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温针灸介入时机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早有记载,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机体正气不足或痰浊瘀血所致,外因则主要是外来风寒湿邪侵袭导致[1]。中医认为,该病症的发病病机主要是面部气血不畅所致[2]。温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效果确切,在国内多有报道,但其介入时机如何选择仍未有明确定论。有专家主张越早针灸越能及早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但也有专家指出,不宜过早开展针灸治疗。我院针对温针灸介入时机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影响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在拥有了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间接加快了传统媒体行业向新媒体转型的速度。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电视节目内容与结构的更新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型的信息传输技术使得主持人在个人的立场、情感的控制以及身份等方面都受到影响。而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体的重要形象代言人,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通过准确的定位不仅能有效地强化主持人的个人水平以及修养,还能将整个媒体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诊的7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本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 16 例,年龄为 19~48(38.14±8.34)岁;病程 1~7(3.11±0.66)d;神经定位:鼓索以下22例,鼓索以上 13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9~47(38.22±8.15)岁;病程 1~7(3.08±0.64)d;神经定位:鼓索以下20例,鼓索以上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中的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及中医风寒型辨证标准[4],以面部神经麻痹、面部表情瘫痪、口角歪斜、眼裂增大等为典型表现;均为急性期(病程<7 d);②首次发病,单侧发病;③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④符合本研究治疗方案。

1.3 排除标准 ①病程超过7 d;②合并糖尿病等疾病;③合并其他脏器疾病;④精神病患者。

1.6 疗效标准[4]痊愈:面部表情自然,口角无歪斜,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20分,社会功能评分≤10分;显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口角基本无歪斜,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15分,社会功能评分≤15分;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口角略歪斜,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10分,社会功能评分≤20分;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与发展,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创新思维培养,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较传统媒体相比,不仅传播速度更快、信息接收量更多、覆盖面积更广、互动性更强,还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对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工作人员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从而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2 两组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

1.4.1 药物治疗 两组均予药物治疗。用药方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每次30 mg,每天1次;维生素B12注射液,肌注,每次0.25 mg,每天1次。两组共用药2周。

卡罗尔·斯奎尔思(Carol Squiers)说过:“表面看起来,照片与装置是一模一样的,但它们之间其实既有显著差异,也存在极其细微的不同。”同样地,斯各格兰德的创作过程是精细的;她并非只是在为相机制作人造装置,而是在创造一个细节至上的装置。也因此,创作一个场景,她通常需要花上半年时间。

1.5 观察指标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4]进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越高,社会功能评分越低,表明患者治疗效果越好。

1.4.3 温针灸介入时间 对照组入院后先行药物治疗2周,停药后再进行4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入院后药物与温针灸同时进行。

1.4 治疗方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生态良好”,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良好的理念。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一词,这次大会对“生态文明”的肯定和运用,使“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疗效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时可判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1.4.2 温针灸 两组均予温针灸治疗。取穴:患侧太阳、阳白、下关、颧髎、地仓、颊车,健侧合谷。针刺方法:予平补平泻法施针,每次灸2壮,每天1次,每周针灸6 d,休息1 d。首周针刺手法宜轻,第2周开始逐步加强刺激,连续治疗4周。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愈显率比较,①P<0.05

 

组 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观察组 35 18 51.43 13 37.14 3 8.57 1 2.86 31 88.57对照组 35 10 28.57 11 31.43 12 34.29 2 5.71 21 60.00

 

表2 两组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 n 社会功能评分 躯体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8.71±1.55 7.15±1.24①② 14.31±1.82 23.55±1.92①②对照组 35 8.69±1.48 7.66±1.42 14.28±1.86 19.97±2.01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症,对患者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均有不良影响,积极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疗效欠佳。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的“口眼斜”“口僻”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6]。中医在治疗该病症方面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温针灸是一种融合针刺与艾灸的中医手段,兼有针刺与艾灸的中医特点,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温补中气之功效[7]。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温针灸疗法中针刺可直接作用于面神经循行部位,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并加速局部水肿和炎性物质吸收[8];艾灸则通过温热效应、辐射效应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新陈代谢,也有一定调节免疫功能的效果[9]。二者相互协同,能够有效减少面部神经损伤,促进炎性物质吸收[10]。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采取温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本病疗效良好,治疗后社会功能与躯体功能均得到改善。

基于5×5邻域像素点相关性的划痕修复算法······················徐 敏 丁友东 于 冰 李 畅 吴 彪 张婉莹 (5,686)

在温针灸介入时机选择方面,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专家认为先使用药物治疗,待急性期过后进入静止期再行针灸效果更好;但也有部分研究指出,尽早实施针灸治疗不仅能够给患者以心理安慰,还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证实,在急性期及早给予温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愈显率及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恢复效果,临床优势明显。患者经治疗后面部残疾程度改善较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温针灸介入时机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有区别,尽早介入治疗效果较好,患者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改善较好,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温针灸介入时机。

参考文献

[1]李悦.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8):1294-1296.

[2]郭向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3):84-85.

[3]孙传新.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

[4]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5]唐晓敏,丁锐,王奇.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8):2054-2056.

[6]孙静远,张永臣.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5):81-83.

[7]王苏婷,马铁明,苏显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9):2110-2112.

[8]朱旸,陈幸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17,40(1):1-3.

[9]季文玲.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4):219-221.

[10]徐志凤.择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近况[J].四川中医,2011,29(1):56-58.

 
任毅
《广西中医药》 2018年第02期
《广西中医药》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