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甘薯对二斑叶螨繁殖的适应性评价

更新时间:2009-03-28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一种害螨,可为害多种植物[1~4],化学防治容易使其产生抗药性[5~7],近年来利用天敌昆虫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防控二斑叶螨已成为发展趋势[8,9]。在规模化饲养智利小植绥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二斑叶螨的大量扩繁。扩繁二斑叶螨的寄主植物不但要适合其发育,还要易于栽培管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二斑叶螨在多种寄主植物上的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梁妍等[10]利用樱桃、月季和葡萄3种寄主植物饲养二斑叶螨后发现,月季较适合其生长,但是月季叶片小、茎上带刺,操作难度较大,不适合二斑叶螨的大量繁育。苹果上二斑叶螨发生也很严重[3,11],但是苹果树不适合在温室内栽培。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菜豆较适合二斑叶螨的生长发育[12~16]

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为旋花科草本植物,生长快,易管理,适合温室内大量栽培,且叶片浓密、心型,对害虫的承载能力强。目前关于二斑叶螨在甘薯上的繁育情况已有报道,但均是在离体叶片饲养条件下进行的[17],而采用整株饲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以菜豆为对照,利用甘薯整株植物做寄主,研究了接虫密度和接虫部位对二斑叶螨繁殖的影响,旨为智利小植绥螨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虫源 供试二斑叶螨采自衡水市郊区的菜豆上,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人工气候室连续饲养3 a以上。在直径11 cm的培养皿中铺1张与其直径相同的滤纸,上面放1片甘薯叶(叶背朝上),叶柄用蘸水的脱脂棉包裹保湿,收集若螨阶段的二斑叶螨放在甘薯叶上,将培养皿放入25℃的恒温箱中,在空气相对湿度30%~50%、光照时长14(L)∶10(D)条件下进行培养。待二斑叶螨变为成螨时,区分雌雄,按照雌雄螨数量1∶1的比例进行交配,24 h后去除雄螨,交配后的雌螨直接用于试验。

1.1.2 寄主植物 供试甘薯品种为鲁薯8号,菜豆品种为四季豆2号。将甘薯苗剪成长10 cm左右的段(保留2片叶,叶基部带有芽尖),栽入直径12 cm、高11 cm的花盆中,栽植深度3 cm左右,浇水后放入人工气候室中,在温度20~28℃、光照时长14(L)∶10(D)、空气相对湿度30%~50%条件下进行培养。将菜豆种子埋入土中,深度2~3 cm,浇水后放入人工气候室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与甘薯苗培养条件相同。待甘薯和菜豆均长至8片叶时,备用。

萌萌哒吧唧吧唧地猛吞几口,心满意足地说:“作为一个幸福的当代人,在空调房里吹着暖气吃雪糕,是对冬天最大的尊重。”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准备长50 cm、宽50 cm、高50 cm的100目纱网养虫笼,在其底部放置长48 cm、宽33 cm、高4 cm的托盘,并注水2 cm,以防止二斑叶螨逃逸。托盘中央放入直径20 cm、高3 cm的不锈钢圆柱,在圆柱上放置圆形托盘,将盆栽苗放在托盘上进行接虫处理。叶片接虫法:每株植物选取上、中、下3个部位的叶片,均按照密度5、10、20和40头/叶进行接虫,接完后用120目的叶网将接虫叶片包裹起来。整株植物接虫法:每株植物保留8片叶子,按照密度40、80、160和320头/株进行接虫。每处理均15次重复。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接虫20 d后,调查上、中、下部叶片以及整株植物二斑叶螨的数量,计算二斑叶螨的繁殖倍数(接虫20 d后的虫量/初始接虫量)。

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利用Excel 2003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同一寄主植物不同接虫密度之间的结果比较,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2种寄主植物之间的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寄主对二斑叶螨繁殖的影响

2.1.1 2个寄主不同部位叶片上二斑叶螨的发育比较不同接虫密度下,甘薯上部叶片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均>菜豆,其中,接虫密度为5头/叶时二者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甘薯中部叶片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除接虫密度10头/叶时略<菜豆外,其他接虫密度下均>菜豆,其中,接虫密度为5头/叶时二者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甘薯下部叶片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均>菜豆,其中,接虫密度为5头/叶时二者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接种密度为40头/叶时二者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图1)。表明甘薯较菜豆更适合二斑叶螨的繁育。

  

图1 二斑叶螨在甘薯和菜豆不同部位叶片上的繁殖倍数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proliferation of T.urticae on D.esculenta and P.vulgaris leaves on different positions

 

*“*”和“**”分别表示在0.05和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图2同。

2.1.2 2个寄主不同接虫密度下二斑叶螨的发育比较不同接虫密度下,甘薯整株二斑叶螨的繁殖倍数均>菜豆,其中,接虫密度为40头/株时二者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接虫密度为160和320头/株时二者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图2)。表明甘薯较菜豆更适合二斑叶螨的大量繁育。

  

图2 二斑叶螨在甘薯和菜豆整株上的繁殖倍数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proliferation of T.urticae on D.esculenta and P.vulgaris leaves

2.2 甘薯上不同接虫密度对二斑叶螨繁殖的影响

随着接虫密度的增大,不同部位叶片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指标值均以接虫密度为10头/叶时最大、接虫密度为40头/叶时最低(图3)。在上部叶片上,接虫密度10头/叶处理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均显著>其他接虫密度处理;在中部和下部叶片上,接虫密度10头/叶处理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与接虫密度5头/叶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但2个接虫密度的指标值均显著>其他接虫密度处理。表明不同部位叶片上均以接虫密度为10头/叶时最适宜二斑叶螨的大量繁殖,其次是接虫密度为5头/叶。

  

图3 甘薯3个部位叶片上不同接虫密度对二斑叶螨繁殖的影响Fig.3 Effect of different densities on D.esculenta leaves on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population proliferation of T.urticae

 

* 图中大、小写英文字母不同,分别表示在0.01和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图同。

随着接虫密度的增大,甘薯整株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接虫密度为80头/株时繁殖倍数最大,与接虫密度40头/株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指标值均极显著>其他2个接虫密度处理(图4)。表明整株接虫密度为40~80头/株时,二斑叶螨的繁殖倍数较高。

苦瓜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等。枯萎病可用10%双效灵水剂250倍液或40%多流悬浮剂灌根防治;炭疽病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苦瓜主要害虫有蚜虫、蓟马等。蚜虫可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防治;蓟马可用50%巴丹原粉2000倍液防治。

  

图4 甘薯整株上不同接虫密度对二斑叶螨繁殖的影响Fig.4 Effect of different densities of D.esculenta leaves on the population proliferation of T.urticae

2.3 甘薯上不同接虫部位对二斑叶螨繁殖的影响

本试验初步研究了甘薯对二斑叶螨在室内种群扩繁的适应性,但是甘薯对二斑叶螨的捕食性天敌——智利小植绥螨的繁殖适应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为明确甘薯作为寄主植物对二斑叶螨室内种群扩繁的适应性,以菜豆为对照,在不同接虫密度和接虫部位条件下,比较了甘薯和菜豆2种寄主植物对二斑叶螨的扩繁效果。结果表明,甘薯较菜豆更适合二斑叶螨的大量繁育。

在企业所有工作中,物流管理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其涵盖了采购、生产、存货、运输、销售和退货等环节。和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以及实物流等诸多供应链的衔接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高效周转。所以,企业应大力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借助系统方法整合物流资源,用整体优化方式管理企业物流,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物流费用,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5 甘薯上不同接虫部位对二斑叶螨繁殖的影响Fig.5 Effect of different locations of D.esculenta on the population proliferation of T.urticae

昆虫之间存在着密度制约效应[18],即密度越大,繁殖效率越低。寄主植物被害后,其生理生化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菜豆的抗性机制能抵御二斑叶螨的轻度为害,但为害时间较长会使菜豆光合能力降低,碳素营养比例失调,矿质营养下降,导致植株整体营养状况恶化[19]。Sances等[20]报道,螨类为害草莓时,高密度螨群对草莓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强度影响较大,草莓叶绿素含量和蒸发量均显著下降,严重受害时植株结果量减少且果实小;而草莓受到低密度螨群的为害时,结果数量反而增多。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甘薯上二斑叶螨接虫密度为40~80头/株时繁殖倍数较大,接虫密度为320头/株时繁殖倍数最小。

[11]Razmjou J,Tavakkoli H,Nemati M.Life history traits of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on three legumes(Acari:Tetranychidae) [ J].Munis Entomology & Zoology,2009,4(1):204-211.

植物不同生长部位的营养状况不同[21~23],因此,害虫对植物不同部位的喜好程度也不一样。曲爱军等[24]研究发现,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um)不同部位气味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引诱作用明显不同,棉蚜对嫩梢的气味选择最明显,对老叶、幼果的选择趋性次之,对花的趋性不明显,这与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二斑叶螨在甘薯上部叶片上繁殖倍数最高,在下部叶片上繁殖倍数最低。因此,在用寄主植物繁育二斑叶螨时,应尽量把底部的老叶去掉,这样才能保证二斑叶螨的繁育效率。

4个接虫密度下,甘薯不同部位叶片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顺序均为上部>中部>下部,其中,中部与上部叶片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除在接虫密度为5头/叶时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接虫密度时均以上部叶片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显著>中部叶片;而下部叶片的二斑叶螨繁殖倍数均极显著低于上部和中部位叶片(图5)。表明在甘薯上部叶片上接虫时二斑叶螨的繁殖倍数较高。

参考文献:

[1]Gutierrez J,Schicha E.The spider mite family Tetranychidae (Acari) in New South Wa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rology,1983,9(3):99-116.

[5]田如海,周玉书,李忠洲,朴静子,高 萍.二斑叶螨对螺螨酯的抗性选育及现实遗传力[J].植物保护学报,2012,39(3):287-288.

[2]程立生.应重视二斑叶螨在我国的传播危害[J].植物保护,1999,25(4):55-56.

“那确实不小了。”他戏谑,“哪天有机会,我跟嬷嬷说,我帮你赎身吧,让你嫁一户好人家!不过父亲既然那么疼你,怎么会把你卖到怡香院做丫头?”他小心翼翼地问我。

[3]耿书宝,陈汉杰,张金勇,涂洪涛,王春良.二斑叶螨对几种植物的选择性观察[J].果树学报,2014,31(5):917-921.

[14]田 甜,郅军锐,牟 峰.健康和虫害菜豆对二斑叶螨、西花蓟马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J].植物保护学报,2014,41(1):12-18.

箱涵距108国道的路基边坡坡脚为6 m,基坑开挖深度6.73 m、边坡1∶1,基坑上开口线已至108国道路沿,影响公路路基稳定,该处地下水位埋深浅,位于地表以下1.8 m左右,所以降水和支护是施工安全的关键。

上述的分析可以证明,诺亚方舟、巴别塔不过是神话,与此同时,整个《创世纪》都是神话。既然是神话,为什么人们会信以为真呢?

[7]周兴隆,杨顺义,沈慧敏.二斑叶螨混合抗性种群相对适合度的研究[J].植物保护,2015,41(2):55-57.

[8]Gerson U,Weintraub P G.Mites(Acari) as a factor in greenhouse management[J].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2012,57:229-247.

[6]宫亚军,王泽华,石宝才,崔文夏,金桂华,孙艳艳,魏书军.北京地区二斑叶螨不同种群的药剂敏感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5):2990-2997.

[9]宫亚军,王泽华,王 甦,朱 亮,石宝才,魏书军.智利小植绥螨对茄子二斑叶螨控制效果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5,52(5):1-8.

[10]梁 妍,周玉书,周明来.三种寄主植物对二斑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92-5792.

交通优势度的概念最早由金凤君提出,他认为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指标与集成需要从“量”“质”“势”3个方面综合考虑。本文在总结、借鉴交通优势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延续“量”“质”“势”的概念,建立机场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具体维度内涵与计算方法如下:

自从2001年起,Zuket al[4]从脂肪中提取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因为ADSCs具有多能分化潜能,来源丰富,易于获取和培养,以ADSCs作为种子细胞受到研究者的青睐[5-7]。目前应用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脂肪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都是基于传统的2D培养,高度的人工培养环境,植入体内会导致种子细胞的大量丢失,将大大影响种子细胞的局部功能。因此,为了克服这一缺陷,研究者们提出了细胞的3D培养,3D培养能使细胞和微载体复合后形成一个良好的3D微环境,能更好的保存干细胞的特性,提高了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细胞的功能与活性[8,9]。

[12]牛永浩,周长勇,花 蕾.二斑叶螨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组建与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166-170.

[13]武立强,马凯悦,王新会,夏楠楠,薛 明.两种叶螨对花生等寄主植物的选择适应性研究[J].花生学报,2017,46(1):38-43.

[4]金桂华,宫亚军,潜宗伟,朱 亮,王泽华,陈金翠,魏书军.二斑叶螨对不同品种茄子的选择性与适合度[J].昆虫学报,2016,59(3):328-336.

[15]刘长仲,王 刚,王万雄.苹果园二斑叶螨种群的空间格局 [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8):993-996.

[16]Najafabadi S M.Comparative biology and fertility life tables of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Acari:Tetranychidae)on differentcommon bean cultiva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rology,2012,38 (8):706-714.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长久以来小麦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渐显现减少情况,但随着人们需求量的增加,这需要我们在小麦种植上实行有效种植技术,在稳定小麦种植的前提下,要不断提升小麦质量。此篇文章主要是分析高产技术需求,希望可以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

[17]Sedaratian A,Fathipour Y,Moharramipour S.Compara-tive life table analysis of Tetranychus urticae (Acari:Tetranychidae) on 14 soybean genotypes[J].Insect Science,2011,18 (5):541-553.

[18]益 浩,王凯歌,张林雅,雷仲仁,罗宏伟,廉振民,周国启.三叶草斑潜蝇幼期密度效应及其与美洲斑潜蝇的种间竞争 [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1):4269-4279.

此外,这里特别针对社工组织中一线社工的“双重角色”进行说明。一线社工所扮演的“双重角色”指的是专业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和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讲,具体可以体现为:最终决定开展何种服务往往是行政指标的要求和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相结合;一线社工需要承担组织初期发展所需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除了专业服务的文书外各种通讯记录、新闻稿件的撰写等等,即社会工作实践很可能渗透着行政判断和程序而非完全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判断,这些尤其值得反思。

[19]孙月华,郅军锐,田 甜.二斑叶螨为害对菜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J].生态学杂志,2014,33(4):1010-1014.

[20]Sances F V,Wyman J A,Ting I P,Steenwyk R A V,Oatman E R.Spider mite interactions with photosynthesis,transpira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strawberry [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1981,10 (4):442-448.

[21]李 云,张国君,路 超,刘书文.四倍体刺槐不同生长时期和部位的叶片的饲料营养价值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5):580-584.

[22]刘连涛,李存东,孙红春,路文静,冯丽肖.氮素营养水平对棉花不同部位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5):910-914.

[23]赵红琼,张 丹,李凤鸣,王雷刚.秋季苦豆子植株不同部位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J].新疆农业科学,2016,53(10):1894-1899.

[24]曲爱军,魏志顺,朱承美,王志武,孙绪艮,张卫光,陈子雷.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3):363-367.

其中,R为广播半径,为一个固定常量.di(t)表示t时刻发送节点与一跳邻居节点的距离.通过评估节点间相对位移的变化量,可以知道变化量越小,那么链路就越稳定.

 
方美娟,何晓庆,刘冬,马雪可,王玉波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01期
《河北农业科学》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