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资本论》中的反精神贫困思想及其启示

更新时间:2009-03-28

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反贫困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反贫困上,也体现在精神的反贫困上。深入挖掘《资本论》中反精神贫困的思想,不仅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推进当前我国精神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中的反精神贫困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1]。可见贫困积累同资本积累相伴而生,工人贫困的积累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积累,还包括精神上的贫困积累。不仅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也无论是父母还是未成年的子女,都广泛的存在着精神方面的贫困,正如马克思描述的,“对资本家和父母的贪婪、自私和残酷,对儿童和少年的困苦、堕落和遭受摧残,展示出一副从未见过的极为可怕的图景” [1]。马克思通过对不同阶级和身份的人进行分析和透视,概括了他们的精神贫困的特点,即思想愚昧、意识麻木、精神萎靡、道德堕落、甚至违法犯罪等等。

(一)精神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使得生产活动更为部门化和专业化,工人的工作紧张而又繁重,往往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机械运动,“这种苦役单调得令人丧气,就象息息法斯的苦刑一样”[1]。工人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劳动,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频发的生产事故给工人的肉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即使能幸运地避免这种肉体损害,精神上的压抑和摧残也在所难免。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1],他们不可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引起人的道德堕落。马克思在揭露机器大生产背景下产生的“帮伙制度”的阴暗面时,无情地对帮伙内部“粗野的放纵,漫无节制的寻欢作乐和极端伤风败俗的猥亵行为” [1]进行了猛烈地批判。

2.物质贫困

2.2.2 术前宣教 告知患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及应对方法。因无气腹腹腔镜手术多采用全身麻醉,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家属正确叩背方法,训练其在床上翻身和下床活动方法,告知这些做法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降低肺部感染的机会,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恢复,减少并发症。

3.缺乏教育

(1)缺乏家庭教育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是其基本特点,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科技创新就是动力转换的新引擎” [4]。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体验,这种全新的体验既可能是物质上的,又可能是精神上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阐述了成年工人的精神贫困,而且还指出了他们的精神贫困又往往会代际传递给子女,贫困而又堕落的父母很难教育出精神健康的孩子,“贫困堕落的双亲只想从孩子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孩子们长大以后,自然也就对他们的双亲漠不关心并弃之不管了” [1],在这种家庭“教养起来的人口中流行着无知和放荡的现象……他们的道德极度败坏” [1]

(2)缺乏学校教育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规律必然会导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家凭借着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必然导致工人在物质上的贫困,而工人的物质贫困又进一步引起了他们的精神贫困。例如,由于物质生活上的贫困,工人的饮食状况恶劣,使得身体往往缺乏营养,极易诱发或加重疾病,同时导致精神萎靡不振。再如,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恶劣严重影响了工人的精神风貌,逐渐使人堕落,乃至置礼义廉耻于不顾,马克思对此批判道:“受这种影响会使人堕落,时间越久,堕落越深。” [1]

马克思批判了工厂法中关于义务教育大都有名无实。儿童缺乏学校教育,智力发展缓慢,他们在很小的年纪就沦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从而“人为地造成了智力的荒废” [1]。这种“智力的荒废”往往是精神贫困的开端,极易导致他们行为乖张,马克思对此评价道,“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不识字,他们通常都是非常粗野的、反常的人” [1]

(二)精神贫困的危害

1.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阶段,由于劳动者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较差而引发的精神贫困现象比较普遍。偏低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使他们难以冲破传统产业的束缚,而且还使他们在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参与市场竞争、接受新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较差的劳动技能决定了他们的操作现代化生产工具能力、经营与协作能力以及预测与决策能力较弱。由于既缺科学文化,又少劳动技能,这部分劳动者普遍存在着“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窘境,从而极易引发精神贫困。对此,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舆论宣传等方面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对他们实施精准招生、精准资助和精准教育培训。

完整的人有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物质是前提,人通过物质需要而存在;精神能反映出人的内在品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支柱,人的精神需要使人成其为人,对人来说具有本质意义。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诸如意识麻木、道德堕落等精神贫困导致人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对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且还对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物质资料已经极大的丰富,人会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劳动实践,与其说是追求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提高,不如说是丰富精神生活、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拜金主义泛滥,货币被当作万能之物,成为人们争夺的焦点,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看重的是金钱和物质,而漠视道德、情感、社会责任等精神层面的因素。精神的贫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不和谐,往往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种金钱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资本论》对此多有阐述。例如,在金钱的驱使下,犯罪很容易被诱发,资本“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甘冒绞首的危险” [1]

3.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资本家贪婪的本性决定了他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如工厂排污致使大气和水遭到污染、土地过度使用致使肥力下降、森林的乱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很难解决好这些问题。

(三)反精神贫困的路径

消融参数预设:温度上限55 ℃,RVOT内消融的功率上限50 W,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s, ASC)内消融的功率上限35 W。尝试在ASC内消融前,需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免损伤动脉。如放电后的前30 s内观察到室早消失或终止,则提示消融有效,继续巩固消融至60~180 s;如无效,则停止消融,进一步标测。消融后观察30 min内未出现自发的室早,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心室程序刺激均未诱发临床室早,则定义为急性消融成功。将术中成功消融的靶点定义为室早的起源部位。

ZHAO Jian, WANG Yun, WEI Bo, HE Zhi-qing, LIANG Chun

在这小城里,商店究竟没有多少,到后来又加上看不到绒绳鞋,心里着急,也许跑得更快些,不一会工夫,只剩了三两家了。而那三两家,又偏偏是不常去的,铺子小,货物少。想来它那里也是一定不会有的了。

2.发展生产力

精神贫困的消除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物质的丰厚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就会导致普遍的物质贫困,特别是在物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争斗就在所难免,由此必然产生道德堕落、行径野蛮等精神贫困问题。因而马克思提出,“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 [1]。

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则离不开创新。科学创新能提高人的智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是人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人的自由支配时间变多,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有实现的手段又有时间的保障,有助于消除精神贫困。

3.发展教育

1.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发展教育对消除精神贫困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国家有必要通过实施国民教育来防止由于分工给人民群众造成的身心损害,并详细分析了国民教育的重点群体——未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教育必须要有良好的设施和环境,这样他们的身心才有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带来的精神贫困,就应“使教学方法等等面向实践” [2]。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要避免让他们长时间的从事单调、机械、繁重的生产劳动,而应把智育和体育渗透到生产劳动过程中,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1]

二、对中国精神扶贫的启示

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上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众一定程度上存在精神生活缺失的问题,部分物质贫困的群众的精神风貌也令人担忧。不仅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方面也出现了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群众仍然存在着精神贫困。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 [3],反精神贫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应有之义。即便《资本论》的写作背景是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但其中蕴含着的反精神贫困的思想对当前我国精神扶贫的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高校学生管理规范模式的制定应该广泛、充分的征求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也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学生社团,让社团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组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运转,也可以通过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的双面性非常明显,因此,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的更新和监管,并对信息数据进行监督,学生之间也应该互相监督,避免接触不良网站,产生不良动向,造成不良影响。

(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资本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的统治力量越强,人民群众被剥削的程度就越深,精神贫困问题就越严重。因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一方面,应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尽力把市场经济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只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才会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而为消除精神贫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会逐渐改善,物质生活的改善又必然引发人民对较高层次精神生活的追求,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能为人民生产出质量更好、种类更丰富的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分析2:由知,焦点F(1,0)为△ABC的重心,设A、B、C在抛物线y2=4x上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x3,则x1+x2+x3=3×1=3.根据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x1+x2+x3)=3+3=6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对劳动的雇佣使得工人比以往更加依附于生产过程,他们长时间囿于工厂从事繁重的劳动,使得身心失去了自由发展的权利;越来越细的分工使工人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而又单调的劳作,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机会。由此给工人带来的精神贫困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消除,只有通过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可能为消除精神贫困创造制度前提。因此,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革命夺取资产阶级的政权,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个人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不仅物质生活资料得到满足,而且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二)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

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5]落后的文化禁锢着人们的心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而先进的文化则是进步的基点,不仅能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性、健康的文化规范,为各项事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还能为精神贫困人口提供精神养分和动力。因而在全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应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昌盛,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精神脱贫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我国存在物质贫困的农村往往也是精神贫困的重灾区,因而应高度重视贫困农村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因地制宜地建设乡土文化。优秀的乡土文化,不仅是农村文化的生长点,是农村的“软实力”,也是精神扶贫的良药。建设乡土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突出农民在乡土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唤醒农民的文化身份意识和文化记忆,让他们自发自主地参与其中,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第二,着力强化文化的供给侧改革。切实根据农民的需求来构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作出更多反映农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使乡土文化鲜活起来并代代相传。第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建设。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场所如祠堂、茶楼、集市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另一方面,新建文化礼堂、道德讲堂、村史博物馆乃至网络空间。通过打造乡村文化“地标”,利用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广泛开展传统礼俗、曲艺等文化娱乐活动。第四,发挥乡土文化中礼俗文化的当代功用。例如,充分运用村规家训、俗语格言、牌匾楹联等乡风教化资源,广泛开展礼节、孝敬、勤俭、诚信等方面的教育,培育优良家风。

(三)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

目前戏曲界与学界一部分学者较悲观,认为京剧已成为“衰落的艺术”,而大部分仍坚持京剧的群众基础,上个世纪末已经集中探索了如何“振兴京剧”,得出的结论:依靠京剧自身改革,政府支持,需要市场的微观调控与国家宏观调控刺激京剧商业与艺术价值。

此外,由于劳动者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存在某些缺陷而导致的精神贫困也不容忽视。例如,有些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极易受外界人群的影响,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盲目从众;有些人受到一点挫折从此就一蹶不振;还有些人思想封闭、安贫认命等等。对这部分群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使之逐渐摆脱精神贫困。

学校为特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资源。对场室和环境做了精心谋划,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在硬件保障方面,学校改建了音乐楼、美术楼、音乐厅和书画院等,添置数码钢琴80台,添置琴房、乐器房50间,建成演播室,改造了画室、书法室、陶艺室共8间,增添了同步多媒体联动教学平台。按照特色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组建了美术、舞蹈、音乐教师团队,共18人。学校还聘请了16位高校艺术专家、教育专家作为学校教育发展顾问,聘请了11位校外艺术指导教师。学校还与12所初中建立了生源基地关系。师资保证与专家指导保障了特色课程的实施。

没有大起没有大落的时候,许峰打来了电话,她当时差点儿把电话摔了,是啊,有电话号码啊。可是她自己都不明白,她那么想念,却没有想过给许峰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

总之,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要重视贫困人口的物质需要,更应该高度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需求。精神贫困的逐步消除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还应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以及对贫困人口的教育。

1 000 MW二次再热机组建设无油电厂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吴阿峰,谭灿燊,范永春,张翔宇,石韬,徐金苗(122)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743-744,566,486, 743, 800, 759, 540, 540, 460, 558, 871, 683,557.

[2] 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335.

[3] 习近平. 摆脱贫困[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111.

[4] 方化.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创新思想与启示[J]. 理论视野,2016(12): 22.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92.

 
方化,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