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CiteSpace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丝绸贸易为象征的中外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及其经济贸易关系。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2017年5月14—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总结4年来的建设成果,并作出下一步共同发展的愿景。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及其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文献计量学的应用逐渐成熟,通过对文献进行定量分析来展现学科热点与趋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能对科学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跟踪研究热点和探测学科研究新趋势[2]

本研究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分析工具,对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和关键词两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希望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了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变化,为推动未来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式中,α、w1表示管理因素的权重系数和风险取值;β、w2表示工艺设备的权重系数和风险取值;γ、w3表示作业人员的权重系数和风险取值;z、w4表示环境因素的权重系数和风险取值.

1 数据来源

数据样本源自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由于CNKI收录期刊繁杂,且差别较大,为确保原始数据具有代表性,选择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来源,以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进展。检索关键词为“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来源类别为CSSCI和核心,文献来源年限为1992—2016年,检索条件为“精确”,检索到“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献1 486篇,经过对比筛选,除去无作者、通信报道、简介、首卷语、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获得有效文献1 214篇。采集时间为2017年4月12日。通过统计可知,2014—2016年的发文量达978篇,占总量的80.6%,其原因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成为热点。

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1 文献研究机构分析

为了安全和方便实现,构建的实验平台包括三相低压微电网和能量回馈装置。这里用38 V/50 Hz的三相低压微电网模拟实际三相电网,能量回馈装置完成能量回馈功能。

  

图1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发文机构图谱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关键词共现分析可帮助读者实现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向的掌握。使用CiteSpace对数据文本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时间跨度为1992—2016年,时间切片为3年,阈值选择TOP20,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采用最小树方式进行修剪,运行软件并进行聚类处理后得到由78个节点和35条连线组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其中圆圈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出现次数高的关键词在图中表现为较大的节点。根据图2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是图谱中最大的关键词节点,并且以其为中心四周连接多个关键词,其次是“一带一路”,其中“国家战略”“东盟国家”“经济发展”“互联互通”等出现频率也较高。由图2可知,国家战略和东盟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东盟国家为中心,辐射多个关键词;从横向上看,国家战略与区域合作、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带建设、全方位开放等多个结点密切相关;以互联互通为中心节点,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命运共同体等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相关联;文化交流、始发港、海外贸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容。

2.2 文献关键词分析

在CiteSpace生成的研究网络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机构,节点大小代表该机构的发文量,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之间具有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合作的频率越高[2]。对发文量前20的研究机构进行排名,结合图1可知,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频次最高,达14次,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达10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与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都达9次。其中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与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居高是由于2016年《发展观察》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专栏系列,其他年份两所机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文献仅两篇。图1生成连线共有23条,网络密度为0.001 3,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为薄弱。从研究机构的分布地域来看,沿海高校达9所,其次是北京,达6所,其余研究机构分布较为零散。“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发展战略,不仅是沿海地区受益,内陆地区也可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谋求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带动内陆地区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促进全域发展。

  

图2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关键词图谱

从表1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1.28)、国家战略(0.21)、东盟国家(0.48)、互联互通(0.22)、文化交流(0.11)、始发港(0.33)、区域经济(0.5)的中心度均不小于0.1,表明这几个方面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连接不同研究热点的重要节点。

张满春悻悻地从码头上回来,就对女人芦玉儿说,我们得先藏着这孩子,你把他抱回娘家躲一躲吧。张满春的女人照办了。几年以后,芦玉儿发现这孩子越来越像张满春,芦玉儿才追问他这孩子到底是谁的。张满春才实话实说,这孩子是我和沈小小的。芦玉儿方才得知张满春和沈小小那一段情事,听后还有几分感动。她也明白了她男人为啥要与鲜叫化子联手设局暗算沈老七了。

中心度表示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具有较高中心度的节点一般是连接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2]。对 CiteSpace运行结果进行统计,将出现频次大于或等于15的关键词进行排序(表1)。

 

表1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高频共现关键词排序

  

序号关键词频次中心度年份1海上丝绸之路4551.2820042一带一路255020143国家战略410.2120074东盟国家330.4820085互联互通310.2220146经济发展300.0820147丝绸之路经济带25020148丝绸之路230.0420059文化交流200.11200410命运共同体180201411区域合作180.04201412战略布局180201413始发港170.33200414区域经济160.5200815战略支点160.04201616中国梦150201417东南亚150.08200518海洋经济1502016

根据CiteSpace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的结果,结合关键词知识图谱频次以及中心度分析,得出1992-2016年“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从国家战略、东盟国家、互联互通、文化交流、海洋经济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为了进一步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态势,从这些热点关键词出现的文献着手,对具体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3 讨论

3.1 战略层面的相关研究

从空间尺度上看,国外研究涵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包括非洲、欧洲、中亚、中东等诸多地区,其中以针对与中国紧密联系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与东盟国家的研究为主[3]。李靖宇、张晨瑶通过分析中俄两国合作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问题,提出应依托两国相关沿海区域,加强海洋领域合作,完善沿线基础设施,加强科研合作等以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11];廖萌认为斯里兰卡作为连接亚非欧航路的枢纽,具有推动中斯自贸区建设、振兴本国经济,增强对印度的外交筹码等重要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斯中在经贸、金融、旅游等方面的合作[12]。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广西[13]、上海、港澳等沿海地区,以分析其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优势、政策衔接路径、经贸合作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惠及沿线国家与城市的重大战略,各沿海地区都应该把握机遇,结合自身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相关新兴产业,深化与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合作,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在海上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中实现特色发展[14-15]。目前,从全球或者区域宏观角度的研究居多,倾注于跨国界的合作研究,并且对于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合作研究占有较大比例,而国内跨区域的合作关注较少,未来应该将研究对象拓展至沿线的其他国家,增强国内省、市、自治区间的合作研究,以沿海带动内陆,加强内陆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衔接。

通过分析关键节点对应的相关文献可知,“互联互通”“全面深化改革”“区域合作”“命运共同体”“经济发展”等关键词都与国家战略指导密切相关,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要点。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包含“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背景、战略意义、问题和挑战、建设方略,以及沿线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解读、响应与应对。当前国际环境复杂,经济全球化成为潮流所趋,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可加强沿线各国的交流与战略互信,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3],深化新兴经济体的多边合作,实现亚欧国家共同繁荣;其次,沿线国家的广泛参与,将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接受中国内部资本和要素的开放,缓解国内“优质产能过剩”和能源使用紧缺的形势[4],增强中国经济“生命线”——通道的安全系数,加快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5]。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也面临着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区域性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战略对接[6]、印度地缘政治、南海问题、中东非洲局部地区形式动荡不安与贫穷[7]、同质化无序竞争[8]、产业结构重叠等各种问题与挑战,都对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促进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各国应该坚持与国家或地区间合作共建、共同发展、持久发展的原则[6],在准确把握国家间的供需关系与发展战略目标之下,进行多角度的产业合作[9],尤其是进行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投资,打造命运共同体,方能加强各国政府间的政治互信,获得互利共赢的发展[10]

将文献资料库得到的数据均以TXT格式导出,命名为CiteSpace可识别的文件名称,并转换成CiteSpace分析要求的格式,时间跨度为1992—2016年,时间切片为25,阈值选择TOP100,选择节点类型为 Institution,得到由179个节点和23条连线组成的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图1)。

3.2 海洋经济的相关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以海洋为背景,通过航海进行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商品贸易与交流,因此,海洋经济贸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热点之一。早期主要是以港口为中心,研究其形成发展、演变、历史地位、中外贸易交流等,其中针对港口不同朝代的断代研究较多。近年来拓展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16]、海丝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品牌化开发[17]等方面,其中以福建的泉州港,广东的徐闻港、广州港为主。曾昭璇等通过大量史料说明广州港不同朝代的经济贸易情况、兴衰变化等,论证了广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上的重要价值与地位[18];赖琼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徐闻和雷州两港的位置进行考察,阐述港口的兴衰主要是受港口所在地当时的经济开发程度、其在对外交通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国家政治、军事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约[19]

港口贸易产生商品内销的需求,因此造就了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港市特色文化,港市是海洋经济的内向延伸[20]。对外以港口为依托,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合作研究,涉及物流、农业、远洋渔业、能源、交通、金融以及旅游业等方面,其中农业、物流、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宋双双通过分析沿线国家的优势农业资源和市场,探索各国的农业合作关系,对中国农业海洋贸易提出深入谋划、积极创新、稳妥推进,努力开拓对外农业国际合作新局面的建议[21];白福臣认为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海洋渔业的合作,并指出广东应充分利用其优势,通过远洋渔业合作,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渔业技术经济交流[22];刘林智通过对泉州、宁波、湛江、广州等城市的海丝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指出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特色旅游具有重大意义[23]。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不同,具有差异性、互补性和竞争性,如何协调各国供需问题以及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获得互利共赢的发展是海洋贸易的研究热点[9]。目前,对于港口的历史发展研究较为全面,但对各国历史经贸合作研究仍有较大空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涵盖面广,而目前对于产业合作的研究不够深入,且辐射产业不足,未来应加强对其他产业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联研究,同时深化现有产业研究,尤其是金融、旅游、经贸产业。

地方师范院校数学课程宗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其实践创新及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地较好发展。

3.3 文化交流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计量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1992—2016年海上丝绸之路年度刊文量进行统计,绘制与分析研究机构和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研究表明:

非文化产业交流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过程中所伴随的文化现象,其实质并非以文化交流为目的。学者们通过对有形的沉船等水下文物[25]、贸易商品、海战遗迹、宗教建筑、乃至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如海洋精神[26]、民间技艺、民情风俗、宗教信仰、艺术、华侨文化等[27]的研究,论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伴随文化交流的史实及影响,其中以宗教信仰、宗教建筑、民俗风情等研究为主。海洋经贸的繁荣发展,带来人口的移动,与之相伴的是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的迁移,例如儒教、佛教、道教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妈祖等中国民间信仰随着中国移民传到东南亚地区[28];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吴越民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自己的文化形式与文化习俗东传到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对当地产生重大影响[29]。同时为了适应外来人员的日常宗教生活等客观需要,清真寺和圣墓等早期伊斯兰教建筑逐渐涌现,形成具有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特色的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为我国古代建筑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0]。其次,外来物种、乐器、语言等的输入也影响着当地的生活习惯、服饰、音乐、语言、娱乐等。

文化产业交流是指学者们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间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基础、优势、合作方式与建议等的相关研究,目前在教育、科技、医学等方面较为普遍,但深入分析探讨较少,且对于文化艺术、体育、流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邓颖颖指出加强中国—东盟的旅游经济合作,应加强国内各沿海地区的旅游合作沟通与协调分工协作,加强以海洋旅游为重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打造南海跨洋丝路旅游圈,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31]。白晓光通过对中俄文化产业合作现状分析,指出两国具有良好的文化交流基础,中俄文化存在无法割裂的交集,应充分发挥优势,促进两国文化产业合作[32]。虽然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大量的史料与研究表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历史,有理论基础更有现实条件。中国及沿线国家应把握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加强各国间科技、人文、教育等方面的交流研究,推进区域文化共识的形成,促进地区和谐,实现整体共同发展。

4 结论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的交融,更是各个方面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内涵极为丰富,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24]。文化交流研究可分为非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交流两类。

(1)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研究成果快速增长,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程度较低,且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其余分布较为零散。相关研究以“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中心,主要从国家战略、东盟国家、互联互通、文化交流、海洋经济几个方面展开。

(2)从战略角度来看,“海上丝绸之路”侧重以全球或区域宏观角度进行研究,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背景、意义、问题和挑战,以及沿线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解读、响应与应对。空间上,海上丝绸之路以针对与中国紧密联系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与东盟国家的研究,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对接研究为主。未来应积极拓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对象,充分分析各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关系,同时,增强国内跨省、跨区域的合作研究,以沿海带动内陆,多区域共同发展。

(3)从海洋经济角度来看,早期主要研究港口的形成发展、演变、历史地位、中外贸易交流等,之后拓展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以及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产业合作,其中农业、物流、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当前对于沿线国家的合作产业研究辐射不足,研究不够深入,未来应结合其他学科及定量技术深化产业研究,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近日,沃尔沃卡车为其FH、FM及FMX车系的D11、D13柴油发动机展开一系列改进,以满足最新欧6 D阶段排放标准,进一步为运输从业者降低燃油成本。

(4)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目前关于经济贸易相伴的文化交流史实及其影响研究较为深入,在教育、科学技术等文化产业合作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历史,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下,更应加强文化交流研究,促进国家间战略合作的推进,实现共同发展。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CiteSpace 软件针对CNKI数据库中的CSSCI、核心期刊进行研究,首先,对于其他数据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书籍的研究尚有不足;其次,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各地举办了诸多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等,本研究未能对会议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这可能会忽略当下新的研究角度;最后,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词研究热点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其中,完善海丝研究。

唐末诗评家张为在其诗评专著《诗人主客图》中,将马戴列为“清奇雅正”的“升堂”弟子。[20]马戴诗中所呈现的典雅、清奇之美与其人生态度是不可分的,他在创作羁旅诗歌时,多处提到其向往归隐的倾向,对隐逸生活的羡慕,这是源于释道因素对其的影响,与老子提倡“淡泊”的思想也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

[2]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3] 谭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综述[J].东南亚纵横,2016(3):81-86.

[4] 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74-83.

[5] 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14(4):1-8,131.

[6] 傅梦孜,楼春豪.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5(3):1-8,63.

[7] 全毅,汪洁,刘婉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J].中国经贸,2014(8):4-15.

[8] 袁新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4(8):3-8.

[9] 陈万灵,吴旭梅.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需求变化及其中国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15(4):87-100.

[10] 谷源洋.大国汇集亚洲与中国“经略周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J].亚非纵横,2014(5):46-56,124,128.

[11] 李靖宇,张晨瑶.中俄两国合作开拓21世纪东北方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J].东北亚论坛,2015(3):75-83,128.

[12] 廖萌.斯里兰卡参与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考虑及前景[J].亚太经济,2015(3):62-67.

[13] 黄茂兴,季鹏.福建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战略方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版),2015(7):160-166.

[14] 胡建华.广西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5(4):46-50.

[15] 卢文刚,黄小珍,刘沛.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5(2):49-53.

[16] 罗雪珍.泉州“海丝”的历史文化魅力与现代开发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62-70.

[17] 丁玲玲.泉州沿海古镇“海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探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4(3):48-52.

[18] 曾昭璇,曾新,曾宪珊.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67-78,160-161.

[19] 赖琼.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主要港口兴衰原因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3):101-106.

[20] 卢山.宋代港市与文化[J].城市规划,2004(5):68-70.

[21] 宋双双.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扩大对外农业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4(9):63-66.

[22] 白福臣.加快海洋渔业合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J].新经济,2014(31):35-36.

[23] 刘林智.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139-140.

[24] 陆芸.海上丝绸之路在宗教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14.

[25] 崔勇.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J].考古,2011(7):39-46,113,110-112.

[26] 章仲根.宁波商帮的海洋文化情结[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4(5):13-18.

[27] 贾鸿雁.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1.

[28] 陆芸.海上丝绸之路在宗教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14.

[29] 蔡丰明.中国东海沿岸地区文化在东亚各国的流布与影响[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5):29-34.

[30] 吕变庭.略论宋代伊斯兰教建筑[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2):70-76.

[31] 邓颖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12):40-45.

[32] 白晓光.中俄文化产业合作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14(6):74-77.

 
叶建玉,谢红彬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05期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