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网络舆情的民族因素解析及舆论引导力构建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前,在自媒体特征凸显,全媒体化加速的发展趋势下,舆论生态发生了较大变化。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近年来,民族因素作为重要传播因子,在网络舆情传播及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甚至成为网络舆情的扩大器和催化剂。

在产妇分娩前,医师需要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要对产妇的身体状态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进而选取最佳的分娩方式,主要的评估内容包括,对产妇上次分娩方式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同时需要结合产妇自身现状选择分娩方式。

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环境风险。由于水利工程所处的环境系统和所影响的环境区域都是复杂的大系统,广泛地存在不确定性,尾水导流工程的建设活动也同样存在造成潜在危害发生的风险和对沿线居民健康、生态环境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造成损失的风险。如徐州尾水导流工程用明渠运送污水,一旦雨量大造成明渠溢出,就很容易对骆马湖水质造成影响。

一、网络舆情中的民族因素特点分析

涉民族因素的网络舆情往往与宗教舆情、教育舆情、生态舆情、政治舆情、政策舆情等相交叉出现,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近年来,网络舆情传播中涉民族因素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民族要素的被标签化

随着涉民族网络舆情不断增多,特别是“3.0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5.6广州火车站暴力袭击事件”等发生后,一些民族要素出现被“标签化”的趋势。如在“5.22乌鲁木齐暴恐事件”发生后,《环球时报》刊发《新疆皮山:5.22暴恐分子老家》一文,引发网络舆论热议,特别是引起了一些少数民族同胞的强烈不满,认为该文将皮山标签为“恐怖分子老家”,严重伤害了新疆人民的感情,破坏了民族团结。

(二)涉民族舆情的跨地域性

从表面上看,涉民族网络舆情的发生充满了偶然性和突发性,但从深层次看,民族因素在网络舆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三)民族话语的工具性

由于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发酵过程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常常借民族话语进行炒作,试图通过强化民族地区、宗教习俗等民族要素,增加舆论敏感性,进而放大舆论。可以说,民族话语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甘肃财经大学“发霉包子事件”之所以从一个普通的热点事件演变为涉民族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真食堂”、“民族餐厅”等民族话语在舆论传播中被不断放大。

舆论主体的态度和情绪变化是网络舆情发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初参与某事件/话题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诉求,但随着参与程度不断加深,个人挟带的情绪通过不断碰撞、相互传染,逐渐聚合成社会情绪。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情绪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它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思想状况与行为倾向。在涉民族因素的舆论事件中,社会情绪越强烈,舆论烈度就越强,特别是涉及到宗教信仰时,很容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四)涉民族舆情的意识形态化

民族问题一直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也是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攻击的重要棋子,很容易被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一些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往往通过对我国民族政策、民族信仰的炒作攻击,进而煽动民族分裂情绪,企图实现其意识形态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的宗教化趋势逐渐凸显,一些人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进行捆绑炒作,进一步增加了涉民族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大部分人在参与舆论的最初并没有明确的舆论诉求,很容易受到群体公认的“特殊人”的意见的影响,这个“特殊人”就是“意见领袖”,他们在涉民族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介质作用。[3]如勒庞所言,“大多数人,尤其是百姓中的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行业之外,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清楚合理的想法,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是充当他们的引路人”。[4]

二、涉民族网络舆情的演变

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或多个关键性引爆点,这些临界点一旦被突破就意味着舆论事件的爆发或升级,而情绪与态度就充当着“引爆点”的作用。其中,网络舆情主体从散群发展成为集群,网民态度从个人情绪聚合为社会情绪等,是网络舆情发展与演化的重要条件。

(一)主体:从散群到集群

在舆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信息纷繁交杂,通过对“民族”讯息不断重复和强化的方式来提升传播效果,已经成为涉民族网络舆情的重要运作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多符号的意义强化,即强化的讯息内容不仅仅包括文字讯息,而且包括图片、颜色、音视频等多种符号讯息交互出现,共同作用;二是多频次的重复强化,即同一讯息通过多种平台、多种渠道,进行重复散播以达到强化效果。民族讯息强化模式一般通过议程设置建立传播框架,从而提高讯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情感:从个人态度到社会情绪

设x0为实数域中的任一点, 与X0∈<a,b>实数域上的任一区间之距为ρ(x,X0)。其中<a,b>既可是开区间,也可以是闭区间,还可以是半开半闭区间。

(三)过程:从酝酿到消解

舆论事件发生后,围绕舆论议题往往会出现许多无用信息或错误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噪音”,它们常伴随着舆论事件的始终,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着舆论的健康发展。[2]近年来,噪音干扰模式已经成为反华势力利用涉民族网络舆情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重要模式,而网络谣言则成为其实施噪音干扰的重要手段。一些敌对势力常常借突发事件或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制谣传谣,通过“鱼目混珠”、“移花接木”、“借题发挥”等手法,试图干扰社会认知,制造民族矛盾。噪音干扰模式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极大地增加了涉民族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三、网络舆情传播中民族因素的运作模式

以往的涉民族网络舆情多发生在少数民族居住集中的地方。[1]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西藏拉萨的“3.14事件”、新疆“智障人黑工厂事件”以及乌鲁木齐的“7.5”事件等。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涉民族网络舆情逐渐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向非少数民族地区延伸,呈现出明显的跨地域性。

(一)民族讯息强化模式

舆论主体是网络舆情发生的关键要素。在热点事件发生初期,舆论主体往往是相对松散的网民个体,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和互动。随着事件的不断升级,不同观点和立场相互交织碰撞,一些舆论共识慢慢形成,舆论主体逐渐从散群发展为集群,甚至形成群体。需要指出的是,舆论群体的形成过程是“舆论派别”或“舆论阵营”的形成过程,但是这些派别与阵营往往是不稳定的,常常因为其他热点事件的出现而转移或解散。

(二)噪音干扰模式

任何舆论事件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经历着酝酿-形成-高潮-波动-削减等不同阶段。酝酿期舆论处于隐性状态,一旦浮出水面,就意味着网络热点事件的真正爆发。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往往充满不确定性,其发展态势和走向往往是不可控的,特别在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过程中,有些舆论因为处置得当而削减或弱化,有些舆论却因为处置不当而升级,导致舆论次生灾害。

(三)意见领袖模式

膝关节是人体中结构最复杂、承重压力强的关节之一,膝关节中胫骨处与内股骨间是为半月板,半月板的作用就是稳定膝关节,促进关节内营养,防止膝关节久经负重运动产生损伤,而膝关节处于半屈外旋位、内旋位并承受重力时容易导致半圆板损伤,导致关节功能障碍[3]。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园内有民族建筑,有西洋景观;有山乡村野的田园风光,有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珍藏着历代的名人书画,各种罕见的奇珍异宝,就是这样的伟大建筑,是怎样被外国侵略者毁灭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段课文。

四、道德话语下民族舆论引导力建构策略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道德话语下的舆论引导力建构倡导以“人民”为中心,在舆论引导中树立鲜明的道德导向,将法治、和谐、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舆论引导过程始终,旨在推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民族舆论氛围。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民族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立场。首先,在理念上,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把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将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所思所想,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的现实问题,加大对民族政策的解释和宣传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民族习俗、民族教育等问题的解决力度,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多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和满意度。再次,在引导方法上要用真理说服群众、用真诚打动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引导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合理预期。

(二)坚持以“爱国”为导向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多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民族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爱国”为导向。一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立场鲜明,坚守党性,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环境中,要敏感地意识到一些敌对势力煽动民族分裂之心不死。二是强化民族舆论引导的意识形态意识,只有不断强化这样的价值观,才能具有对民族舆情、民族问题的敏感性,才能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三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分裂斗争教育。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们视推动业内用户的持续发展为实现尚水人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为水利水运事业做出贡献是尚水人永不磨灭的使命。公司坚持创新、共赢的经营思路,应用前沿技术为专业客户提供最贴近终极需求的高端测控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实现科学测量和管理手段的整体提高。

(三)坚持以“法治”为根本

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遵循。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法治”作为民族舆论引导的根本路径,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民族舆论生态环境的清朗。首先,全面提高民族舆论引导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保障民族地区和谐。其次,要加大普法力度,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为民族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坚持以“和谐”为目标

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涉民族网络舆情的引导目标不是要消灭负面舆论,也不是让主流声音去压制所谓的“杂音噪音”,而是为了形成一种有利于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因此,民族舆论引导必须在坚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个体、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士的广泛参与,通过相互交流、对话与沟通,实现舆论生态的协调与平衡。

参考文献:

[1]寇鸿顺,马洪伟.民族问题舆情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5,(1):71.

[2]韩红星,赵恒煜.微博传播噪音形成与扩散机制探析[J].当代传播,2014,(1):77-79.

[3](美)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高德特.人民的选择[M].唐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8.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92.

 
张春华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第04期
《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