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待遇调整的原则及战略选择

更新时间:2009-03-28

2009年以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财政在新农保支出中逐年提升,新农保覆盖人数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得以有效缓解。然而,保障水平较低成为新农保制度健康、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张瑞书、王云峰指出新农保适度给付水平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并建立了新农保适度给付水平的测算模型。[1]薛惠元指出现行新农保制度所提供的养老金不能满足“老人”、“中人”和大部分“新人”的基本生活需要。[2]姚立军、华黎也指出新农保面临基础养老金保障不足、整体保障水平低、基础养老金标准的调整机制不完善的问题。[3]这也验证了罗微、董西明的分析,其通过文献分析指出新农保养老金调整机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4]而邓大松、薛惠元则发现新农保替代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较低。[5]同时,新农保保障水平低也体现在地区和人群差异上。宁满秀认为由于代际支持行为主体所处经济环境的动态性导致代际转移行为的复杂性和动态多变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家庭捆绑”机制的效果还需进行长期跟踪观察。[6]蒲晓红、朱美玲通过对西部地区的试点情况进行分析测算也发现新农保待遇水平偏低。因此,有必要进行新农保适度水平的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已经认识到新农保待遇水平较低的问题,然而在新农保待遇调整方面研究不多,且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新农保待遇调整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探寻新农保待遇调整的思路。

顺着绳索抬头望,唐玉烟正站在洞口。她腰间缠着绳子的另一端,双手死死拽着绳子,一只脚站在地面,另一只脚则努力蹬着洞口外的松树干,以此稳住身形。两截玉腿从绿羽短裙下露出,隐约可见里边白色的亵衣。

一、新农保待遇调整的必要性

(一)适应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的需要

经济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会导致新农保待遇的调整。影响新农保待遇调整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物价水平、财政收支、经济增长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和物价水平的上涨会对新农保待遇调整产生引致需求,财政收入增加、经济高速增长则为新农保待遇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

2013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如表1所示。中国农村高收入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1323.7元增加到2015年的26013.9元,同时,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在2013、2015年均高于其他群体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另外,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15以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8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CPI总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后增长,最终趋于稳定状态。农村居民CPI在2008年1月为107.7并于2009年3月达到谷底,之后2011年7月上升到107.1的峰值,其后,逐渐下降到2015年1月的102.2,直至2016年1月都保持在101.5左右的平稳状态,见图1。

 

1:2013-2015年中国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类别201320142015人均支出(元)人均支出增长速度(%)人均支出(元)人均支出增长速度(%)人均支出(元)人均支出增长速度(%)低收入户2877.924.02768.1-3.83085.610.3中低收入户5965.624.06604.410.77220.98.5中等收入户8438.319.89503.912.610310.67.8中高收入户11816.016.513449.213.814537.37.5高收入户21323.712.223947.412.326013.97.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6年)。

  

图1:2008-2016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数据中心。http://data.eastmoney.com。

(二)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需要

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发展需要调整新农保待遇。2009年以来,我国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各个地区通过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不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然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仍然面临一些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制度差异上,即养老保险制度缴费责任主体的差异、养老保险制度国家财政责任的差异、养老保险制度参保方式的差异、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的差异和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中,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的差异是判断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二元结构的关键,也是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和障碍。因此,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应该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点放在调整养老保险制度差异上,核心则是缩小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的差距。

(三)完善新农保激励机制的需要

在不同政府层级财政责任的协调上,要合理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新农保待遇调整中的财政责任分担比例,避免新农保待遇调整财政责任的“一边倒”。同时,要合理确定新农保待遇调整中地方财政的比例关系。按照省级政府在新农保制度财政责任中的大小,新农保地方财政补贴比例分担主要存在以下情况:第一,省级财政补贴占较大比例,如江西省、县分担比例为80%、20%,河南通许省补70%市补30%,吉林长春省、市、县分别承担60%、20%和20%,湖北黄陂区省、市、县分别承担65%、17.5%和17.5%;第二,省级财政承担50%的财政补贴,如陕西陈仓,省、市、县分别承担50%、25%、25%,陕西商南省、市、县分别承担50%、10%和40%;第三,省级财政补贴占较小比例,如湖北梁子湖区由“省级+地级市+区+镇”财政共同承担,而大部分地区是由县级财政独立承担;第四,省级财政不补贴,如江苏常熟,由市、镇各承担50%。理想的新农保待遇调整中地方财政关系应是“合理分担、投入协调”的关系,即实现不同层级政府财政支出在新农保调整中的协调。

(四)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

新农保待遇调整适时性指新农保待遇调整要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相适应。养老金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消费支出水平、物价水平直接影响到养老金水平的调整。养老金水平调整可以快于消费水平变化、慢于消费水平变化或与消费水平变化相协调。“快”与“慢”均不利于养老金水平的调整,与消费水平变化相协调正是养老金调整适时性的体现。因此,新农保养老金调整适时性要求新农保待遇调整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相适应。

新农保待遇调整不仅仅是个给付问题,更关系到缴费环节。新农保养老金调整适度性指新农保缴费水平和给付水平调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该保持在适度水平上。在新农保缴费率的适度性上,新农保缴费水平过高容易增加农村居民的缴费压力,使得农村居民参保和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新农保缴费水平过低则会降低农村居民个人账户养老金,不能有效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在新农保给付水平的适度性上,新农保给付水平过高容易给国家带来较大财政压力,并且,在养老金刚性需求的情况下,导致制度的不可持续性。新农保给付水平过低则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养老金需求,使得新农保制度设计的作用不能较好发挥。因此,适度的新农保养老金调整应该是兼顾缴费适度性和给付适度性的调整。

 

2:1985—2015年我国转移支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单位

  

年份城镇转移支付前收入农村转移支付前收入城镇转移性收入农村转移性收入城镇转移支付后收入农村转移支付后收入1985739.1397.665.8829.91804.98427.5119901510.2686.3328.4128.961838.61715.26199542831577.7725.7657.275008.761634.97200062802253.41440.878.817720.782332.212005104933254.92650.7147.4213143.73402.32201019109.459195091.9452.9224201.36371.92201224564.77916.66368.1686.726959.07916.6201429381.09892.09349.01877.228843.910488.9201531194.811421.710380.12066.331194.811421.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计算而得。

二、新农保待遇调整的可行性

(一)经济发展状况为新农保待遇调整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农保待遇调整的协调性原则是指在新农保待遇调整中要保持个人账户养老金调整和基础养老金调整的协调,要保持不同层级政府财政责任支持的协调。在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调整的协调上,要合理确定两者的比例关系,既不能过多的调整基础养老金,又不能过多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新农保待遇调整要做到两者的平衡,而两者比例关系的确定要从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性质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比例关系。

 

3:2010-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状况

  

年份GDP(亿元)GDP增长速度(%)公共财政收入(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增长速度(%)201040151310.48310221.320114841249.51038742520125341237.711721012.820135880197.712921010.220146359107.31403708.620156767086.91522178.420167441276.71595524.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自新农保制度实施以来,由于统一档次、强制征收、缴费周期长、农民对政策缺乏了解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缴费一直存在着“就低”问题,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后仍然没有改善,每年100元最低档次的缴费选择不足以支撑其年老后的基本养老需求,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也形成了挑战。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社会调研发现新农保待遇水平过低。邓大松等研究认为农民大多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不仅不能防范养老风险、满足其养老需求,[8]对于整个制度的长期运行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刘柳根据研究结果加以预测得出结论,政府如果提高补贴比率,则会进一步增加农民对新农保的认可程度。[9]还有相关研究显示,缴费水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在逐年上升,而一直没有调整过的缴费水平对农民缺乏保障和激励。

 

4:2013-2015年中国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类别201320142015人均支出(元)人均支出增长速度(%)人均支出(元)人均支出增长速度(%)人均支出(元)人均支出增长速度(%)低收入户2877.910.22768.1-4.03085.610.3中低收入户5965.67.56604.49.77220.98.5中等收入户8438.35.99503.911.210310.67.8中高收入户11816.03.713449.212.114537.37.5高收入户21323.70.223947.411.026013.97.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4-2016年)。

(二)新农保待遇调整规定为新农保待遇调整提供了制度基础

新农保待遇调整规定为新农保养老金调整提供了制度条件。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型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尽管该规定并未建立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调整的计算公式,并未确定新农保待遇调整的时间跨度、空间范围、调整规模和比例等,但该规定是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调整的重要法律依据。新农保待遇调整同时还需要充分的制度条件。2014年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城乡老年居民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新农保保障水平在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整合的制度背景下进一步提高。2018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此项政策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明确完善待遇确定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个人缴费档次标准调整机制和缴费补贴调整机制,这些都为新农保养老金待遇调整提供了制度条件。

(三)提高新农保制度待遇的认识为新农保待遇调整奠定了认识基础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为新农保养老金调整奠定了微观经济基础。在新农保养老金的调整上,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调整需要提高农村居民个人账户缴费档次,而缴费档次的提高又需要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作为后盾。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为提高农村居民缴费档次奠定了物质基础。假设农村居民最低缴费档次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最低缴费水平仅相当于2015年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的6.4%,相当于中等收入户人均收入的2%,相当于高收入户人均收入的0.8%。因此,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尤其是低收入户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适当提高农村居民缴费档次,具有可行性。

三、新农保待遇调整的理性原则

(一)适时性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缩小城乡差距的功能。然而,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上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结构。如表2所示,1985-2015年,我国转移支付的核心一直在城镇转移支付上,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则不断扩大:从1985年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差距377.5元,1990年的城乡收入差距1123.4元,直至2015年更是达到2倍之多。在“木桶原理”的指导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短板”的发展水平,农村转移支付正是缩小城乡差异的“短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不断扩大农村转移性收入的规模。同时,在农村转移支付制度中,新农保制度由于受惠人数较多、财政转移支付水平较高使之成为农村转移支付制度中的关键制度安排。由这个分析思路出发,缩小城乡差距需要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规模,重点要求通过调整新农保养老金待遇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支付收入。

(二)适度性

“2016-2017年是七兵堂快速发展期,七兵堂集团旗下另外两家公司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如今业务不仅在国内,还涉足国际安保服务,在非洲、中东、澳洲设有3个办事处,在老挝、柬埔寨分别获得独立法人持枪安保资质,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谢清森说。

(三)协调性

经济增长、财政规模扩大为新农保养老金调整奠定了宏观经济基础。在新农保待遇调整上,基础养老金的调整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调整需要地方政府增加新农保养老金的投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扩大是新农保养老金得以调整的重要条件。经济增长和财政规模扩大可为新农保财政资金提供了充足的保证,也成为新农保养老金调整的重要宏观经济条件。2010-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仍延续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势,如表3所示,这为中国新农保待遇调整奠定了宏观经济基础。

调整新农保待遇有利于新农保激励机制的发挥与完善。新农保激励机制指新农保制度实施对农村居民参保积极性、缴费档次选择的激励作用。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促使农村居民积极参保,促使农村居民选择较高缴费档次。新农保待遇是影响新农保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在现行制度框架下,新农保待遇与国家财政责任紧密相连,新农保待遇的调整是国家财政责任扩大的重要体现,新农保待遇的调整使得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的收益增加,从而促使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的积极性和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积极性增强。然而,现阶段新农保激励机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部分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居民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人数较少。因而,完善新农保制度激励机制需要调整新农保待遇。

幼儿对图形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视觉角度,也就是说大部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是通过图形整体进行判断,这就使幼儿对于图形特征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准确寻找到图形的特点,更无法将其抽象成为概念化的内容。

四、新农保待遇调整的战略选择

(一)考虑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

新农保养老金的调整需要考虑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目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理想模式是建立三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如表5所示。在农村居民养老金问题上,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应该由基本养老金、地方附加养老金和储蓄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则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新农保制度属于三层次体系中的第一层次,即基本养老金的范畴。由于未来中国农村居民养老金来源于这三个层次,而不同层次养老保险水平在养老金总水平中占有不同比例,新农保养老金调整要符合这三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的总体要求。因此,新农保养老金调整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要以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为目标,避免孤立的仅对新农保养老金调整的研究和探讨。

Agawu指出音乐中每个主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作品的意义表达。不光是音乐,电视广告中的主题(或者作品的共性因素)也是由图画、音乐、语言符号来整体实现。电视广告中各种模态符号(如音乐符号、图像、语言符号、颜色符号)以相似点为主题,反映同一主题的共同元素生成意义,即各种符号的意义的实现要靠各个元素中的相似性提取出来形成。笔者总结电视广告中各模态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5:养老保险理想模式架构[10]

  

层次养老保险项目适用人群性质责任主体支撑条件第三层储蓄养老金私人养老储蓄私人商业养老保险全体公民选择性/私益性/独享性个人利率优惠政策优惠第二层年金养老金职业养老金不同职业劳动者地方附加养老金不同地方公民半强制性/共同利益/分享性雇主+个人补贴优惠地方政府地方财政第一层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全体公民强制性/私益性/独享性个人个人工资比例缴费基础养老金全体公民强制性/公益性/共享性中央政府工资税或财政划拨

(二)合理确定不同层次养老保险的替代率

在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中,不同层次养老金的替代率决定了新农保待遇调整的空间。新农保待遇调整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需要界定农村居民养老金的合理区间。在养老金替代率上,按照国际经验的理解,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同时,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因此,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最低值为55%,最高值可大于70%。其次,确定地方附加养老金的替代率。地方附加养老金的替代率可以参照企业年金的替代率,这是由于农村居民附加养老金和城镇劳动者企业年金具有相同的性质。在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上,仇雨临指出,按照国际经验,企业年金能在政府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增加20%至30%的替代率[11]。因此,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区间界定为[20%,30%],也就是说,农村居民附加养老金替代率的区间为[20%,30%]。再次,确定储蓄养老金的替代率。储蓄养老金的功能可以表述为“锦上添花”。考虑到储蓄养老金的补充功能,可将储蓄养老金的区间界定为[5%,10%]。最后,确定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由于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限应为55%,企业年金和储蓄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限分别是20%和5%,那么新农保基本养老金的下限应为30%;由于养老金替代率的上限为大于70%,企业年金和储蓄养老金替代率的上限分别是30%和10%,那么新农保基本养老金的上限应大于30%,可以选择45%作为新农保基本养老金的合意替代率。在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合意替代率的确定上,可以选择基础养老金合意替代率区间为20%-30%,个人账户养老金合意替代率区间为10%-15%。

(三)采取“小步渐进”的推进策略

新农保养老金实际替代率向合意替代率的调整应采取“小步渐进”的推进策略。原因在于:第一,实际替代率与合意替代率的差距较大。根据测算,我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实际替代率为13.86%,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实际替代率为3.37%-15.97%[12]。而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合意替代率可以选择为20%-30%,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合意替代率可以选择为10%-15%。新农保实际替代率与合意替代率之间的差距较大,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调整策略;第二,养老保险的刚性原则。社会保障可以满足民众的物质生活需求,而民众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刚性,某种需求满足以后会提出新的需求或者更高的需求标准,这种需求刚性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刚性的出现。综上,新农保待遇调整中要注意社会保障制度的刚性需求,并留意大幅度调整养老金水平将挤占未来养老金调整的空间,且会对国家财政形成较大压力。

专栏小编:刚才我们谈到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提振内需、就业问题、民营经济,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与其说给企业的试卷不如说是给政府部门的试卷。那么如何解决?大家来议一议吧。

(四)优化国家财政责任机制

国家财政在新农保养老金调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新农保养老金调整需要在以下方面优化国家财政责任机制。首先,扩大新农保国家财政支出规模。新农保养老金的调整要求扩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财政补贴规模。中央财政调整规模的计算公式应是农村60岁及以上居民数量乘以基础养老金合意替代率与实际替代率差额所对应的财政规模。不同地区地方财政调整规模的计算公式是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人数乘以选择较高个人账户缴费档次所对应的财政补贴额。其次,优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政分担机制。在中央财政对新农保支持上,应改变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财政支出策略,改为中央财政对东部、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均一化策略。在新农保地方财政支持上,尽可能避免新农保财政责任由省级政府单一承担或由县级政府单一承担,新农保财政责任应是均衡、分担的财政责任,而在分担的财政责任框架下,不同层级政府新农保财政责任的大小取决于该级政府经济状况的好坏。另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新农保财政分担公式不科学。最后,要完善新农保财政监管机制。新农保养老金调整需要调整国家财政支出规模,提高个人账户缴费档次,而国家财政责任和个人责任的调整是否合理、国家财政责任和个人责任调整能否良好运行,均需要国家财政监管机制的完善。应建立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社会监督部门等主体的监管体系,并建立统一的新农保信息平台,对新农保财政补贴、养老金给付和调整进行公布。

参考文献

[1] 张瑞书,王云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给付水平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141-143.

[2] 薛惠元.新农保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0):175.

[3] 姚立军,华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拉回效应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0):52-55.

[4] 罗微,董西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述评及展望[J].社会福利,2013(1).

[5] 邓大松,薛惠元.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5(5):85-86.

[6] 宁满秀.谁从“家庭捆绑”式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获益?——来自CHARLS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7):40-45.

[7] 蒲晓红,朱美玲.统筹区域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衔接办法的改进[J].农村经济,2017(3):86-88.

[8] 邓大松,李玉娇:制度信任、政策认知与新农保个人账户缴费档次选择困境——基于Ordered Probit 模型的估计[J].农村经济,2014(8):82-83.

[9] 刘柳:政府责任对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基于2013年四省调查的实证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9):112-113.

[10] 席恒,翟绍果:从理想模式到顶层设计: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33-39.

[11] 韩宇明.养老金“双轨制”两端渐行渐远[N].新京报,2012-09-14.

[12] 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测算与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8-13.

 
张登利,杨斌
《贵州社会科学》 2018年第04期
《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