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美术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通识教育研究的背景

通识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它并不是培养各领域都精通的通才,而是教学生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互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从而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然而,现在大学正普遍遭受通识教育危机,通识教育普遍受到学习者们的忽视,学生们希望得到立刻的满足从而忽视学习的过程,而通识教育往往耗时耗力。同时,一些专业院校为了使他们的价值更快得到认可,并不在乎支撑和维系他们存在的通识教育的过程[1]。但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准,教育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只专注专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存在弊端,通识教育因而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高等美术院校作为典型的专业教育院校,如何从培养美术专门人才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美术人才,成为高等美术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厘清湖北美术学院现行通识教育课程运行情况,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认识,从而找出湖北美术学院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助于对症下药,改善美院学生对于通识课程兴趣低下、出勤率低的现状。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并借鉴成功的通识教育案例,对美院的通识教育给出对策建议,以促进美院学生在美术专业特长充分发挥的同时,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针对湖北美术学院通识课程的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随机抽取1000名本科生,各年级分别25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一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64份,有效问卷959份。与此同时,对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与基础课部的30位文化课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

(二)调查内容 该调查研究问卷内容共设10个封闭式选择题,涉及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对已开设通识课程的满意程度、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法的意见、建议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种类等。对教师的访谈主要采用问答形式,内容涉及湖北美术学院的通识课程内容的认识,对通识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结果分析

(一)湖北美术学院通识课程开设现状 通识教育在不同的美术院校有不同的开展形式。通识课程在湖北美术学院被统一称为公共理论与综合素质课,主要分为思想政治课、文化/体育课、文化史论课三个大的部分。思想政治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分别于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开设,其中形势与政策课贯穿整个大学本科四年学习;文化体育课程设有大学英语、文学名著欣赏与写作、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艺术史论课程有美学原理、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美术史、透视学、人体结构等,文化体育课程与艺术史论课程均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开设。除此之外还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课程等课程。从通识课程的开设范围而言,湖北美术学院的通识课程已经涵盖了文体史哲几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课从思想的高度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坚定学生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中西方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内在潜移默化地美化学生心灵;而语言教育和技能教育课程则使得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艺术史论课程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奠定基础。但是在所有开设的课程之中,除了思想政治课与艺术类通识课程外,其它方面的课程开设少而泛,尤其缺少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相匹配的经济类课程以及帮助学生适应从学生向社会人员过度的综合性课程。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园内有民族建筑,有西洋景观;有山乡村野的田园风光,有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珍藏着历代的名人书画,各种罕见的奇珍异宝,就是这样的伟大建筑,是怎样被外国侵略者毁灭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段课文。

对于现有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更多学生认为是“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内容陈旧”(见表2),因此通识课程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通识课程的学生课堂出勤率低。究其原因,通识教育课程的门类偏少,涵盖不够全面。课程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调整,课程内容陈旧。从2006年至今十余年间,学校在校本科生人数已经从几百人上升到了几千学生,学生人数激增,办学规模扩大。这十余年间,社会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通识课程一直保持文学、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艺术史论这几门课程不变,而且教学内容也变化不大。此外,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遭遇困境。虽然大学教师渴望大学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但在专业教育占主导地位、科研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从事教学的回报的现实环境中,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教学,更不用说讲授通识课程了[2]

 

1 通识课程的认识

  

通识课程是基础知识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多学科领域知识积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程百分比(%)23202136

 

2 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科目匮乏缺乏实用性课程课时少百分比(%)3317428

 

3 需要增开的通识课程

  

需要增开的通识课程艺术审美课程外语语言课程经济、法律课程思想教育课程百分比(%)34371910

对于学生认为应该增开的通识课程,最受学生青睐的课程为外语语言类课程和艺术审美课程,而选择思想教育课程的学生比例最低(见表3)。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出国深造的学生以及国际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学生们对外语学习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其中学生最想学习的语言为英语、法语、日语。而因为艺术审美课程与学生们的专业密切相关,也是学生们喜欢的课程类型。经济、法律类课程在湖北美术学院几乎是空白地带,除了《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之外,再无与经济与法律相关的公共课程。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在学习期间就已经开始产生经济行为,比如作品的购买与出售,项目的建设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法律基础知识。因此经济、法律类课程有待增加。

式中:α为归一化的反应进程;A为指前因子;n为反应级数;E为活化能;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反应时间,T为样品温度。在绝热追踪阶段,当环境温度和样品温度时刻相等时,满足样品反应自放热完全用于系统温度升高的条件,则可得到热平衡方程: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更注重培养出能够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才能的人才,这样既给学校带来荣誉,也给社会创造了立竿见影的价值。因此,学校更为注重专业教育,而对于通识教育不够重视,这也大大削减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通识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学校虽大力鼓励教师们多开设选修课,丰富课程类型,然而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师们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进行科研,做课题,研修学习,调研,写论文等等。很多老师的寒暑假以及休息日都牺牲在了做科研或教学研究上,没有更多余的精力开设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

 

4 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课程必要性有必要没有必要部分课程没有必要无所谓百分比(%)383509

通识教育不是口号,也不是学校单方面一个政策就能立刻实施的教学方案。它必须经过由上至下全面的调研之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5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百分比(%)264277

对于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总体满意程度: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6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意,2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7%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见表5)。学生渴望获取更多的信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大多抱有“实用主义”心理,对当前看似“学了没用”的通识教育课程积极性差。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只对专业课情有独钟。甚至有些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上仍然在看专业书籍或者做专业课作业。这种三心二意的学习态度不仅影响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也挫伤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二)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23%的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是基础学科,他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主要来自字面猜测和个人感受,因此显得有些片面和狭隘(见表1)。问卷数据显示,有20%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对于与其专业不相关的公共课程不予重视甚至逃课旷课,只选择参与其专业基础课,如中外美术史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意识到了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程,部分学生能严肃对待通识课程(见表1)。但也有学生认为作为美术专业生,他们的将来就是做个自由画家,不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没有必要学习其它通识课程。这样的偏见使得通识课程在美术院校处于弱势,不被学生重视,不能实现其应有的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

对美术院校通识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美术专业教育自身完成,只有将美术专业教育植根于宽厚的人文教育、社科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等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4]。作为教育者,不管是管理阶层还是教师都对通识课程的重要性清楚明了,只是在实际操作之中,往往因专业课程出成果更快更显著,经过几个月的创作,一副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或是产品设计成果就能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忽视了默默地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通识课程,通识课程的开设成为了摆设。因此,极有必要从上至下,从老师到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认识观。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美的形式,而美的内涵需要日积月累,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才能初见成效。

(三)加强对通识课程的管理,提高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应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教书与育人更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的要求。而在美术院校之中,通识教育基础更应与专业教育的精专相结合,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美术人才。近些年各种艺术展览的翻译工作经验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便是,学生的作品看似光鲜亮丽、吸人眼球,然而作品下方的作者自述却写的令人费解。学生大多因文字功底差,而在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时,表述不清含糊其词,造成观者理解困难,不能体会作品的韵味,更不用说将作品描述翻译成外文走向国际了。从另一方面看,学生的外语水平不高,众多国外的优秀作品和画展等也不能很好地为学生们所学习吸收。学生的文化底蕴缺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创作成果是闭门造车、空洞无物,无法走出去,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学习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精髓。

(二)开设符合美院学生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生擅长操作,动手能力强,应多加强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只存在于书本上的理论只是美的形式,美是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美院的学生应该多走出课堂,多动手去触摸世界,将美的形式赋予生动的内容,使得学生的创作不再是无根之源,缺乏新意。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实践美学充分肯定审美的社会性,强调人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各学科都应综合考虑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完善实践课程体系。钱舒建议要充分利用美术院校下乡写生、社会采风、举办画展等富有美术院校特色的活动作为社会实践体验性课程[4]。整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行动,扩大对社会和文化的认知经验,同时获取艺术创作的素材。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构建和完善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互相配合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的课外创新、社会实践、学术竞赛、报告讲座等可设置一定数量的学时。

具体到各个科目之中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多理论性强,深奥不易理解,课堂上一味的讲解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如果将课本内容放到实践中去理解,不仅使得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美院的外语课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改革中也逐步从单纯的通识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发展。在改革的起始阶段,专门用途英语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美术英语词汇上。这些词汇一旦在实际中派上用场,比如在画展中实际运用,学习效果定将事半功倍。人类生存的世界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产物,认识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知识本身而是用知识来改变世界,促使人类自身的完善进步[5]

目前,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要求高校通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途径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从而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1],使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的学生显著增加。

小宇紧咬着牙齿,额头渗出薄薄的细汗,瘦弱的身躯在宽大的衣服中发着抖,在书柜巨大的阴影下显得孱弱不堪。唉,他终究只是个孩子!我放下了手,挥了挥手:“你走吧!”他难以置信地看了我一眼,迟疑了一下,含着腰慢慢走了。我想:或许他尝试过太多这种滋味了吧,总是用锋利的刺将自己包裹起来,以伤害他人的方式寻求关注,其实比谁都害怕被抛弃。小宇已经体会了太多的冷漠与忽视,我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能力挽狂澜给他一片翱翔的天空。于是我提笔,在试卷上缓缓留下一行字:“加油,老师相信你会更好。”

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3]。如若想要感受艺术带来的美感,自身首先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社会对于学生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学校应与时俱进,使学生不断适应社会的进步。哈佛大学于2005年逐步形成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分为七个模块: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以及社会分析。笼统地讲,前三者是人文方面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是社会方面的,其他是数理和自然科学。对于美术院校而言,人文方面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多加强外国文化以及历史研究方面的课程。可以从增加选修课程入手,拓展学生选择和成才空间。高等学校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选择空间,充分利用多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兼收并蓄的优势,丰富选修课程资源。注重传统资源、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在课程中的贯穿。在注重兼容的前提下,合理平衡中西文化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的不同作用。

(一)增加人文通识课程,提高美术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命题认为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学生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学生自身素质的体现。学生的每一个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都要求作者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作品以灵魂,否则一个空洞的作品并不能给人以美感。美是人的内在感受形象地外在表现,是完美和客观的统一。因此,学生的内在修为与他们的审美素养共同决定了其作品美的程度。不仅仅是从创作的角度,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作为学习者或是欣赏着,自身素质同样不可或缺。

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必要性的认识:38%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50%学生认为“部分课程没有必要”,只有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还有少部分学生对通识课程抱以无所谓的态度(见表4)。其中被认为没有必要开设的课程最靠前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军事理论》。一旦课程的开设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所开设的课程将会不受学生欢迎,不能实现通识教育课程本应实现的教育功能。学生在访谈中透露,思想政治课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实际用途,而且课程内容枯燥,因此学生出勤率低,导致老师上课情绪也不高。而大学英语的课本内容和中学时代的内容形式基本类似,课本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像是知识的更高一级别的炒现饭,大多数学生反映英语水平到了大学反而退步了。但是碍于要通过英语四、六级,又不得不学习英语课。大学文学课和艺术史论课相对而言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新颖,是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较少学习的领域。学生对新知识新领域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Willam Theodore de Bary,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Crisis[C]. The Philosophy of Curriculum,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1975: 8-10.

[2]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

[3]程正民,邱运华,王志耕,张冰.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

[4]钱舒.高等美术院校通识教育浅见[J].新美术,2013(5):130-131.

在先进材料领域:以先进聚烯烃材料技术为核心,建设“催化技术与先进材料”技术中心创新平台,以航空航天、国防军警、海洋工程、高铁轨交、石化矿业、汽车电力、医疗体育用高端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行业技术领先、具有影响力的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5]王元骧.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C]//陆建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55-71.

由于鲜食玉米是按穗销售,若穗小,则效益不好。因此,播种时,应比正常成熟的玉米田适当稀一些。一般中产水平田块在3000~3500株;高产水平在3500~4000株。以求成大穗,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对患者体中的有异常细胞或者肿瘤通过放疗、化疗的方式进行清除,然后给患者的身体中移入自体或者异体的造血干细胞,从而给患者重新构建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但是,因为这类疾病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并且在化疗和放疗期间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手术以后免疫制剂的长期服用,给患者的心理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且也具有沉重的经济负担[1] 。因此,为了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效果和恢复效果,要将健康教育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中。为此,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对其实施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做出以下总结。

 
焦迪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