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农业技术转移对老挝瑶族乡村影响的行动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研究缘起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提出技术传播是一个社会个体或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传递技术创新知识和采用新技术的过程。[1](P54)本研究将生活在中老边境地区老方一侧的瑶族村民视为成熟农业技术的采用者,通过他们把在中国学习到的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回老挝农村社区,并通过自己实践,进而进行推广,惠及当地更大范围的农村群体。194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发表了《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首次把“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智慧、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法”定名为行动研究。[2](P34~46)行动研究是“一边行动一边研究”,是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关键是要对鉴别出来的问题或需求进行干预,通过行动改变现状。该项研究把老挝瑶族村民作为干预对象,通过组织他们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再结合老挝瑶族村民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改善他们的农业生产生活。樊军亮等在《行动研究导向下的农业技术扩散及其影响》一文中提到“行动研究导向下的农业技术扩散,通过适应性技术试验示范,有效联系了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协同工作过程改变了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认知与行为,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快速扩散和农民的有效采用”。[3](P56~60) 秦红增等在瑶族的研究中提到技术改造在瑶族生活中的生产和应用,使瑶族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尝到了农业技术的甜头。[4](P85~91)

跨境民族是存在于边境地区,具有相同的民族身份,在宗教、语言、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相同或高度相似的边境民族群体。云南作为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最多的省份,云南边境的跨境民族与老挝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们都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对跨境民族的不同方向进行了许多前瞻性的研究与实践。秦红增[5](P111~117)、莫力[6](P121~126)等从跨国同源民族的跨国婚姻展开研究;韦丹芳[7](P25~29)、邵媛媛[8](P77~82、92)等对跨境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等进行研究;周建新[9](P20~26)、黄兴球[10] (P85~88)等对跨境民族及族群的特征、分布情况等进行研究;何明[11](P2~7)在研究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跨境民族的和谐互动,发展良好的交流关系。现有的涉及跨境民族主题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在中国一侧进行田野调查,也有在老挝、越南或是缅甸一侧调研的,主要对二手资料进行整理,进行宏观情况的描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前后历时三年,将老挝瑶族乡村和村民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际的跨境农业技术学习活动作为行动干预,并实现了干预活动一年后返回老挝瑶族乡村进行回访评估。本研究完整地进行了一个行动研究的周期,研究地点在中国与老挝两侧,有老挝瑶族村民在研究周期内自主拍摄的照片作为对比研究资料。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本项目是国内首次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跨境少数民族的农业技术转移行为进行研究。

①综合考虑到未来几年北京降水形势起伏不定,旱中有涝、旱涝急转已成常态化的趋势,建议可以先期立项研究系列延长以及下垫面变化带来的影响,修订资料,开展评价分析。待综合考虑未来几年降水丰枯实际情况后,再着手开展《北京市水文手册》中关于暴雨和洪水的修订工作。

行动研究概况

随着中国的边境民族生产生活条件与老挝一侧的同源民族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这个群体,实现富边和睦边,就应该采取基于老挝边境地区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并实现其自主和可持续的发展。[12](P126~128)老挝北部的丰沙里省社会经济发展较其他省份相对滞后,生活在此的瑶族民众仍然有大部分处在极度贫困中。历史上依靠种植罂粟过活的瑶族乡村在老挝政府铲除罂粟种植后,改变种植习惯,进行了稻谷替代种植,但是单一的稻谷种植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却无法支撑瑶族家庭的发展需要。另外,由于当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对于原本就脆弱的山区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和老挝国内机构如老挝国家经济研究所(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NERI)都认为,与中国的边境贸易对改善老挝北部的贫困状况是有所帮助的,但对于现代老挝村民而言,以物易物、以物易钱的贸易方式已远不能满足他们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把技术学会,带回家”才是最符合老挝村民心意的做法。

为了能够实现老挝瑶族乡村生活现状的改善,必须让老挝瑶族村民真正成为成熟技术的拥有者、实践者,甚至是新技术的开创者。本项行动研究遵循了典型的行动研究循环,[13] (P87)即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把组织老挝瑶族村民到中国景洪的学习行程作为行动干预的内容,用行动改善已经甄别出的老挝瑶族乡村所存在的贫困问题。在过程中鼓励老挝村民对适合本村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进行评估,学习后,带着技术返回村子进行实践,研究者待一年后返回项目所在老挝瑶族村,对干预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观察,并发掘新一轮的需求。

老挝瑶族村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是此次行动研究关注的重点,项目组组织了老挝丰沙里省境内的4个瑶族村(Pangsane村、Tongkualinnoy村、Seohopan村和Tongkualinnhay村)的5位男性村民和3位女性村民,在老挝乌德县的县政府官员Ounpeng女士和老挝北部发展合作委员会(CCL,Comite de Cooperation avec le Laos)两位项目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从勐康口岸进入中国境内,对景洪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学习。

在景洪的学习历时5天,分别安排老挝瑶族村民参观学习景洪市勐养镇曼景法和勐龙镇曼养的蔬菜种植和保鲜技术、嘎洒镇南联山的橡胶种植和加工技术、普文的咖啡种植和加工技术、大渡岗的茶叶种植技术、基诺乡的茶叶加工技术、勐养镇的澳洲坚果种植和加工技术以及景洪市和普洱市的农产品市场。

项目组给参加学习的老挝瑶族村民配发了数码相机,并教会村民如何使用,特别强调了数码相机的两个功能:一是相机显示屏可以直接展示所拍图片,方便分享;二是相机配发了存储卡,可以尽可能详细地拍摄记录。对老挝瑶族村民有两个使用要求:一是记录在景洪学习过程中自己觉得重要的、有意思的场景,回到村子后,要给其他没有能到中国学习的村民看所拍摄的图片;二是回到老挝后,记录如何把在景洪所学习到的农业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这个设计主要是想通过老挝瑶族村民的自主拍摄活动,提高村民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导改变的能力,调动村民自我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村民,为实现技术的转移和运用奠定基础。

该运营模式的缺点是:行车组织本身难度加大,尤其是对列车的交汇、时分控制等方面的要求相对严格,对司机驾驶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要求相对要高。

中老边境瑶族乡村的技术需求与转移实践

()中老边境同源瑶族文化成为实现技术转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学者们认为瑶族最早起源于中国湖南,[14](P76~82)随着历史上几次较大的迁徙,如今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和云南及老挝、越南和泰国都有人数众多的瑶族乡村存在。[11](P2~7)老挝瑶族约有22 665人,[15](P82~86)大部分居住在老挝中北部以及中老、越老、泰老边境地区,与中国云南省毗邻的丰沙里省的山区就有大量瑶族居住。中国瑶族与老挝瑶族有着紧密的文化、经济联系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老挝的勉瑶和蓝靛瑶是瑶族当中唯独有传统文字的两个支系,他们用汉字来记录家谱、宗教仪式的经文和治病的药方,甚至用来书写信件。因此会读写汉字是这两个瑶族支系的一个文化传统,同时也说明他们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0] (P85~88) 跨境民族之间有着独特的渊源,长期以来构筑的文化纽带以及亲缘更能促进“业缘”的发展,可以较快转变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16](P98~99、118)调查发现生活在丰沙里省的老挝瑶族并不能用老挝语进行沟通,但是可以用瑶语沟通,笔者在2011年对老挝丰沙里省进行田野调研的时候发现乌德县的县长可以用与江城口音相似的云南话进行沟通。2013年笔者组织老挝瑶族村民到中国普洱和西双版纳学习农业技术过程中,村民无法和从同为老挝上寮省份乌多姆赛省来的老语翻译沟通。2014年笔者对行动研究中的目标村落进行回访时,发现可以用昆明话与老挝瑶族村民沟通,村民手写中文,并向笔者展示了中文书写的黄历,称村里的婚丧嫁娶都要翻看中文黄历才作决定。由于地处偏远,加之无法使用官方语言,老挝政府和国外支持的发展项目很难惠及他们。由此,选择跨境技术转移成为老挝贫困瑶族乡村的生计适应策略。

中国学习期间的相机记录:在景洪和普洱的学习过程中,T共拍摄了54张照片,内容有中国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大理石纪念碑、搭架种植的茄子、成规模种植的西红柿、加工橡胶片的机器设备、种植咖啡的梯状山地、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园、茶叶种植园里的关键技术指南图示、茶叶种植园里的喷灌头、茶叶种植园里准备连接使用的灌溉管、茶叶加工厂里的炒茶机、压茶机、包装好的普洱茶饼、农贸市场里的大蒜摊位、农贸市场里猪肉分部位摆放的摊点、农贸市场里用笼子装着卖的肉鸽、农贸市场里用纸制分隔盒装着的鸡蛋、普洱市中心的中国农业银行大楼。

笔者:嫁到老挝日子过得怎么样?

HOU Li-sheng, BAI Xue-dong, GE Feng, HE Qing, LI Huan-ying, RUAN Di-ke, CHENG Shi, LI Dong

PXM:嫁过来呢时候么差不多,和那边(中国娘家)都是一样呢么。这两年么,那边要好过多。

笔者:和这边(老挝夫家)比,那边(中国娘家)好在什么地方?

PXM:路比这边好走多了,那边么政府给钱修水修电嘛,房子也好。要个什么东西么,也好买。

笔者:你现在回那边主要做什么?

中南大学非计算机工科专业大多已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作为重要的公共课程列入培养方案。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以下问题:

PXM:娃娃在那边上学,生病也要可(云南话“去”的意思)那边看。

()中老边境的经济性往来催生老挝村民学习技术的愿望

云南的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同源民族在长期生活生产中,组织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密切,发展边境贸易是振兴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有效途径。[17](P61~68)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不断巩固,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边境族群跨国互动呈现出开放和谐与双赢互动的总体态势。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老方而言,学习中方技术的意愿与中方强有力的市场同向而行,中方农产品市场的购买力越强,老方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越高。

为了能够对老挝丰沙里省的瑶族农村社区有效进行实用农业技术转移,项目组基于3个条件在中国选择适合的农业技术和技术传播方案:一是农业技术适合老挝乌德自然资源条件;二是产出的农产品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三是传播方式适合老挝瑶族的民族文化。由此,项目组在中国的普洱和西双版纳对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经济作物工作站、农贸市场等进行走访,针对农业技术适应性、品种选择、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经济价值等进行了解,以期制定一个尽可能合理的技术转移计划。

笔者:你们家平常都种些什么?能不能卖点钱?

个案3:GSY,男,在景洪市经济作物管理站工作,他对各种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和经济价值如数家珍,去过老挝北部,对老挝北部的自然条件有所了解。他建议,除了让老挝瑶族村民学习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还应该让他们了解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他还认为,老挝在农产品开发有独特的优势,就是自然环境优良,符合国际市场对生态高端农产品的定位。

在这个世界,库里南完全没有竞争对手,非要生拉硬拽,或许同门的幻影算是一个。但和幻影不同的是,除了额外具备的道路适应性和越野能力,库里南应该是我所体验过的劳斯莱斯车型中气质上最具亲和力的一员,而这种亲和力恰恰来自于其创品牌百余年之新的SUV身份。

()多群体视角有利于全面了解中老边境民间技术转移

中老两国的合作互动涉及领域广,合作程度深。据统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2016年,中老进出口总额为23.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老挝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2016年底,中方对老直接投资5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老挝第一大外资来源国。中方向老方提供经济援助,帮助老方建设了昆曼公路跨湄公河大桥、老挝国家会议中心、人民革命党中央办公大楼等重要项目,中国已成为老挝第一大援助国。[18]中老两国合作除国家层面的大项目外,民间的互动、多层次的合作对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景洪学习接近尾声时,笔者组织了一次总结会,11名老挝参会人员,共组成3个小组。第一组由1名老挝北部丰沙里省乌德县政府官员和2名来自CCL的工作人员组成;第二组由5名男性村民组成;第三组由3名女性村民组成。

教师识知本身就是“前结构”所构成的教师个人“原视界”与他者视界不断融合,从而形成更高级别的“新视界”的过程。教师培训多种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视界”,传统客观知识论强调知识的权威性,限制了教师“多元理解”的可能性,专家“一言堂”讲座式培训堵塞了不同主体之间“视界融合”的对话渠道,缺乏理解和对话的培训消解了教师培训的主体性,教师培训中的“失语”也无助于“新视界”的形成和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培训应允许、倡导和鼓励教师对于文本进行多元理解和对话,把文本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同伴、教师与专家等之间的“视界”从差异走向联结的融合过程中实现经验的碰撞和新意义的创生。

问题1

笔者:这次来景洪市学习,感觉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为什么?

第一组:茄子、咖啡树、茶树和澳洲坚果树的嫁接技术,太奇妙了,之前从来没见过。

L:上次去景洪,发现我们这里好多东西可以卖到那边(中国)赚钱。后来,我们还又去普洱买了一台炒茶机回来,几个村子并着用。我们这边有大树茶,我约着人去找好了20多棵茶树了,我们把茶叶摘回来,自己炒好,卖到易武。他们还不信我们是野生的茶叶,我就拿这台相机里的照片给他们看,他们才给我们220元(人民币)一公斤呢。还有么,就是发现我们这里有的野生草药也可以卖得好价,上次去那个大哥(景洪经作站工作人员YY)就告诉我们新鲜砂仁能卖快300元(人民币)一公斤,还有金线莲,我们这边都是野生的,好得很,能卖600多元(人民币)一公斤。我和我哥打算把金线莲挖回来自己种,以后能多卖些钱。

根据业主及总包商的要求,所有的车辆、设备、工器具进入施工现场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取得合格贴签后方可使用;已经取得贴签的,每个季度初必须组织换签检查,合格后更换贴签方可继续使用。

第三组:嫁接技术,这次看了才知道,咖啡、茶、茄子是要嫁接才会长得更好的。

问题2

第一组:生态种植就是我们的套种,比如这次我们看到的澳洲坚果树下套种茶树。生态种植就是用生态的办法种好作物,比如我们看到的茶山上的驱虫灯。生态种植出来的东西能卖好价钱,比如我们这次看到的欧盟有机认证的茶叶就比其他茶叶卖得贵。

第一组:以前,种茄子只是让茄子自己生长,本次看到如何把茄子架起来,如何给茄子嫁接;通过这次学习,知道要科学地种植,比如茶树和咖啡如何嫁接,如何用灯驱虫。但是嫁接技术还不太会操作,要再多学习才会用。

第二组:学会科学管理农作物,看到了茶山上的喷灌和驱虫灯,觉得非常好,不会破坏环境。这些技术还不会,还要很多钱投进去,

所有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实施全切或肺叶切除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常规手术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并对患者实施血糖控制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参考医嘱。

第三组:澳洲坚果和茄子的嫁接,想把这个技术带回去用。

问题3

笔者:如何看待生态种植?你认为你们的村子可以做到吗?

其一,在妥协中相安无事。办理接收事宜比较稳妥的当属教育部。4月24日,蔡元培总长开始派人接收学部事务,“欲将学部旧司官一体解散,从新组织,以示振作”。蔡总长善于统筹兼顾,注重双方平衡,其用人导向是“除酌留学部旧人外,尚在各处网络知名人士”。5月初,蔡元培为化解坊间蜚语,特地就用人情况发表演讲,大意是“外间所谓全用南来之人,实系误会等语”。总之,在教育部的组建及人员接收过程中,新旧人员参用大体得当,且方法措施比较稳妥,没有发生大的风潮。

笔者:是否学到之前没有用过的新技术,这些技术能不能运用在现有村里的农作物上?

第二组:不太懂,但是如果有技术人员来教,愿意学习。

第三组:不知道要怎么做,如果好,愿意学。

问题4

笔者:这次学习完回村后,怎么才能把自家种的农产品卖得更好?

第一组:之前,缺乏农产品的种植技术,要是可以学到技术,改善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应该可以销售得更好。

第二组:以前,不懂怎么卖,加之种植情况不好,就不想卖了。这次看了农贸市场才知道农产品可以那样摆出来卖。

老挝村民在景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技术人员和中国村民的对话,了解到保护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然环境是有经济意义的,比如在景洪农贸市场,老挝村民就了解到用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在市场销售时可以卖到比其他蔬菜更好的价格。在笔者到老挝农村回访时发现参加了中国学习的当地村民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当地日益减少的森林资源和变窄的水面的担忧,更表示愿意积极寻找能够有效控制环境恶化的方法,他们主动询问笔者当时在景洪傣族社区看到的沼气池的建设花费等,以期能够落实在老挝农村社区建设同样设施。但是同时,老挝村民普遍表示如果使用农家肥等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会占用过多劳动力,但是一些环境友好型的科技,如生态驱虫等设备等对于老挝村民而言又是无法承担的。

问题5

笔者:希望五年以后的村子有什么变化?

第一组:不要砍树,保护好环境。这次学习到的农业技术能用到村子的发展上。

第二组:这次学习的知识和技术,会教给其他村民,村子能有些改变。

我们哈哈大笑,这时萍萍突然发现自己失言了,于是面红耳赤。林孟面对自己的笑话被揭示出来后,嘿嘿地发出了尴尬的笑声,他的脑袋不再去敲打后面的门了。

第三组:现在村子很穷,希望把这次学习到的知识传授给村民。五年后,村民们能吃饱穿暖。

农业技术转移对老挝瑶族乡村的影响

()直接影响

此次行动研究中有一个设计,是在老挝村民完成景洪学习一年后,研究人员到老挝社区验证是否有因为此次研究而发生的变化、什么变化是直接由干预行动引发的。通过访谈和数码相机记录表明,老挝村民的景洪之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村民在了解了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后,结合自由的资源优势,都做出了积极的改变,这样的改变确实能够改善原有的贫困问题。

个案4:Teunseolao,男,瑶族,Tongkualinnoy村民,全村45户,245人,全部是瑶族,其中143个男性,102个女性。

个案2:Tonglek,男,老挝丰沙里人,乌德瑶族村Phangsane村民。他说自己是附近几个村里和中国人打交道最多的。新建成的房子里贴着大幅毛主席的画报,是他从江城街上买回来的。他家主要粮食是自己种的谷子,除了自家的口粮,多的稻谷会卖到中国,大概2.2元(人民币)一公斤。他说寨子里种的还有豆子、苞谷、芝麻、橡胶,还试种过草果和砂仁,但是草果和砂仁都只会长高,不会结果。所有种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卖去中国的,其中豆子是种出来专门卖给中国人的,原先村子里没有种豆子、吃豆子的习惯,中国人来种了,自家的餐桌上也就多了一种蔬菜。新鲜的豆子能卖5元(人民币)一公斤。苞谷大多都用于喂鸡、喂猪,剩下的也会卖到中国,大概能卖到1.5元(人民币)一公斤,卖苞谷可以买得家里的基本生活费。橡胶还没有开割。这些农产品都是拉到坝家(老方),通过朱石河(中方)边检站到中国卖。他说,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中国的“技术人”教一教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而让村民学会技术的关键是“眼睛要得看,手要得摸”。

T:吃的么靠自己种的谷子。苞谷每家都有差不多15亩,种来喂鸡、喂猪,剩下的能卖1.5元(人民币)一公斤,卖了能维持基本生活。

笔者:上次去了中国后,回来后生活里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T:最大的收获就是去景洪发现大树茶可以赚钱。之前,我们这里就有大树茶,这一棵,那一棵的,分散在我们这里山上。我们只是采来自己吃点,不知道可以卖这么多钱。从景洪回来后,我就跟我们村的人说茶树可以自己种,我们就上山收了大树茶的种子,自己育苗,自己种,集中管。上次回来,赶紧把苗种下,你去看,长出来了,以后就好采茶了。现在全村都种大树茶,种的少到30棵,中间点50棵,多到100棵。全村一共有150亩左右的大树茶了,差不多每亩种33棵。上次去景洪我们就问了春茶能卖200元(人民币)一公斤,最好能卖300元(人民币)一公斤。这样么,我们现在先还是采野外的卖,以后种的也能卖,一年我们村最少也能卖差不多3.5万(人民币)呢。

个案1:PXM(老挝名:Saning),女,中国西双版纳人,瑶族,1990年由村里老人说亲,从勐腊县的朱石河出境,嫁到老挝乌德的瑶族村Phangsane,与同是瑶族的丈夫育有1儿1女,经常和丈夫一起回中国娘家,2013年老挝丈夫的侄女又嫁到中国勐伴的瑶族村。

莫非他提前在脚手架上做了手脚?吴国栋说王幸福死了怕是没人来找他的话,曾让李大头双眼放光,现在回想,他莫不是把王幸福作为目标?还有那两份赔偿数额完全不同的合同。我加快脚步。村子里的传言和猜疑像乌云在我脑海里翻滚,他们说,李大头先前是我们镇建筑公司的一名建筑工人,合同工,因为手脚不干净,被开除了,自那以后闯荡江湖,来武汉搞建筑,当工头,在我们村第一个盖起三层小洋房。村子里的人,佩服他的同时,也对他充满猜疑。他当包工头发生过事故,手下死过人,咋还能发财?不赔得蛋皮耷拉凳——裤衩都没得穿?他莫不是靠死人发财?

返回老挝一年后的相机记录:笔者回访时,L的相机里有24张图片,其中有12张拍摄的是寻找大树茶、大树茶采种的图片。

个案5:Loutathai,男,Tongkualinnhay村民,瑶族。全村30户,280人。其中19户是瑶族,11户是老挝阿卡族。

笔者:你们家平常都种些什么?能不能卖点钱?

L:种着谷子和苞谷。谷子自己够吃,苞谷喂喂鸡、喂喂猪,剩下的就卖掉,差不多1.4元到1.5元(人民币)一公斤,家里的生活(用品)可以(靠苞谷)买得回来。

笔者:上次去了中国后,回来后生活里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第二组:在傣族寨子里看到的沼气池,可以用沼气点灯、做饭,只是担心这个技术太贵,我们用不起。

中国学习期间的相机记录:在中国学习过程中,L共拍摄了119张照片,内容不仅涉及安排的各项学习活动场景,超过一半的照片内容是景洪市和普洱市的市容市貌,有景洪市江边灯光夜景、景洪市中心大楼带有傣文的广告牌、景洪市的跨江大桥、普洱市的宽阔的大马路等。

返回老挝一年后的相机记录:笔者回访时,T的相机里有39张图片,其中有22张在野外采大树茶的图片,有1张砂仁果的图片和2张野生草药金线莲的图片。

()间接影响

第三组:把农作物种出来,要卖新鲜的,在农贸市场上看见菜都是捆成一样重量的卖,这样好,容易算账。

在老挝进行的回访中笔者发现了村民拍摄的影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参与者回家后拍摄的照片大多数与他们的家族和社区活动有关。有的老挝村民拍摄了瑶族非常古老的传统习俗如男孩的成年礼,老挝村民们说,记录下来,就不担心以后年轻一代忘记如何进行男孩的成年礼。

行动研究从开始就有多方参与,既包括中方的研究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少数民族村民、农业产业企业与商家,也包括老方的村民、政府官员。把老方瑶族村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通过中老基层村民和技术人员的互动、示范和沟通来实现转移,由老方村民回村后的具体操作对所学技术进行固化。过程中,由老方瑶族村民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与中方村民、技术人员、商家自由平等对话,进一步衍生出内生性的发展需求。由此,研究项目的影响也超出了预计的对老挝瑶族乡村的农业技术支持,延伸到老挝村民们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意识提升。

中老两国作为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秉承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全面合作的方针,在各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老双方更是加强了在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中老边境瑶族乡村农业技术转移,将会成为增进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必将为中老传统友谊和两国全面合作注入新动力,增添新内涵,助推中老两国关系迈向更高发展水平。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好英语,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教师如果教法得当,便会事半功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是改革的年代,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也对新教育理念和新的课堂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就笔者的一些做法来和同行进行交流。

[ ]

[1][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Lewin K.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46(4).

[3]樊军亮,高启杰. 行动研究导向下的农业技术扩散及其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9).

[4]秦红增,唐剑玲.瑶族农民的生计转型调查研究——以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布努瑶为例[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5]秦红增,李开元,宋秀波.中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模式新探——以广西龙州武德乡布侬三屯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6]莫力. 跨国族内婚中“缅甸媳妇”的社会文化适应——以中缅边境云南盈江傣族、景颇族两寨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7]韦丹芳. 中缅、中老跨境民族传世铜鼓比较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4(4).

[8]邵媛媛. 中老边境地区的文化多样性、跨境互动与文化传承——基于西双版纳勐腊县跨境民族的考察[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1).

[9]周建新,蒙秋月. 跨境谋生:现象与策略——以广西那坡县那孟屯中越边民跨国谋生个案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0]黄兴球.中老跨境民族的区分及其跨境特征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1]何明. 开放、和谐与族群跨国互动——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边民跨国流动为中心的讨论[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本次提升面积为9 105 m2。该节点是滨河新区的重要窗口,主要是行车人员经过,参与性不强,因此景观以观赏为主,以置石结合植物配置形成植物组团景观。植物设计采用绿篱色带、花灌木、小乔木、常青树、乔木等从低到高搭配,营造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如图13所示。

[12]张海翔,赵鸭桥,路遥,等.依托替代发展实现富边睦边双赢——以中老边境替代发展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0(6).

[13]郑增财.行动研究——原理与实务[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

[14]姚舜安.瑶族迁徙之路的调查[J].民族研究,1988(2).

[15]张有隽.越老泰缅各国瑶族人口分布、来源和称谓——海外瑶族研究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6]李昶罕,秦莹.滇西跨境民族农业科技交流调查报告——基于芒市中山乡等实地调查访谈[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

[17]杜发春.边境贸易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J].民族研究,2000(1).

[18]丁子,孙广勇.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11-8(3).

 
路遥,彭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