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做好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概述

博物馆有不同类型,一般与民族民俗文物有关的,多是民族民俗类专业博物馆或是综合性博物馆。首先,我们要了解,博物馆为什么要收藏、展示、研究民族民俗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包括能够体现或代表各民族社会历史、民族经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民族工艺等物质实物。这些民族民俗文物是对我国传统的、无形文化的静态保护。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而博物馆对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正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即:利用本地现有文化资源,在文化遗产(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好征集、陈列、阐述、宣传,使民族民俗文物在新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地震引起的瞬时和永久地面运动,对震源定位及破裂过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瞬时和动态运动由布设在全球的地震传感器测量,产生速度或加速度地震图,而永久位移则传统上通过大地测量方法测量得到。

二、民族民俗文物的搜集

对民族民俗文物的搜集应遵循博物馆自身性质、特点有目的地制定征集计划,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征集过程中不得进行有违民族团结的活动,不得搜集违禁文物,不得征集博物馆现有条件无法保护或是无法陈列展示的文物。关于民族民俗文物的搜集,主要以社会搜集为主。

所谓社会搜集,《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对其阐述很明确,即“对流散在社会、民间的各种文物、标本资料的搜集,其中包括某些单位或个人收藏的传世品。它主要通过拨交、接受捐赠、交换、借用和收购等方式进行。”民族民俗文物有其独特性,征集方式一般情况以拨交、捐赠和收购居多。这里重点谈一下拨交。拨交是指博物馆接收有关单位拨交的文物或资料,这里的相关单位多为公安、海关、工商等部门。但民族民俗文物征集甚少涉及上述单位,常与文化馆、群艺馆、文化站等单位相连更密切些。尤其是各乡镇文化站,包括各民族乡、村、屯的文化基层单位,在博物馆的指导下,可以为民族民俗文物搜集做出优秀成绩。

以北安市博物馆为例。在北安市博物馆建设初期文物征集工作中,积极与通北镇、主星朝鲜族乡等乡镇文化站联系,委托乡镇文化站举办“我为博物馆做贡献”活动,征集到的文物及资料由各乡镇文化站统一拨交给北安市博物馆,从中筛取最具代表性、历史价值最高的文物进行登记、入账、陈列展出。其中不乏民国朝鲜族三人锹、连枷、陶甑;满族萨满摇铃、拨浪鼓;蒙古族铜鞍扣、汉族金刚钻等民族民俗文物精品。由此可见,博物馆民族民俗文物的搜集充分灵活利用拨交这种征集方式,将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未来,VR将呈现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除了视觉之外,虚拟现实设备能让我们鼻子的嗅觉和触觉更接近真实的体验。此外,5G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硬件价格不断下降,眩晕感技术瓶颈的缓解等利好因素,为VR技术应用的大众化普及做好了准备。

三、民族民俗文物的合理利用

民族民俗文物除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家之外,通常还带有一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到博物馆后,尘封库房不是保护文物的好办法。对于民族民俗文物,要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其次,利用民族民俗文物进行研究。博物馆在进行民族民俗文物搜集工作同时,一般会进行田野调查,以获得民族学和民俗学第一手信息。记录、整理相关资料,在历史文献相对匮乏的地区可以做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同时也为博物馆收藏、展示、宣教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首先,利用民族民俗文物进行展览。民族民俗文物展示的方法灵活多变,风格多样。可针对某一地方某几个民族进行集中展示,也可以就某一民族某一风俗进行专题陈列。除展示文物本体外,由于民族民俗文物有一些离我们尚不遥远,在观众参与互动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条件,因此展陈相对活泼,更利于充分展示民族民俗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 h、24 h的出血量、新生儿的早期结局(Apgar评分[2],平均体质量)等实验数据。产后出血量测量采用面积测量法,先将接生时接触血染的布匹纱布敷料等进行已知血量的污染,确定一定面积污染所需的血量,进而利用血染纱布总量来判断出血量,以10 cm×10 cm为10 ml为标准计算出血量[3]。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为:在胎儿娩出后24 h内,产妇的出血量达到1 000 ml以上。

第三,利用民族民俗文物可以进行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四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将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博物馆质量评估和绩效考评的重要评价指标。文创产品开发也就成了博物馆重要工作之一。目前,有许多民族手工技艺还在民间零散保留着,博物馆可以参与整合这些资源,与艺人合作,在游客服务区设立小作坊,使游客在做体验式参观的前提下,购买相关文创产品,获取一定经济效益。

四、结论

合理保护利用民族民俗文物是博物馆责无旁贷的工作职能。各民族先民创造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而民族民俗文物是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保护并合理利用民族民俗文物可以普及民族民俗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促进博物馆事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更好发展环境。

 
李晓梅
《黑河学刊》 2018年第03期
《黑河学刊》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