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对德国公共外交成效、问题与建议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中国对德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和成就

中国学者韩方明在《公共外交概论》中给出的定义是:“公共外交”被定义为“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1]。中国公共外交目的是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影响对方民众,提升自身软实力,公共外交日益成为中国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是传统外交的延续和补充。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精心做好外宣工作,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战略高度再次强调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公共外交理念在中国已被广泛接受成为主流话语,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北京艾捷默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是奥地利IGM机器人系统股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 IGM是全球少数的同时拥有电弧、激光以及电子束技术的自动化焊接与切割系统的制造商,其与分布在各大洲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的20多个分支机构一道,IGM将自始至终地致力于其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中国和德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两国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公共外交变得越来越重要,促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中德关系的发展,既得益于传统外交手段,也得益于公共外交实践,公共外交是传统外交的延伸和补充,有时能起到独特作用。中德两国的公共外交与中德政治、经济往来相比稍显滞后,但在近几年来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大大改观。近年来两国公共外交以青年人为主力,以来华交流为主要方式,同时配合以两国媒体间对话,给中德关系的良性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2]

中国开展对德国的公共外交是增强中德政治互信的需要;是中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公共外交调整和完善策略布局的需要。人文交流是中德关系的支柱之一,在此框架下展开了许多公共外交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德国已有18家孔子学院,满足着德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需求,使德国民众进一步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孔子学院”成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品牌,承担了向德国公众传播中国文化、推广汉语的艰巨任务。2007至2010年,为期三年的“德中同行”把中国的很多城市的信息传播给了德国民众。中国去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目前中德之间建立了70对友好城市,加深了双方了解。2008年11月17日至18日在广州举行了第一届 “中德媒体对话”研讨会,中德两国间媒体对话将作为一项机制,每年在两国轮流举办,成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两国以文化交流、民间交流和媒体交流的公共外交事业方兴未艾。2015年,中德又迎来“创新合作年”,中国以合作伙伴国身份参与汉诺威电子、信息和通信博览会。最近两国公共外交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在德国的留学生人数大幅上涨。

中德在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文化理解的差异无疑会对公共外交带来严峻挑战。德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普遍比较负面,中国在德国还不具备有利的舆论环境,在进行公共外交时,这会使德国公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困扰和误解。价值观念、处事态度、思维方式、民族传统及伦理道德的差异导致两国想问题办事情的方式方法、考虑角度都不同,从而增加了双方的不理解和不信任。认清中德历史文化、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差异性的客观现实,是制定中国对德国公共外交策略的重要前提。有时中国公共外交的官方色彩过于浓厚,使德国民众难以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对官方渠道的信息有较大的排斥。

二、中国对德公共外交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中国推行公共外交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包括:中国走向世界,正从世界的追随者成为世界的引领者;中国的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的发展,大国外交正顺利推进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中国人也在走向世界,各类代表团(文化、体育等)、旅游团遍布全世界,每年出国进行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创造了极好的开展公共外交的渠道;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已被联合国采纳,这就为世界各国寻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特朗普上台后西方不断对中国挥舞“价值”、“人权”大棒的势头减弱,大大有利于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活动。针对德国民族文化、外交政策以及中德关系的特点,中国对德推行公共外交需关注如下重点:一定要遵循公共外交的理论和原则,遵循我国外交政策和方针,重实效,抓重点,不要隔靴搔痒;要针对德国人害怕“中国模式”的心态。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和民主集中制。要讲清楚这个模式的现实的内涵,强调这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不输出“中国模式”;要针对德国人因受传统教育而对中国抱有的偏见和成见,例如德国的老词典就宣扬中国对西藏无主权,而只是宗主权,如德国目前仍有不少供人阅读的书刊宣扬错误的中国版图,坚持认为曾母暗沙等都不是中国固有的领土,说中国男人梳辫子,女人裹小脚,落后、愚昧,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等等;要针对德国新出现的中国威胁论;要针对不少德国人错误的文化观念,特别是西方文化优越论和东方文化落后论;要针对不少德国人的傲慢狂妄,俯视别人,不愿平视更不愿仰视别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德国对中国存在着很大戒心和疑虑,认为中国会影响德国的利益,对德国构成威胁。中德经贸关系的合理竞争被德国人解读为对自身国际地位的直接威胁,德国人视中德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为其发展道路的挑战,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德国联邦政府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在中国问题上形成自己的战略,那么中国就会成功地分裂欧洲”。德国外长加布里尔2017年8月在巴黎表达了这一思想。[3]某些德国人对中国反感,甚至“妖魔化中国”,肆意制造和宣扬“中国威胁论”,诋毁、丑化中国形象。

首先扩大中国在德国的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让中国在德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有效改变中国文化价值观在国际结构体系中弱势地位。使中国国际形象得到提升,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德公共外交,向德国展示和说明中国,逐渐增强对中国的信任感,而不是对原有的消极形象逐一化解。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加强价值观的交流,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德国人理解中德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一定要增加沟通的渠道,让对话体系越来越丰富,以便促进两国文化的融合。两国构建有益、有效的沟通网络,人文交流项目是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两国共同发起的,旨在政府和社会层面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和有效形式。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要重视中德自汤若望以来三百多年交往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很重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交流渠道和往来。

论及地域文化对作家文学个性生成和文学选择的影响,自觉承传本地域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而且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16]。探究鲁迅与茅盾的文化接受来源,就与本地的“人文因素”所构成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吸纳不同的地域传统内涵就会引向并不相同的文化选择途径。

充分开展网络公共外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外交活动也开始在新媒体中进行。网络媒体公共外交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载体,以政府决策、理念和部署为核心,通过网络媒体渠道传播。中国应重视公共外交的新模式,把握住媒体网络所提供的新机遇。加强对德国的深入了解,能够做到投其所好。由于政治体制不一样,有些德国人停留在对中国了解只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前东德做对比,对中国了解不够。重点加大对德国精英阶层的影响。在国家制定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各界的精英人士往往会齐聚一堂,与领导人共同商讨外交政策、国际和全球性事务。社会精英阶层通过著书立说、发表政策评论、提出政策建议等方式引导社会舆论,对政府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增进与德国政要、“中国通”之间的友好往来,通过精英阶层完善公共外交的交流。加强与德国智库合作。中德智库的沟通可以让中国更加了解德国思维、民众观点、民族情感与文化等等,因此需要搭建交流的专门渠道。

虽然也有一些县保留了乡镇水利站,但这些水利站中仍有36.69%实行的是“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水利站的人财物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县水利局只是负责对水利员进行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导致县水利局无法根据工作需要统一调整配备人员,有的乡镇还将水利员调作他用或安排业务知识欠缺的人员从事水利管理,造成了水利站管理职责不明和人员管理上的失控,水利站的水利管理作用难以发挥。

三、中国对德公共外交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中国对德国开展的公共外交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面临着挑战。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德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较为负面,这对公共外交提出了严峻挑战。

公共外交植根于传统外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借助现代信息,以多领域的互动、润物无声为特征,以文化教育推广与交流为媒介,项目合作为依托,公共外交是提高本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途径。从而影响德国政府的政策制订与实施,达到提升国家形象和维护国家利益目的。必须针对德国公众的文化特点和性格特征,将本国的理念、观点以及思想在教育研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出去,加强对话与合作。

中国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各个机构德语部门建设,和德语人才的培养。增加一些对外宣传媒体的德语语种。央视和人民日报都没有德语语种。加强中德教育领域的合作。比如中小学交流,大学交流,留学生项目,汉语推广等。加强中国的中学德语教学。比如高中生能有机会学习德语,这样能够有更多未来学不同专业的人能掌握德语这个工具,促进两国交流。推广中国中医药在德国的传播,能够让更多的德国人了解中医。在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之时,需把握对德国公众的重点关切,注重有效的双向交流与对话。提倡中德国际会议的召开。一般是行业精英或某一领域内的专家,个体素质相对较高。方便双方人员交流,简化往来手续。鼓励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同德国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广交朋友,通过手机微信或传统书信形式,相互进行文字或语音交流。鼓励各文化艺术团体及个人赴德国演出,积极把京剧等国粹推广到德国,宣扬中华文化,展示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和艺术精品。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公共外交,讲解活生生的中国,冲破负面舆论困境,消除他们的疑虑和误解,减少公共外交发展的阻力。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成功召开,中国可以借此开展一系列的公共外交活动,采用公共外交新手段,加强主场外交,能够帮助改善国家形象,吸引各国媒体争相报道,从而扩大中国在政治和文化舞台的影响力。中国可以在德国开展展会和“国家年”,举办各种活动。做到全盘谋划,选择清晰的目标群体和恰当的活动主题,扩大传递信息的覆盖面。至今为止,中国在海外开展的主动型公共外交多展示的内容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传达至海外的信息过于单一与陈旧。想方设法动员德国各个行政层面的积极参与,以利于保障活动的具体操作和目标的实现。[4]此外,孔子学院和各驻外使领馆的文化机构举办的“国家年”活动也卓有成效,起到了公共外交活动传播文化以及相互交流的作用。

1.加强岗位交流,疏通各单位交流的渠道。采油厂在科级干部岗位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突破了只在相近岗位交流的束缚,一线与后勤、生产与科研单位相互交流,使好的工作作风、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发扬,实现了各单位间的全面沟通、优势互补,并且有效避免了单位领导班子内部一些不稳定、不团结的因素,大大提高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在生产与政工、管理与技术岗位之间也进行了交流,使生产管理大胆、踏实与政工缜密、周全的工作作风相互融会,促进领导班子整体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

互联网络的应用也给公共外交带来了挑战。任何公共外交主体,都难以确保所接收的信息都真实可靠,虚假信息在所难免。在网络时代,要开展好公共外交,必须对互联网严加管制,明察潜在危害,抵御不利因素,趋利避害,网络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中国需要完善和加强对德公共外交,使德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进而认同中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广泛的认同,为双边关系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公共外交不仅要靠政府的力量,还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政府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推动公众、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外交中来,促进中德合作共赢。准确把握政府的角色定位,采用责任多层分担的运作模式,调动民间组织参与其中,加强各责任机构的组织协调能力。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改变公共外交从属于政府官方外交的观念,以国家战略为着眼点设计和实施具体的公共外交行为,选择和协调好具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建立国民公共外交素养培育机制。建立一套国民公共外交培育机制。完善大众传播方式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促进公共外交行为主体多样化。公共外交的新平台城市外交在与德国的交流中占有独特地位。城市公共外交的发展能够提升城市在国际中的形象,服务于国家间的总体外交。公共外交是我国政府主导多方配合的形式,其中城市外交是重要一环。

MVIM刻画了航空发动机装配过程中,任务、物料、工艺、质量视图节点及节点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静态模型。这里将多视图集成的装配数据视作一个数据对象,因为数据世系的实质就是描述数据对象产生并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过程,所以可以借助数据世系来刻画航空发动机装配过程中数据的动态演变。由图2及MVIM的定义可知,在航空发动机的装配过程中,任务视图节点作为核心驱动着装配数据沿时间轴方向的演变,而任务视图节点又包括任务层和工序任务层两层。因此,对于航空发动机E,本章将其装配过程中的数据世系也分为两层:

努力推动企业公共外交。跨国公司在公共外交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公司形象与国家形象紧密相连。促进公共外交对企业和国家而言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公司是非国家行为者,不易被视为政府的喉舌,其公共外交更加容易被接受。产品和服务易于融入到消费者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种媒介更直接和有针对性。从事公共外交的中国企业家,很好地克服了各方的误解、偏见和猜疑,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提升企业在海外的形象,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就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我们要提升海外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将企业与国家形象挂钩,增强企业的荣辱观。同时还要提升海外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中国海外企业的竞争力和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相符。提升了海外企业的形象就提升了我国的国家形象。[5]

第四天凌晨3时,李桂明终于开口了:“我现在明白了,从第一次发启事起,一步一步都是你王敬凯策划导演的。我坦白吧,因为工作的事,我对张科长怀恨在心,考虑来考虑去,我决定把他的孩子杀掉。”

近年来,从中国出国留学、海外经商以及旅游度假的人日益增多,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播着中国文化。随着媒体传播的普遍化,这种温柔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现在需要中国加强群众话语表达吸引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他们在对外交往中的积极性,在国际舞台中讲好中国故事大力发展旅游业,方便鼓励中国人到德国去旅游。提倡中国大学生和德国大学生多多交流和联系。比如成为信友提倡在德国的华人多接触德国人和多和德国人交流,宣传中国。鼓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德国留学。留学生在德国逗留时间长,他们可以深入的了解和融入到德国文化中去,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驻德国民众,成为民间的“文化使者”。发挥在德华人移民的作用。移民居留在德国时间最长,这也使得移民这种文化传播方式能在底层文化的传播上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而且海外移民往往聚集而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聚居区和文化圈,能够对驻在国的当地文化产生较大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2]王 楠.中德公共外交新趋势[J].学理论,2014,(22):42-43.

[3]法兰克福评论报.中国分而治之[N].参考消息,2018-01-20.

[4]蒋蓓伍,慧 萍.德国对华公共外交:以“德中同行”活动为例[J].欧洲研究,2011,(04):48-49.

[5]吴 豪.公共外交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政治研究2014,(02).

 
李文红,于芳
《黑河学刊》 2018年第03期
《黑河学刊》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