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性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脑梗死是神经科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对人体的危害极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反生的重要病理基础,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头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会导致脑梗死的发生,相应的斑块性质与疾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1]。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脑部血液供给的主要通道,它供给脑组织的血液可占到总需要血液的80%以上[2]。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发生受到多种生长因子的影响,其中包括血清IGF-1水平,有研究表明[3],血清中IGF-1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本资料旨在通过检测患者血清IGF-1水平分析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关系,并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

生产者支持估计(PSE)测度的是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措施后,农业生产者获得从消费者和纳税人转移的补贴总额。2006-2016年各国PSE总量见表1。据表1可知,2006-2016年日本和美国的农业补贴总量基本控制在较小的浮动区间,变化不大。但中国对农业补贴的水平不断攀升,由2006年的504.9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2 121.82亿美元。说明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国家财政负担累积。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9月就诊于我院的首次发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80为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成年患者,首次发病;(2)根据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诊断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3)前循环脑梗死,经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且所有患者均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血管病、免疫系统 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病史;(2)未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3)对照组排除有糖尿病剂脑梗死病史。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图5给出了不同倾角和浆液扩散方位角时的注浆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由图5可知:注浆压力随着注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注浆初期,注浆压力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而注浆后期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1.2 方法

Figure 2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of risk of malnutrition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with hospitalization,reach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07) in the presence of neoplasm.

2.2 不同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检测与比较 不同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检测与比较 可得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见表2。

按矿产资源类别分为,能源矿产515个(煤矿124个),黑色金属矿产919个(铁矿916个),有色金属矿产39个,贵金属矿产202个,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276个,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30个,建材和其它非金属矿产1 041个,矿泉水44个。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数以表示 ,2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 不同神经缺损程度脑梗死患者第3天、第14天血清IGF-1水平比较 中型组血清IGF-1水平低于轻型组(P=0.008),重型组低于中型组(P=0.009)和轻型组(P=0.009)。见表3。

 

1 2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比较

  

组数例数第3天第14天P值t值梗死组8089.56±20.33102.30±22.350.00-7.230对照组40118.25±19.65118.25±19.65t值-13.484-7.698P值<0.05<0.05

1.2.2 颈动脉彩超测定 所有入组者使用TOSHIB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壁,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彩超测定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斑块稳定表现为硬斑和扁平斑,斑块不稳定表现为溃疡斑和软斑,无斑块者纳入稳定斑块组[5]

1.2.1 外周血IGF-1检测 患者分别于入院第3天、第14天采集空腹静2~3 mL, 对照组体检当天采血,分离血清, 放置 -20℃低温冰箱保存待测,使用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Products Limited提供的试剂盒, 采用SIEMENS Immulite 2000机器进行检测。

 

2 不同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IGF-1水平比较

  

颈动脉斑块类型例数IGF-1水平稳定斑块76106.44±25.31不稳定斑块4486.47±20.33t值-7.227P值<0.05

2.1 梗死组与对照组IGF-1水平比较 梗死组发病第3天、第14天的血清IGF-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随着病情好转,患者血清IGF-1水平有所升高。见表1。

1.2.3 脑梗死组NIHSS评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组(≤15分)、中型组(16~30分)和重型组(31分以上)[6]

 

3 不同神经缺损程度脑梗死患者第314天血清IGF-1水平比较

  

组别例数第3天第14天轻型组2598.16±21.06107.52±21.06中型组4088.35±24.1399.16±21.06重型组1576.27±19.8386.16±21.06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其中最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目前有学者已经提出很多假说,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学说,炎症学说,平滑肌突变凋亡学说等[7-8]。IGF-1几乎参与了整个AS过程,IGF-1能够抑制VSMCs凋亡,诱导其增殖和迁移。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IGF-I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是通过诱导TNF-α和限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凋亡[9]。IGF-I是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天然刺激物,是细胞凋亡的有效抑制剂[10]。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斑块的稳定性对疾病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期阶段,IGF-1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现象,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刺激作用,促进斑块硬度等的增加,加快其稳定[11]。国外也有学者[12]研究发现,血清IGF-1水平升高可预防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并能提高动脉斑块稳定性,除此之外,血清IGF-1不仅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增强斑块的稳定性,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晚期钙化、降低炎症反应,还能减少血栓发生[13]

IGF-1是一种神经保护因子,Russo等[14]在临床前的动物卒中模型分析中得出,IGF-1对于脑卒中患者具有多种保护作用,从而防止神经损害特异性的进展,通过增加细胞增殖、促进神经元细胞的分化,减低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率,降低炎性反应程度以及抑制兴奋性毒性。有学者研究表明,在不同缺血性脑卒中实验模型中,IGF-1被研究证实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5]。血清中高水平IGF-1对缺血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目前对于IGF-1的临床研究包括对侏儒综合征、小儿严重烧伤,骨质疏松,以及相关的神经性厌食有效性的治疗,还有治疗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16]。建立动物模型中证实,提高鼠内IGF-1水平有助于缺血性疾病治疗,同样在人类,卒中后早期的高循环IGF-I水平与更好的预后有关,提示全身注射IGF-I可作为中风患者的治疗选择[17-20]

本资料结果显示,对120例入组者的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检测和统计,可得以不稳定斑块居多,一共76例,其余44例为稳定斑块。通过对不同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检测与比较,可得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斑块患者。清中IGF-1水平和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斑块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推断IGF-1水平降低是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在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IGF-1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关,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的逐渐加重,研究组外周血IGF-1水平逐渐下降,提示外周血IGF-1水平可能反映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对病情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的血清IGF-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IGF-1水平的下降可能会引起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斑块脱落引起脑血管事件,而且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也与IGF-1存在相关性,高水平IGF-1对组织具有多种保护作用,从而防止神经损害特异性的进展,血清IGF-1水平高低可作为评估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一项指标,但本资料样本量不大,需要通过更多病例的临床观察加以证实。

[ 参 考 文 献 ]

[1] 戢运建,况娥.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23(5):322-325.

[2] 梁文.颈动脉内膜中层超声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8):250.

[3] 尹乾兵,何思君.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预防、治疗下肢创伤后静脉血栓形成经验浅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12-113.

[4] KIM BJ,KIM JS.Ischemic Stroke Subtype Classification:An Asian Viewpoint[J].Stroke,2014,16(1):8-17.

[5] 宋爱霞,宋征宇,纪蓉,等.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与脑梗死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4):318-320.

[6] 张美杰,李颖,么晓轶,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及功能变化[J].中国老年医学,2015,35:3603-3605.

[7] 吴先杰,王永霞.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研究现状及思路[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7):629-631.

[8] HONG J,MARON DJ,SHIRAI T,et al.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flammatory rheumatologic conditions[J].Int J Clin Rheumtol,2015,10(5):365-381.

[9] LI Y,HIGASHI Y,ITABE H,et a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 activation inhibits oxidized LDL-induced cytochrome C release and apoptosis via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Akt signaling pathwa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3(12):2178 -2184.

[10] DAI Z,WU F,YEUNG EW.IGF-IEc expression,regula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in different tissues[J].Growth horm IGF Rese,2010,20(4):275-281.

[11] 张艳明,宋则周,傅燕飞,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25(8):687-690.

[12] COLAO A,SPIEZIA S,DSOMMA C,et al.Circulating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level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atherosclerotic profile in healthy subjects independently of age[J].J Endocrinol Invest,2005,28(5):440-448.

[13] 张法伟,王泽颖,兰希福,等.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尿素氮/肌酐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3):13-15.

[14] RUSSO VC,GLUCKMAN PD,FELDMAN EL,et al.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system and its pleiotropic functions in the brain[J].Endocr Rev,2005,26:916-943.

[15] KOOIJMAN R,SARRE S,MICHOTTE Y,et a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a potential neuroprotective compound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9,40(4):e83-e88.

[16] AGUIRRE GA,DELTA JR,DELA GARZA RG,et a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deficiency and metabolic syndrome[J].J Transl Med,2016,14(1):3.

[17] DE SMEDT A,BROUNS R,UYTTENBOOGAART M,et a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serum levels influence ischemic stroke outcome[J].Stroke,2011,42:2180-2185.

[18] ABERG D,JOOD K,BLOMSTRAND C,et al.Serum IGF-I levels correlate to improvement of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1,96(7):E1055-E1064.

[19] TANG JH,MA LL,YU TX,et a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as a prognostic mark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PLoS ONE,2014,9(6):e99186.

[20] VAN RIJN MJ,SLOOTER AJ,BOS MJ,et a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promoter polymorphism,risk of stroke,and survival after stroke:the Rotterdam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6,77(1):24-27.

 
夏井丽,钱伟东
《淮海医药》 2018年第03期
《淮海医药》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