的趋势,制定合理的资源管理方案,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全面管理,保护我国现有的宝贵资源。此外,在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当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互协调发展的策略,进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在返乡村民的带动和主动维护下,村寨环境进一步优化,傣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宣传,这吸引了实力丰厚的云南中旺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入驻,该企业正计划采用主题文化园模式,按照国家A级景区标准,复合式开发佛塔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突出宗教文化内核的佛塔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浓郁的傣乡传统文化吸引了旅游企业的入驻,村寨旅游业的发展又带给了村民实惠,增强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保护意识。例如,旅游企业会资助村民举办传统文化活动,还会出资派员工参加表演和维护秩序,并对其进行宣传。对于企业来说,活动吸引了游客的到来,增加了企业收入;对于村民来说,举办活动可以得到经济支持和就业创收,而且游客参与后制造出的更加热闹的节日氛围和越传越远的名声,在他们看来是对其文化的肯定,村民更热衷于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旅游产业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得到结合,实现了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

[1]唐郑宁,骆华松.从“农民工返乡”探讨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思路[J].北方经济,2009(7).

[2] 李小.从人口迁移理论看“农民工返乡潮”成因[J].法制与社会,2009(29).

[3] 李翔.农民工返乡潮背后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9(60).

新品种如陇椒3号、辣椒37-94、中华茄王、黑阳长茄等都得到广泛推广种植;新技术如膜下暗灌、配方施肥、高温闷棚、露地滴灌技术等都在诸多村社农户中推广运用,并得到农户的一致认可。

[4] 乔瑞庆.增强农民工进城意愿还有更多工作要做[J].人才资源开发,2016(17).

[5] 徐之顺.城乡文化:基于文化认同的和谐共生[J].江苏社会科学,2016(2).

[6]许悦.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蹚新路[N].云南日报,2009-06-10.

 
陶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