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语文生活化教学视域下的人文情怀培养

更新时间:2009-03-2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语文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要贯穿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因为“文学能够以一种高贵、典雅的质地服务于人生,服务于社会、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利益”[1](P12)。“新课标”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观感”,体现作家的生命关怀、价值追求与道德评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仅文字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例子”,而且对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审美情趣培育以及荣辱、善恶、美丑观念的建立,都具有重要作用。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纠正高考指挥棒下强调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淡化、泛化文本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歪曲“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界定的错误倾向,就要在教学中走出文本,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培养承载于鲜活的生活,在丰富生活的感染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超越及“用文本教”教学内容的深化。离开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更是心灵的健全和全面成长,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生存和发展,成为社会集体中的一员,履行社会义务,担当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人生和社会价值。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探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追寻真善美的历史脚步,展望建设中不断进步的未来社会理想,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内容所在,也是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学情感是作家对生命存在情感体验的超越与升华,寄寓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的审视、感受、评价和思考,正如别林斯基所言:“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所以“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2],真正与作者心灵和情感产生共鸣,领略作者的品德和精神,获得道德和情操的滋养,培育人文情怀,“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关切、追求人的价值、尊严,肯定和塑造理想人格。”[3](P2)

一、还原文学时代,深入作者内心,感染作者情怀

文学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解读,应通过相关背景材料的呈现,还原文学产生的时代,体认作者所处时代气象,唤醒情感经验,感知并在内心重新创造接近作者情怀的理解和体验,才能真正“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来”,获得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认同,受到人文情怀的感染,“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2]。如果没有身临追悼会情境的感受,不了解李公朴其人及因何故被害,与西南联大时期的闻一多不产生心灵世界的共鸣,对追悼会时国民党特务无所顾忌、说笑取闹、滋扰会场秩序无动于衷;就无法理解闻一多“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演讲所表现的“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有施教者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误导性就在于对文学文本解读,违背作家的表达意愿,认为众说纷纭皆为作家本意。实际上这种远离真正“哈姆雷特”的阅读,是“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的泛滥,“多元阅读,不是绝对自由的”,“不能以歪曲特定历史内涵为代价。”[4](P3)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称“《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如何才能感知到《边城》文字背后“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只有建立在特定背景和作家特定情感基础上的阅读,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层结构,读出小说具象故事中蕴涵的深意来:湘西乡村世界原璞、纯真、自然的美好人性,在外来经济的侵蚀下,正在失去她的生存土壤,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带来的是生命悲剧的重复,清新故事背后蕴藏的是人性的悲剧。

《雨巷》的教学,有施教者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5](P37)从这一教学目标的表述看,行为主体单靠“通过朗读”很难达到行为标准。那么施教者应该怎样实施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教学目标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之源在生活,让语文回归生活,才能焕发语文的生命活力,服务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文课堂才能联系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渗透理性反思及对生命的感怀与关爱,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熏陶。

之前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关于鲁迅作品“取”“留”的争论中,有一种声音说鲁迅作品远离当下社会和生活,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难以读懂。这种肤浅是否可理解为“不是我的所经所历,我怎么知道他写的意思?”其实,这引发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方法的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文本,使过去时代的文学,激起当代青少年的情感共鸣,激活其在当下对中学生的人生意义?教学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说一说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或事,产生与作者情感的认同。莫怀戚《散步》的教学,如果能从学生讲述自己和父母及家人的“生活细节”入手,在感受自己一家人在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散步山川自然美景的美好的同时,进入文本情境,体验文中洋溢的父母之爱及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美德,无疑会深化课文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教师在教学《长征组歌》时,采取观看长征影片、讲长征故事、朗诵等方法,了解红军长征的卓越功绩和伟大意义,认知文中渗透的深刻情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知文本生活,体悟作者情感取向(即孙绍振先生关于文本解读的“还原法”),值得在教学中借鉴。

语文课不能上成其他课,但有助于作品内涵理解的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还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在以上材料感知和领悟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深入理解诗作的象征抒情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江南梅雨季节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阴沉而没有生气和活力,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暗喻,而“我”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在“雨巷”中彳亍,孤独而又彷徨。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既是对古典诗词的化用,也是诗人由爱而不得姑娘的情感体验,创造出的象征美好理想的抒情意象。虽然“她静默地走近”,但又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从“我身旁飘过”,“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只留下“我”“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凄清、悲凉、苦闷和哀怨中,继续着希望的追寻。诗人在这里把个人之情与现实之感融合,虽然没有现实黑暗的描述和反抗的呼号,但字里行间充满悲凉。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苦闷彷徨中的追求,无疑折射出时代的荒谬,寄寓具体而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关注。学生有了和诗人一样的感同身受,情感体验自然就会升华为关注社会、人生的人文情怀。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所列举的“套路”以及新思路的运用只是冰川一角,我们学生应在“套路”中寻求创造性的变通,不断摸索并将更多新思路归纳总结成为自己的“套路”……,数学题解法中的模板套用和思路创新相辅相成,而且往往能达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快速、精准”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将“套路”和新思路完美地加以应用,必能让我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再次,探寻影响作者创作的潜隐因素。从文学创作的内在机制分析,作者心灵深处的伤痛往往会在其文学形象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来。戴望舒小时候因天花落下麻子脸,这使他很自卑,性格也孤僻内向。后来认识施蛰存活泼开朗的妹妹施绛年,便被其深深地吸引,并成为刻骨铭心的初恋。但施绛年并不爱戴望舒,单相思的痛苦折磨,使戴望舒以跳楼自杀的极端方式向施绛年求爱。从1929年出版诗集《我底记忆》扉页题字“给绛年”,为了爱情无奈去法国留学及前妻穆丽娟晚年所说“他对我没有感情,他的感情完全给了施绛年去了”等材料可看出戴望舒对施绛年用情至深,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6]

二、联系现实生活,丰富作品内涵,成就社会情怀

其次,要体悟作者心境。戴望舒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爱国青年知识分子,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而被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逃至江苏松江,面对白色恐怖的社会现实,一个追求革命的青年者坠入暗夜的深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无疑会使他产生悲观失望之情。找不到生活和理想的出路,于是便落寞惆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在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感中挣扎。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认为,“教育”含义就是使学生“养成好习惯”,“造就健全的公民”:“为要使学生的存心和表现切合着某种德目,而且切合得纯任自然,毫不勉强”,他的做法是以身示范,引领学生把良好的习惯变成自觉的行为。他还举例,作文立诚最为贵,要言之有物,言之由衷,即写出诚实的、自己的生活(品德修养、实际锻炼亦复包含在内),如果言行不一,就不会养成好习惯。如果在作文中大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在实际生活中乘坐公交车,连给年迈的老者都不让座,显然是言行不一。所以他说“文当然是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其目的不仅是通过学习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同时还要在课文学习中,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认识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根源。尤其是课文最后的“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其所昭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继续以盲目破坏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将会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荒漠”悲剧不再是危言耸听。作者拯救自然生态的呼唤传达出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对人类生存深沉的忧患。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就违背了选文的目的和文本本身具有的认识价值,但如果能结合现实生态破坏带来的恶果(其实学生对此有亲身经历和感受),理解“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把建设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的美丽中国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才是这篇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应有之意。

在公司党委部署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中,吴辉生与南疆喀什家庭困难,现年33岁的维吾尔族阿力木·亚库普结成了对子。认下了这个“穷亲戚”后,吴辉生为了鼓起他生活的信心,首先在思想上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导他要想改变生活只有靠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换来甜美的生活。真诚的交流和热心的关怀,俩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鲁迅小说巨大的思想力量在于对“人”的精神病态的深刻揭示,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观念的“吃人”。《祝福》作为一篇小说,其教学自然不能脱离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诸如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等,但有一个能抵达文本内核的问题,值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究,以便深化对小说的理解,这个问题就是“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开放话题,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给出自己理解的答案,诸如社会的原因(封建礼教像一张罗网、封建迷信思想等)、个人的原因(接受传统的妇女观、迷信思想)及周围社会人群的冷酷、麻木和偏见等等。实际上,祥林嫂悲剧的发生就因为她是寡妇,“夫权让她守节,族权强迫她改嫁”,神权因着不讲理的所谓“公平”,“就把你一劈两半,一人一半”。野蛮而荒谬的封建礼教观念,同样存在于跟祥林嫂同命运的人——柳妈的思想中,“她坚信菩萨把祥林嫂一劈为二是公正的,劝祥林嫂‘捐门槛’赎罪”。“荒谬野蛮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被压迫者的潜意识里、到骨头里去了,荒谬到感觉不到荒谬了”,“中毒”的祥林嫂“不仅死于别人脑袋里的封建礼教的观念,而且死于她自己脑袋里的封建礼教的观念”[4](P85-88)。可见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观念一旦成为一个民族心理结构中的“集体无意识”,那将是多么的可怕!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影响生命存在的深层根源,由落后文化造成的人的精神疾病,将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敌人。“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发扬优秀文化,传播先进文化,让优秀文化的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价值观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建设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精神保障。《祝福》教学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把主题的总结升华到文化承传和建设的层面,使学生深刻认识文化对个人及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文学经典学习的历史价值和当代阅读价值,赋予其应有的新的生命力。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某些数学规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们大胆去猜想,并让学生们真正在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具体过程,这样教学,符合学生们接受认知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特点更清晰,思维也更活跃,在这个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学生概念知识的获得也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首先,必须明确《雨巷》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本诗写于1927年夏天。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查封、解散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对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搜捕和屠杀。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相关资料,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也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爱人同志》有关广州起义片段,增强学生对大革命失败后残酷现实的感性认知。

三、再构文本意义,创建体验平台,内化人文情怀

《愚公移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对“赞颂愚公坚忍不拔的意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要让学生搞清楚愚公是“愚”还是“不愚”。如果说“不愚”,那他为什么不搬家?“年且九十”,仅靠简单的手工工具“箕畚”,怎么能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呢?况且移山填海是对生态的破坏,这不是“愚”吗?但愚公认识事物的观念与智叟等所谓“智者”的不同在于,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两座山虽然巨大,但山不再增大,人类的生命却是绵延不绝,有不断壮大的劳动大军加入移山的伟大事业中来,前赴后继,终将会实现移山的伟大目标,所以从认识事物本质的角度看显然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其次要让学生领悟为什么最后不是愚公和他的子孙搬掉大山,而是“夸娥氏二子”呢?作为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前半部分是具象故事,结尾则是对具象故事精神的抽象和概括。“夸娥氏”就是大蚂蚁,再大的蚂蚁与“太行、王屋二山”相比,也是极其渺小的。所以,作者把愚公的观念与蚂蚁行为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对一种像蚂蚁移山精神的歌颂,说明只要心怀崇高理想,坚定必胜信念,克服艰难险阻,坚持不懈追求,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老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坚持追求实现心中所想的故事;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蚂蚁行为,获取感性认识。然后介绍我国正是不忘以人民为本的初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追求民族复兴,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引导学生畅谈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诸如学生感兴趣且引以自豪的“神舟”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嫦娥”探月旅行、“蛟龙”号洋底调查、“墨子号”卫星登天、辽宁号航空母舰、中国“天眼”(FAST),以及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复兴号高铁等,说说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变化,从中体会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几代人执着追求、战胜困难,拼搏乃至牺牲生命换来的,是发扬大蚂蚁搬山的愚公精神的结果,而且这种精神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田,成为矢志不渝的民族精神。学生在感受祖国伟大成就的自豪中,自然而然会升华“愚公移山”精神对自我人生和社会发展意义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7]

会计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将促进全球资本流通。会计所记录与分析的财务报告信息作为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纽带,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下,效用值与准确度被大大提高,并且所能提供的预测分析有效的防范了风险。会计起到了监督市场经济业务的功能,与此同时保护股东与潜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得企业运作更加合理与规范,将不断促进国家经济体系的完善。

这段话给语文教师的启示,应该是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又要使学生把课文学习中受到的人文精神熏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知行合一而行为贵,实践活动则是内化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措施。

基于所建分析方法,对含37种脂肪酸甲酯的混合对照品进行检测,结果共获得32种脂肪酸甲酯峰(其中,C4:0、C18:1N9T、C18:2N6T、C20:3N6、C24:1未能检出),总离子流色谱图见图1。由图1可见,各脂肪酸甲酯组分之间及与内标(IS)之间均能实现良好分离,表明本方法可靠。

创设情境,感悟作者情感,丰富家国情怀体验。《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当时正处在十分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该文抒发了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课文所在单元说明中说,“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课后阅读提示“这篇课文很适合朗读,建议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据此,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九一八”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视频和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自读、范读、提名读、齐读、配乐诵读等多种方式中反复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感染。

亲情、友情、乡情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因为其普遍,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为此,有施教者在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体验亲情”实施中,设计了“体验亲情”活动课。活动课结合老舍的《我的母亲》,让学生从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中,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并通过学生演说、阅读有关亲情的片段和图片让学生谈体会,朗读抒情诗《感悟深情》,学生自己主持心理实验、真情告白及歌曲感染等环节,进一步感悟、体验亲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对情感的感受都上升了一个层次”[8](P135)。针对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中涉及爱情的文学作品,全国知名语文教师王开东在教学中设计了“我和学生谈‘恋爱’”专题活动课。本节课以播放《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歌曲《我心永恒》引入爱情话题,围绕“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为什么小孩眼里的爱情单纯,名人眼里的爱情复杂?”经风霜的名人眼里的爱情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列举课本中的爱情课文,并对其中的爱情进行评价和归类。学习了爱情故事,围绕“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爱情最美好”等话题,展开师生和生生互动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并以赵咏华的《最浪漫的事》结束教学。[9](P177)对本节课的教学,有评价认为“对中学教材中出现的爱情题材的作品做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盘点”,“通过对爱情这一文学母题的反观,进行更为全面、理性的意义重构,让学生在各自的个性化阅读中发育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比较、判断、选择,最终形成理性的爱情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9](P193-19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是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

写作训练,强化内化情感体验。如在《土地的誓言》教学中,可让学生完成作文“‘九一八’,我想对你说”,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而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教师通过学生作文阅读,看运用的历史知识是否准确,抒发的情感是否真实,是否把个人与社会密切联系,通过点评和优秀作文朗读,进一步强化内化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根据预习要求中的“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设计写作训练话题,从真情实感中抒发亲情的美好,珍视和呵护亲情。《小狗包弟》教学,可通过写一段向朋友推荐阅读的文字的练笔活动,迁移课文学习感知的情感,升华学生的认识。《老王》教学,可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写作关于小人物的作文,养成目光向下,关注不幸者、弱小者,用善良与爱心关心帮助他们的高尚情感。此外,编演课本剧、开展主题辩论比赛也是内化学生情感体验的有益策略。

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得到启迪和感悟,在社会实践中激发责任担当。“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在课堂,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授课本。可以引导学生漫步校园,走走停停,欣赏花红柳绿的三月,草木葳葳的盛夏,凉意潇潇的秋林,雪花弥漫的冬季。还可以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袤的原野,深入社区乡村,感受城市学生难得一见的乡村风情。也就是说,语文要关注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1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丙辰中秋”遥望天际明月,便引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生感慨和祝愿。结合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及当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或欣赏自然美景,或参观文化古迹,或聆听革命先烈故事,或安排社会调查,在课内课外的结合中,强化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自然中获得书本上无法得到的感悟和体验,丰富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关注社会和人的生命存在的情怀。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是把作者在其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灌输给学生,不是不顾学生生活实际、情感状态的简单强加,而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改编课本剧、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还原时代背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作品所写的生活,“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脉搏上,感觉到每一次的心跳”[11](P184),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识人断文”,设身处地感受文本渗透的情感,拨动情感琴弦,触动灵魂深处,陶冶精神世界,从而“穿越语言的丛林,重温生命的浮沉,洞见人性的复杂,感悟人生的境界,在文学的世界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享受”[12],实现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唯一的英语交流途径可能就是在课上的短短几十分钟,为了让学生打破对英语的距离感和畏难心理,更快地融入到英语学习中来,创设英语学习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适宜的情景,借助多媒体图片等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学习英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寿桐.文学与人生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Z].

[3] 包建新,等.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 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高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叶细细.民国女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02).

[8] 邹蓉.“体验亲情”教学设计(活动课)[M]//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高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 王开东. 非常语文课堂·我和学生谈“恋爱”——人文精神涵养教学实录[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10] 璩存峰.试论当下并存的三种语文教学状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9).

[11]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2] 徐余忠.寻求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适切性[M].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

 
徐安辉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