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河北枣产业现状与转型发展对策

更新时间:2009-03-28

枣作为河北省优势特色干果树种,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枣果在成熟期遭遇降雨多,导致裂果浆烂严重,再有缩果病、绿盲蝽象等病虫害危害,致使生产管理成本增加,果实品质下降,丰产不丰收,挫伤了枣农管理枣树的积极性,刨树毁树现象时有发生,枣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发挥河北在枣资源、技术、区位、市场等优势,及时调整品种结构、攻克生产和加工技术难题、加大培训推广力度、重视品牌创建、延伸产业链条将是新时代河北枣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据悉,目前安道麦公司在全球拥有6600名员工,竭诚为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农民提供解决方案,保护作物免受杂草、害虫和病害的侵袭,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安道麦是全球拥有最广泛和差异化的产品组合的公司之一,270多种原药和1000多种终端产品资源堪称翘楚,可以为各市场所有主要农作物的全部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1 河北枣生产现状

1.1 面积、产量

河北省一直是我国产枣大省,目前枣面积28.3万hm2,产量139万t。河北省枣产区主要集中在沧州、石家庄、保定和邢台4个市,面积分别为10.8万、7.8万、4.8万、1.7万hm2,产量分别为65.2万、27.5万、21.8万、13.8万t,4个主产市的面积占全省枣总面积的88.7%,产量占全省枣总产量的92.3%。沧州市作为全省枣第一大市,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枣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8.2%和46.9%,在全省占有绝对优势。

河北省枣栽培面积排在前10名的县依次为行唐县 4万 hm2、赞皇县 3万 hm2、沧县 2.8万 hm2、阜平县2.5万hm2、献县1.8万hm2、盐山县1.5万hm2、大城县1.4万 hm2、黄骅市1.2万 hm2、唐县 1.2万hm2、曲阳县1.1万hm2;产量排在前10名的县依次为沧县26.7万t、行唐县13万t、献县12.2万t、阜平县11.9万t、赞皇县11.7万t、黄骅市10.4万t、新河县9.4万t、曲阳县7.5万t、泊头市5.2万 t、大城县4.4万t。其中,行唐县、赞皇县、沧县、阜平县、大城县、黄骅市、曲阳县是河北省名副其实的枣生产大县,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省前10位。

1.2 主栽品种

河北省主栽品种以金丝小枣面积最大,占全省枣面积的1/3。其次是婆枣,其面积占全省枣面积的28.88%。2个品种面积之和占河北省枣总面积的61.86%。金丝小枣的总产量最大,其次是婆枣、冬枣、赞皇大枣、扁核酸。这5个品种的栽培面积之和占河北省枣总面积的85%,其产量占河北省枣总产量的97.34%。

根据枣的主要用途,将品种分为制干、鲜食、加工、兼用和观赏五大类。冬枣是鲜食品种;金丝小枣、婆枣和扁核酸主要用于制干;赞皇大枣主要用于加工蜜枣。河北省其它品种主要是制干品种,观赏品种几乎没有栽培。制干品种占有绝对优势,占全省枣总面积的79.6%,鲜食品种和兼用品种相近,分别为10.38%和10.2%;加工专用品种栽培极少。

河北省枣栽培模式可分为纯枣园和枣粮间作园两种,纯枣园又可分为矮化密植园和普通枣园(稀植园)。沧州金丝小枣产区在上世纪80年代,大多都采用枣粮间作模式,后来随着枣树经济效益的提高,枣农在枣树行间加密栽植,变成了纯枣园。目前在金丝小枣产区仍有一部分枣园采用枣粮间作模式。在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枣树多栽植在梯田、水平沟、鱼鳞坑上,大多采用密植纯枣园形式栽植,部分采用枣粮间作模式,尤其是在枣树树龄较小时,枣农在地下经常间作花生等农作物。

1.3 栽培和管理模式

2.公共危机教育师资薄弱、教材落后。胜利油田公共危机教育教材少,且内容陈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些教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譬如,教育公众在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按住口鼻逃生,这适用于过去的木制建筑物发生的火灾,如今现代化建筑的材料中有99%以上含有机化学等有毒的物质,火灾时会散发出多种毒气,而这些毒气绝大部分抑制神经,用湿手巾无法完全避免吸入毒气。所以最安全的措施是随身携带防毒口罩,事先确认好逃生或避难出口。另外公共危机教育师资薄弱,既无专门的危机教育管理机构,也没有公共组织的各类危机教育培训机构,更无民间的志愿者、公益组织,缺乏专业的危机教育、培训、管理人员。

1.4 效益状况

轴向衍射实验和径向衍射实验均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的4W2实验站上进行,实验的单色光波长是0.619 9 Å,半高全宽分别是30 μm(水平)和12μm(垂直).衍射谱由Mar345成像板接收,接收到的数据由Fit2D软件[13]进行分析,距离和角度由CeO2进行标定.径向衍射每个压力点在采谱前先放置30 min使样品中的应力充分释放,随后采谱,采谱时间为15~20 min.轴向衍射技术的曝光时间为7 min.

枣的栽培模式不同,管理技术有很大差异。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结果早,见效快,集约化程度高。但对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较高。发展鲜食品种最好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

鼓励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会聚研究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在强调高度专业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教育培养跨学科复合式人才及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会聚研究提供所需人才。曾任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的Thomas Kali认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理想状态是T字形人才,横线代表个人的兴趣范围及知识广度,竖线则代表在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深度,同时还应具备接受新思维方法的能力,找到本领域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协作融合的结合点。

河北省枣栽培历史在3000a以上。由于枣树抗旱、耐盐碱、耐瘠薄,因此主要分布在土壤瘠薄、水利条件差的丘陵山区或沙荒盐碱地。由于枣树抗逆性强,旱涝保丰收,果实含糖量高可以作为粮食来充饥,所以有“木本粮食”之称。目前,河北枣产量为139万t,每吨按4000元计,直接经济收入为55.6亿元。枣种植还能带动贮藏、包装、加工、销售、运输、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由此而带来的间接效益也在30亿元以上。金丝小枣作为沧县的特产优势树种和支柱产业,全县枣树种植面积2.8万hm2,产量26.7万t,全县有30万农民从事枣生产,枣产值超15亿元,集中产区枣果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从事枣树种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朴寺村、小许庄、崔尔庄东村等省级果品增收示范村人均枣果收入超2万元,全县1/3的农民靠枣实现了小康,枣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近几年受到新疆南疆枣的冲击,河北省枣价格降低,严重影响了枣农的收益。

1.4.2 生态效益

尽管河北省在枣的科研能力方面排在全国前列,在枣栽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产学研相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服务还不能满足枣生产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枣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上普遍存在盲目施肥现象,在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有效防治、激素使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力度不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枣果的质量评价和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完善,有的枣区没有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来操作,农药残留、激素超标等现象时有发生。

2 河北省枣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河北省枣树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栽培条件、栽培模式、气候、生态条件的改变,枣生产上的老问题越来越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产后销售、贮藏、加工等产业链上也遇到一系列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2 不同柱温对fs/i的影响 考察了不同柱温(25、28、30、32、35 ℃)对各fs/i的影响,结果(表3)朝藿定B、朝藿定A、朝藿定C、淫羊藿苷、木犀草素、槲皮素、川陈皮素、山柰酚、宝藿苷Ifs/i的RSD依次为0.57%、1.18%、0.98%、1.08%、2.08%、1.90%、0.76%、2.45%和2.81%,表明柱温的波动对各成分fs/i无显著影响。

2.1 品种老化

目前,河北省枣主栽品种绝大多数为古老的乡土品种,且品种内变异较大,品种退化严重,果实品质参差不齐。如金丝小枣有30多个类型,婆枣有20多个类型,赞皇大枣有30多个类型。主栽品种结构不平衡,制干品种所占比重过大,鲜食品种所占比重偏小。鲜食品种仅有冬枣一枝独秀,但由于上市较晚且集中,价格逐年下滑,经济效益不高。虽然近几年选育出了10多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但推广力度不够,新品种占有率较低。

2.2 病虫害严重

裂果浆烂问题已经成为河北省枣生产最严重的问题,尤其在成熟前后遇阴雨天气,裂果浆烂十分严重,给枣农造成极大损失。从2003~2017年15a间,有1/2年份裂果率超过30%,1/3年份裂果率超过了50%,通常年份裂果率也在10%~15%之间。2017年枣成熟期持续降雨,全省产量损失达70%以上。另外,枣果铁皮病发病严重,一般年份损失30%左右的产量,有的年份损失50%~80%,严重年份很多枣园导致绝收。枣疯病持续蔓延,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0%左右,严重年份发病率在40%以上,导致大量枣树死亡。绿盲蝽象在冬枣产区危害极其严重,常导致冬枣坐果少或绝收,近几年太行山枣区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太行山大枣产区的主要害虫。

2.3 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枣是经济林和生态林兼用树种,对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大气和环境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生态效益巨大。按相关数据测算,河北28.3万hm2枣林相当于一个8490万m3容量的水库,每年可吸收13.7万t二氧化碳,释放9.8万t氧气。同时,大面积的枣园还可降低风速20.9%~62.1%,降低气温1.2~5.8℃,提高大气相对湿度0.5%~11.3%,可有效抑制沙尘暴天气的产生。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很多枣园几乎不灌水,靠自然降雨就能满足枣树的生长结果。既便是有灌溉条件的枣园,需水量仅为其他大田作物的30%左右,这对减少地下水超采,遏制地下水位下降发挥了巨大作用。

1.4.1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产品附加值较低

河北省枣产品的贮藏、加工和销售能力难以满足枣果生产大省的发展要求。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设施简陋,贮藏保鲜设施不足,抵御灾害性天气能力差,造成产量和质量极不稳定,价格差异较大。在冬枣的保鲜方面,贮藏能力远远落后于山东。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缺乏高新科技型企业,加工产品以传统蜜枣、脆枣、阿胶枣等蜜饯类为主,附加值低,“小而全”和低档次重复现象严重,真正系列化、高档次产品不多,具有高科技含量且销路通畅的知名品牌产品很少。

2.5 市场体制不健全

河北省枣产业仍以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枣产品销售市场秩序混乱,存在恶性竞争,缺乏有效调节机制,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冲击。生产销售多处于各自为战,利益条块分割,个人或小团体分散作业。枣市场销售网点建设等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产业链整体水平不高,各环节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缺乏大规模、集团化和整体协同运作能力,信息技术交流和反馈存在不足,薄弱环节不能及时得到加强,影响整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6 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枣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组织化程度低,85%的枣农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多枣农对枣栽培管理技术掌握不够,对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品牌营销认识不足,小生产无法与大市场相匹配,信息获取能力弱,谈价议价能力差,规模效益偏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不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特别是主产区还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科技培训制度和体系,市县技术力量薄弱,果农科技素质低,这些严重阻碍了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 河北枣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枣种植和管理,采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组织生产,加快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3.1 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鲜食品种

3.2.1 矮化密植模式

3.2 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

从建园密度和方式来说,枣栽培模式可以分为3类,即: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枣粮间作模式和保护地栽培模式。

针对近几年河北降雨量较大,且集中在8~10月上中旬枣果成熟季节,在选择品种上,应优先考虑既抗裂果又抗缩果病的品种;在发展鲜食品种时,应考虑发展成熟期与冬枣错开的早熟、中熟品种。在太行山适宜区应推广抗裂果、抗缩果病的新品种:紫圆、紫珠、紫玲、曙光2号、曙光3号、曙光4号、阜帅、阜香、赞晶、赞宝等;在黑龙港适宜区应推广无核丰、金丝新4号、无核1号、无核3号等干制品种以及“短枝型冬枣”、“沧冬1号”、“沧冬2号”、“研冬3号”悠悠枣、月光等鲜食新品种;在冀南河流故道适宜区应推广紫圆、紫珠、紫玲等抗裂品种,以及辣椒枣、七月鲜、蛤蟆枣、蜜罐新1号等优良鲜食品种;在燕山低山丘陵区应中早熟鲜食品种,如七月鲜、蛤蟆枣、蜜罐新1号、京枣-41、京枣39等为主。

据此,法院依据《劳动合同法》第8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之规定,判决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支付成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48802元、延时加班费1406元。驳回成锐的其他诉讼请求。

3.2.2 枣粮间作模式

枣萌芽晚落叶早、叶片小,与地下间作物对光照和肥水的竞争不剧烈。与其他果树相比,枣最适宜枣粮间作。在枣粮间作模式下,枣树密度小,其生态条件和微环境条件与密植枣园相差很大,病虫害发生轻。但枣粮间作园,建园速度慢、产量上升速度慢、产量低。在有枣粮间作模式传统的枣区,可以采用此模式。对于枣的效益不太理想的枣园,可以将成龄密植枣园通过树体间伐,变成枣粮间作园,以发挥枣粮间作模式的优势。

(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对抽选的猪血清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ELISA抗体检测,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上的标准,试验结果见表3。

3.2.3 保护地栽培模式

针对抗裂果能力不强的枣品种,可采用保护地栽培,达到避雨防止裂果的目的。保护地栽培投入较大,对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因此,要选择效益较高的鲜食枣品种。通过保护地栽培,可以使枣成熟期提前或延迟,延长了鲜枣的供应期,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3.3 加强科技攻关

建立健全枣科技支撑体系,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特别是要重点开展枣裂果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找出金丝小枣、赞皇大枣和婆枣的裂果机理和浆烂原因,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探索防止裂果浆烂的有效方法;开展枣缩果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研究,找出经济有效防治方法;开展枣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研究,深入调查太行山区枣疯病发生规律,根据太行山区枣疯病发生特点,研究和探索出经济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开展绿盲蝽象和皮暗斑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找出经济有效防治方法;探讨冬枣果实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提高冬枣果实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冬枣市场价值;开展枣营养诊断技术和标准值的确定及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形成不同施肥时期、施肥量、施肥方法对枣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枣园科学施肥技术;根据枣树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不同栽培区域的特点,研究省工省力的栽培模式和技术,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研究和制定枣树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集成新技术新成果,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10、new S-GW更新承载上下文,并向MME返回Create Session Response消息。

3.4 加强技术培训

以河北省枣专家创新服务团队为技术依托,以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户、示范企业为培训主战场,组织县乡科技服务站、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村长”、农村信息员等组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定期到枣主产区开展技术培训,为枣农和企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河北省枣专业网站和枣智能专家系统,构建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信息传播、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等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通过电话咨询、科技赶集、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发放技术手册和明白纸等相关资料为枣农和加工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特别是要引导枣农杜绝病虫害防治中喷洒高毒高残留农药,普及增施有机肥,开展限产提质增效,靠技术拉升枣产业发展。

3.5 延伸产业链条

以枣主产县政府为主,积极整合枣企业资源,打造区域枣龙头企业,开发主打产品,培育公用品牌,形成市场优势。加强枣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提高枣农和枣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组建枣经纪人协会,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同时,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杜绝无序竞争,提高枣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政府、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枣产业的新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牵头、科技支撑、枣农参与的区域枣产业发展联合体,从源头上破解区域枣竞争力不强的难题。借助人文景观,开辟“枣乡一日游”、“枣乡文化旅游”、“枣采摘节”等观光旅游项目来宣传枣文化,提升品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邵学红,王振亮,李庆国.河北省枣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0(2).

[2]李开森,王振亮,邵学红,等.抗果实病害枣新品种“曙光3号”的选育[J].河北林业科技,2012(3).

[3]杨振江,王振亮,于洪伟.马牙枣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4(12).

[4]陈熹,李玉洁,杨庆,等.大枣现代研究开发进展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现代化,2015(3).

 
赵涵昱
《河北林业科技》 2018年第01期
《河北林业科技》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