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和声运用的特点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呈现出多样化:既有许多深沉严肃、复杂滞重的作品,也不乏轻松幽默、平易亲切的作品。我们知道,在西方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与古典时期不同,他们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但又不“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在音乐的各个层面构建个性化的语言。其中,和声属于重要的音乐层面。因此,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他在创作过程中自然也会认真思考如何在和声上恰当地打破传统调性功能的束缚这一问题。

勃拉姆斯的第117号作品与第118号作品属于他的晚期作品,风格上较为深沉委婉。笔者认为勃拉姆斯的这两首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体现了勃拉姆斯对和声上构思的一些思考。因此产生了下文几个主要观点。

一、两首作品的结构图示如下

  

作品名称曲式结构结构图示段落名称(小节数)Op.117 No.2再现单三呈示部分(1-22小节)展开部分(23-38小节)连接(39-51小节)再现部分(52-85小节)调性bb小调-bD大调bD大调-f小调bb小调Op.118 No.1再现单三段落名称(小节数)C大调a小调a小调a小调-A大调呈示部分(1-10小节)展开部分(11-20小节)再现部分(21-30小节)尾声(31-43小节)调性a小调-

二、作品Op.117 No.2在和声上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征

乐曲的开头部分(1-2小节):和声上使用变格进行Sii6-t6。变格进行给人一种宽松,委婉,浪漫的感觉。而这种用法在古典时期是较少使用的,因为这不是一种确立调性的写法。显然,勃拉姆斯在此是为了使音乐更具色彩化,使音乐更加“绵延”。见例1的第1-2小节。

有效预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学生自主地依据教材的预习提示以及预习材料借助一定的预习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课前自学的活动,强调教师在预习中的参与,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改善学生的预习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鼓励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产生对语文课文的质疑,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的学习兴趣。

呈示部分的第一乐句中间(3-6小节):使用了调内自然七和弦的模进(t7-s7-dVII7-dtIII7-tsVI7-sii7-D7)。在古典时期的作品中,通常呈示段应该使用稳定的和声,但此处并不使用巩固调性的和声,而使用了不稳定的自然七和弦模进,让调性无法确立,变得“模糊”。见例1的3-6小节。

例3

 

例2

(3) 以水稻减产不超过10%为评价标准,扬粳113分蘖期蓄水深度上限为30 cm~40 cm,淹水历时上限为3 d,可为分蘖期稻田水分管理指标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再现部分的第二乐句(65-69小节):使用了下二度的大小七和弦的连续,实质上属于和声上调性扩张中的线性化的单一结构功能:线性化是指其低音线条现实出的线性(低音线条为:bE-D-bD-CB-C),单一结构功能是指这里的序进在纵向结构上均为大小七和弦。因此这不再是传统的功能和声,更强调的是低音的线条进行。见例2的第2-5小节。

 

三、作品Op.118 No.1在和声上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征

呈示部分开头(第1小节):对于此处的和声,笔者认为有两种解读思路。第一种解读将此处视为三度根音关系的和声进行;而第二种解读则将旋律的bB音视为倚音,即视整个第1小节为一个t6和弦。第一种解读的缘由是由于bB音不属于a和声小调音阶的调内音级。而第二种解读的缘由是,在后面音乐的发展中,作曲家运用倚音的思维贯穿全曲。不论是哪一种解读,这样的写法均打破了古典主义运用和声的思路,体现了勃拉姆斯在和声上的浪漫主义色彩。见例3的第1小节。

对民俗学者新的身份合法性的确认,同样来自于实践本身。我们相信,民俗研究者与民俗传承人双方都具有主体性与反思性,理性只能在沟通与协商中才能产生。因此,研究者的任务不再是代替传承人去描写民俗行为与事象,因为着眼于“事象”的描写,本身就会将主体物化、生活静态化;民俗学者也不应该只是民俗事象生产的利益相关方或者契约制定者,他更重要的任务在于通过提供时间上、空间上、社会阶级意义上的“他者”的知识,使行动者的思考有机会摆脱思想传统(既可能是当地惯习,也可能是精英偏见)的局限,引动他们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这是一种“思想启蒙”,但不是“眼光向下”或“眼光向上”,而是与行动者的相互启蒙与共同成长。

例1

整个呈示部分(第1-10小节):的低音暗示着该部分最终在C大调结束(主要低音线条为:C-F-#F-G-C)。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作曲家使该部分保持调性的支撑的方式。但有趣的是,本该强调的a小调的主音A音级在低音上却未曾出现,只有第1小节的t6和弦在作微弱的暗示,直到再现部最后的a小调终止出现,才让全曲的主要调性A调得以确立。这里可体现出勃拉姆斯在和声的创新。见例3的第1-10小节。

云盘系统设计实现了对用户、文件的管理功能,经测试各功能正常运行,实现了用户对基本数据的云存储的应用需求。利用HDFS实现的云盘系统具备操作简便、存储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利用Hadoop的多访问API接口和HDFS分布式文件处理的功能,可实现快速的互联网数据存取功能,但系统未对视频、音频数据的在线播放功能实现,在后续的系统功能扩展上可增加相应的功能。

 
 

展开部分的第二阶段(第17-20小节)实质上运用了和声上调性扩张中的线性化的单一结构功能:大小七和弦与减七和弦这两种结构的和弦交替(伴随着的低音半音上行线条为:A-#A-B-#B-#C-D-#D-E)(同Op.117 No.2分析的第2点)。见例4的第10-13小节。

例4

 

四、结语

通过上述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和声的角度上观察到勃拉姆斯在构思作品时的一些突破与尝试。从作品上来看,这些有特色的、色彩丰富的和声手法,再配合以动机的合理展开以及织体、节奏的复杂化,使这两首音乐作品透露出绵延、深沉的韵律。正因如此,尽管这两首作品短小精悍,却经得起反复推敲。笔者认为,勃拉姆斯的这些作品中肯定还有更多精巧的构思有待我们推敲、挖掘,这篇论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给予大家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1:34-36.

 
陈琛琛
《黄河之声》 2018年第07期
《黄河之声》2018年第07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