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方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保险学专业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险学专业建设有了不断进步,保险学科内容不断丰富,为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对保险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不够深入、思路不够清晰等原因,我国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模糊、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趋同,不适应保险行业需求;实践环节相对弱化,落实不到位;重成才教育,轻做人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重继承教育,轻创新教育等问题。尽管各高等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上述问题在许多院校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保险人才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开设保险学专业的高等学校类型多样,所处的环境也互不相同,因此,本文拟摈弃构建具体的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是通过对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的分析,以期对我国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思路上的启示。

地方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高等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很多,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人才培养目标;二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搞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目标是核心,目标实现方式是保障。

地方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保险人才的客观需求,对保险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根据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所培养出来的保险人才输送到社会,接受社会的评价。学校通过毕业生调查等方式收集社会评价,并对保险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如果保险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就必须对保险学人才培养的上述环节进行调整(如图1所示),以满足社会需要。[1]

  

图1 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框架

地方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路径

1.准确定位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等次递进的目标组成的。包括学校办学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分层培养目标、分科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

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根据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为充分发挥其四大职能所制定的对学校的一切工作具有导向与激励作用的中长期行为目的。由于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所以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主要是指一所高校对其所要培养人才所处的层次和结构选择。

  

图2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体系

(2)地方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思路。专业培养目标是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当达到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一般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包括政治方向、业务方向、服务方向等在内的方向定位;二是包括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在内的类型定位;三是质量定位,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其中,人才类型定位是对专业培养规格的概括,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1)大力推广弹性学制,拓展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弹性。这里说的弹性学制,是与刚性学制相对应的。指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选择性,学习年限具有伸缩性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分制,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对修业年限不作刚性要求,允许缩短(提前毕业)或延长学生在校学习的年限,只要达到德、智、体等方面的学业标准就可毕业。对修读课程和学习方式不作刚性要求,修读课程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增加让学生自主选读课程的比例,实现校际之间学分互认。其最终目标是拓展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弹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

地方高等学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主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所以,确立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分析研究本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校实际,才能办出特色。

师:在老师没有出示结果之前,我们只能去猜测,硬币可能在老师的右手里,也可能在老师的左手里。现在看(伸开手)一定在老师的( )手里,它有可能在陈欣的手里吗?

高校培养的人才从高到低可分为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三个层次。在层次选择上,不同类型和实力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选择侧重点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会以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人才为主要目标,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多以培养本科层次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结构选择上,不同类型和实力的高等学校对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有不同的比例,即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结构。

地方高校大都以培养本科层次的人才为其主要目标,主要面向地方招生,毕业生服务面向也以地方为主。这种人才需求和高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共同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明确树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培养满足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地方高等学校保险学本科专业要结合当地实际,立足学校特色,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根据所在高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结构以及保险学本科专业所处的位置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盲目攀比。[2]

2.科学设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的合理设计,是对学生培养质量要求的总体规范。

(1)地方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依据。地方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该根据其专业特性和学校特色来确定。就专业特性而言,保险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金融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保险商品关系,这种商品关系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法律关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监管机构、银行与证券部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或其他大中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有关咨询服务部门等。保险学专业涉及的领域是多元化的,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管理科学,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保险学、财务会计、法学、医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和多种专业技术知识等内容。[3]

应当强调,保险学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地方高校又主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因此,地方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更应当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力求解决保险业发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保险综合业务能力以及证券、投资基本技能,既可以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又可以进一步优化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以上是根据保险学的专业特性而确定的一种通用规格,体现的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共性。具体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高等学校,由于其自身条件千差万别,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目标应该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一是各地方高校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和需要,依托所在学校的定位和特色,与所在学校的特色专业相结合,合理地进行保险学专业定位,使培养目标具有特色性。二是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挖掘其潜能,在保险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与学校的特色专业相融合,或弥补他人之不足,或能独辟蹊径,填补某些空白,使保险学专业课程具有特色性。

(2)地方高校设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注意的问题。

(1) TCP栈自身比较复杂,互联互通各信号供应商在理解或实现底层协议栈时容易出现不一致,导致双方信号设备无法建立连接或连接不正常,影响车地信号设备之间的安全数据传输。

第一,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是设计人才培养规格的应有之义。但是,具体到不同的高校,其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对于研究型高校,不但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还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而对于教学型高校,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处理好人才培养统一性和社会需要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的统一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而规定的基本标准。但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高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大学生个人专长的多样性,使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必须满足多样性需求。这就要求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既不能“千校一面”,也不能“千人一面”,必须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以及毕业生服务面向等情况,为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第三,处理好学校基本定位和目标、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设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学校的基本定位和目标,根据学校的基本定位和目标确定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并在对保险学本科专业进行社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保险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恰当的定位。

3.创新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途径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实现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人才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实行弹性学制、选择适当的学程模式、大类培养、专业分流模式、实行主辅(副)修制和双主修制、分层培养模式、采取贯通培养模式和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模式等。[4]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高等学校,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同,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理论深度和能力也不同,其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也就不同。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知识、能力、素质如何协调发展,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如何体现,则应根据各高等学校特定的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师资条件以及学生特点等来综合考虑,以形成百花齐放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各级建设管理机制也相对完善,部门之间分工较为明确与合理,但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各项规划建设制度也不够完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的保障与支持,因此,经常会出现规划落后、管理混乱的问题,个别农村地区还未建立专门的建设管理部门,由于村镇规划属于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对于各种硬件设施要求较高,如办公设施、车辆等等,一旦这些设施准备不齐全,便会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个别村镇容易缺乏完善可行的管理机制,从而直接对工程建设质量产生影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创新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三方面的内容。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教学计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教学计划,是狭义的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总体安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计划,是由课程体系所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制定教学计划,必须合理分配各门课程,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内容与边界,既避免课程间的脱节,也避免课程间的不必要重复;必须使课程设置按先后顺序相互衔接,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先行后续关系。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准则。

农业植保工作是一项相对系统的工作,呈现范围广、内容多等特点。例如,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无人机借助航拍的方式,将病虫害相关信息反馈至农业部门,据此制订科学、可行的植保方案。此外,各地区还可按照植保方案,融合本地区具体情况执行有效的植保防护作业,辅之督查防治作业,定期做好各区域走访调查,便于把控农业植保现状、进展、效果。

由于地方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一般规模较小,学生对保险学专业的认知度较低,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保险学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

高等教育除了有人才培养层次,按科类还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文学等不同的学科门类。所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包括分科培养目标。不同类型、不同科类的高等学校,其分科类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同一高校,也要根据其层次和科类制定相互贯通、相互协调的培养目标。

双主修制包括双专业和双学位制。为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较宽厚的知识,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修读两个专业。如果两个专业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学生符合两个专业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要求,则既可以取得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证书(即双专业),也可以获得两个不同学科的学士学位。如果两个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既使学生符合两个专业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要求,也只能取得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证书。由于两个专业要么跨越不同专业,要么跨越不同的学科门类,可以为学生提供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进而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2)慎重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分流模式,做好保险专业教育。目前,许多高校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分流模式。多数高校实行一次分流,也有的高校实行二次分流。其优点是使专业选择更贴近学生志愿,更能反映社会需求趋向。缺点是可能导致生源不均衡,造成师资等教学资源闲置和短缺并存。而且,由于学生的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专业分流完全靠“市场选择”,一些国家和地方所需的专业可能无人问津,也会给学校甚至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另外,专业分流后形成了新的教学班,但住宿安排等是按照入学时的行政班级划分的,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也严重缺失。对于保险专业,由于社会对保险认知度等原因,各高校保险专业生源普遍不足,不仅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保险人才短缺问题,影响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各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实际, 围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办学资源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谨慎地实施。在制定分流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特殊专业的特殊性,并拿出特殊办法。同时注意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协调。另外,要特别注意做好保险专业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险专业的优势与前景,积极引导学生向保险专业流动。

(3)实施叠加学程模式、主辅(副)修制和双主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叠加学程模式是学程模式的一个类型。学程模式是学校对学生在修业年限内的学习时间安排,可以分段安排也可以叠加安排。叠加安排即叠加学程模式,也就是在时间上把修业年限内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修读不同专业的课程。例如,有些高校在学生修完三年课程后,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实验班,使其再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主副修制,也称主辅修制。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个专业的课程,形成不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交叉、渗透,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总之,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有效地去引导,大胆地实践。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小学作文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注重他们的自由表达,注重他们的素材积累,注重他们的吸收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相信总有一天学生会爱上写作文。

保险学是一个复合型学科,为培养复合型保险人才,可以选择以上模式。

三、来稿要求: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语句通顺,文字简洁,重点突出。论著一般不超过8000字(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并另写400字左右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3~5个,结构式摘要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部分,连续排列;学术交流不超过5000字,亦需写出300字以内结构式摘要及关键词;临床研究及病例报告等短文1000字左右;综述、讲座、临床病理(例)讨论的文稿限5000字以内。来稿的章条序码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一律左顶格起排。

(4)有条件地选择分层培养模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保险学专业招生规模大,生源充足的学校,可以实行分层培养模式。即构建专业培养(主修学位)+纵深拓展培养(荣誉学位)或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体系。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高等学校不可能也不应该按照一个标准一个模板来培养学生,而是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素质、兴趣爱好以及毕业后的去向选择等,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施分层培养。具体而言,在专业培养(主修学位)方面,通过加大选修课比例,开放各专业所有课程资源,在学科平台外设置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方向等方式,为学生自主选学提供完整菜单和多样化成才空间。在纵深拓展培养(荣誉学位)或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学生所学学科专业或学科大类为依托,组建实验班或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荣誉学位课程组,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学生可以只修读主修学位,也可以既修读主修学位,又修读荣誉学位。对于修读荣誉学位的学生,由于通过了难度较高的课程训练,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纵深度有了很大提高,为今后在国内外继续深造及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各组实验数据重复3次测定,采用Origin 9.0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检验。

(5)选择分段学程模式,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分段学程模式是把学生的修业年限分为若干个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集中安排某一类教学环节。目的是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实践中,有的高校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有的高校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比如,有的地方高校试行三学期制,把传统的一学年改为三个学期,每年7-8月作为暑期学期,进行产学研合作教学,或者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训,或者进行双学位或辅修专业实验等,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保险学专业毕业生 “高素质、应用型、强技能”的需求。

(6)采取贯通培养模式,形成相互协调的培养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结合实际,打破本硕博不同阶段之间相互分割、相对封闭的培养模式,实行本、硕贯通模式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形成一个由本科直升硕士研究生或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直升的培养过程,缩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周期。采用本、硕贯通模式,必须首先合理确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再据此确立保险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注意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统筹安排。同理,采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学历层次的贯通培养模式,也要遵循由高层次到低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次序,并注意三者之间的衔接关系。

有人说,“大数据公然蔑视传统的数据保护方法”③。的确,大数据的挖掘、收集、传播、利用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等都与传统的数据利用与保护有着极大不同,其所隐含的诸多问题已突破了现有的法律框架。一方面,技术创新引领社会变革,我们必须承认大数据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效用;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广泛,难以预知的风险尤其是对私人数据利益的损害必然相生而来,而法律的功能之一在于通过制定规则,界分权利和义务,以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风险损失有所预期。

结语

地方高校保险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其他教学环节的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吸纳校外人员参与编制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建设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考试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等措施的配合。这些措施只有统筹规划,协调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要强调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不仅是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更是广大保险专业教师的任务。专业教师不应该仅研究教学内容,也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教学管理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保险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国勋,席鸿建,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172.

[2]高岩,赵沛,廖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3):52-54.

[3]崔惠贤.“新国十条”颁布后上海高校保险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上海保险,2014(11):52-57.

[4]程光文,龚园.面向行业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31-34.

性成熟进程缓慢(骨龄进展不超越年龄进展)者对成年期身高影响不大时则不需要治疗;骨龄虽提前,但身高生长速度快,使身高年龄大于骨龄,预测成年期身高不受损者也不需要治疗。但是,由于青春成熟进程是动态的,对每个个体的判断也应是动态的,一旦CPP诊断确立,对初评认为暂时不需治疗者均需定期复查其身高和骨龄变化,定期再评估治疗的必要性,按需制定治疗方案。

 
刘金霞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