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现实意义

更新时间:2009-03-28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沈从文的研究日益兴盛起来。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包括著书立说,还包括卷帙浩繁的学术论文等。其中对沈从文的小说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而以往沈从文一直是学术界公认的一股清流,他远离政治生活,一心一意构建诗意的田园生活,这种保持自我不与世纷争的形象与陶渊明遥相呼应。本文别开生面,把沈从文小说中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做一个系统的归纳,发现其与现在的“五位一体”有着不谋而合的思维方式,他不参与政治生活,却在冥冥之中为后人提供了一幅理想的政治蓝图,这种先知的智慧是其他文人所不能及的。其小说中所构造的世界对于当下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这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创作更具有价值。本文具体到沈从文小说的文本内部综合分析沈从文小说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视角、生态文明景象和其小说中所建筑的和谐社会,力求把老生常谈的研究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以从中归纳出沈从文小说中的现实意义与启示。全文分别从“三位一体”的各个方面入手,并具体到每个方面的表现,主要以沈从文的代表小说为例,分析沈从文小说的“三位一体”特征,力求摆脱拾人余唾的嫌疑,从中垦掘沈从文小说的全新价值。

一、对当下文化建设的启示

沈从文的小说一直为学术界公认为中国乡土小说界的代表成果,他弘扬了鲁迅所开创的乡土小说派。但是他的乡土小说又完全迥异于彭家煌、许杰等人重在揭露中国乡村丑陋落后的一面的创作,他旨在描绘地域文化特色,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地域原始文化向往。沈从文从小在湘西的生活经历让他深受湘西文化的熏陶,虽然后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去北京闯荡,但他一直承认自己骨子里有种“乡下人”的情结[1]17。这种“乡下人”的坚守体现在其文学创作的始终,其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图更是完美地体现了其创作立场。在这幅满蕴湘西特色的地域文化图中,不仅有风俗画,还有湘西人民特有的世态人情[2]278。那么他对地域文化的弘扬对于当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又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方面呢?

首先,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坚持守住自己的“根”。沈从文在小说中描绘了许多湘西社会特有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一方面为湘西所特有,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小说中多处介绍了湘西特有的建筑“吊脚楼”,在小说《边城》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湘西人住“吊脚楼”的原因—因为土地面积的限制,当地居民的房屋上都设有吊脚楼。这种建筑风格是当地的特色,也是湘西茶峒有别于他处的一隅。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不更应该从保护地域文化入手吗?此外,湘西人民在端阳节的龙舟竞赛更是比别处精彩[2]282。端阳节也即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经为世人所淡忘,除了吃粽子等少数习俗还保留的比较完整,其他习俗俨然成了尘封的记忆。赛龙舟这一习俗因为所需人力、物力、场地、经费等原因,在许多地方都不能很好地开展。而湘西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淳朴的民风不仅把这一习俗完整地传承下来,更将其赋予地方特色,这里不仅船与船之间的比赛,还有人与鸭子的比赛。在《边城》中,沈从文更是不吝笔墨将当地人民积极参与其中的盛况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正如文中所言“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3]63可见当地人们对这场竞赛的重视以及人人参与其中的壮观场面,而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过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成了司空见惯的“例行公事”,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世人所遗忘,就连我们传承下来的端午节都成了韩国人的节日。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被我们抛置脑后,我们怎么谈文化建设呢?沈从文在上个世纪就认识到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此外,唱戏也是沈从文向外界展示湘西风俗画的一个精彩片段[4]。沈从文小说中多次提到唱戏,其对社戏的描写和鲁迅对社戏的描写构成一段佳话。中篇小说《长河》中更是专门用一个篇幅介绍当地的社戏,在文中作者将酬神与演戏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向我们呈现出一场热闹、富有地方韵味的社戏场面,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湘西山区社戏是我们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的重要途径 [2]282-283。中国的戏曲艺术更是博大精深,可反观我们的现实社会又有多少人听戏学戏?年轻人耳朵里总是充斥着嘈杂的摇滚乐与应运而生的流行乐,而有着多年历史的梨园春受众群屈指可数。这一方面归咎于现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的普及力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仅如此,当地人特有的世态人情面貌也是我们认识沈从文笔下世界的必经之路,这种世态人情也是文化建设迫在眉睫的。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自然山水涵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因为湘西特有的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优势,让这里的人们保持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的、淳朴的天性。这里远离城市文明的嘈杂,有着质朴静谧的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同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乏如翠翠般善良单纯的情窦初开的少女、如傩送般朴实厚道的富有朝气的男子、如船总顺顺般乐于助人的勤恳有为的创业者,这里人与人之间永葆着一份纯洁友善的融洽关系。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仗势欺人,更没有强取豪夺!有的只是那种友好互助的真诚!就算小说《边城》最后给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惋惜,但淳朴的世态人情让这种田园牧歌般的爱情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美感。这种世态人情还体现在作者笔下的爱情,作者特有的爱情观同样是湘西世态人情中的一抹弥足珍贵的色彩,《月下小景》中男子用歌声追求简单纯洁的爱情,《龙珠》中的女子追求恋爱对象时则秉持“只要有真实热情的歌”即可。这种纯粹的爱情观是一种健康、没有杂质、自然的人生追求,构成了当地淳朴的民风[5]。而现代社会随着所谓的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享受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远离自己土生土长的乡村,原本在城里居住的人以自己城里人的身份自居,对外地人形成一种敌对姿态,又何谈世俗人情?我们禁不住纳闷为什么人们的精神生活永远追不上物质生活的步伐呢?所以,我们在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同时难道不应该提倡回归乡村吗?城乡人民本来就存在诸如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如果硬性地把两者融合结果恐怕会适得其反吧?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沈从文小说中不仅充满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更有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契合的动人场面[10]。沈从文小说中营造的和谐社会宛如世外桃源一般让人心驰神往、沉浸其中。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善、互助的关系让这个和谐社会愈发显得迷人,而我们要想真正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到日程上来。

学术界对沈从文小说中展现的生态文明景象一直为人们所公认,其中不得不提的是2008年张森就“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自然”作出了独到的论述,她认为沈从文笔下的自然保持着其本然的属性。这个观点别开生面,有理有据,很有见地[7]。而笔者在这想就沈从文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这方面做一番简要的论述,不涉及自然本位的角度,以便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小说历来为世人所称赞,而其中所描绘的生态文明场景更是令人心驰神往,这种生态文明景观不正是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吗?作者极尽笔墨向我们展示了湘西自然山水与当地人们和谐共生的场景,这正是作者坚持“生态文明”写作的例证。当然作为一位多产的文学大家沈从文也写了许多都市文明小说,但几乎都是揭露都市文明令人可憎的一面,像我们所熟知的《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这些都市文明与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如知识分子丑陋的、不为人知的内心。比如某报道说某某某教师亵渎学生,这令人发指的行为让我们反思所谓的进步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但就都市文明不谈,乡村文明则浸透了作者的写作心力。

建设智慧教室,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习。智慧教室是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工具和环境,是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因为需要,所以才建设,不是为了追求先进的教学技术,也不是为了追求优越的教学环境。部分学校更多关注智慧教室的技术装备,部分学校被技术“绑架”,忽略了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应引以为戒,不盲目追求技术,不被“智慧”名头忽悠。避免过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过多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从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出发[5],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智慧教室应是智慧教室建设的第一个原则。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我们按照先进职教观念提出的一个教学改革新概念。[1]本文立足于职业院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学,结合《室内效果图设计表现》课程对其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新的课程教学设计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突出能力目标,以实际岗位中的项目及具体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对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进行精心设计,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原则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院校教学特点,符合国家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1]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小说《三三》虽然主要是对比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从而揭露出城市文明的弊病,但主人公三三如翠翠一样有着美丽善良单纯的性格[9]。而当我们看到这些人物身上所共有的美好品质时,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都得益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三居住的堡子有山有水,嘉树成荫,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人们有着自然山水的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像其他小说诸如《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等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这里的人们莫不是自然的传承,他们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顺应自然的同时尽可能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沈从文的小说所坚持的生态文明立场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美与自然美相互呼应的景观,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世外桃源!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很好地传承了庄子所推崇的齐物论思想,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撼动的基石。

不断探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教学方法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进而提升全民医疗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全科医生培训教学应当坚持全科医学发展方向、兼顾全科医生自身特点、整合新型教学模式,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线上“微课”+线下“模拟医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具有理论和实践可行性。

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其实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不仅存在交叉,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6]。他笔下建构了让人心生向往的湘西世界,他在这个世界里营造了一幅幅绿水青山的画卷。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日益认识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可见这一文化理念对于当今社会而言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但鉴于下面还会专门论述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呈现的和谐社会景象,此处仅就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一番阐述,两者交叉部分就不在此赘述,以此总结出其笔下的生态文明对于当下社会建设的启示。

小说《柏子》中描绘了一个发生在辰州河岸的故事,在小说开篇部分即叙述了一群水手在船上唱歌嬉戏的场面,然而即便是骂人也只是没有丝毫恶意而且是愉快的笑骂。而笔者最近居然在大学门口看到摆摊位的人为了抢占地方而大打出手,这一现象虽不普遍但也是一个城市公民素质的一个表现。而沈从文笔下却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纯洁单纯的人际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边城》中更是得到了极致的表现,茶峒的人们彼此间互助友好的和睦是人与人和谐的明证。在文中对端午节龙舟竞赛场面的描述让这种和谐显得更纯洁,更彻底。“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3]63龙舟竞赛人人都尽力积极参与,但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并不是为了争得第一,而是把“合作”精神的体现放在首要位置,这难道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吗?而我们现在却总会看到某一运动员为了赢得比赛注射禁药,这不让人寒心吗?在这场比赛中还有“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等,小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3]64的场面。在这里戍军长官没有丝毫官架子,他们在这一盛大节日中想到的是与民同乐,并想法子让人们尽情享受节日的愉快,官民之间是一种平等友爱的和谐关系,这种不分等级的人际关系正是沈从文小说中的和谐社会的有机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成分。虽然现在的反腐让原来官场的不正之风有所改变,但还是有许多官员形式主义,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横行。

再具体到《边城》中的主要人物身上更能垦掘其中的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阐扬沈从文小说中营造的和谐社会。这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旨归。吴立昌曾专门就沈从文创作中所能体现的人性美写了一本著作—《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这是学术界研究沈从文的重要收获。老船夫不论天气如何都会守着渡船,生怕耽误了过路的行人,他终日忙于摆渡却从不收取费用,即使是被迫收了钱他也会变相地把钱买点草烟和茶叶回馈给过往的人们。这里的人们并不想占彼此的便宜,而是真诚对待他人,这种情景不正是和谐社会的表现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而如若失去了真诚,又何谈和谐?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喜欢上翠翠。为了博得翠翠的欢心,他们用唱歌进行公平的竞争,让翠翠自己决定。或许他们的爱情结局让人不乏让人惋惜伤感,但他们把“义”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这种充满爱的竞争不但没有让人怀疑他们爱的程度,反而让人看到他们身上的博爱与当地人为人处世的友善。“情敌”之间尚且都能用和平友好的方式竞争,更何况是地地道道的普通民众呢?其他一笔带过的小人物同样和他人保持一种真诚友好的关系,比如硬塞钱给老船夫的商人、处处照顾翠翠爷孙俩的老马兵。纵使是揭露童养媳制度弊端的小说《萧萧》,也让人看到萧萧和她的小丈夫之间如同母子般的和睦关系。作者小说中的人们之间没有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的复杂关系,有的只是充满和谐的人际交往。我们要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如果没有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又怎么能够实现呢?

而沈从文小说中的和谐又岂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如果沈从文笔下的和谐只是蜻蜓点水,那它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或许就不那么具有永恒的参考价值。他的和谐不仅停留在人与人,还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前面已有论述,此处就不再重复。对此,将简单论述下沈从文小说中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也是我们和谐社会的追求。社会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当然也就包括生态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方面,在沈从文小说中人与社会的和谐构成了作者笔下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体,向我们呈现一幅田园牧歌的景观[11]。这种田园牧歌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收获,也是我们所向往的。《边城》中老船夫突然与世长辞,翠翠在天空看到滑落的流星,同时听到猫头鹰在叫。而山后的白塔也随着坍塌,似乎在向人表明白塔也心疼老船夫的遭遇,在为他哀叹。人与自然同悲同鸣,这有别于我们现在社会中所发生的自然灾害。这里的民风人情有乡村文明作为依托,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3]137其实塔不仅与人有关更关乎当地的风水,为了保持这种和谐平衡必须把坍塌的塔重新修好,这里的人们才安心。这里的人们会竭尽所能地维持自然的原有面貌,而不像我们现在一些地方只片面地追求高速度、高质量。在小说《三三》中,三三有些事和妈妈讲不通,就向水里的鱼儿诉说,以至于鱼知道更多关于三三的事。人不仅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更与社会的成员共同生活在一个祥和安静的环境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沈从文小说中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2]45这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和谐社会难道没有启迪吗?和谐本来就体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要实现真正的和谐就不能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是应该恪守整体的同时,协调每个方面。千万不要以为“小插曲影响不了主旋律”,只有每个方面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沈从文如果笔下只是停留在某个方面的和谐,他的湘西就不可能具有那么经典的价值。

四、结语

[3]杨早,凌云岚选编.沈从文集(小说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翠翠是沈从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的代表,人与自然在翠翠身上得到了契合与呼应,在她身上完美地体现与诠释了作者的生态文明视角。翠翠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与祖父相依为命,她这个遗孤连名字的由来都是与自然契合的结果“为了住处两山多皇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3]54不仅名字来源于自然山水,翠翠的美丽与单纯善良不也正是自然山水的滋养与孕育的最好成果吗?[8]113-114“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3]54翠翠不仅拥有自然馈赠给她的礼物,更用自身向他人展示着这里的自然。这样美好的人儿其生活的环境难道会差吗?翠翠的祖父老船夫为人厚道、老实、仗义、善良,一生勤勤恳恳,最后不堪身心的打击与世长辞。在老船夫逝去的那一晚电闪雷鸣,大自然预示着行将发生的事,人物的命运和自然息息相关,这难道不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吗?其他如傩送二兄弟也都保持着仗义勇敢质朴的优秀品质,他们成了湘西美丽山水的门面。他们从自然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又很好地维持着当地的自然面貌,还用自己的品行践行着自然的准则。而现在的社会似乎有点顾此失彼了,好多地方不顾自然规律,为了实现经济指标出现了滥砍滥伐的现象,人与自然俨然成了势不两立的两个极端。而这与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又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在沈从文笔下愈发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意义,

Effects of metals in cosmetics on human health 2 10

再看湘西的自然景观与当地淳朴的民风,自然的滋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这里的人们又很好地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呼应[8]114。试想如果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都市中,怎么可能都保持着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姿态?我们现在的社会不是城市化提高了吗?但随着而来的是雾霾以及全球气候变暖。不过笔者最近阅读的一位新近女作家蒋雪芹的自传体小说《豌豆》中,看到了我们农村社会所保留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贵现象——主人公的父母因为豌豆的生命力旺盛而为其取名为“豌豆”,而豌豆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身残志坚,她成了豌豆的代言,也是农村社会中人与自然相融的表现。

国家昌盛,教育为本;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早期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树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应从树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做起,应当倡导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开发学生的思辨力,并将其纳入课程的主要目标。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态度”,“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是教育方式革新的重点,高等学校必须教育并培养学生,使其能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8]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有相似之处。国外许多高校纷纷把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课程设置目标,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整个教育界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较为成熟。

次日一早,老板的奔驰果然准时到达东亭。已然准备好的阿里和罗爹爹看见小车都激动起来,他们都从来没有坐过这样的小车。灰色的金属漆,闪发着令人心跳的辉光。阿里一巴掌伸出去,意欲抚摸车身,司机说:“莫乱摸。”

文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这是文学赖以生存的不二法门。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都应当保持其纯洁性,而不应该成为政治的附庸,但真正的文学作品又应当对于社会政治建设有积极的导向,引领社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文学不失其独立而又立于不败之地的“通行证”。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正是因为将二者在无形中完美地交融才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公认,经得起时代的考量。或许在其他乡土小说家的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地表现了地域文化,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融洽,或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场面,但将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文学家非沈从文莫属了。他的小说虽然一开始因为远离世俗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愈发地体现了其长存的价值。尤其是在我们现在社会中更突显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久不衰之处。在沈从文挥洒自如的笔墨中,我们见证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图,在这幅图中,不仅有地方风俗的展现,更有淳朴的民风、富有地方特色的世态人情,这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融的场景向人们呈现了一幅真正的和谐社会图。而自然山水的滋养更让湘西当地人民养成一种淳朴的民风,一方面,自然随人的心情起伏而有不同的反应,另一方面,人也尽可能地遵循着自然规律,尽力保持着当地世外桃源般的生态自然环境。总之,沈从文小说中的和谐世界不仅是富有地域风情的风俗画,也是人与自然合一的生态图,更是一种美好的和谐社会景观。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存在着诸多交叉,但沈从文在其小说中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并用地域文化作补充,是完整的“三位一体”。这对于我们当下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应该吸收其小说中的精核,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其笔下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虚幻、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但那种和谐又是和谐社会所必备的,加上经济科技的发展,将这些因素有机地融合,和谐社会的实现指日可待。由于理论功底的欠缺,加上篇幅的限制,文章有点大而化之的感觉,并不能面面俱到,但沈从文小说中所体现的“三位一体”不仅应该成为一种综合视角,更能为现在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模板,这是其作品的现实意义所在,同时也是文学创作所应当追求的。如果某一文本除了在问世之初能为读者提供消遣娱乐的功能,而对后人没有丝毫启发与警醒,那这种文学创作的魅力可想而知,行之不远将是其永远都摆脱不了的牢笼。对此,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争取从已往的文学作品中挖掘其现实意义,并在这一课题上有进一步的突破。

[4]博玫.论沈从文笔下的经验世界-湘西民俗现象的生命意义与艺术内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76-78.

[5]洪耀辉.论沈从文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386-388.

[6]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9.

[7]张森.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自然[J].中国文学研究,2008,(1):98-101.

[8]王润华.沈从文小说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9]唐倩倩.两种生态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三三》新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9(1):37-41.

[10]王立,李方强.论《边城》的和谐生态美[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10-14.

[11]漆福刚,罗丽.独异而和谐的人性交响曲——沈从文与孙犁乡土小说比较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6):90-93.

[12]沈从文.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每当牧儿去放羊,草儿做完了家务,就对母亲说:“妈,我割猪草去了。”她背了篮子,往牧儿放羊的地方走去。牧儿放羊,草儿低头割猪草。渐渐地牧儿看书入迷了,草儿也割了几篮子猪草,倒在草丛间。她已靠近了牧儿,就冲牧儿道:

 
罗会菊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