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文化的取向与构建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推动了以人为本的创新2.0知识社会演变,对终身学习及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终身学习出现超境化学习、大众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等新形式。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文化融合网络文化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强化持续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创新了学习方式。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应积极构建互联网时代的终身学习文化,并采取创建终身学习文化社会大气候,推进积极的学习者主观文化建设,建构互联网智慧型终身学习方式等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的新形式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1]“互联网+”时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社会各个领域,终身学习借助互联网的推动呈现出新的形式。

(一)超境化学习

超境(Hyper-situation)指“超级学习环境”,是互联网时代借助物联网与智能移动技术等形式创设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通过各类联网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获取海量相关资料,同时可模拟各类学习场景。斯克兰顿大学在2014年发表BYOD学习策略,BYOD指“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并组织学生进入“虚拟实验室”学习。[2]这种超境化学习打破固定化的学习场所与情境,将学习无缝链接到学校正规学习模式以外的任意空间内,如家、工作单位甚至乘车等移动环境,最大限度地丰富学习的体验,突破时间、地域、学科乃至种族文化的约束与障碍,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二)大众化学习

“大众化”学习是互联网时代推动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以及终身教育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在线学习成为流行趋势,在线网络平台课程井喷式爆发。通过在线教育网络平台,享受各式课程学习,如慕课(MOOC)帮助数以万计的人享受高等院校的教育课程。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到1.44亿。同时在大部分“大众化”学习模式下,学习者或用户体验者均未设置身份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在线平台上任意发布问题或进行讨论,或与其他用户进行学习交流、讨论或评论,随时上传文本、图片或视频等,互答互助,集思广益,如“果壳问答”“网易云课堂”等。

图2所示机器是美国AerWay公司生产的松土机械,用来改善草地土壤的透气透水性。图2所示的机器由拖拉机牵引,使用橡胶轮控制耕深。机架上安装2根刀轴,每个刀轴上安装6组齿盘,刀盘间距约17mm,每个齿盘上安装4个松土齿;松土齿依靠重力入土,在草地上形成不连续矩形孔,最大耕深约为20mm;刀轴可以在0°~15°(垂直于行进方向)范围内扭转以调整对土壤的扰动程度,每次扭转幅度为2.5°。这种机器既可以用于改良板结性退化的草地,也可以作为农田垂直松土机械使用[14-15]。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朱新均会长认为,终身学习文化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理念,以学习者为本,以能力发展和创新为重点,强调组织学习的发展,多种学习形态并存都受重视,各种文化相互结合和融合,网络学习成为重要学习方式。[5]终身学习文化包含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社会方面构成的显性文化与学习者主观文化构成的隐性文化。互联网时代加速了终身学习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为最为重要的载体赋予了终身学习文化新的特征。

1.持续性学习:过程性与阶段性的实现。终身学习的本质特征是过程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的不间断性或持续性。二是学习不只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发展全过程,更会融入到个体生命的全过程,“全”强调了终身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就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将学习融入贯穿于个体发展与生命的“全过程”。在现实形态上,每一位社会个体都必然处于其生命与发展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只有当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成员都处于学习的状态,终身学习才是现实的完整过程。互联网相当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数据库,能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使得学习得以不断延伸与拓展,真正在现实层面实现将学习贯穿于生命与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实现学习的不间断性与持续性发展。

(三)碎片化学习

随着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与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普及,使得知识碎片化日益加剧,成为终身学习中一种主要的形式。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2016年手机阅读率达到66.1%,已经连续8年增长。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3.8%,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手机接触时长显著增长,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00分钟。[3]可见碎片化阅读与学习成为当代人的首要选择。

碎片化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离散性、学习过程的随意性以及学习时间的不连续性等特点。[4]一方面,碎片化学习使得学习时间更为灵活与可控,分割后的内容更容易吸收,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最新资讯与热点信息,更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碎片化学习内容的“离散性”与“不连续性”,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大脑中同时充斥着各类高频率零散式碎片化信息将会极大增加认知负荷与信息知识的选择难度,进一步加剧信息超载现象。最为严重的是碎片化信息中可能含有大量虚假、不准确、不完整的成分,屏蔽与掩盖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

二、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文化的取向

矿区以钼矿化为主,主要含钼矿脉带赋存于桐柏—商城断裂带次级构造破碎带中,矿区共发现钼矿脉8条(含矿脉带),共计钼矿体7个,钼矿化体35个。钼矿体均产出于早白垩世新县二长花岗岩中,主要为(构造)蚀变石英脉型和浸染(星点)状石英脉型。构造带内团块状角砾岩、石英脉发育,蚀变以硅化、褐铁矿化为主。矿体规模大小不一,长度120~200 m不等,厚度0.65~6.68 m,钼品位0.030%~0.087%。

(一)注重终身学习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方式、观念等的集合,是一种相对较为平民化、年轻的大众文化,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与感染力。互联网时代的终身学习文化融合网络文化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借助其数字化、信息海量化的优势,拓展了其物质文化的边界,丰富了精神文化的内涵,使学习者文化发生深刻的改变,激发了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强化终身学习文化理念的实践

“大众化”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线网络教育平台虽然教学资源众多,但课程质量无法保证,学习成效有待考查。同时专业的在线教育平台如慕课(MOOC)由于“无门槛”式注册学习,虽然注册人数多,但完成课程率低,据统计坚持完成的学习者不到3%。此外,诸如国内问答学习社区“知乎”等在线平台,随着大规模开放与用户数增多,问题回答质量反而有所下降,用户贡献率直线下滑。大众化学习的数量与质量并未呈正比关系。

1.推动终身学习文化“生活化”发展。学习型社会鼓励并满足在生命不同阶段不同过程中的个体通过学习追求自己的梦想,丰富人生,发展人性并完善人格,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终身学习的动机必然包含着功利性成分,但仅仅以外在动机为特征的学习文化必然不是终身学习文化的内涵。终身学习文化更强调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学习,关注个体内在成长,提高整体素质与生活质量,趋向于生活需要的学习。这种生活化的学习,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融合,学习不只是生活的内容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通过学习尽可能激发个体学习者潜能,最大限度提高学习者能力,从而优化生活状态,提高生活品质。这种自觉而持续的终身学习文化标志着社会生活理念的转变,同时标志着终身学习价值向生活的回归,是终身学习文化创新与价值的升华。

(三)适应终身学习方式的巨变

终身学习文化强调对“人”的关怀,以学习者为本,其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学习行为等都构成了学习个体层面主观的学习文化。

例题贵在精而不是贵在多,数学是需要思考的,数学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培养熟练的工种[18],因此有理数例题的配备除了注重学生运算能力,也要注重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不能只注重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RJ版教科书有理数的例题全部出现在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小节中,在1.2.1有理数小节中没有出现例题,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RJ版教科书重运算而轻概念.相反,CM教科书在每小节的KEY CONCEPT(核心概念)模块后都列举一或两道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所给概念.

三、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文化的构建策略

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一种“超境”化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同时也营造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信息的可靠性与知识内容的真实性需要持续监控与完善,因此形成良好的互联网终身学习文化社会大气候至关重要。首先应整肃互联网终身学习文化环境。“互联网+教育”以在线学习的形式成为当代终身学习的首选,因而应对学习的资源与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及时遏制不良信息,对互联网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不间断的监控。社会相关部门应以更加积极主动、开放理性的心态面对互联网教育,争取做到既是网络管理与规范法律的制定者,也是信息资源与知识传播的引导者,更是监管制度实施的监督者,在互联网学习的自由与规范性之间寻找合适的发展空间,净化互联网教育信息传播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在线开放学习生态。

(一)重视终身学习文化社会大气候的创建

朱新均认为学习型社会建成的标志之一就是终身学习文化的形成。[7]在学习型城市与社会里终身学习文化的理念应是把学习当作一种愉悦舒适的生活方式,并能满足不同生命个体的学习需求与诉愿。

(二)推进积极学习者主观文化的建设

终身学习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是学习者的主观文化,包括学习心理、价值观念、学习方式与行为习惯等等。而学习者选择何种学习方式往往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诉求,而互联网时代满足了终身学习者对海量链接式资源、突破学习时空界限、私人定制的知识配置等诉求,使得终身学习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一是基于公众对话和社会网络交流的合作学习,强调群策群力,也是终身学习文化中组织性的体现,组建学习圈。二是基于大数据生发的定制学习,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数据分析,为学习者量身打造个性化教学服务与教学资源。三是基于大众创新的众创学习。重视大众参与的创新与实践,是一种新型的发现与探究式学习。

2.个性化学习:强化自觉性。终身学习强调全过程,同时不容忽视阶段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自觉性较低,外在动机因素影响较大,而随着个体生命的发展,职业化学习阶段往往使得终身学习形态发生深刻转变,课本基础知识已无法满足个人的继续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更强调自我,表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觉关注自我生命存在,开发自我的潜能,满足自我实现的个性发展需要,建立专属的学习模式与方法。而终身学习文化就是秉持尊重个体生命内在成长的价值理念,恪守自觉生成的学习行为,时时处处为个体提供便捷的学习服务,以便形成人人自愿、自信、自省,不断生命更新的社会风尚。[6]互联网时代为终身学习文化的自觉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实现了终身学习文化自身对“人”的关怀,为个体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培养终身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既然网络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单凭管理者进行网络学习环境整肃是远远不够的,终身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并有效使用的能力,即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海量式学习资源高效提取的能力,同时批判性评价学习资源的内容;二是对已知学习信息进行有效梳理、吸收与存储的能力,在已知图式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尽可能防止知识的碎片化;三是在驾驭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转化为自主、高效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学习者一旦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将更加自如地适应互联网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强调互联网智慧型终身学习方式的建构

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方式种类繁多,远程学习、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同时也存在知识领域信息严重“超载”,知识碎片化加剧,学习深度与学习效果有待提高的问题。因此应积极构建智慧型的终身学习策略与方式。

1.加快推进小众化学习。规模学习是互联网时代学习的主要形式,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大众化”,以用户规模大、学习资源多独占鳌头,体现着互联网时代的终身学习诉求。然而大众化学习也存在着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盲点问题。虽然学习资源大规模开放与用户人数大幅度增长,但持续学习动力不足,整体完成率低,可见多并不等于好。智慧型学习策略应考虑“量”与“质”之间的平衡,逐渐由大众化向小众化过渡,如开设“小众化”在线课程,课程有相对固定的学习人数,尽量控制在数十人至数百人之间,将大规模的无门槛式学习转变为一种有限制有条件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形成具有较高互动性与主动性的小众化学习群体。同时也可以颁发一定的学习成果认证,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2.推广自主探究式深度学习。互联网时代知识常以零散、无序、杂乱的碎片化形式存在生活之中,要实现碎片到整体的转变,建构相对有序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学习者主动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分类,对其进行辩证的思考并对接受的知识加以重组或重构,即自主探究式深度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检索、探究、整合与反思,实现碎片化知识向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高度升华。终身学习文化要求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而自主探究式深度学习不满足于碎片化知识的原始积累,通过梳理、内化碎片化知识实现对知识的融合与升华,也是终身学习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

桥位处于“V”型山谷,河床较窄。桥梁全长130m,左、右线桥宽均为12.25m,交角90°,上部结构采用2×65m跨径变截面连续T梁,悬臂浇筑施工。下部结构左、右线1#桥墩均采用双肢薄壁墩,墩高33.5m,肢间净距3m,单肢截面尺寸6.25m×1.5m。该桥于2007年5月正式开工,为保证工程工期,采用悬臂模板及支架系统,缩短了工期并保证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提倡共创、共享式合作学习。空间理论认为汇点成面,个体的学习行为是个点,而群体终身学习文化是由点形成的面,因此终身学习文化重视交往互动与社会集聚,学习型城市的建立就是在这种社会聚集下体现群体性文化风尚。共创、共享式合作学习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知识汇聚在一起,形成共享式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形式或途径传播并分享给其他人,强调进行知识资源的交流、协作与分享,收获双倍的学习心得与成果。2015年,“众创空间”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使得线上虚拟社区与线下虚拟社区相融,被定位为影响文化、创新和教育的重要角色。[8]体现了终身学习文化创新、共享的新时代精神。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更新,物联网与智能移动终端等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信息与知识的联结与共享,为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丰富了终身学习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趋利避害,构建智慧高效的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文化,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目前我国的教育对口支援主要有三种模式,包含教育部直接组织施行的对口支援、内地省市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以及西部省(市、自治区)组织的大中城市对口支援工作。[1]从支援少数民族高校的政策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国家对支援工作的重视程度。

立足于“道”的特性,切合统治者“不殆”的欲求,从而树立统治者依“道”而行的思维,明确告知统治者只有依“道”而“知止”,对自身的扩张欲或争斗欲加以节制才能够达到或接近“不殆”。 例如: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08-04].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7/0806/15/10674521_677085055.shtml.

[2]JOHNSON,L., ADAMS BECKER, S., ESTRADA, V.,& FREEMAN, A. NMC Horizon Report: 2015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5:8-36.

[3]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人均读书近8本[EB/OL].[2017-04-19].人 民 网,http://education.news.cn/2017-04/19/c_129550564.htm.

[4]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26-30.

[5][7]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3-11.

[6]桑宁霞,马琳琳.中国终身学习文化的当代境遇[J].中国成人教育,2015(4):5-7.

[8]DOUGHERTY D. The making of make[J].Make Magazine,2005(1):7-8.

[9]黄建锋.基于碎片化的智慧学习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7(12):6-9.

[10]郝克明.让学习伴随终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8-42.

[11]刘慧.关于终身学习文化建设模式的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4):40-42.

[12]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17.

 
马赫,王洪兵,刘慧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