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应用学科的内涵及发展方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长期以来,由于重学轻术传统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对学科建设的认识仍然比较笼统,从学科性质上没有厘清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造成二者的生态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国家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高校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此,应用学科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对它进行专题探讨,很有必要。

旱情遥感监测分析利用中分辨率遥感数据产品,在进行数据预处理基础上,调用旱情遥感监测模型计算、旱情等级划分等功能模块,实现全省范围1 km尺度每旬常规旱情遥感监测,并基于监测结果生成栅格图、表、报告等格式旱情监测专题产品,为宏观掌握全省旱情总体情况提供信息支撑,旱情严峻时期可以按侯加密分析旱情发展状况。

一、应用学科的生长及内涵

从生态的角度看,“学科有其如同自然界生命体一样的自身的新陈代谢……有诞生、成长、盛年、老年以及衰亡的生命历程。”[1]应用学科作为学科中的一种类型,自然也如此。对应用学科进行考察,厘清其生长规律及内涵,有利于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推进应用学科长足发展。

在学生完成系统任务或者其中子任务的情况下,就已经实现了自身认识模板的构建,但是此模板依旧需要完善,这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展现和交流,及时与学生分析学习中的不足,并将最终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评估。评估作为项目驱动教学中的最终环节,更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反思的关键内容,能够相互评估,也可以自我评估。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给予评估,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强化基础知识。通过评估能够让学生在组建和完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意识,让其始终保存良好的心理态度进行学习[6]。

应用学科在欧洲出现很早,几乎和现代大学同时产生。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那时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职业训练,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2]7-10中世纪大学一般都设有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但文学院只是为进入高级学院学习做准备,设在其它三个学院之下,而其它三个学院属于为培养专业人才而设立的高级学院。因此,“中世纪大学以应用学科为主。”[3]西方国家比我国更加重视科学技术,这与应用学科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关。

我国应用学科的产生则相对较晚,始于洋务运动时期。当时,为了满足国家急需的翻译兼译述的人才、海陆军的将才和制船造械的技术人才,国家创办了学习方言的方言学堂和学习军备的水军、陆军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山西武备学堂等。在这些学校中,左宗棠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既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第一所应用技术学堂,“其人才培养过程和特点反映了当时国穷民弱,急需大批能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社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2]7-10为此,潘懋元等还将福建船政学堂作为我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应用型高校代表,对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过专门讨论,肯定了应用型办学目标、分系科和专业培养的方式、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904年1月,清庭批准的 《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正式颁布后,我国近代新式学堂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相关资料记载,从1907年至1909年的短短3年时间,实业学堂数由137所增长至254所;学生数由8693人增长至16649 人,在这3年中,实业学堂数增加85.4%,学生规模增加91.5%,[4]205形成了我国近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之后,从1917年至1925年的9年时间,我国应用型技术学校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潮,据中华职教社发表的全国职业教育机关统计表明:,至1925年12月止,甲、乙两种实业学校大量涌现,全国已达到1006所,职业传习所及讲习所次之,有167所,设有职业专修科的大学及专门学校有77所,设有职业科的中学有42所,职业补习学校及补习科学技术86所,实业机关附设的职业教育机关18所等,总共1548所。[4]21230年代初至抗战前夕,还出现了同类学校发展的第三次高潮。30年代初期,成立不久的南京政府比较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布了《职业学校法》《职业学校规程》《职业学校各科教学科目及学时概要》等一系列法令法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1931年至1936年6年间,职业学校数量增幅较大,从266所增加到了494所,增长率为85.7%;学生数从40393人发展到了56822人,增长率为40.7%。[5]解放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应用技术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重点在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增加,真正的大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国务院在1996年6月组织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后,我国应用技术教育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据教育部公布:到2015年止,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经发展到1341所,招生人数达到348万,毕业生人数322万,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48万,占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41.2%[6]这些数据表明,高职教育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应用学科的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晚。笔者只在1993年2月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查询到有“重点发展应用学科”的提法。客观地说,尽管对应用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但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关注更多的仍然是基础学科。

那么,到底什么是应用学科呢?这要从现代科技研究的内容说起。就一般情况而言,现代科技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所谓基础学科就是关于基础研究的学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的学科分类,基础学科包括数学、 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 核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七大类,各基础学科又包含若干分支。显然,这七大基础学科的划分只是自然科学范畴内的基础学科,还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比如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应用学科顾名思义,与应用有关,应用研究是应用,开发研究也是应用,即应用学科就是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学科。要厘清它的内涵,还得首先了解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应用研究是指具有特定的应用性目的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7]。也即是说,应用研究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是将单纯的理论研究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应用研究介于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是联结二者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纽带与桥梁,是一种中期投资,成果一般在5年至10年最多20年内能够对社会生产力发挥作用,并有明显成效。因此,应用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发展性研究”。正因为如此,许多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应用研究。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用于应用研究的科研经费相当于基础研究经费总和的10倍;日本战后经济的腾飞,也基本上是依赖于发展性研究的成果。而我国则恰好相反,比较重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十分明确地指出:从现实考虑,国家不宜将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应该调整政策,关注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实用研究,因为绝大部分基础研究的成果都远离经济价值。[8]开发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以及现有的知识与技术,创造生产新产品或完成工程技术任务等进行的研究活动。比如,著名的美国发明家和电学家爱迪生,一生致力于应用和开发研究,有两千多项发明创造,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发展与繁荣,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应用学科的诞生。这些应用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它们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研究对象,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学科跨度、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9]总之,笔者以为要把握应用学科的内涵,重在把握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内涵,即应用学科就是关于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标,将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运用,以及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开发研究的学科。

二、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

(一)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联系

2.学科的“本”和“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学科本身一样,都是人为划分的,基础学科中有应用学科的因素,应用学科中也有基础学科的因素,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本”和“用”之间的联系:基础学科是“本”,应用学科是“用”。蔡元培先生的“学”与“术”观点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基础学科的“本”与应用学科的“用”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11]他所说的“学”与“术”就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大体相当。也还有类似的观点,比如“基础性学科是知识的源头,是一切应用性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后盾”;[12]“基础学科也是其他学科的生长点。”[13]等等。应用学科是基础学科研究成果和自身所进行的部分学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它的直接目的虽然带有功利的成分,但它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一旦取得突破,就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甚至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尽管应用学科也要进行一定的学理研究,但这种学理也是应用的学理,目的还是应用。因此,应用学科在与基础学科的联系上是通过对基础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来完成或落实的。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联系,也是“树冠”和“树根”的关系,“虽然树根被深埋在地下,默默无闻,树冠则荣华在外并高高在上,但两者实际是相互依存的。”[14]应该说,这些观点都说明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关系十分紧密,不能简单地分离,或非此即彼,在强调应用学科时,不能否定基础学科,反之亦然。

应用学科是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的主体,应用型高校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服务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应用,彰显应用。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功能和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手段和途径才能得以实施,而应用学科和应用专业就是其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已经明确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其中,应用型高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按照这个标准和要求进行划分,我国高等教育中除原“985”“211”大学外的本科高校基本上都是应用型高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能够直接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这就告诉我们:应用型高校应该以大力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学科和应用专业为己任,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将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产业发展需求作为逻辑起点,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应用学科和学科方向,切忌盲目照仿研究型大学有关学科建设的理念,照搬其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目标。这条原则如果不能坚持,就谈不上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学科的建设。 “国家标准”是支撑目标的各项指标建设要求,学校要在服务地方中厚植应用学科基础,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其实,何止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学科要遵守服务经济发展需求的原则,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学科专业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宜遵循服务需求导向的发展规律。”[19]只不过,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学科所服务的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学科所服务的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学科是知识的分类。各门学科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独立性是在一个无比巨大的独一知识整体观念下存在的,“它们不像档案柜的抽屉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起来,它们是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的。”[10]127其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区别

1.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哲学基础不同。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家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认为,高等教育有两大哲学基础,一个是认识论,一个是政治论。学科作为大学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有其哲学基础——认识论和政治论。应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目的就是应用,通过应用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应用学科建设与基础学科相比,更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更好更全面地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才有自己的生力。”[15]72-75布鲁贝克政治论更加关注的就是知识目的,追求知识只是手段,强调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即要考虑其社会价值。这样看来,应用学科的哲学基础,更多的属于政治论。基础学科关注学术本身,研究目的是获取被研究主体全面的知识,即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不考虑实际的目的。这恰好与布鲁贝克所讨论的认识论相一致。如果说应用学科的哲学基础是政治论的话,基础学科的哲学基础就是认识论。

3.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对研究团队的要求不同。对于一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来说,基础学科研究团队只要带头人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学科团队职称高学历高,比如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比例高且结构合理,就比较理想了。而应用学科则不一样,应用学科的研究团队在高职称高学历方面可以比基础学科的要求略低一些,但必须要有一批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走向的高水平研究人员或行业企业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带领团队直接开展生产一线的应用问题研究,才能真正发挥应用学科为行业企业服务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尽管关系紧密,但毕竟属于不同的两个类型,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2.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研究内容不同。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基础学科研究的主要是基础知识,重点关注的是事物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的答案。应用学科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重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工程实际问题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等存在着巨大差异,尤其是各区域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不协调等严重问题,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已成为我国应用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研究内容。

上庄乡也对舍饲羊养殖提出了针对性的饲养管理,根据羊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其营养需求进行调配补给。如针对出生4个月以内的羔羊应该在其出生后20 d左右开始补充饲喂精饲料,逐渐过渡到饲喂青饲料。育成羊阶段要在其断奶后、配种前进行牧草与精料的混合饲喂,这样可有效提升羊的体力,对其健康生长也有很大帮助。

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代,对自己未来的道路规划和定位是存在偏差,缺乏我们教师和家长的经验,对社会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网络、电视、视频、新闻等渠道上,缺乏基本的规划能力,对自身的能力、学识、期望等都认识不足。

4.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使命不同。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都肩负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但二者各有侧重。相对应用学科而言,基础学科更加重视发展知识,在知识的金殿中添上一块砖石,而应用学科则更加重视传播知识和挖掘知识的实用价值。在人才培养方面,基础学科一方面担负着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担负着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提供深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而应用学科“是通过寻找学科建设与区域社会相结合的生长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16]正如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所指出,研究型高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应用型高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基础学科是研究型高校的主要学科支撑,而应用学科则是应用型高校的主要学科支撑。

5.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社会服务不同。基础学科可以不考虑应用,但要考虑服务。只不过,由于其所研究的大多是关乎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所以,能够直接服务社会的很少,且服务社会的实际目的也不够明确,甚至有的研究项目在近期看不出应用的价值。而应用学科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强,服务社会的方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甚至有“吹糠见米”的现实效应。值得一提的是,在通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方面,应用学科的科研问题更多来源于生产、经营和服务一线,以行业、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为载体进行研究,进而促进科技应用与产业发展。

6.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体系构建不同。我国基础学科的层次体系历来比较健全,由小学、中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学术性硕士、学术性博士组成,且各层次的职责比较明确——中小学的基础学科以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大学专科教育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所属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同时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大学本科教育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及其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术性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应用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重视不够,层次体系还不够健全。当前,虽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等文件中,构建了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组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对支撑职业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所属的应用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学界还存在很多争论。

7.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支撑的教育类型不同。基础学科支撑的教育类型分别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专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学术性博士研究生教育;应用学科支撑的教育类型分别是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两条路线虽打通了“立交桥”,但在学科支撑上必须有清晰的思路,不能本末倒置。目前,我国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在学术性硕士和学术性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学科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在这样的土壤上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违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应用学科为支撑的规律的。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这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学科发展还不成熟的权宜之计和应急之举,并非长远之策。另外,将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从应用型高校中剥离出来,称为职业技能型高校,与研究型、应用型并列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类型,也不科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既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再者,高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应该是应用型高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专科层次而已,不能将之作为一个专门的高校类型来划分。其实,应用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型高等教育所依托的主要都是应用学科,都属于应用学科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支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应用学科的不同范式,也值得深入研究。

三、应用学科发展方略

(一)促进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生态平衡

应用学科与应用专业,本来应该相互支撑,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高校没有应用学科与应用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意识,二者基本上还是处于各自发展状态,这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中表现更为明显。对于以应用型高校为类型定位的本科院校来说,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就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学科。没有高水平的应用学科,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应用专业。必须有高水平的应用学科,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认为:地方高校应用转型“要坚持需求导向,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策略,”[18]根据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着力打造一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所以,应用型大学要高度重视应用学科与应用专业建设一体化,尽可能遴选出与应用学科相对应的应用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投入。

(二)推动应用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

要促进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生态平衡,关键是要强化应用学科的生态位。在我国,由于对应用学科长期重视不够,应用学科的生态位很弱,几乎被枝繁叶茂的基础学科所遮盖。比如中职和高职专科学校应用学科生态位缺失,“在我国应用学科层次体系中,中职和高职专科层次的学科生态位基本上是断裂或缺失的,即这一层级的学科基本上是空白,自然也就无所谓学科的生态位了。”[1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后,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意识到应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致力于应用学科的建设,但由于学科基础薄弱,应用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个别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转型过程中,由于办学定位不清,认识不到应用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单纯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淡化学科”“不谈科研”等口号,走了弯路,更加影响了生命力本来就很脆弱的应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专业学位阶段应用学科生态位也不明显,原因之一是“其应用学科还没有从基础学科的范畴中分离出来。”[17]因此,笔者认为,应补齐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应用学科生态位的缺陷,强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学科生态位的主体地位,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学科生态位的框架,以此促进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生态平衡。

(三)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

1.知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学科是知识的分类,绝对不是分离,大学是知识的宇宙,“其存在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所有知识门类的统一性与整体性,”[10]122而人们进行单独知识分类,其目的是为了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知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含义。所以,无论是应用学科还是基础学科,都是学科的一部分,都是关于知识的划分,共处于学科知识的场域之中,构成知识的整体。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存在其特殊性,舆情系统的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各主体在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各个生命周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推动与顺延,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交互和逻辑关系。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这种特殊性的诠释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管理问题。就旅游管理部门而言,除了着眼于旅游管理的现实场域,设计合理的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为了科学应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充分发挥舆情传播系统各要素的作用,对于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具体应对设计四种机制,即主体联动机制、危机预警机制、虚实协同机制及合理疏导机制。

(四)重视应用学科的交叉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学科交叉?路甬祥说得好:“学科交叉是‘学科际’或‘跨学科’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20]58即学科交叉是众多学科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因交叉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就构成交叉学科,众多交叉学科的汇集与整合便推动了新的交叉科学的诞生。而新的交叉科学的出现,又提升了人类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人类面临新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到目前为止,交叉学科的数量已超过2000门,并且其中许多都处于交叉科学的前沿。[20]59仅从最近25年诺贝尔奖项进行分析,其中属于交叉性的合作研究已接近50%;美国的7大研究领域的学位统计中,除了传统的6个领域之外,还设了一个无法归类的领域——“其他领域”,2013年归为“其他领域”的硕士学位比例为25.7%,博士学位比例高达66.0%,这说明美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特别快。[21]因此,多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学科的分化与综合,就没有新的学科生长点。学科发展的这种大趋势为应用学科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想象和空间。与基础学科相比,应用学科更加灵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动态变化,处理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更强。相比之下,基础学科承担的主要是学科的分化任务,而应用学科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因此,“应用学科建设必须注意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为学科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15]72-75

本文实现了一个基于Android Studio平台的图书阅读器系统,本系统实现了电子书阅读的所有基本功能,包括用户的注册与登录,电子书在线阅读,本地电子书导入及阅读,书架管理等功能,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随着对电子书阅读需求的不断扩展,本APP还可以对阅读亮度进行调节,形成白天与黑夜效果。也可以在阅读时添加背景音乐播放,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那么,如何打造交叉学科?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选择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没有社会需求,就没有学科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是由于16和17世纪调节意大利山洪的需要而产生的。”[22]22其次,跨学科组建研究团队,集中优势进行攻关。应用学科的交叉性涉及面比较宽广,仅凭某个学科力量很难保证其水平,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研究队伍。所以,就大学来说,必须打破原有的院、系壁垒,根据要解决的科研问题,在全校范围遴选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从校外聘请与项目相关的专事应用研究和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参与。这样才能发挥交叉互补的优势,很快形成专兼结合的应用学科研究团队,进行集体攻关,早出成果。再次,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要鼓励应用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就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尤其是要形成一定的评价体系,否则,难以可持续发展。

(五)培育应用学科的特色

学科特色是学科学术水平的标志,是学科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特色发展是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都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尤其是应用学科,要想在林立的学科群体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更应该重视特色发展,并将其作为长期努力的方向,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学科特色发展的理念。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应用学科之所以发展水平不高,一方面原因是起步晚,另一方面原因是特色发展理念缺失。许多应用学科建设团队没有特色发展的想法,盲目随大流,其结果必然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发展水平受限。其次,是要进行特色发展规划。特色发展,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长期事业,甚至将伴随着应用学科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如果没有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特色难以形成。再次,要主动结合,融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大环境中。关着门建应用学科,是没有出路的。应用学科就是要打开校门,改变过去自我封闭的做法,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尤其是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学科建设,才能闯出应用学科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

(六)构建应用学科的文化体系

一所大学的成熟,是文化的成熟。同样,一门学科的成熟也应该是文化的成熟。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如英国学者托尼·比彻(Tony Becher)把“学科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部落’(academic tribes),每个部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具有认可的身份和特别的文化属性。”[23]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而学科文化则是学术文化的基础,要想繁荣学术文化,首先需要强化学科文化建设。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文化根植于学科,每个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和相应的行为准则。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有一种新成员要逐步养成的生活方式,在发达的系统中尤其如此。”[24]这里说的知识传统和行为准则包含学科的起源及发展历史,学科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理论,学科团队成员所拥有的共同符号系统和价值观念,学科发展形成的各种制度,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展望等。应用型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应用学科与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相比,基础相对薄弱,其文化建设的任务更艰巨,更需要关注和重视。当然,应用学科文化建设自然也应该突出其应用性,没有应用性的学科文化不是应用学科的文化。任何文化建设要上水平都要努力构建其体系,应用学科文化建设也一样,也要重视其文化体系的构建,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首先要对应用学科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然后按照规划逐步实施,才能最终形成应用学科的文化体系,否则,将成为一盘散沙。这是我国许多应用学科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应用学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罗静. 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生长性考察 [J]. 铜仁学院学报,2016(05):43-46.

[2] 潘懋元,石慧霞.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 江苏高教,2009(01).

[3] 侯长林,罗静,叶丹.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 教育研究,2015(04):61-69.

[4] 周予同.我国现代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 彭干梓,夏金星.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中的三次高潮[J]. 职教论坛,2009(10·上):61-64.

[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数超1300所[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6/28/c_129097977.htm,2017-02-15.

[7] 徐凤珍.在农业科研工作中认真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J].河北农业科技1995(01):1-6.

[8] 杨振宁.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几点想法[N].光明日报1982-03-05(02).

[9] 张克非. 试论高校应用学科建设[J]. 兰州大学学报,1996(24):97-102.

[10]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 蔡元培全集:第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39.

[12] 罗云.我国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02.

[13] 王建刚,石旭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08):69-70.

[14] 王乐.高校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72-75.

[15] 葛亚宇.对高校应用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7(03):72-75.

[16] 王洪,高林,杨冰.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J].教育与职业,2006 (12).

[17] 罗静. 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用学科生态位的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7(05):55-60.

[18] 张大良.发挥高等学校优势作用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EB/OL]. http://edu.people.com.cn/n1/2017/1218/c367001-29713900.html,2018-01-3.

[19] 李立国. 双一流”背景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17(04):04-09.

[20] 路甬祥.学科交叉与科学的意义[M]//李喜先.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 黄海军,李立国.如何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N].光明日报,2016-04-05(13).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5.

[23] 蒋洪池.大学学科文化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2007(03):26-29.

[24] 伯顿·R·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87.

 
罗静
《贵州社会科学》 2018年第04期
《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