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坐月子”传统及现代意义*——以北京某高校女教师群体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研究缘起

随着西方近现代科学的传入和普及,西方科学(包括医学)的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带来了与某些传统生活实践的冲突。其中,涉及女性生育的“坐月子”问题,就是近年来引起了诸多争议的实例之一。甚至可以说,在强大的西方科学观念影响的背景下,与之有所冲突的“坐月子”,是既有观念上的激烈冲突却又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顽强坚持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传统生活实践之一。

但是,“坐月子”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诸如医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包括性别研究的视角。[1] 本文从“地方性知识”概念出发进行研究,因为“坐月子”是具有鲜明“在地性”的与女性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传统之一,即便在今天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中,它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妇女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科学实验室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表明:“知识的本性是地方性的,根本不存在普遍性的知识,所谓的普遍性知识是一种虚构、一种理想,看似普遍性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经过标准化过程导致的表面的普遍性。”[2](P113)女性主义对被忽略的科学传统的考察表明:“科学根本不可能被令人信服地理解为一种唯一的东西。”[3](P236) 以“坐月子”为考察对象,可以探讨中国妇女的“地方性知识”与现代医学科学的“普遍性”知识的碰撞与变形,以及在此过程中她们经历的知识立场的分裂与行为实践上的自我调适,进而探讨这一特殊的地方性知识形式在当下知识标准化和普遍化浪潮下的重要价值。

高校女教师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接受了近代西方科学和现代医疗卫生观念的普遍教育,在面对传统的“月子”观念与实践要求时,她们的认知和行为尤其能反映“地方性知识”与所谓“普遍性”知识之间的碰撞。较之于产科医师和其他非知识群体的女性实践者,通过对她们的“月子”认知和行为的考察与研究,更能揭示“地方性知识”的生命力及其价值。基于此,限于随机抽样的困难性,本文采取滚雪球非概率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某高校30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女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女性之间,同样存在差异性,本研究的30个样本无法说明作为整体的知识女性群体的一般状况,但尽管如此,透过这一微观的镜头,尚可窥见整体之一斑,并呈现样本内部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揭示“坐月子”作为中国妇女的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在地性和多样性特征及其价值。

受访女性的月子观念与行为实践

为考察受访对象对“坐月子”传统的基本看法和亲身实践,访谈设置了如下主要问题:

根据灌溉面积和不同对象用水指标,计算到2030年,绥中县水田需水量0.748亿m3,旱田0.443亿m3,蔬菜0.227亿m3,因此农业用水总量1.42亿m3。

中国的“坐月子”传统可追溯至宋代,[4](P9)尽管该传统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尚不清晰,但可确知的是,流传至今的这些“月子”观念与“月子禁忌”构成了中国产妇“坐月子”的主要实践内容。访谈发现,受访者获取“月子”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坐月子”的具体方式与传统的相比亦有变化,但大多数的“月子”禁忌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遵守;具体的“月子”实践常涉及家庭情感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她们的具体“坐”法还因地域、照顾者身份等因素而呈现差异。

您如何看待现代卫生保健常识与“月子”禁忌之间的冲突?

您在“坐月子”的过程中具体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您认为是否能以现代保健医学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坐月子”?

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再根据不同受访者的具体访谈情况,细化为不同的小问题或产生新的相关性问题。目的在于从“月子”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探索“月子”传统作为一种主要由女性掌握的“地方性知识”经受知识标准化的洗礼,依然在中国得以广泛存在的原因。

1.为什么坐月子”?

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形式,“坐月子”为什么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为直接的途径是去了解女性实践者的想法。调查发现,受访女性对欧美产妇不“坐月子”而中国产妇却普遍“坐月子”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是从中医角度出发,强调“坐月子”对产后身体恢复的必要性。

当被问到产后是否“坐月子”以及为什么要“坐月子”的问题时,30位受访者中仅有1位受访者认为其实没有必要“坐月子”,但在老人的坚持下还是“坐”了;其余受访者均认为有必要“坐月子”,而且很认真地“坐”满了“月子”。其中,一个普遍的解释是产妇在生孩子过程中元气大伤,必须通过“坐月子”进行恢复,否则会落下终身难以治愈的“月子病”。例如,一位D老师*2015年3月16日采访,邓老师,湖北人,副教授,小孩上幼儿园。说:“我‘坐’了,觉得有必要,我听说过很多月子没坐好得‘月子病’的。我相信中医的说法,觉得很有道理。”当被进一步问到“中医有什么说法?”时,她的回答是:“伤了元气,气血都虚呢!”C1老师*2015年3月11日采访,程老师,山西人,实验员,孩子2岁多。则提到:“生孩子真是元气大伤,身体虚弱得根本起不来啊,当然要坐月子啦。”有中医家庭背景的Z1老师*2015年5月8日采访,张老师,陕西人,副研究员,孩子上大学。更是提到:“生孩子的时候,产妇的身体骨骼变化很大,人很虚弱,必须坐月子,否则容易落下风湿病,而且这些月子病很难治好。”

当访谈者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欧美产妇不用“坐月子”时,很多受访者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妇女的体质比西方妇女的瘦弱。例如,P老师*2015年3月13日采访,潘老师,云南人,副教授,孩子上小学。说:“国外平时的饮食习惯、营养和环境等都和中国的不一样,这种事情不能一概而论。”Y老师*2015年3月15日采访,于老师,湖北人,教授,孩子上小学。(略带玩笑但却也很认真地)说:“外国人从小吃的牛肉,喝的牛奶,我们吃的青菜,喝的粥。体质不能比啊,她们当然不用‘坐月子’啦!”Z2老师*2015年3月12日采访,赵老师,山东人,硕士,初级职称 ,孩子7岁。也称:“她们不用‘坐月子’可能和她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还有体质。我觉得外国人普遍比我们不怕冷。” J1老师*2015年5月8日采访,蒋老师,安徽人,副教授,孩子4岁多。则含糊地说:“可能和体质有关吧,我在国外,看见她们产后喝冰水的,要是搁在我们身上肯定会闹肚子的。”

那么,这些受访女性在“月子”中究竟如何具体协商并做出选择呢?调查表明,有29位受访者对传统的“月子”禁忌采取了折中的接受方式,1位受访者完全接受传统的“月子”规训,没有受访者完全不理会这些禁忌。

本研究受试为笔者所教的大学英语三级学生,共39人,实验之前他们已经在句酷批改网进行了一年的写作练习。为保证实验效度,笔者未告知学生正在参与一项实验。实验期限为一个学期,共16个教学周,每周有50分钟的写作课。其中第一周和第十六周的写作课为前后测时间。第二周到第15周为实验周,每两到三周完成一篇作文的练习、点评和修改,一学期结束共练习作文篇数为5篇,每篇作文的三稿均由批改网打分。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女性,本研究的受访者基本认为“坐月子”作为中国妇女产后护理的重要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出于恢复身体的需要。尽管她们对“坐月子”过程中的各种做法和禁忌、身体恢复以及具体的中医理论三者之间的关联并不十分清楚,但依然坚持“坐月子”的重要性甚至科学性。其中的焦点在于害怕患上难以治愈的“月子病”,尽管她们同样不能在“月子病”和没“坐月子”或没“坐”好“月子”之间建立清晰的因果关联。另外,还有一些受访者提到需要通过“坐月子”来实现母亲角色的转换,找到精神的慰藉,确立在家庭中的地位,或者为更好地投入工作提供条件等。由此可知,“坐月子”实际上是超出医学和健康保健之外的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它是知识、文化和信念的集合体。或出于对身体健康受损的惧怕,或出于对家中长辈的尊敬,或希望借此确认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社会身份,都表明产妇对“坐月子”的认知和态度受多重社会及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换言之,中国妇女的“坐月子”传统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它得以持续千年的根基不只在于中医理论和观念,更在于它根植于复杂的社会和家庭情境,让身处其中的产妇(包括知识女性)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并一代代传承。

显然,大多数受访者相信“坐月子”是有医学根据的,这个医学主要指的是中医,提到的概念主要有“元气”“气血”“虚”等。从实践者角度来看,她们害怕的是如果不这么做会使身体健康受损,尽管她们无法确认这些病一定是“月子病”。例如,当被追问“您怎么确信外国妇女得的这些病一定是没‘坐月子’导致的呢?”Z1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问:“您怎么就知道不是没有‘坐月子’导致的啊?我了解到中国老年妇女得这些病的相对就要少一些,不过就算没有直接的根据,我觉得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吧!”就连受访者中唯一一位认为产后不需要“坐月子”的C2老师*2015年3月12日采访,陈老师,山东人,在读博士生,实验员,小孩2岁。也表示:“虽然我觉得从西医的角度看,女人产后不需要‘坐月子’,但我剖腹产身体受损严重,我妈又坚持,所以还是‘坐’了。”

此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坐月子”是老传统,能流行这么久自然有它的道理。并且,我们还发现,产妇家中的女性长辈在这一问题上往往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例如,J2老师*2015年4月16日采访,贾老师,河北人,讲师,孩子1岁。称:“只要不是那么前卫,我想一般的女人生完孩子都会‘坐月子’的,就算她本人不想‘坐’,家里的老人,尤其是她妈肯定也不允许。”此外,还有一些说法认为,“坐月子”有利于产妇逐渐适应新的个人身份,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为继续工作奠定基础。例如,W1老师*2015年6月19日采访,伍老师,四川人,副教授,孩子2岁多。说:“当然有必要了,除了能更好地恢复身体,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一个慢节奏的生活来适应和完成作为母亲的角色转换啊。”Y博士后*2015年6月15日采访,姚老师,天津人,孩子10个月。则提出:“女人一辈子多辛苦啊,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好好休息一下,当然要‘坐’啦!”W2老师*2015年6月16日采访,吴老师,山西人,硕士,孩子4个多月。笑着说:“生完孩子心情起伏很大,需要家人陪伴才有安全感。再说,‘坐月子’是唯一一次让所有人理所应当来伺候你的机会,谁也不会放弃的!” Z3老师*2015年6月19日采访,张老师,河北人,副教授,孩子2岁4个月。则说:“这是国家给我们女人的福利,当然要‘坐’啦。我在澳大利亚留学时了解到那边双职工的家庭不是主流,生孩子多的话国家还有补贴,选择重新工作,社会的接受度也很高。我们呢,只有那么一段时间,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把身体调整好,要不然再工作的时候就会很累,背奶妈妈,多辛苦啊。”

罕遇地震下,墙体先于框架破坏,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剪力会比多遇地震下增大。为保证第二道防线的框架具有一定的抗侧力能力,需要对框架承担的剪力予以适当的调整。随着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框架柱的数量沿竖向有时会有较大的变化,当框架柱的数量沿竖向有规律分段变化时,可分段调整。

2.怎么坐月子”?

您怎么看待欧美人不“坐月子”而中国产妇却普遍“坐月子”这一现象?

有趣的是,上文提到的认为没必要“坐月子”的C2老师说:“我生孩子的时候天气还比较热,所以就用凉水洗手,洗奶瓶了。我妈不高兴,但我还是洗了。后来,我得了‘妈妈腕’,手腕很酸痛,不过现在完全好了。我的腰,因为坚持穿束腹带,已经好得差不多了,打算完全好了就不穿了。我感觉自己的‘月子’‘坐’得还行,没落下什么病。”而上文中提到的C1老师与她相熟,她在提到该老师的情况时则说:“陈老师和我一起带孩子玩时,经常说她‘月子’没‘坐’好,她在硬板凳上坐一会儿,就腰痛得直不起来的,手腕也不行。不好好‘坐月子’真的是有问题的!”显然,C2老师可能为了坚持自己认为不必要“坐月子”的主张,在访谈中有意弱化了身体的不适症状;而她的同事则指出她不好好“坐月子”带来了严重后果。可以说,这些知识女性对“月子”效果的自我阐释,再次印证了她们在“坐月子”“月子病”和“科学依据”之间所做的模糊关联。

当被问到从哪里获得“月子”知识时,M2老师*2015年3月17日采访,马老师,黑龙江人,硕士,中级职称,小孩2岁8个月。回答说:“主要从书上了解,也上网查。我还让我妈按照网上查到的月子食谱来做,坚持吃了一个月,效果挺好呢。” H1老师*2015年4月15日采访,侯老师,河南人,博士,教授,小孩3岁。也表示:“自己提前在网上查了一些,还有就是听月嫂和老人的。”Z4老师*2015年4月15日采访,周老师,广西人,讲师,小孩1岁。回答说:“之前上过孕妇培训班,也上网查过。”其他受访者的“月子”知识也主要源于书本、网络、产科医生和老人,但具体实践过程中是否或者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往往取决于个人判断,以及产妇和家中女性长辈之间的协商。例如,上文提到的W老师说:“我提前看了很多书,我的标准是感觉谁说得有道理就听谁的。而且,真到‘坐’的时候,我基本还是听我妈的。”W1老师亦称:“城市化了以后,都是老人过来照顾‘月子’,老人的观念和你的不一样,双方得商量着来,你不能把你的观念灌输给老人,老人也不可能把她几十年坚持的想法都放弃。”

火灾报警系统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程,在水利建筑物的建设中应始终严把质量关,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要求放在首位,并根据每一项工程的自身特点,对设计、采购和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切实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程质量,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公司2018-2020年股权激励计划解锁目标是9.59亿元、11.03亿元和12.68亿元,股权激励充分,目前公司PE14倍左右,接近历史最低值。

在此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既有对家庭香火延续的仪式性表达,亦有对母亲身份和地位的确认需要;更涉及婆婆或母亲等女性长辈和作为产妇的年轻女性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情感重塑。在本研究中,几乎全部的受访者都认为照顾“月子”是女人的事情,并且只有2位受访者请了专门的“月嫂”照顾,其余都是由母亲或婆婆照顾,“月子”空间全部都在家庭之内。尽管知识女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月子”知识,具备基本的现代卫生保健观念,也知道欧美不存在“坐月子”传统,更知道现在已经有很多倡导“科学坐月子”的“月子中心”;但在她们的实践中即便有博弈和协商,结果却基本都遵从其女性照顾者的做法,少数没有遵守或严格遵从母亲或婆婆要求的受访者,对自己“坐月子”的效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甚至为此感到懊悔。

其次,运动保健方面主要涉及洗漱和用眼、下床走动等禁忌。当被问到“‘月子’里洗头、洗澡或刷牙了吗?”年纪较大的X老师*2015年6月16日采访,许老师,吉林人,教授,小孩已毕业工作。说:“当然没有!毛孔都开了,碰了凉水或着了凉风会落下一辈子的病根。”当被进一步追问:“一个月不洗头、不洗澡、不刷牙,是不是不卫生啊?”她的回答是:“这是老规矩,没觉得有多脏,你们年轻人讲究也得分时候。”L1老师*2015年5月26日采访,李老师,江苏人,讲师,小孩9个月。则说:“我坚持一个月没有洗,到后来头发都油滴滴的啦,身上也有汗馊味,现在想起来,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当被进一步追问:“按照现代卫生保健观念,长时间不洗澡、不洗头肯定不利于健康,很多产科医生也都批评这些‘月子禁忌’不科学,您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她的回答是:“怎么说呢?虽说心里感觉不卫生,但为了让老人高兴和家庭和谐,自己忍忍也就过去了。”当然,也有极少数受访者如上文提到的C2老师表示:“我听西医的,剖腹产7天后就可以洗澡,头发只要油腻了就洗,大概一两天一次。我主意大,我妈拗不过我。”上文提到的Z3老师说:“半个月后我受不了就洗头洗澡了,我婆婆基本都顺着我。”在用眼和下床走动方面,上文提到的C1老师完全服从母亲的安排。她说:“基本上生完孩子我的工作就是躺着,除了上厕所外基本没下地。床头放着一堆锅碗瓢盆,孩子不让抱,喂奶也是躺着喂。”当被问到“‘月子’期间是否看电视、上网或者看手机了?”她颇为无奈地说:“什么也没看,我妈要求我必须把眼睛闭上睡觉,我感觉自己像僵尸一样躺了一个月。好难熬啊!”

SRI-VC2110ECS电喷柴油机控制系统中的气缸控制单元(CCU)为整套系统的核心部分,实现对各气缸启动阀、燃油增压阀、燃油喷射阀和排气阀等气缸设备的控制及对伺服油共轨压力和辅助鼓风机等辅助系统的控制。机旁控制单元(LCU)实现对机旁指令的逻辑处理;柴油机控制单元(DCU)通过CCU实现对柴油机的启动、停车和调速等控制功能及机旁控制时对柴油机的各种限制保护。

再次,在环境控制方面,当被问到“是否按老传统关门、关窗、不通风”的问题时,G老师*2015年6月5日采访,高老师,湖南人,实验员,孩子1岁。表示:“我在北京‘坐’的‘月子’,北方冷,没风的时候也不开窗。只有其他房间窗户可以开一点,一定不能有穿堂风。”L2老师*2015年6月12日采访,刘老师,河南人,副教授,孩子2岁。则说:“大中午的时候会开窗透一会儿气,因为我是夏天‘坐月子’,太热了,不过我非常小心,避免受风。”S老师*2015年6月12日采访,孙老师,北京人,教授,孩子8岁。表示:“我每天通风十几分钟,但通风的时候我都到别的房间去待一会儿。我觉得现在条件都好了,没必要像古代那样门窗紧闭,不过必须注意保暖。”另一位J3老师*2015年6月16日采访,冀老师,山西人,教务员,孩子4岁。则说:“我通风了,空气不流通,对孩子和大人的健康都有害,不过我很注意,没有着风。”可见,在这方面,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禁忌,不过房间通风时,仍强调要避开风口并注意保暖。

3.“坐月子的效果如何

从访谈资料来看,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月子”“坐”得比较好,没留下什么严重的“月子病”;少数提到“手腕痛”“腰痛”等。例如,C1老师说:“我觉得我‘坐’得非常好,我妈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让我十分感动!”H1老师认为:“我感觉比之前的身体还要好一些。而且通过‘坐月子’,我和婆婆的关系也比以前好了。”C4老师*2015年6月17日采访,陈老师,安徽人,副教授,孩子4岁多。提到:“效果还行,就是腰老痛,现在好一点了,但也不能坐长了时间。” W2老师则说:“我妈每天煮水果给我吃,真是太难吃了,后来在我的坚持下她用微波炉打一下就给我。现在我的牙齿很敏感,连凉菜都不敢吃。”当被追问:“那你觉得是不是因为‘月子’里没听老人的话导致的?”她说:“我觉得很多‘月子’禁忌和规矩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只不过很多人给的解释很玄乎,容易让人觉得是迷信,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虽未明确将牙齿敏感归结为“月子病”,但这位女教师却也为没有严格遵从母亲的要求而感到些许后悔。L3老师*2015年6月15日采访,李老师,福建人,讲师,孩子7个月。也提到:“我现在的毛病就是腰痛,回想起来,‘月子’里真不应该不听我妈的话,她不让我坐着给孩子喂奶,我嫌躺着喂麻烦,经常坐起来喂。”

会计人员在单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其职业道德也从属于领导的权威。然而目前国企领导者的道德水平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乐观,存在着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造假的问题。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受托者在委托者无法有效监督、利益和责任机制存在障碍的情况下,便会利用手中职权指使会计人员造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不可避免。

主张这种理论的学者其实是尝试对中国专利法的“平行进口”予以限缩。其理由主要是默示许可原则更加灵活,权利人拥有一定的控制权,法院也能在个案中予以调控。

、“地方性知识与知识的地方性

1.知识的建构性与地方性知识的强大生命力

相比之下,另一类回答更有趣。Z1老师说:“我觉得外国女人挺傻的,她们有很多得了病,却不知道是因为生完孩子没‘坐月子’导致的。我丈夫的导师是中医科学院的专家,他治疗了很多外国妇女,这些妇女得了很严重的风湿关节病,到中国来接受针灸和按摩治疗,很痛苦,要是当初好好‘坐月子’应该就能避免这些病呢。”类似的看法在从国外留学回来的M1老师*2015年5月11日采访,马老师,北京人,硕士,师资博士后,孩子1岁多。那里得到了呼应。她提到:“按西医的要求,外国妇女产后也需要休息和静养,但并没有我们这些月子规矩。她们产后喝凉水冷饮,很快就参加户外活动,朋友聚会什么的,都很常见。外国人体质比我们的强壮,不过妇女得病的也很多。我注意到,很多外国老太太到年纪大了,小腿都是浮肿的。她们可能不把这些病和生孩子没‘坐月子’挂上钩吧。”

具体来看,“月子”实践主要包括饮食、运动保健和环境控制三大方面。首先,“月子”期间的饮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产妇身体恢复和保健之需,一类是满足催(下)奶之需。其中,大部分受访者提到,下奶的主要有猪蹄花生汤、鲫鱼豆腐汤等,大人恢复方面主要有薏米红豆粥、小米粥和专门的生化汤。F老师*2015年5月27日采访,方老师,湖北人,副教授,小孩2岁。还特别提到:“猪肝、猪腰、黑鱼、米酒、麻油等对身体恢复有益。”当问到饮食禁忌时,普遍的说法是不能吃生冷的、凉的、硬的食物。例如,C3老师*2015年5月27日采访,蔡老师,江西人,讲师,小孩上幼儿园。说:“不能吃硬的,将来牙齿容易松;不能吃凉东西,对肠胃不好。”H2老师*2015年6月5日采访,胡老师,浙江人,讲师,小孩6个月。说:“生冷的、凉性的东西不能吃。不过蔬菜水果我每天都吃,医生说产后要补充维生素。”当问到水果是否是煮熟了才吃时,她的回答是:“没有煮熟,这一点我不听我妈的。”访问者再追问:“不听你妈的,她会不会不开心?”她回答说:“是不开心啊,会责备我,不过这件事上她妥协了。” W3老师*2015年6月18日采访,王老师,山西人,讲师,小孩1岁多。还提到:“我老家是山西的,月子是婆婆来照顾,她是湖北人,饮食习惯完全不同。虽说她也给我煮小米粥,但也不能每件事都听我的,所以我比较郁闷。”Z5老师*2015年5月6日采访,张老师,安徽人,副教授,孩子3岁半。也颇为无奈地说:“我是月嫂负责饮食起居,为了孩子好,我不得不听她的,喝了一个月没有半点油星和咸味的猪蹄花生汤,真是痛苦啊!”

显然,现代西方科学对女性经验知识、地方性知识的忽略,倡导基于数学和实验的一元化、标准化知识体系及其价值,在此遭遇了困境。受访者在其拥有的现代科学知识、卫生概念与传统的“月子”规矩之间所做的具体选择,实际上包含了对科学以外的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这表明,某一知识或文化传统的被接受不是纯粹以“科学”为判断标准的,纯粹的、脱离经验实践和具体语境的“科学”或“知识”是不存在的。具体实践中的协商进一步表明,权力关系深深渗透于知识活动之中,而非处于知识活动之外,理论是在使用中而不是在与世界的静态相符(或不相符)中得以理解的,权力关系构成了特定的行动者和利益居于其中的世界。[5](P23)换言之,妇女的产后护理并非纯粹的个人事件,而是家庭事件乃至社会文化事件。它的长期存在表明,任何知识都具有地方性和情境性特征,知识的形成、积累和传承都有其特定的语境,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因素乃至权力关系构成了知识的内在组成部分,知识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与文化和社会融合之后的整体力量。而且,越是贴近日常生活的知识内容越容易渗透传统观念和承载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传承实践也就越久。

2.知识的情境性与文化多元性的长远价值

诚如上文所阐述的,即使是以人数较少的知识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也能发现虽然传统的“月子”禁忌基本相似,但不同的产妇亦因个性、饮食习惯、地域和照顾者不同等因素,在具体“月子”实践中亦呈现差异性。在“坐月子”这一具有“地方性”的大传统中,依然存在若干的“小传统”,这些小传统同样具有很强的情境性特征,因人、因地、因情势而不同。

从这场论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嘉、万文人对“尊元”理念的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中,其对元曲的评判标准,明显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教化观念、音乐审美、文辞审美、情节设计等多种因素都参与到评判标准的构成中,而不同曲家对不同因素的重视程度的差别,则导致了面对同样的作品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判定。同时页反映出当时戏曲审美的结构尚在调整,还未在诸多审美要素的排序方面形成一个共识性质的基本趋向。

就饮食而言,一个较为重要的区别在于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则以面食为主。南北方关于下奶、身体恢复的饮食亦有差异,例如南方主张多喝米酒,北方则侧重小米粥。当南方的婆婆照顾北方的儿媳时或北方的月嫂照顾南方的产妇时,这一差异就会变得更加突出。正如上文提及的,这一过程需要婆媳相互迁就和妥协,也需要产妇和月嫂多做沟通。换言之,具体“月子”过程中究竟如何做,取决于每个产妇和其照顾者之间的协商,也因此每个产妇的“月子”饮食都不完全一样。关于洗头、洗澡、刷牙、运动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同样取决于产妇和照顾者之间的沟通结果。有些受访者为了照顾老人的感受,坚持一个月没有洗头、洗澡、刷牙,有些受访者则在二十多天的时候与照顾者沟通好、在做好保暖措施的情况下洗漱,还有极个别受访者完全根据自己的卫生习惯来做。更有意思的是,在南方一些地区还有“洗三”的习俗;北方则有一些保佑母婴健康的仪式,这些“月子”里的仪式行为更是具有鲜明的差异性。

也为此,当研究者追问:“您认为是否能以现代保健医学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坐月子’?”的问题时,所有的受访者都持否定态度。在她们看来,现代家庭卫生条件都有所改善,不必要完全遵守过去的各种“月子”禁忌,但也无法用现代保健医学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坐月子”。正如G老师所说:“照护妇女,不一定非得按西方的标准去做。坐月子南方、北方都不一样。” Z2老师说:“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硬是用现代科学来统一指导和规范,让人家来改,这会出问题的。” C1老师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某个地域形成了特定的坐月子传统,一定有它合理的地方,这个不能来统一指导。”W2老师亦说:“我觉得统一不了,我和我姐还不一样呢。都是我妈照顾的,她比我听话。”L3老师则更是直接指出:“一家一个样,细节那么多,不可能制订一个什么统一的规范来指导的,你再科学也没用的。”S老师也提到:“应该已经有一些专家编写过科学坐月子的指导手册了吧,产科医生也提到过。不过,我觉得听不听在你,这不是法律的事。”就连认为不必要“坐月子”的C2老师也说:“可以用一些基本的规范来统一,比如洗头、洗澡、通风之类的,余下的可以加风俗,要是硬是统一规定的话,各地的人也受不了。”显然,在受访者看来,“坐月子”不只是“科学”问题,很难用单一的“科学”标准来判断它是否合理,用现代保健医学来统一指导和规范“坐月子”在实践中也很难落实。由此不仅表明“坐月子”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具有明显的内部异质性,亦说明知识就其本性而言就是充满异质性、地方性和多元化的。

劳斯(Joseph Rouse)对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理解”概念曾做如下阐释:“理解是地方性的、生存性的,指的是它受制于具体的情境,体现于代代相传的解释性实践传统中,并且存在于由特定的情境和传统所塑造的人身上。理解不是对世界的概念化,而是对如何与世界打交道的施行性(performative)的把握。”[5](P65)这一阐释极好地说明了作为“月子”实践者的受访女性对“坐月子”传统的不同理解和她们所采取的不同实践方式,以及她们对“月子”传统本身的多样性的理解和坚持。

关于“坐月子”的调查分析,阐明了知识的建构性、地方性、异质性和流变性特征,试图倡导的亦是科学知识的文化多元性观念以及对女性经验知识的尊重。当下,虽然调查表明“月子”知识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家庭中的女性长辈和产妇手中,但这一话语权亦遭遇日益增多的挑战。例如,“月子机构”的纷纷成立、月嫂市场的火爆、各种产后科学护理手册的出版等,女性的“月子”日益成为话语、权力、利益和市场的争夺场。然而,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来看,知识的标准化或普遍化过程本身即是权力的争夺过程。认识到这一点,便不能以“科学”之名贬抑其他知识传统(包括女性的经验知识传统)的价值,不能以“科学”之名让女性实践者丧失对其日常生活实践的选择权。况且,基于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反思,站在民族文化发展的立场看,知识的传承如同楼宇烈先生所言的文化的传承一样,折射着对国家历史和民族特性的自我认同,这一认同是根本的、事关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问题。[6](P55~62) 强调地方性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其意义之一在于促使我们梳理自身的知识传统,确认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在文化认同与历史认同的基础上发挥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克服和校正西方现代性带来的种种问题;其意义之二更在于揭示知识包括科学知识的地方性本性,强调知识多样性如同基因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一样。认识这两点对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

[1]章梅芳,刘兵,卢卫红.坐月子的性别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吴彤.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美]桑德拉·哈丁,著,夏侯炳,谭兆民,译.科学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认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③基础为深厚砂砾石覆盖层,k值偏低,因此水平方向位移最大值位于基础中;基础沉降值较大,坝体最大沉降位于坝底。

[4]廖育群. 医者意也[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楼宇烈.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A].漆思,曹胜高.文化中国论丛(第一辑):文化的力量[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章梅芳,刘兵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