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加坡双语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

更新时间:2009-03-28

20世纪6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双语教育的热潮,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不同类型的第二语言双语教学尝试,短期内培养出具有扎实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双语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双语教育日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双语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国情下被各国以不同方式研究并实践,新加坡是较早开展双语教育的国家之一,六十多年内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双语人才,不仅为国家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繁荣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在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迫切需要大量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双语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新加坡双语教学的理念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启示存在较大的探讨空间,鉴此,本文尝试对新加坡双语教育的体制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总结一些启示。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体制

(一)“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

“三向分流”是一种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而实行的有差别的双语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双语教育与能力分流体制相结合。具体而言,新加坡小学分基础(1-4年级)和定向(5-6年级)两个阶段,学生从基础阶段进入定向阶段要经过分流考试,五年级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修读三种语言源流课程中的一种。到了中学阶段,学校根据学生的小学毕业考试成绩、语言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分别进入三种班级学习:1、双语特优班,约占10%学生;2、双语强化班,约占30%学生;3、双语普通班,占40%以上学生。双语特优班的课程要求教师以英语和母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双语强化班和双语普通班的课程要求学生兼修英语和母语,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在该模式中,某一次的分流并不意味着始终分流,学生的学业水平所处的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成绩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有选择地更换课程源流或语言源流,以保证所学课程与学习能力相适应。比如,通过双语考核对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语学习的原双语普通班学生进行评价,如达到高一阶次的学业水平则可以流转到双语强化班学习,而双语特优班的学生如果在双语学习过程中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也可以流转到双语速提班。简言之,“分流”不是淘汰,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学业发展的最佳位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新加坡双语教学的操作模式

1.坚持使用目标语作为教学语言。使用目标语作为教学语言就是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学习潜能,取得最佳的外语习得效果。新加坡双语教学提倡课程与外语的融合,通过创设与课程相关的语言情境,为那些英语不够熟练的学生提供密集型、全息性的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习外语和使用外语,进而达到语言能力和学科能力的双向发展。

在侦查决策过程中,为了实现侦查目的,人们往往追求最优决策,进而根据最优决策来实施侦查行为。所谓最优决策,是指从全部可行方案中选出的能实现目标的最优方案。但是侦查所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刑事案件,且在侦查过程中存在着侦查人员与犯罪分子之间的活力对抗,因而侦查最优决策往往很难实现,因而侦查决策大多数属于一种满意原则下的决策。

2.科学构建情境教学。新加坡双语教育认为双语教学实践是教师、学生使用目标语和课程知识进行的一种互动和交往,而只有创设理想的情境才能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与交往,保证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灌输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语言教学方式,需要充分营造理想的语言环境,因为情境是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引发出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通过制定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主题活动实现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情境化,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知识、语法结构和语言感知能力,在与学习同伴和教师、环境、语言和学科知识的互动中形成知识和价值观体系。情境法既能充分发挥情境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利用目标语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整合起来,创造性地利用环境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语言能力的获得和提升。情景教学中制造各种各样的有趣的输入,既保证了高密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机。

传统的外语教学沿用分科教学的模式,将英语视为学习的对象,过分注重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的使用,割裂了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纵向链接,造成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脱轨。而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科知识与语言信息相互断裂,难以整合,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不仅损害了知识的完整性,还脱离了与生活的现实联系,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兴趣所在,最终导致“哑巴英语”现象。赫尔巴特认为,只有综合教学才能够承担教育所要求的建立整个思想体系的任务。但分科教学不能为学生提供完整有效地信息,学生也难以通过无关联的记忆保持信息,反而加剧了健忘的速度,削减了学习的兴趣。因此,顺应当代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从分科教学走向综合学习,推行以英语学习为主,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既满足学习学科的要求,又符合语言发展和语言教学规律。[1]在双语教学中,可深入探究学科内涵与英语的联系,通过主题教学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学科知识提炼编排、系统联接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学内容综合化,如此呈现于学生眼前的不再是一个分解的、学科化的世界,而是一个完整和统一的知识体系。通过综合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并非所有的学科都适合使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这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中国国情。

(三)政府积极倡导双语教育发展

1.情景化教学。我国现行的外语教学模式缺乏真实性和整合性,即缺乏真实的实践环境,“课堂知识”与“生活知识”相互脱离。双语教学中的情景化教学,即强调语言和真实情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情景理解学科知识和实践语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有目的地创设和营造生动具体的活动场景,使知识建构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渗透其中,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形养成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践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新加坡双语教育遵循了学生发展规律,考虑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语言背景不同、学习双语的能力不同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三流分向”的双语教育模式,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的做法,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帮助学生找到学业发展的最佳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学能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学校鼓励对外语有兴趣且有双语学习能力的学生选修双语课程,并在双语教学实践中采取灵活的双语教学策略,积极培养学生的双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因材施教是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核心理念,“三向分流”双语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学能、认知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成绩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有选择地换课程源流或语言源流,以保证所学课程与学习能力相适应,并激发了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奋勇前进的品质。

本来秀容川已快到酥城,一老汉跟他说,二十年前,他干活干累了,就躺在河边睡着了,后来被一阵说话声吵醒,他睁眼一看,不远处蹲着两个男人,这两人头上、身上都缠着布,似乎受了伤,一个在捧水喝,一个耐不得热,把缠在头上的白布解下来,看那人的相貌,竟像是胡人。他还要看,喝水的男人已发现他,低声说了句什么,那人重新把布缠在头上,接着两人急匆匆地走了。他跟人家提起这事,人家都不信,说,我看你是猫尿灌多了,胡人在北边,怎会到南方来?他来这干嘛,找死啊!

(二)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开展全息性外语教学

新加坡双语教育认为综合性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手段是获得最佳外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而遵循外语教学规律,以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十分必要。具体而言,一是主张双语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利用教学材料、熟练营造语言情境是顺利完成双语教学任务,达到双语教学预期效果的关键。二是结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行以英语学习为主轴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既涵盖了各科专业知识,又融合了英语语言特点,使学生能更系统、真实、全面地构建知识意义和发展综合的语言能力,形成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一体化发展的教学体系。三是营造主题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优化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地投入双语教学过程,完成感知的活动、语言的活动和思维的活动,不仅多维度地实现在语言中发展语言的教学目的,而且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四是创新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将学科课程、外语学习和现实生活三者有机结合,将正式环境与非正式环境中的知识加以整合,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实践中学习和完善学科知识和语言体系,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三)遵循外语教学规律,推行多样化双语教学方法

新加坡双语教育主张外语教学应遵循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强调语言的发展是在良好的环境中习得的结果。通过创设主题性情境教学和开展全息性外语教学,实现语言在情境中生成与构建,即是将语言知识和语法结构融入学科教学中,使用目标语作为教学语言,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习得外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构建情境教学即倡导课堂教学生活化,坚持以“听说读写”作为一体化的外语语言刺激,降低来自母语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提炼和实践生活中的场景,双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源自生活胜似生活,优化之后的人工性语言情境使外语习得更有成效。双语教育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结合学生母语的特点,把外语学习与母语发展相结合,不但实现了学生外语与母语发展的双赢,而且成为启迪和完善学生智能的有效开发手段。

三、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外语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开展双语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综合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在外语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利用双语教学有效地推动外语教学改革,是外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如下一些具体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分层次

利用T-text分析是否上过检索课研究生对于初级知识、中级知识、高级知识、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态度的差异情况,经过研究发现在知识、技能两个方面因素P值都大于0.05,没有显著性差异,只有态度的P值低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上过文献检索课的得分高于没上过文献检索课的研究生。

(二)课程教学综合化

3.明确双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都展现出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新加坡双语教育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者学生的学习行为,语言意义的获取需要学生发挥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共同学习,赋予学生新的语言意义。学生首先是意义的构建者。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通过特定的情境学习,重新建构自己的理解、思考和体验,不仅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加工和转换,而且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与他人交流合作等美好品质也得以培养。其次,双语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双方以平等的身份一起探索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课堂中开展针对性指导,解答学生的疑惑,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将自我作最充分的呈现。课余时间与学生互动,创造民主、友爱、合作的氛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2.探讨式教学。“一言堂”“满堂灌”“广播式”是对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的现实写照,在双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提供知识服务与帮助,引导学生成为意义建构的参与者和合作者[2]。探讨式教学主要采取“主题性活动”和“问题导向”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习得的学科知识和语言技能能够相互融合和深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当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一刀切”和整齐划一的现象,即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外语基础方面存在个性化差异,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没有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面对着生源的多样化使学生群体出现英语水平高低不等、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难以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很容易造成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有效提升知识水平、语言基础稍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经常出现学科教学与英语教学脱节的现象,无法做到两者兼顾,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双语课程开设之初,应该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进行考察,根据学生英语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以学生的英语成绩分班开展分层教学,并且确立每一层级的教学目标。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避免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能促进“优秀学生”更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另一方面能激励“普通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学业水平。比如,在大学生入学时,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或入校英语考试对学生进行分班,以150分满分的考试来说,90分及以上的学生进入强化班,即针对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以综合发展为学习目标的班级;60—89分的学生进入提高班,即针对英语成绩中等的学生以提升能力为学习目标的班级;60分以下的学生进入基础班,即针对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以巩固基础为学习目标的班级。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新加坡政府愈加重视双语教育的发展。一是政府积极提倡双语教育并提供相关教育政策与经费的支持。1956年,政府颁布了《新加坡立法议会各党派华文教育委员会报告书》,并相继出台一系列双语教育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这不仅为双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奠定了双语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而且激发了各地区和各级学校开展双语教育的积极性。此外,新加坡政府为双语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其中包括设置奖学金和海外留学助学金等。如教育部会为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双语学生减免学费并为其每年提供一千新元的奖学金;政府每年都会设立奖项鼓励参加海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学生。二是政府注重营造双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社区、媒体和互联网等方面的力量,努力营造和改善双语文化环境。不管是在公共场合、家庭生活,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随处可见的双语信息充斥于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使用四种官方语言,也为新加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双语环境。政府的支持为双语教育实施打下了良好的现实的基础,加强了双语教育与国民生活、社会发展的可靠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双语教育的效果。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但在双语教学中,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采用一切可以促进语言发展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进行“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全面落实到双语教学的每一环节,以满足学生双语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1)调节阀分为手动调节阀和电动调节阀两种。电动调节阀一般是由电气仪表专业根据设计参数进行选型。冷、热源系统中安装手动调节阀的位置一般在:①分水器的各个分支管上,对各支路流量进行调节;②换热器一次水的回水管上,调节换热器的供热量。手动调节阀要选择阀门开度和流量基本为等百分比型的,要根据管道的最大流量值确定调节阀的口径,一般情况下阀的口径要小于所安装管道的管径。

3.隐性课程教学。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过于注重显性课程的应用,而忽视了外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使外语教学不仅脱离现实生活而且还忽略了学生各项素质的综合发展。双语隐性课程打破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接触到语言信息;打破了对课程涵义的狭隘认识,把课程内容、语言环境和师生互动等因素相互联结与整合,使教学设计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双语隐性课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会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对于隐性课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或加工,从而获得自我需要的经验,满足自身的发展。

基于相关性分析,确定平均距离、任务标价、交通便利度和标价占最低工资比例这四个参数作为变量,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多项式非线性回归,可以得到任务成功率预测模型预测完成情况与实际完成情况对比后,发现平均偏差为10.2%,检验精准度达到89.8%。

(四)实践教学实用化

实践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环节,其重要作用在于能有效检验培养对象是否具备应有的学科知识水平及语言应用能力。现行的实践和实习以课业学习为主,在检验双语教学成效方面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因为语言是交往的工具,体现于实践中才有价值。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实习实践渠道、平台及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种外事活动、旅游接待工作和英语演讲比赛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的中,体验并获益。同时,将实践教学融入第二课堂活动阵地,比如定期举办外语角、外文才艺大赛、外文校刊等,作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沿伸和补充,引导他们关注有意义的事物和寻找兴趣所在,缓解课堂学习带来的焦虑,并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增强双语教学的有效性。另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把素质转化为水平,获得了学习的快乐感,丰富了情感世界,使身心和人格得到健全与发展。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双语教学对象是多元化的,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评价的内容的多方面的,即学生和教师在认知、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感知;评价的方式是多类型的,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方式,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和多层次性的。因而在双语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构建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在内的全新的多元评价体系,而且还应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化,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3]。教学评价是调整教与学的客观依据,学生通过教学评价,能够检测学业的掌握水平,进一步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客观和全面地掌握教学情况,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和帮助学生;学校管理部门通过教学评价,对双语教学进行监控和把关,确保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确保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多元化的双语教学评价能有效反映双语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实现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建芳.当代国际双语教学模式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2]周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应用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廖倩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