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现状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现状概述

台湾高等教育体系完备,总体办学质量较高。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方面,与福建省高校相比可提供充分借鉴。闽台之间一水之隔,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核心区,随着闽台经济贸易交流日益丰富与频繁,闽台高校科技合作不断深入,愈发成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这些客观条件为闽台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为闽台高校的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当前,福建高校正在大力实施“2011计划”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闽台高校科技合作空间巨大,蕴含重大的历史机遇。福建省高校应抓住机遇,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对台优势,积极推进《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加快打造闽台科技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协助政府开展制造业升级行动,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随着闽台经贸领域互动的日益加深,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需要借助双方在科研力量、科研特色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互补性,拓宽合作领域,加大交流力度,提升交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共同推进闽台经济快速发展。

二、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趋势

(一)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优势明显

福建与台湾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五缘”交往优势。闽台两地自古以来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以血缘来说,福建是台湾岛内80%居民的祖籍;以文化来说,历史文化渊源在闽台两地可谓得天独厚。两地乡亲可直接用闽南语沟通交流,都信仰妈祖文化;以经贸往来说,早在明、清时,福建人即就向台湾岛开始移民,两地经济互补性强,往返两地经商之人极多;以法缘来说,台湾地区自古一是中国的一部分,自古两地之间的各类交流异常密切,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这些都为闽台高校科技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优势。

声源定位的性能取决于多路采集信号时延估计的准确性,一个良好的时延估计算法应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抗混响等性能。另外,声源定位还取决于麦克风阵列的设计,包括麦克风的性能以及麦克风阵列的空间布局。

除此之外,闽台之间还存在着政治发展优势。2009年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福建省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赋予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后,这也为闽台高校科技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持。

(二)校校企科技合作模式逐渐推广

据统计,目前省内的23所本科院校中有10所与台湾相关高校共建校际科研平台。其中,被各大高校高度重视的两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与台湾高校紧密合作的项目有 9项,约占获批项目的30%。

据公开报道,截至2015年,我省共遴选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超过30所高校与台湾的师范大学、铭传大学、世新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45所高校和福建东南汽车、台湾华映光电、台湾冠捷科技等75家台资或台资背景企业开展校校企合作,在福建省产业发展急需的智能制造、车辆工程、食品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百余个专业联合培养了超过3万名各类科技人才。

(三)校际科研平台发展稳步推进

台湾高校科技人才是我省发展高科技产业可以倚重的人才。他们一般均具有留学欧美的背景,教学理念相对国际化,学术水准比较高。由于台湾高校还特别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认为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优异的实践经验。故台湾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双师型”的教学模式,专任老师采用聘任制,其中绝大部分是企业资深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肩挑教学。

闽台高校科技合作的最常见方式,就是合作办学,培养人才。一直以来,闽台教育交流既是两地科技交流的重要基础,也是闽台交流合作的新亮点。在长期的合作中,闽台教育界形成了你来我往的浓厚氛围。

“产学研一体化”在闽台高校合作之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校(闽)、校(台)、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和推广。在传统上,大学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较多的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的任务,并不能完全契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在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已经出现了校企合作,建立专门研究部门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及时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进行专项研究和突破。这样的模式既能够结合高校的科研优势,又能够兼顾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日渐成为闽台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

(四)高校科技人才交流持续先行

据公开资料统计,随着闽台两地交流的增加,高校间的各项合作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面上,闽台两地以高校科技交流为源头,已建立起了涵盖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园区和高科技企业,涉及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农业等20多个学科领域的合作关系。点上,就有福建农林大学与台湾高校合办的多所海峡两岸特色作物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早在2013年福建农林大学的闽台特色作物种质创制与绿色栽培协同创新中心被列为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成闽台高校间的第一所协同创新中心。

由于陈水扁时期推行高等教育“大跃进”,一夜之间,岛内高校遍布,且台湾社会深受“少子化”问题的干扰,致使台湾高校生源长期不足,可能造成上万名高校教师失业。受此影响,为数不少的台籍优秀师资有转战大陆高校的想法,其中有意向到我省高校求职的为数不少。来闽任教已成为台籍高层次人才选择出路的选项。

另一方面,福建省教育厅于2015年制订了《福建省对台招教引师项目指南》,全面支持省内各大高校有计划的引进台湾的优质师资,把台湾高校科技人才作为全省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选择,力争在三年内吸引一批优秀的全职台湾教师到福建省各地安居乐业,已具体推进和落实福建省“闽台高等教育合作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雄心。目前,福建省相关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闽台高校联合企业、行业办好一批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群和紧缺专业;大力提倡闽台两地高校开展科技交流,共同组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争取两地高校教学科研合作和资源使用上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取得新的突破。

骗人,医院都骗人,想搞钱,我的钱不会给医院,要留着,橘红来了要用,要装修房子,我可以将就,不能委屈橘红。

(五)合作办学培养人才模式日趋成熟

此外,福州大学与台湾中兴大学共建“海西食品安全检测与监控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与台湾高校共建闽台重大疾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福建中医药大学与台湾高校共同推动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厦门理工学院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客车及特种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医科大学设立台胞医疗服务中心,为两岸医学交流、两岸医学专家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等等。这些都是较长一段时期来闽台高校校际科技平台搭建和发展的具体成过。

福建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目标,也给闽台高校间的科技交流创造了不少机遇。据相关统计数据,近 5年来,福建各地教育系统有2000多批次、超过2万人次赴台各地参与科技交流活动,福建高校共有6272名学生赴台学习;来闽访问的台湾教育界人士亦有2000多批次;作为中国大陆最早招收台湾高中生就读大学的省份,福建省还是唯一享有自主对台招生政策的省份,早在2013年起,为吸引台湾优质生源到福建高校就读,福建省财政还专门为在福建省全日制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现在,每年到福建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约占到大陆高校就读台湾学生的六分之一。截止到2015年底,福建全省69所高校已与台湾百余所高校签署了 500多份合作交流协议,打造出了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等一批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品牌。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校校企”(即福建高校、台湾高校、台资企业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已成为目前两岸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并获教育部的高度评价。目前,福建省已立项建设 5所左右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20个左右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以全面助力福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当然,本课题组也发现在当前闽台高校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引进台湾师资偏少,学生除了每学期有一、二门专业课程由台湾教师授课外,其余资源与普通学生并无不同,造成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间项目同质化趋向越来越明显。长此以往,相关项目将缺乏独特优越性。二是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和福建省内高校待遇的提升,从台湾招聘教授、博士长期驻校任教都成为可能,对闽台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形成了挑战,使得原先设想的跨地域优越性有可能逐步弱化,从而使省内大学生实现在台湾吸纳本土文化、广泛交友、与台湾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可能性降低。

井冈山,沃野涌翠,千峰竞秀。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旧址,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早已没有了硝烟战火,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只有保留下来的炮台、滚木和纪念碑,默默地向我们述说着当年红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当年井冈山军民一起插竹钉、抬石头、挖壕沟,齐心协力、英勇奋战的景象仿佛浮现眼前。在白色势力的包围中,红军为什么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以少胜多,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和军队得到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为了实现城市规划中各中心城区与边缘居住绿色分隔,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科学合理的布局,从而更好的保护耕地,有效提升耕地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喜乐,郑宇冰.闽台科技资源整合模式与战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 30(6):117-121.

[2]谢章澍,朱斌.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0-24.

[3]邓岳敏,陈秋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10.

[4]苏天恩.闽台高校科技合作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5(10):62-64.

[5]孙敏霞.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灰色综合评价研究 [D].厦门大学,2008.

 
林文麟,陈劼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