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税眼看金融——从税收视角看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形势与对策

更新时间:2009-03-28

金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关键作用,是城市经济体的动脉和血液,也是联结各方经济要素、引进外资、开展国际贸易的纽带,发展金融业对广州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税收视角研判广州市金融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建议,为广州进行金融业发展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一、广州市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纳税主体数量稳中有增。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银行、证券、保险、其它金融等各类金融企业纳税人近2700户,从2014—2016数据看呈逐年上升态势。

涠洲岛的开发开放必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发挥广西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的优势,拓展开发开放空间,做到南向、北连、东融、西合,实现“四维”支撑、“四沿”联动。

  

图1:2014-2016年广州市主要金融行业机构数量

(二)金融业税收稳步增长,对地方经济贡献度持续提升。近年来,广州不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16年广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约为1800亿元,同比增长11%,占全市GDP的9.2%,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第5大支柱产业。同时,2014—2016年全市金融行业国、地税税收总收入亦呈稳步增长态势。

1.2.1 胎心监护 孕产妇在产检均接受胎心监护,采用BFM-700+胎心监护仪(上海伊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监护,将记录纸速度设置为3 cm/min。患者稍仰坐位,确认胎心位置后将探头置于胎心监测最佳位置,监测20 min,若胎儿处于睡眠状态可推动腹部刺激胎儿出现胎动为止,监测时间可延长至40 min。

(二)其他金融业发展劲头不足。从税收数据上看,广州除银行、证券、保险之外的其它金融业发展缓慢,相对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数量少、规模小。随着宏观经济下行,信贷风险持续暴露,金融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广州其他金融公司出现增速放缓,不良状况增多等情况。近年来,信托、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的发展较为活跃,市场份额逐渐增大,但广州市的该类金融机构也较少,且规模不大。此外,控股型金融集团也是金融机构中的重要类型,构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是提升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州则缺少控股型的金融集团。

六是在城镇住房商品化改革同时建设保障房。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5]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安居工程住房按成本价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安居工程后来又演化成经济适用房建设,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房。1998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6]

(四)总部金融企业税收聚集效应明显。截止2016年底,广州共有16户金融业总机构,含银行4户、保险3户、证券3户、其它金融6户。2014-2016年广州市总部金融企业税收收入在金融业占比稳中有升,其中2016年16户总部金融企业贡献的国、地税总收入就占到全市近2700户金融企业国、地税总收入的近三成,税收聚集效应明显。

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教育部门也出台了各式各样的减负政策,如限制时间、控制作业量、精简课程、降低课标、控制各类竞赛活动等。然而,看似热闹的减负改革一到实践中就纷纷陷入了“按下葫芦又起瓢”的困局,呈现出“明减暗增”、“校内减校外增”的怪相[11]。6O多年过去,多次减负均以失败而告终[12]。没有时间踢球,成为制约校园足球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2:按行业划分广州A银行总部主要贷款流向

  

图3:按行业划分广州B银行总部主要贷款流向

二、从税收视角看广州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税收政策对政策属性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仍有待提高。以广州市保险行业企业为例,近年来推出了出口产品责任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政府扶贫救助保险等惠及民生、政企共担政策属性明显的创新险种,对广州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防灾减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以上险种营改增之后未列入增值税免税范围,财政资金对其亦未进行返还性的扶持,未能体现政府对惠民政策属性的金融产品的引导,导致企业继续发展该类金融产品创新的意愿不足。

(三)从主体税种看传统金融业依旧是广州金融行业主流。企业所得税一直是金融行业的主体税种,是金融企业盈利能力的体现,但自金融业营改增以来,增值税收入稳步攀升,成为金融业第二大税种,并有望与企业所得税各分半壁江山。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两大主体税种的收入数据来看,银行业收入在金融行业收入中依旧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传统金融业仍是广州金融行业主流。

(一)广州金融业发展与其他一线城市存在差距。一是总部经济规模有待提高,以与深圳比较为例,广州2016年金融业总部纳税人数量为16户,深圳2016年金融业总部纳税人数量为73户。与京、沪的金融业总部纳税人数量对比则差距更为明显;二是金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与经济特区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差异,导致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不足;三是行业发展不平衡,从纳税人数量和税收收入结构上看银行业相对发达,证券、保险、其他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为数量少、规模小;四是从税收规模上看广州地方金融机构普遍规模不大,盈利利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及风险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从税收收入构成上看金融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产融结合区域仍以房地产、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

(五)从总部金融看广州产融结合区域。从实地走访调研金融企业税源情况,结合广州本地银行业龙头企业数据可以看出,银行贷款主要投放到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收入主要由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构成。银行对企业贷款占比依旧占据主体地位,但个人贷款占比稳步上升。

三、广州市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金融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优惠政策激励,吸引金融企业总部落户广州。从资金奖励、税收政策扶持、企业用地、购房补贴、人才政策等多方面激励金融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形成集聚效应;二是完善广州市金融行业的业态布局,鼓励金融资本与战略新兴产业融合,为新兴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政策倾斜,简化行政审批事项,鼓励其快速发展;三是积极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金融发展,减轻企业税负,激发金融业发展活力。

(二)财政激励与财税改革双管齐下促进金融业发展。一是削减转移支付种类,简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强资金的规模效应,增强专项补助的政策激励导向功能,科学分配,完善财政激励制度。二是支持对现行财政体制改革,改变税收征管模式,调整分配,充分发挥金融行业二级机构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和刺激,更好地发挥税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发挥政府对政策性金融产品的扶持引导作用。对能够助力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服务社会治理的政策性金融产品创新,政府应以有力措施予以引导和扶持:一是政府积极参与,可列明政府扶持的金融创新领域,以财政资金直接予以补贴或返还;二是税收优惠引导。积极向上争取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企业“用脚投票”,自发参与到政策性金融产品的创新之中。

(四)打造有广州特色的金融评价体系。打造有广州特色的金融评价体系,监控、指导金融企业的发展。一是建立广州金融业效益评价体系。综合人行、财政、金融、经贸、税务等部门数据,计算各区金融企业税收贡献率、招商引资投入产出率、解决就业人数等产业指标,分析评估金融对广州区域经济贡献效应,避免各区陷入资源分散、恶性竞争的怪圈;二是建立广州金融企业风险评价体系。如利用税务部门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数据分析各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判断区域金融健康程度。可以政府为主,学研机构为辅,综合各部门相关数据定期发布广州金融健康指数和指导意见,设置各类型金融企业健康预警线,加强对触发预警的金融企业进行监管和指导。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广东金信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8年第04期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