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布赖斯报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德宣传战的典范

更新时间:2009-03-28

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战场决定战争胜负的理念,表现出现代战争的全面化特征。以宣传为表现的精神战争变得非常重要,宣传成为军事和经济战线外的第三条战线。战时宣传是一种有意识和组织的行为,意图通过大众传媒来影响本国、敌国和盟国的态度、行为与舆论,维持己方内部团结,争取中立国支持,摧毁敌军士气,从而配合其他因素赢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都进行了激烈的宣传战,揭露甚至编造对方的战争暴行,强化敌国的负面形象,希望以此得到国内外舆论支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中,英国政府发布的《布赖斯报告》*《布赖斯报告》详细描述了德国在比利时和法国被占领区的各种烧杀劫掠,不人道行为和对国际公约的践踏,从而向世界展示了德国的野蛮残暴和对文明世界的威胁,使德国的国家形象遭到严重损毁。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15.可谓宣传战的成功典范。它通过列数德军在比利时的战争暴行,不仅极大地凝聚了国内民众的战争意志,而且使德国的国际形象遭到重创,为协约国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通过商业资本下乡,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常见做法是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从而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拉动乡村经济发展。以“德清模式”为例,“裸心谷”企业在浙江德清莫干山开发度假酒店,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高端消费人群。村民通过土地和房屋出租,不出乡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无锡的田园东方、杭州的云夕戴家山、云夕深澳里等都是艺术酒店介入乡村的案例。这种以旅游开发为主的资本下乡模式快速刺激了乡村经济发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谨慎平衡外来游客和村民主体的利益和需求问题。

欧美学界以及个别日本和中国学者在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暴行宣传方面已经推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相关研究皆涉及英国宣传德国战争暴行的《布赖斯报告》,足见该报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战中的地位。但他们只是将该报告置于有关德国暴行宣传的整体视角下考察,缺乏细致研究。*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列举分析了协约国和德国相互攻讦的暴行宣传策略。Harold D. Lasswell, Propaganda Technique in World War I, New York, Peter Smith: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ies, 1938;里德的《暴行宣传,1914-1919》不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的暴行的真实性进行了研究,而且对于相关宣传的战后影响,尤其有关协约国依据所谓的战争暴行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理,作了深刻阐释。James Morgan Read, Atrocity Propaganda, 1914-1919,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1;庞森比的《战时谎言》对战时政治事件和宣传中的虚假故事进行了披露剖析,并分析了战时谎言对人的精神荼毒。Arthur Ponsonby, Falsehood in Wartime:an Amazing Collection of Carefully Documented Lies Circulated in Great Britain,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America during the Great War,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1928;康纳斯的《反德宣传的变迁》探讨了协约国有关德国的暴行宣传对德国形象的负面影响。Michael F. Connors, Dealing in Hate: The Development of Anti-German Propaganda, Torrance, CA.: 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Review, 1979;泰勒、桑德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宣传,1914-1918》则从组织、传播方式和宣传内容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英国的战时宣传。M.L.Sanders and Philip M. Taylor, British Propaganda during the First Wold War, 1914-18, London: Macmillan, 1982。此外,日本学者池田德真的《宣传战史》也以英国宣传的个案和经典教本,对英国的战时宣传策略和方式进行了研究。池田德真:《宣传战史》,朴世俣译,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学者赵超构的《战时各国宣传方策》则不仅介绍了协约国和德国的宣传策略,而且对英德宣传进行了比较。赵超构:《战时各国宣传方策》,独立出版社1938年版。

一、英国对德宣传战与《布赖斯报告》的出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许多人怀着乐观心情,认为当下战争只是持续几周而已。在这种“短期战争”的幻想中,人们在兴奋冒险、寻求刺激的状态下走向战场。然而随着战争深入,各种现代化武器的使用和西线战场陷入“胶着”状态,人们发现,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了大屠杀和消耗战。战争的疲劳,对于死亡的恐惧等,都使人们期待着这场毁灭性的大战早日结束。面对这种精神状态,英国政府为了加固民众继续战争的精神支柱,开展了目的明确的战时宣传。

英国进行战时宣传,首先是为了维持爱国主义氛围和民众的参战热忱,压制对战争持异见者,管制舆论。在战争状态下,“刺激公民依附于民族事业成为一个先决任务”。*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因此,英国的战时宣传力图从情感和理智上为社会提供一种解释,让民众相信本国参战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明确参战目的,精神上接受战争。“战争需要感情的冲动,需要有为自己事业奋斗的热情和对敌人的仇恨。”但,“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无限制地持续”,这就“需要人为的煽动,需要不断地给人服‘兴奋剂’”,*史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舒昌善译,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261页。以此来刺激群众的战争狂热和对敌人的仇恨。在与外国交战时期,民族的荣誉,前途或爱国主义是一种明确的信仰。研究表明:“群体在这些信仰的激励下,很容易表现极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并且它所能表达到的崇高程度,是孤立的个人绝对望尘莫及的。这是一些与个人的日常利益完全没有关系的概念,只有它们能够让群体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代泽序,第16页。于是,通过妖魔化德国,维持高昂的爱国主义情绪,让民众接受并忍耐战争,让士兵摆脱正常的情感和理智,无条件服从命令去杀敌,就成为英国政府宣传的主要目的之一。

战时宣传也是一种精神抚慰剂和促使人们适应战时生活的手段。1914年的英国仍然实行志愿兵役制度,并不像欧洲大陆其他主要参战国拥有大量的常规部队。更重要的是,“由于德国军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战术先进,使得协约国付出了将近三倍于德军伤亡数量的巨大损失”。*彼得· I. 博斯科:《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孙宝寅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到1914年年底,参战的英军有3万人牺牲,5万多人受伤,兵员减少到战前的一半。1915年的伤亡也巨大。3月10日到13日的新沙佩勒战役中,有7000名英军和4200名印度士兵伤亡。5月9日英军进攻新沙佩勒时伤亡达1.1万人。5月15-27日,英军在费斯蒂贝尔的进攻中损失1.6万人。9月25日到10月14日的卢斯战役中,英军伤亡人数更是多达5万。*H.P .威尔默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张晓晔,李路洋,张俊霞,曹宁亚译,新世纪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104、108页。战争已经变成巨大的消耗战。

其一,利用知名知识分子的威望获取公众的信任。“在现实中,名望是某个人、某本著作或某种观念对我们头脑的支配力。这种支配会完全麻痹我们的批判能力,让我们心中充满惊奇和敬畏。”*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101页。英国官方深谙此道,因此充分利用著名知识分子和名望之士拥有的社会影响和公信力,竭力吸纳他们参加该报告的撰写,以强化宣传的“真实性”。整个《布赖斯报告》团队几乎都由有社会名望者组成:担任调查德军在比利时作为的委员会主席的布赖斯是前英国驻美国大使(1907—1913)和著名学者,在美国声望颇高,在美国政界和学界有许多仰慕者。人们用“威尔逊的老朋友”来称呼他。圣路易斯《共和报》(St.Louis Republic)曾刊文称:“如果整个大英帝国有那么一个人,美国人民准备毫无保留地相信他,那么这个人就是詹姆斯·布赖斯。”*H.C.Peterson, Propaganda for War:the Campaign Against American Neutrality, 1914-1917, p. 58.“在美国人看来,布赖斯子爵绝不会让他自己变成有偏见的宣传工具。”*Michael F. Connors, Dealing in Hate: The Development of Anti-German Propaganda, p. 18.《布赖斯报告》撰写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著名历史学家、谢菲尔德大学的名誉副校长H.A.L.费希尔(H.A.L.Fisher),杰出的法学家和法律历史专家弗里德里克·波洛克(Sir Frederick Pollock),《爱丁堡评论》的编辑哈罗德·考克斯(Harold Cox),下议院议员、著名律师爱德华·克拉克(Edward Clarke),英国二等爵士、著名律师阿尔弗雷德·霍普金森(Alfred Hopkinson)。这样的团队显然有助于确保《布赖斯报告》的可信度。诚如某些学者所言,“由知名知识分子和文学家来资助宣传,比什么都能更好地影响大众的思想。他们可以赋予谎言以文学的美感,雄辩的章节,比政府声明有力。……他们也可以通过文学技巧,给予各种谎言确定无疑的真实性。最狭隘的爱国主义可以表现得很高尚,最恶毒的指控可以用人道主义的愤怒表现出来,最无意义和恶意的目标可以被说成是理想主义”。*Arthur Ponsonby, Falsehood in Wartime:an Amazing Collection of Carefully Documented Lies Circulated in Great Britain,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America during the Great War, p. 25.

报告提供的一些德军暴行案例甚至子虚乌有。该报告曾信誓旦旦地表示,报告中的证人的名字和证词“原件由英国内政部保管,在必要之时原件可用,用于战后的参考”。*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5.然而,“二十年后在外交部和内政部广泛搜寻,人们并未发现这些文件的痕迹”。*James Morgan Read, Atrocity Propaganda, 1914-1919, p. 206.此外,意大利总理尼提(Nitti)在回忆录中曾提到,《布赖斯报告》中有关德军切断比利时儿童手足的“暴行”的描写触动了一些富有的美国人,他们在战后派使者前往比利时,希望给那些双手被砍的小孩提供生计,然而却找不到那样的小孩。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案例都是虚构的。* Arthur Ponsonby, Falsehood in Wartime:an Amazing Collection of Carefully Documented Lies Circulated in Great Britain,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America during the Great War, p. 81.

此外,英国要通过战时宣传来博取中立国尤其美国的舆论同情和支持,为美国参战创造舆论条件。*实际上,有关英国争取美国支持的意图以及英美两国在比利时问题上的共同立场,英国的有关宣传材料说得很明确:“只要情况允许,美国和英国就有希望联手,正如他们在救助比利时方面正在合作一样。 Anthony Hope, Militarism: German and British, London: Darling & Son, Limited, 1915, p. 6.成功争取到美国的支持,就意味着更多的战争资源,休养完好的军队和高昂的士气,充足的食物,以及胜算的大几率。美国也因此而成为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竭力争取的对象。战争双方为此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展开对美国的游说和宣传。德国在美的宣传家冯·巴本(Von Papen)在写给法尔肯海因(Falkenhayn)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美国对现下战争的重要性:“如果未成功阻止美国加入我们的敌国,那么德国将输掉战争,这点毫无疑问”。*H.C.Peterson, Propaganda For War:the Campaign against American Neutrality, 1914-1917,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 134.英国也很清楚这一点。它希望通过宣传,凸显协约国集团的战争正义性,妖魔化德国的战争暴行,疏远德美关系,为日后美国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进行舆论铺垫。

正是出于上述目的,英国决定抓住德军在战争初期违反国际法,入侵比利时,破坏比利时中立的事件,大肆宣传德军在比利时犯下的战争“暴行”。英国政府为此任命了阵容强大的专门委员会来调查德军占领比利时期间的“暴行”。专门委员会由前英国驻美国大使、著名学者布赖斯(James Bryce)担任主席,团队中还包括知名律师、历史学家和编辑等。该委员会最终形成了长达六十多页的调查结果《布赖斯报告》。在《布赖斯报告》发布之前,英国实际上已经流传着各种斥责德国暴行的小册子,描述了德军在比利时的烧杀抢掠,而以官方文件面世的《布赖斯报告》则是作为“证据的总结”。*M.L.Sanders and Philip M. Taylor, British Propaganda during the First Wold War, 1914-18, London: Macmillan, 1982, p. 143. 除了《布赖斯报告》,英国出版(包括翻译)的有关德国侵略比利时的宣传战资料还有:Jean Massart, Belgians under the German Eagle, London: T. Fischer Unwin, Ltd, 1916; Ödön Halasi, Belgium under the German Heel, London: Cassell and Company, Ltd, 1917; Belgium and Germany: Texts and Documents, London: Thomas Nelson & Sons, 1915; Newell Dwight Hillis, The Atrocities of Germany, Liberty Loan Committee, 等等。报告对德国在比利时的“暴行”作了集中论述。《布赖斯报告》发布于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5天后。该事件造成一千多名乘客的死亡。轰动一时的“卢西塔尼亚号”沉没事件给新发布的《布赖斯报告》有关德军暴行的描述以一种“印证”,进而强化了该报告的影响力。受益于豪华的撰写阵容,大众传媒的出现和低廉的市售价格,《布赖斯报告》发布之后迅速广泛流传。

二、《布赖斯报告》有关德军在比利时暴行的描述

这是一份由强大的专业团队写成的系统报告,影响极大。德国占领比利时期间,确实破坏了一些古老的大学和城市。问题在于,《布赖斯报告》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通过放大甚至不惜杜撰所谓的“事实”,如德军砍去比利时小孩手足这样恐怖的例证,让世人惊恐于德国的战争暴行,使德军成为人们眼中的“战争恶魔”,从而使英国军队成为名正言顺的正义之师,进而争取世界上支持正义的国家和地区站到自己的一边。当时,《布赖斯报告》被译成30多种文字流传。由于英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布赖斯团队的威信,使得这份报告充满可信度和影响力。加之战时英国政府对信息流通的垄断,各种不同的声音难以见诸报端,形成了对舆论的操控,英国政府提供的相关信息就成了权威的信息来源,德国人也就成了惨无人道的战争“恶魔”。对此,英国作家卢迪亚·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感受颇深。他曾指出,在这种宣传之下,“世界好像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人类和德意志”。*梅尔:《第一次世界大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何卫宁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第328-329页。

《布赖斯报告》首先指出德国公然藐视国际公约和国际法,破坏比利时中立的问题,从一开始将德国就置于被告席上。报告在开篇指出:“由法国,普鲁士,大英帝国等国于1839年共同签订的条约保障比利时的中立,除了条约规定的共同责任,任何交战国都无权通过中立国领土。”然而,“1914年8月2日,德国向比利时政府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军通过比利时,否则迅速对比利时开战”。*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9.随后德军越过比利时边境。德国这种公然蔑视国际公约的行为,让世人看到了它的言而无信和野蛮,以及为了军事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德国方面则针锋相对地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证据和说明,认为是比利时人“违反了国际法”。The Imperial Foreign Office, The Belgian People’s War: A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ranslations from the Official German White Book, New York: Press of John C. Rankin Co., 1915.

除了选用平民的证词外,《布赖斯报告》还从德军士兵日记中选取材料佐证德军的烧杀“暴行”,以增加其可信度。其中提到有德国士兵日记记载,在20日(星期四)夜里列日大街上发生了50人遭到枪杀的大屠杀。德方给出的杀人理由,是德军遭到到俄国学生的射击。但比利时目击者否认暴动,认为是德军醉酒而滥杀无辜。而且有证据表明这次事件是策划好的。因为“在枪杀开始前很久,就有一位友善的德国士兵已经告诫一位市民,当天夜里不要出门”。*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2.另一份德军日记则写道,“1914年8月15日上午11:50,我们穿过比利时边境,然后沿主干道行走,直到我们行军至比利时。几乎还没到达那,我们就目睹就可怕的一幕,房屋被烧尽,居民们逃跑,有些人被打死,没有一座房子未受损。所有东西都被抢劫烧毁。在下一个村庄被烧前,我们几乎还未穿过这个大村子,一切仍在继续。1914年8月16日,巴希奥(Barchon)的大村庄被烧毁,同一天我们于上午11:50穿过默兹河(Meuse)上的桥,到达旺德尔(Wandre)城,这里房子未受损,但所有东西都被细查。最后我们出城,所有东西被毁。在一所房子中发现了一批收集的武器,于是居民全被拉出去杀掉”。*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3.在昂代纳(Andenne)地区, “大约400人在大屠杀中丧生,有些是在默兹河畔,根据命令被射杀,有些则是在房子里的地下室避难时被杀。属于同一家族的8名男性被杀”。*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5.“许多逃过大屠杀的居民被抓作犯人,被迫清理屋里的死尸,掩埋他们。随后这些居民被德军当作人体盾牌,用以保护德军在河上架起来的浮桥,阻止来自比利时要塞的射击。”*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6.在那慕尔(Namur)地区,“当居民从燃烧的房子中逃走时,德军向他们开枪。不少于140栋房子被烧”。*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6.

一是从战争伊始就随意屠杀平民,烧毁房子,制造恐惧。在列日(Liège)地区,一位证人指出,“8月4日,在(离前线不远的村庄)埃沃(Herve),大约下午2点,车站附近,我看见5个骑兵,这是我看见的第一支德国军队,一位德军军官和一些士兵坐在一辆汽车中,跟在他们后面。坐在汽车中的军人向一群30码开外的年轻人大喊。这些年轻人很害怕,便逃走。随后德国兵开枪打死了其中一个叫D的人”。“屠杀无辜平民是烧毁、掠夺埃沃和临近村庄的前奏,也是不分性别射杀平民,有组织地处决一群被选中的男性的前奏。在埃沃大概有50个男性正在逃离燃烧的房屋时被抓,然后他们被带出城,遭杀害。”*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0.在比利时其他地区也出现过类似状况。“6日在布莱格雷-特朗布勒(Blegny Trembleur),德军士兵抓住了一些平民,……随即犯人被带往巴蒂斯(Battice),5人在野外被杀。对于他们的死没有给出任何理由。”*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2.

在沙勒罗瓦(Charleroi)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证实德军士兵蓄意屠杀大量平民,其中有老人,妇女和小孩。一名目击者讲到,她看见一个15岁的比利时男孩,在位于塔明斯(Tamines)的村庄绿地上被杀,一两天后在同样的绿地上,一个小女孩和两个哥哥(名字已给)正看着很多德国士兵,目击者目睹他们无明显理由被杀”。*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7.

德军还肆意烧毁房屋。“从8日到10日,埃沃的300多所房屋被烧。”“大概在14日或15日,维塞(Vise)的村庄全部被毁。军官们指挥纵火者有条不紊地用汽油实施相关行动。在房子被毁前,手握左轮手枪的军官们指挥将古董和瓷器从中移出,并监护着这些掠夺品。”*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2.

接着,《布赖斯报告》用大量本质相似的证词,来“重复性”展示德军在被占领的比利时地区的野蛮行径,以强化人们的印象。报告描述了德军在比利时的烧杀抢掠等种种暴行,而且列出具体时间地点,并配以详细的地图,展示了德军的冷血残暴,使人仿佛亲临德军施暴现场。报告中列出的德军暴行可分为以下几类:

Anna said:“You sounded just like your mother then:that’s how she criticizes me – in that tone of voice.”

妇女儿童也是德军的重点施暴对象。关于德军无视小孩生命的事例,《布赖斯报告》着墨颇多,用以引发人们的愤怒和恐惧。对于德军杀害儿童,报告中曾这样描述:“在赫彻特(Heacht)一些小孩被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手脚被钉在农场的门上,……这所房子的花园中有具小女孩尸体,从前额被射穿”。“在埃普蒂姆(Eppeghem),一具两岁小孩的尸体被德国人的长矛钉在地上。同一天同一位目击者在韦尔德(Weerde)附近还看见一个断胳膊少腿的女性仍然活着。”*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p. 28-29. “在博尔特-梅尔贝克(Boort Meerbeek),有人看见一名德国士兵向一个五岁小女孩开枪三次。由于没有打中她,士兵接着用刺刀刺她。”*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p. 26-27.一位仁慈的德军军官目睹埃施特(Aerschot)被毁,他厌恶地讲道:“我自己也是一位父亲,我无法忍受这些。这不是战争,是屠杀”。*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48.

女性也未能幸免。在坎珀豪特(Campenhout),“有位富商(名字已给),有个很不错的香槟地下室。8月14或15日下午,三名德军骑兵军官进屋要香槟,喝完十瓶后,又邀请五六个军官和三四个士兵加入,继续他们的酒宴,然后叫主人和女主人进屋。女主人立即进来,其中一个坐在地上的军官起身,将左轮手枪指着她的太阳穴,打死了她。这位军官明显醉了。其他军官继续喝酒唱歌,对于杀死女主人毫不在意。杀死女主人的军官告诉主人,让他挖个坑埋掉女主人。主人和军官走进花园,他用枪威胁主人,主人被迫挖坑埋掉女主人。我不知是何原因他们杀掉女主人。杀人的军官一直在唱歌”。*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p. 48-49.“8月25日,在埃普蒂姆的修道院中,人们发现了一名被刺伤的孕妇,她正在死去。”*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26.

德军还违反战争规则,利用比利时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平民做人体盾牌,以便“他们能够躲在其后向比利时军队开火,并期待比军担心伤害自己的同胞而无法还击德军”。*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53.这显然是对战争规则的无视。在昂代纳,许多居民“被当作人体盾牌,用以保护德军在河上架起来的浮桥,阻止来自比利时要塞的射击”。*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16.在埃普蒂姆,败退的德军则“利用比利时平民来掩护其撤退”。“在马利内斯(Malines)战役中,60或80个比利时平民,其中有些是女性,他们走在德军队伍的前面。”“在图尔奈(Tournai), 包括男性,女性,小孩在内的400比利时平民,走在德军队列前面,当时这些德军正在迎击法军。”“在维勒布鲁克(Willebroeck)附近,一些民众,包括许多小孩,一名女性和一位老者,被德军驱使走在部队前面。”“当一位女性拒绝前行时,被刺刀刺了两回。当她倒下时,一位跑向她的小孩被被来福枪一枪打爆了半个头。”*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54.

财务报表分析是每个企业财务部门必备的功课,是企业财务服务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财务工作增值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建设,是每个财务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加强企业报表分析能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德军违反战争规则的又一表现“屠杀伤员和俘虏”。*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56.在这方面,《布赖斯报告》中也有多项指证。例如,报告引用了一位死里逃生的英国军官的证词。该军官讲述了一群身负重伤,几乎没有抵抗能力的英军士兵的遭遇:一队英国伤兵被留在矿场,他们严重受伤,无法抵抗敌军,其中一人是军官,拿出他的手帕当白旗,“这一举动吸引了大概八名德军的注意力。德国人走到矿坑边。天色渐暗,但仍能看清,一切都清晰可辨”。“其中一名德军立即向该军官开枪,随即十个士兵中三四个被杀,然后他们又向另一位英军军官开火,即目击证人。”“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坐起来发现,德国人来到矿坑时还活着的十个人中,我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其他人都死了。”*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p. 57-58.

报告还列举了德军向医院、红十字会机构、救护车以及担架手等开火的多项“事实”,*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58-59.以及滥用红十字会和白旗,以此为伪装突然袭击敌人的卑劣行径,*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59-60.由此揭露德军藐视和违反战争法规的暴行。

最后,《布赖斯报告》在上述证据的基础上,得出了四点结论:(1)在比利时许多地方出现了有预谋、有系统组织的针对平民的大屠杀,此外还有许多孤立的杀戮和暴行;(2)在战争中普遍存在大量无辜男女民众被杀、妇女遭性侵和儿童被杀的情况;(3)毫无军事意义、带有普遍恐怖色彩的烧杀抢掠受到德军军官的授意和纵容;(4)以民众作盾牌,杀害妇女儿童和伤员、战俘等违反战争规则和习惯已经成为德军在战争中的常态*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60-61.

至于德军在战争中残暴行为的原因,《布赖斯报告》把它归结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德国统治阶级。“在普鲁士军官的头脑中,战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使命,是全能国家的最高使命之一,战争代表军队,也是国家的象征。正常的道德和仁慈之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准则,这种新规则为士兵的任何可以获得成功的方式辩护,无论这种方式是如何让人类的正义和人性震惊,无论是否有悖于士兵自己的情感。普鲁士视战争精神如神明,对国家和战争的服从,使其他职责和情感都没有显现的余地。当残酷能保证胜利时,残酷变得合法。德国军方长官宣称这一准则影响到官兵,让他们认为屠杀平民作为战争行为是合理的,让他们习惯于屠杀,导致妇女儿童成为受害者。正如以前其他国家对德国人民所了解的那样,这既不源于也不能反映德国人民的想法和情感。这是一种军事信条,是德国统治阶层所持理论的结果,他们对这种理论深思熟虑地讨论过,他们梦想战争,直到完全拜倒在这一精神下。”*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p. 44.换言之,若要消除德国人这种残无人道和无视战争法则的根源,就必须推翻当时普鲁士主导下的德国政府。

三、《布赖斯报告》的特点

翻译活动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电视或杂志广告、药品介绍,或是街头标语,但由于译者水平的参差不齐,出现了大量质量低劣的译文。其中的原因除了译者自身水平不足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译者的译者伦理意识的缺失。商务英语翻译和其他翻译不同,需要更多的兼顾顾客和译者之间的关系,在满足顾客或委托人意愿的同时也要遵循作为一个译者的基本操守。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各国都有针对敌方的所谓暴行宣传,但《布赖斯报告》却成为这种暴行宣传的成功典型。而该报告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受益于其以下特点。

《布赖斯报告》正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德军在比利时的行动”,涉及德军入侵比利时第一周后,针对比利时民众的所作所为。第二部分涉及德军“违反战争规则和在入侵地区的非人道行为”,介绍了战争爆发初期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等地违反战争规则和战争惯例的各种非人道行为。*参见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15.

《布赖斯报告》作为战争前期英国对敌宣传的杰作,之所以成为有关德国暴行的典型宣传材料,取得重大影响力,还在于其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英国而言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在现有的志愿兵役制度下动员民众奔赴前线;二是对于承受丧失亲友之痛的民众,如何进行安慰,同时通过煽动仇德情感来确保他们继续支持战争;三是要促使整个社会为长期战争做好准备。要做到这些,舆论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战时宣传会使人们正常的思考被冲动所取代,让普通人看到成为英雄的可能,小人物得到颂扬和尊敬的机会。参战成为为国奉献的神圣使命。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一场全面战争”,“鼓励人们改变固有习惯,投身于战争所需要的,……对英国尤为紧迫。”*Troy R. E. Paddock, ed., World War I and Propaganda, Leiden, Boston: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2014, p. 10.因此英国政府要借助宣传,动员整个社会进入战争轨道,全面为战争服务。

菌株降解Cry1Ac蛋白的方法参照赵辉欣等方法[5-6]。取培养的待测菌株1 mL,5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10 μL与Cry1Ac蛋白(16 μg/L)90 μL混合,水浴37 ℃,4 h。取反应液50 μL加入2×SDS上样缓冲液,混匀后水浴100 ℃,5 min,取15 μL作为蛋白质电泳待测液。无菌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

其二,以极度“冷静”的语调反复列举德军的极端“暴行”。英国的宣传家们深知,“宣传者好像是陀螺的轴,自己老呆在安静的地方,只把对方抡起来转”。*池田德真:《宣传战史》,第81页。在亢奋的战争状态下,《布赖斯报告》并非诉诸歇斯底里的民族主义式的控诉,而是冷静地按照日期、地点和事件类别,罗列德国人不遵守战争规则,残酷对待敌方战斗人员和平民百姓等的所谓“事实”。这种处理技巧会给人以“理性”的印象,进而增加报告的“可信度”。与此同时,报告不断重复引起读者愤怒的德军暴行的相似证词和事件,形成一种信息的强化和冲击,刺激读者的感官。结果,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满篇的德军烧杀抢掠。

二是尽可能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有些领导埋怨下属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底下,其实有时问题可能并不在下属,而是没有用对人。当一个人从事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影响工作效率。

其三,报告选择恰当发布时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德军暴行的印象。1915年4月22日,德国人首次在西线的伊普尔战场使用毒气,使很多人对“德国威胁的邪恶本质以及德国人的‘罪孽’深信不疑”。*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化开端》,李晓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29页。5月7日,德国潜艇又击沉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包括多名美国人在内的一千多人死亡的大海难,遭到以美国舆论为代表的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布赖斯报告》正是发布于该邮轮被德国“故意击沉”五天后,这无异于火上浇油,进一步印证了德军令人发指的暴行。

其四,取证的巧妙性。要抓住受众的情感,俘获他们的意念,最终达到宣传的目的,相关信息的取舍和剪裁极为重要。《布赖斯报告》选材的巧妙在于,不仅利用作为亲历者的比利时平民的证词,英国军官的证词,而且还利用德军士兵日记和德军军官的言论,使其自证其罪。“对于火烧图书馆,大学的其他建筑物,圣彼得大教堂和民居,个别德军军官和士兵在日记中提到,对此种破坏文明的行为感到遗憾。同时还发现有德军日记表达出对民众的惋惜和对军队行为的厌恶。一名德军军官认为他是按命令行事,极不情愿处决那些平民。当卢万的一名目击者就士兵的恐怖行径询问一位德军少尉时,该少尉认为他只是在执行命令,如果不处决那些平民,那么他自己就会被枪决。”*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35.“一些人性还未泯灭的德军士兵意识到,政府雇佣他们不是参加战争,而是进行屠杀。”*James Bryc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Alleged German Outrages, p. 42.这些言论有力地证明德军确实在比利时有关地区发生了战争暴行。

其五,报告根据不同阶层的关注取向提供德军犯罪和暴行材料,进而鼓动全民投入对德国的战争。首先,《布赖斯报告》深知有教养的中产阶级颇为关心维护正常国际秩序,因而在开篇就指出了德军违反国际法,破坏比利时中立的问题,以便“赢得中产阶级道德上的认同”。*Harold D. Lasswell, Propaganda Technique in World War I, p. 65.“如果允许各协约签署国按本国的绝对意志,以任何理由随意背弃承诺,那么所有的外交谈判都将成为伪善的闹剧。”*Coleman Phillips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Great Wa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5, p. 47.这显然是希望拥有安定生活环境的富裕阶层难以接受的。

泄水建筑物消能的工程措施较多,但水闸一般采用底流式消能。底流式(水跃)消能的消能结构措施常有:挖深式消力池、消力坎式消力池、混合式消力池及辅助消能工。由于水闸是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对于单一形式的消力池消能效果往往较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消能措施来提高消能率。主要从合理确定消力池设计工况和增加辅助消能工方面来提高水闸的消能率。

然后《布赖斯报告》又针对一般下层民众进一步提供具体的感性度极高的德军暴行材料,让他们真切感受战争,加重其焦虑。报告中提到的受害者大多是比利时平民百姓,尤其女性和小孩所遭受的蹂躏,会让普通民众意识到正常的生活和道德受到严重威胁。它使人们担心,倘若德国人获胜进而统治世界,他们的母亲妻女也可能遭受比利时女性那样的苦难。为了阻止这些暴行在自己身上重现,就必须击败德国和德国人。《布赖斯报告》正是通过这种贴近宣传对象的讲述,让人们的厌德和恐德情绪转化为一种与德国战争到底的坚强决心,进而在受众意识中解决了为何而战的问题。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布赖斯报告》在德军暴行描述方面采取了明显的夸大甚至捏造手法。虽然报告提到的许多德军暴行属实,但出于煽动对德国人的厌恶和仇恨意识的目的,报告也存在放大甚至捏造有关德军的野蛮和残暴行为,有些内容是不可靠的,甚至是虚假的。其实,并非所有的德军都很残暴,有些德军士兵甚至与当地民众相处很融洽。一些比利时的家庭私人照片中就能找见战争期间士兵和房东友好相处的例子。*布里吉特·哈曼:《一战画传》,张悦译,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216页。

英国的战时宣传也是鼓励本国军民斗志,争取国际支持和瓦解德国军民士气的一种重要手段。克劳塞维茨曾多次强调精神力量的重要性,称其“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把战争中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比作一把刀的话,前者“不过是刀柄”,后者“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153页。就此而言,“宣传(即公众舆论的斗争)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必须像动员人力一样去动员民众精神”。*George Creel, “Propaganda and Moral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7, No.3, Nov. 1941, p. 340.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强化民众的对敌斗志,从精神层面击溃德国,进而为英军在战场上的胜利创造条件。

四、《布赖斯报告》的影响

在主要依赖纸媒了解战争进展和国际新闻的时代,《布赖斯报告》作为英国政府的官方报告,选择恰当的时机发布,让人们震惊于德国无视国际法和在战争中的非人道暴行,达到了毁损德国国家形象和凝聚反德力量的目的,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王博雅 向 晶 02.82

如前所述,《布赖斯报告》列举出大量证据,大肆渲染德军随意屠杀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无辜平民,虐待战俘、焚毁房屋等等战争暴行,目的有二。一是要激起国内民众团结对敌的意志决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由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挑起、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卷入的全球性战争,战争规模前所未有。于是,酿就民众同仇敌忾的情绪,激发民众的战争意志,动员全民投入战争,就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该报告的另外一个重要意图,是要通过这种宣传,突出德军的野蛮和不义之举,博取中立国的同情,进而争取其加入对德国战争的行列。德军的“暴行故事”为上述目标“提供了理想工具”。*Michael S. Sweeney, The Military and the Press, An Uneasy Truce,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40.

就宣传效果而言,《布赖斯报告》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了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正义性”,让普通民众清晰认识到了现下战争的性质。它罗列的一系列德国入侵比利时进而践踏国际法和各种烧杀抢掠的非人道行为的“事实”,把德国推向了道义的对立面。英国则成了文明世界的代表,它的参战是为了维护人类正义,从而让人们有了为国献身的充足的理由。相比之下,“德国在道德制高点上从未有如此高度”。*Garth S. Jowett & Victoria O’Donnell, Propaganda & Persuasi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2006, p.222.对于英国人的相关宣传,德国人看得很清楚,称英国人“在世界大战中以文明和民主自由自居而拿起武器”是“弥天大谎”。* Hermann Wanderscheck, Die englische Lügenpropaganda im Weltkrieg und Heute, Berlin: Junker und Dünnhaupt Verlag, 1940, S. 5-6.然而,在当时英国人依然主导国际话语体系的情况下,德国人的反宣传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让人置信。* 针对英国人的宣传,德国官方发布白皮书,为其在比利时的行为进行了辩护,称在比利时的战争源于比利时人“针对德国军队的野蛮战斗”,并附有许多具体的证据资料。详情见The Imperial Foreign Office, The Belgian People’s War: A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ranslations from the Official German White Book, New York: Press of John C. Rankin Co., 1915, p. 5.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化,程序化和实践环节指导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的参考依据。酒店管理专业以学校“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学校“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导,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酒店及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酒店及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酒店管理复合人才。

《布赖斯报告》大大激发了英国社会的反德情绪,强化了英国人的战争意志。报告中有关德军暴行的描述所引发的煽动效应,可以从英国驻法大使伯蒂(Lord Bertie)的态度的转变中窥见一斑。战争初期,伯蒂对于流传的德军暴行的各种报道还不以为然。他在1914年8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交战双方都会控诉敌国的残忍和暴行。”然而到1915年5月时,其态度已经有很大的转变:“起先我并不相信德国人所犯的暴行,但现在如有可能,我将杀死我能看见的任何一个德国战斗人员”。*H. C. Peterson, Propaganda for War: the Campaign against American Neutrality, 1914-1917, p. 52.

英国绝大部分民众也像伯蒂一样,陷入了对德国人的仇恨之中,仇德情绪迅速蔓延。在仇恨的驱使下和正义之战的感召下,人们涌跃参军入伍,奔赴前线。拒服兵役者则如过街老鼠,为英国社会所唾弃。“宣传画中的拒服兵役者迎来的是无穷无尽的苦力劳动,狱警的恶言恶语。”“‘英国女子治安委员会’的成员们甚至将白羽毛递给那些身强力壮没有入伍的男人们,作为他们懦弱的象征。”*H.P .威尔默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第127页。英国的一幅宣传画中,“小女孩坐于父亲膝上,问她神情忧思的父亲,‘在伟大战争中您做了什么?’其中的“您”字突显出来。小男孩双膝跪地玩士兵玩偶,士兵玩偶以德国兵为模型”。* James Aulich, War Posters: Weapons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7, p. 88.

《布赖斯报告》的另一重要影响,是严重恶化了德国的国际形象,加剧了世界的反德情绪。德国在比利时的暴行成了国际舆论谴责的焦点。德军暴行的报道充斥于诸多国家的媒体。“起初瑞士讲法语的地区对德国是没有敌意的,后来却因为卢万(Louvain)的消息而态度恶化。一些讲德语的地区也产生了负面情绪。”《新苏黎世报》( Neue Zürcher Zeitung)写道,“在回望1912—1913年的巴尔干暴行时,欧战已经见识了很多战争罪行,但在卢万却发生了彻底摧毁一座城市的恐怖行为”。甚至瑞士的报纸也“充满了(德军)屠杀妇女儿童,利用平民做掩护,摧毁桑利斯(Senlis),王储掠夺城堡这样的报道”。当时对德国的负面报道的数量非常巨大,“以至于没法以逐一否定来回应每项指控。时任《柏林日报》主编的特奥多尔·沃尔夫(Theodor Wolff)就抱怨,每天阅读外国报纸是让人不悦的工作,因为不管是敌国还是中立国的的报纸,主题都是德国的暴行。全是关于破坏性的描述,村庄城镇被毁,妇女儿童遭到杀害,私人住宅,博物馆和城堡遭到劫掠等。他每天都收到无数来自中立国的德国人的信件,都是对德国暴行的抱怨。还有原本对德国有好感的瑞士人、美国人在来信中对德军暴行表达了惋惜,称德国不应该再是一个文明国家”。*John Horne and Alan Kramer, German Atrocities, 1914, A History of Denial,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256, 257.

面对英国的反德宣传,德国也进行了反击。然而,“德国关于协约国战时暴行的反宣传,仅仅被视为一种借口和对英法宣传艺术的苍白模仿”。*H.C.Peterson, Propaganda for War:the Campaign Against American Neutrality, 1914-1917, p. 141.加之战争爆发之初英国的电缆船泰科尼亚号(Telconia)就切断了连接德国与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的海底通信电缆,垄断了电报信息,后又破译德国的无线电码,控制了德国的对外信息传播,结果,英国发布的有关战争信息成为世界大多数人了解战争的第一选择。而德国的相关宣传与其说是在说服他人,不如说是在“说服德国人自己”。*H.C.Peterson, Propaganda for War:the Campaign Against American Neutrality, 1914-1917, p. 142.

《布赖斯报告》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后果在于,它大大恶化了中立国美国对德国的看法,激起了美国人的反德情绪。美国当时很少外派驻欧洲的新闻记者,主要依赖伦敦获取有关欧洲的资讯。再加上英美两国的传统文化联系以及英国在国际舆论话语体系方面的主导地位,美国对欧洲事务和德国的态度很容易受到英国的影响。因此,《布赖斯报告》发布后,相关消息迅速占据了美国各家报纸的头条。1915年6月,英国战时宣传负责人查尔斯·马斯特曼(Charles Masterman)*查尔斯·马斯特曼是前期英国官方宣传的重要人物。1914年9月受阿斯奎斯邀请,创建了位于威灵顿之家(Wellington House)的战时宣传局,一般用威灵顿之家的称呼来掩盖相应的英国战时宣传机构,《布赖斯报告》即出自威灵顿之家。告知布赖斯:“你的报告已横扫美国,正如你所知,即使是最有疑问的人,也声称相信这份报告,因为那里有你的签名”。* Thomas J. Fleming, The Illusion of Victory: America in World War I, Basic Books, Cambridge MA, 2004, p. 54.《布赖斯报告》发布于卢西塔尼亚号沉没5天后,许多美国的报纸编辑于是将德国在比利时的暴行与此相联系,加以印证。结果,原本美国人对德国统一的同情,对德国文化的积极印象,迅速恶化。德国人成了屠杀平民、毁坏历史悠久建筑等的野蛮残暴的代名词。《纽约时报》在谈到德军的暴行时,就明确宣布“放弃对德国军事行为的中立立场”。*John Horne and Alan Kramer, German Atrocities, 1914, A History of Denial, p. 256.这种态度的转变为日后美国放弃中立参加对德作战奠定了思想意识基础。

没有人提分手,但他们却明白,再在一起,压力变不成动力,最后说不定还会把对方推到尴尬之地。谁也不想看到对方尴尬到无法自处的境地。

以《布赖斯报告》为典型的英国宣传战使人们认识到了“宣传”的巨大威力,成为日后各国效仿的榜样。例如,以赫尔曼·汪德谢克为代表的德国学界就对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纳粹也由此深知宣传的重要性,并且在宣传方面青胜于蓝。*研究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欺骗宣传的著作有:Hermann Wanderscheck, Die englische Lügenpropaganda im Welt Krieg und heute; Hermann Wanderscheck, Weltkrieg und Propaganda, Berlin: Verlag von E. S. Mittler & Sohn, 1936. 有关纳粹宣传的研究文献有:Gerhard Lauck, Die NSDAP/AO: Strategie, Propaganda und Organisation, Herausgeber: NSDAP Auslands- und Aufbauorganisation(NSDAP/AO), P. O, Box 6414, Lincoln, NE, 68506 USA; Siegfried Kracauer, Propaganda and the Nazi War Film, Ann Arbor, Michigan: Edwards Brothers, 1942, 等等。 它借鉴了“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经验,并将宣传与先进技术,如广播和电影相结合,从而将宣传打造成和平时期扩张的有力武器”。* M.L.Sanders and Philip M. Taylor, British Propaganda during the First Wold War, 1914-18, p. 265.

以《布赖斯报告》为代表的战时暴行宣传所形成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它酿造并固化了人们对德国和德国人的偏见。“尽管战后一代的‘修正主义’学者做了卓越工作,来批判协约国(战时宣传)的辩解性的结构,但仍在西方人的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反德残余。”最后,这种反德偏见成为“扭曲德国国家形象的基础,变成了一种反德国的神话”。*Michael F. Connors, Dealing in Hate: The Development of Anti-German Propaganda, p. 21.此外,《布赖斯报告》等有关德国暴行的宣传也掩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真正的大屠杀。典型案例就是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问题。1915年4月到1917年,土耳其政府以亚美尼亚支持帮助俄国军队为由,对亚美尼亚人展开驱逐和屠杀。较为客观公正的数据显示,整个亚美尼亚民族的遇害人数在100万至150万之间。*H.P .威尔默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第85,86页。

从图1可以看出,在前2 h内,加热对异黄酮含量影响最大,四种化合物含量明显下降,而在之后的加热过程中,尤其是8~14 h之间,异黄酮类物质含量趋向平稳,表明异黄酮类物质对热相对稳定,在反复精炼过程中可能不易除尽;结果表明,黄豆苷和染料木苷在加热的过程中明显的降低,可能与糖苷键断裂有关。虽然黄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含量相对有所降低,但其含量比之前测定的其他自榨食用植物油中黄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含量高出很多,其他食用植物油不含有黄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或者不同时含有。因此,黄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可以作为餐厨废弃油脂掺伪鉴别新的标志物,为鉴别餐厨废弃油脂掺伪提供可靠的依据。

《布赖斯报告》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宣传的看法。《布赖斯报告》虽然列举的许多德军暴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夸大乃至虚构德军暴行也不乏其例。它不仅使英国政府丧失了信誉,也改变了人们对于“宣传”的看法,使人们对战时宣传有了负面看法。原本为“传道、传教”之意的Propaganda一词开始隐含欺骗之意,*池田德真:《宣传战史》,第82页。变成了试图控制人意念的危险手段。于是,随着战后人们对战时英国官方宣传的质疑的深入以及相关真相的曝光,“狼来了”效应显现,以至于面对真实的暴行宣传时,人们也呈现一种怀疑的态度。“国际社会不愿相信20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M.L.Sanders and Philip M. Taylor, British Propaganda during the First Wold War, 1914-18, p. 163.就是最好的说明。

《布赖斯报告》是英国政府发布的、由知识分子主笔的报告。其又一重要结果是,由于它涉及虚假“暴行宣传”,导致这种宣传的知识分子乃至政府的公信力严重下降。随着更多资料的解密,人们了解到有很多知识分子参与到战时虚假的政治宣传中,战前欧洲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公信力也因此骤然瓦解,人们对政府的态度也从信任变成了怀疑。从这一意义上,第一次大战结束了一个时代,同时也成为现代宣传的分水岭。

据说慈禧老太后看不惯光绪帝弄一些年轻人来搞什么变法,处处都要限制小皇帝,听说光绪找了个八卦高手当保镖,她就动了“将那人的师父弄来,将这娃娃镇压下去”的心思,太监告诉她“他师父尹福年纪实在太大了,怕不堪重用。”慈禧说“八卦掌我知道,海公公徒弟收的不少,尹福年纪大了,他总有师弟吧。”

 
邢来顺,韩亚静
《贵州社会科学》 2018年第04期
《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