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承载力视角下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基于DP政策战略矩阵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其发展同资源环境密不可分。滨海旅游业是旅游业的分支,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行为的发生必然会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为保持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测度和评价滨海旅游资源找到其承受的限度并在其所能承受范围内对滨海旅游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制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承载力”最初是工程地质学领域的概念,最早被生态学引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矛盾逐渐突出承载力理论被广泛应用到资源[1-5]、环境[6-10]、区域[11-15]等领域承载力研究上。国内有关学者对海域承载力给出概念性的界定:狄乾斌于2004年提出海域承载力的概念,以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原则,海洋通过自我调节能够承受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和限度[16];于谨凯认为海域承载力是在一定区域和一定经济条件下,天然海水资源能支持环境、人口和经济之间可协调发展的能力 [17];学者们对海域承载力的理论和评价方法[18]、区域海域承载力测度和时空分异分析[19-20]、海域承载力和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21-23]。由于旅游业属于资源依托型产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因此,旅游承载力问题的研究多以研究旅游地对旅游活动强度的承受能力[24]、协调旅游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生态安全预警[25]、生态环境阈限[26]等问题的探讨[27-31]。综合目前相关研究,涉及基于海域承载力约束的滨海旅游业研究较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滨海旅游承载力,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以维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为前提在海洋生态环境承受范围内,发展滨海旅游业的最大限度。本研究从滨海旅游承载力视角出发采用DP战略矩阵,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弥补了一些文章中仅定性分析缺乏事实依据作支撑的缺点,对辽宁省6个滨海城市旅游业发展展开研究,以期能够探讨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

1 滨海旅游承载力视角下辽宁滨海旅游业发展分析

1.1 辽宁滨海旅游业发展概况与存在问题

倚靠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2016年,辽宁省实现旅游总收入4 225.0亿元,其中这6个滨海城市旅游业收入实现2 005.95亿元,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32]。但是在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游客和旅游从业者的旅游活动对环境和资源造了一定的影响,旅游产品开发的无序性和同质性,旅游业管理模式不成熟以及行业内部无序竞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各级各有关部门将涉农扶贫资金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资金分配、工作进度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资金整合县在本地政府门户网站和主要媒体公开统筹整合使用的涉农扶贫资金来源、用途和项目建设等情况,并实施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规定:“市、县信息公开和公告公示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分值占绩效评价总分的10%”。江西财政继续加强对公开公示情况的考核,提高公开透明的行政意识,让资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

1.2 发展战略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1.2.1 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型

现阶段,企业的网络营销是适应新时期的消费趋势变化的一种必然要求,要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下企业的营销管理风险,企业必要做好网络营销效果分析,借助相关的技术分析模型为网络营销效果分析系统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完善系统设计的功能性、目的性,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网络营销效果分析数据和结论,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DP政策战略矩阵是壳牌公司在波士顿矩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的一种业务组合计划工具,克服了波士顿矩阵仅关注静态分析的缺点,选取能反映动态前景的因素采取星级评定的方式尽可能量化指标以期达到业务的真实性,对多业务公司总体战略制定有指导性意义。DP矩阵通过对行业竞争能力和行业发展前景两方面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确定各主体所处位置,制定在不同状况中应采取的具体策略,弥补了波士顿矩阵中仅能描绘被分析主体所处状态不能给出具体发展战略的不足。

式中:B1B2等是指标权重,C1C2等是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将表2中对所选取的辽宁省6个滨海旅游城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状况指标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在DP战略矩阵中表示。根据6个城市在DP战略矩阵中的分布布局,将0.15作为在海域承载力视角下辽宁省滨海旅游业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指标“平均”和“较弱”的分界线,0.3作为“较强”和“平均”的分界线。表2中得分数值大于0.15表示该城市在这项指标位于辽宁省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之下;大于0.3的则表示该城市在该指标上处于辽宁省领先位置。

  

图1 DP政策战略矩阵

大连市的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均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处于稳定发展状态,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基数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大连是辽宁省最早打出旅游口号“浪漫之都,时尚大连”的滨海城市;定位早、发展时间长使得大连旅游业结构相对完善,旅游吸引物数量大且旅游吸引物组合多样化;加之大连是辽宁省对外开放的门户,毗邻日本和韩国,发达的临海贸易和金融业提供经济基础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海、陆、空交通网完善,适宜优先发展滨海旅游业。大连应采取优先发展的战略。继续优先发展旅游业,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强化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建设,应结合宏观经济条件以及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服装节”等大型会议展览举办基础,打造会展旅游品牌。抓紧商务会展旅游项目,打造都市休闲和商务会展相结合的旅游中心城市。采取“旅游+”的策略,利用旅游业产业联动大综合性强的特点,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餐饮娱乐、零售业的协同发展。

据此,绘制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DP矩阵,可直观表示辽宁省沿海城市滨海旅游业现状(图2)。

承载力研究有单要素评价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两种评价模式。单要素评价,多基于承载力所能承受开发程度来衡量构建资源承载力模型,揭示滨海旅游业和海域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将滨海地区滨海旅游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相结合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旅游市场质量、环境支持力和经济保障力4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旅游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旅游业自身发展状况,还受区域的宏观经济状况和旅游业发展潜力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构建辽宁省沿海城市滨海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时,通过滨海旅游业现有状态从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角度测度,来表现辽宁省6个滨海城市的资源禀赋现状。为了使论文指标体系科学规范,遵循系统性、典型性、简明科学性、可量化性和综合性五大原则,及前人对于滨海旅游业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推敲,选取17个指标对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的滨海旅游业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估测度。

1.3 数据来源及说明

依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权重,计算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滨海旅游业的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得综合得分值。分别记为Y1Y2

XIJ=(Xij-XMIN)/(XMAX-XMIN)

(1)

结合Yaahp软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式中:X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Xij为原数据;XMAX为原数据的最大值,XMIN为原数据的最小值。

数据样本选取的是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大连、锦州、丹东、盘锦、葫芦岛、营口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各市统计局官网、《辽宁海洋统计年鉴》(2015)、《辽宁统计年鉴》(2015)和各市旅游局官方网站。由于部分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研究也对部分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转化,例如:旅游资源规模,是一个抽象的泛指自然、人文、民俗等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这里采用国家A级及以上的景区数量值代替;旅游资源品位度反映景区科学、观赏价值,这里采用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数量进行赋值;旅游资源知名度,反映了旅游资源单体被外界了解、认可的程度和范围。这里采用百度、搜狗、360和谷歌4个国内外知名搜索网站,将搜索“XX市旅游景点”的搜索相关结果数的平均值作为参考进行赋值。由于数据来源不统一,本研究采用均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表1 基于DP战略矩阵的辽宁省滨海旅游业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权重滨海旅游承载力0.39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0.23旅游市场水平0.16旅游资源规模0.063 8旅游资源品味度0.075 9旅游资源知名度0.090 2国内旅游收入/百万元0.063 9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0.03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010 9交通运输量/万人0.022 8游客密度0.019 9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0.008 1发展潜力0.61环境支持力0.39经济保障力0.22污水处理率/%0.094 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0.075 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87废气排放量/亿m30.060 6废水排放量/万t0.066 1地区人均GDP/元0.090 4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0.07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0.026 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0.028 7

Y1=B1C1+B2C2

(2)

Y2=B3C3+B4C4

(3)

本研究使用该矩阵模型,从滨海旅游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两个维度对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强、中、弱三类形成三乘三矩阵,分为三大战略区间9个不同的战略方格,落入不同区间的城市滨海旅游业处于不同的发展状态,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通过制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的旅游承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导入DP政策战略矩阵中,对辽宁省6个滨海城市进行空间定位,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图1)。

 

表2 辽宁省滨海旅游业指标得分计算结果

  

城市滨海旅游承载力发展潜力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大连0.466 841 78910.377 936 5311锦州0.114 421 60560.066 853 1755葫芦岛0.145 974 85750.002 065 756营口0.204 462 48440.096 886 3833丹东0.211 747 92230.086 914 1194盘锦0.288 167 49720.133 049 0972

表2显示:在海域承载力对辽宁省沿海城市的影响方面锦州和葫芦岛得分均在0.15以下,表明两个城市的海域承载能力均在辽宁省平均水平以下,处于剥离型位置;大连得分超过0.3,说明大连海域承载能力超过辽宁省平均水平,处于领先位置;营口、丹东和盘锦得分处于0.15~0.3,在辽宁省平均水平之上,处于阶段性退出位置。在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方面,大连得分大于0.3,说明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其余的城市,包括锦州、葫芦岛、营口、丹东和盘锦均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之下,说明其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比较低。

在倒置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用含有雷公藤内脂醇的培养液培养PC3细胞后,细胞的贴壁功能慢慢减退,大部分细胞悬浮在培养瓶中,随着培养时间越来越长,贴壁的部分PC3细胞出现细胞膜皱缩、染色质浓缩、核膜核仁消失、核固缩、出现空泡等现象。培养24 h后此现象更加明显。

图 2 至图 11 为引物 S11、S13、S29、S32、S40、S43、S44、S47、S49、S50 的 RAPD 扩增图谱。 10 个指纹图谱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古丈与恩施太阳河、宣恩椒园的共同点位很少,扩增的条带少,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远,而恩施红庙与湖南古丈、建始花坪与巴东茶店子的扩增带的相似性很大且谱带清晰,所扩增的片段都在100~1 000 bp,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

  

图2 辽宁省滨海旅游业政策指导矩阵

2 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

2.1 领导型战略选择:优先发展

1.2.2 指标体系构建

分别按配方称取高筋面粉、酵母,加入上述配制溶液,慢速搅拌均匀,搅拌至面筋充分形成后加入酥油,进行快速搅拌至面团基本扩展,加入食盐继续搅拌至面团完全扩展(此时面团表面光洁、无断痕迹、手感柔和,用手可以拉成均匀薄膜状)。和好面团温度应控制在26~28℃。

2.2 剥离型战略选择:协同型发展

锦州和葫芦岛的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均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锦州位于辽西走廊东部,“五山一水四分田”易守难攻的地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辽宋战争和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古寺古塔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点丰富。锦州可以将佛教名山和佛教文化结合丰富地区文化内涵,结合辽沈战役红色旅游品牌,并以此为旅游宣传特色需调整旅游业发展战略,但由于环境支持力和经济保障力的支持不足,还应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要素健全旅游服务产业链,延长锦州市辽沈战役红色旅游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自身形象。葫芦岛海岸线较长,沙细水清拥有多个海水浴场有“第二北戴河”之称,九门口长城等历史遗迹。二者都位于DP战略矩阵的左下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旅游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都不突出,强行将旅游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支柱不明智。二者共同的特点是旅游吸引物组合尚佳但观赏性强,参与性差,缺乏吸引旅游者重复游览的吸引物,且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从而给旅游业发展提供的经济支持有限,可以通过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实现共赢。

此模块包括成绩管理和试卷评审。成绩管理实现学生成绩查看、成绩分析统计、导出成绩。试卷评审实现当考生提交自己的测试试卷的时候,教师即可对考生试卷进行批改给分,教师只需对考生所答的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然后单击“考生问答题计分”按钮计算出问答题分数。考生所答的其它类型试题计算机会自动计算出来(其它类型试题主要是指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同时,教师可对考生试卷进行简单的评语,阅卷老师完成以上操作后,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保存”按钮,即可计算出该考生的总成绩。

2.3 阶段性退出型:集约型发展

营口、盘锦和丹东3市的海域承载力在辽宁省平均水平之上但发展潜力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处于阶段性退出型位置。盘锦市以红海滩和芦苇荡为依托,打造以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绿色生态旅游区,滨海旅游承载力和旅游业发展潜力均居中,有望向右侧方格产生现金型发展。营口市和丹东市相比较而言旅游承载力和发展潜力较弱,营口市拥有天然温泉、海水浴场、历史遗迹且宗教氛围浓厚,旅游资源种类较为丰富,组合尚佳,而丹东市则以金秋赏枫和抗美援朝红色主题旅游以及温泉度假为特色。三地的旅游承载力都相对较高,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和一定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但其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交通网络不完善,没有机场,对于外省和境外游客而言交通通达性较弱。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产业规模欠佳,如高端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星级酒店数目较少。应立足自身区域已有旅游资源详细划分市场,集中优势对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使其稳健发展,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制定相关标准,强势占领温泉旅游市场用温泉旅游带动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以“温泉旅游+”的模式,将体验式旅游和观赏性旅游相结合,形成自身旅游发展特色。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本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政策指导矩阵模型,通过对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的旅游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提出未来辽宁省滨海旅游业各沿海城市的发展战略。总体来讲,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禀赋良好,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资源组合良好,但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地区景点管理还需加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区域间旅游业合作程度还需加深,以省级的高度对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其目的是通过对自身更准确的定位,最终实现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整体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DP战略矩阵相结合的方式,对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的滨海旅游业进行了深入地对比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对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的滨海旅游业从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两个方面,通过对指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元素对上一层元素的数量关系,将各要素重要性化为相对简单的权重,模拟人脑决策的计算。但因此也存在了定性成分多,定量成分少,感性大于理性的弊端;并且,当指标过多时,确定各层指标之间的关系时需比较数量更多、层次更深,因此指标权重的确定难度加大。

参考文献

[1] 王长建.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J].生态学报,2015,35(9):2880-2893.

[2] 臧正,郑德凤,孙才志.区域资源承载力与资源负荷的动态测度方法初探:基于辽宁省水资源评价的实证[J].资源科学,2015,37(1):52-60.

[3] 段春青,刘昌明,陈晓楠,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地理学报,2010,65(1):82-90.

[4] 施开放,刁承泰,孙秀锋.基于熵权可拓决策模型的重庆三峡库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2):609-616.

[5] 汪菲.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13,33(5):1605-1613.

[6] 赵宏波,马延吉,苗长虹.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的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12):1525-1532.

[7] 雷勋平,邱广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314-323.

[8] 王奎峰,李娜,于学峰,等.基于P-S-R概念模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半岛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8):2133-2139.

[9] 郑佳怡,付晓,王辰星,等.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区域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4(8):2228-2234.

[10] 刘仁志,汪诚文,郝吉明,等.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17(1):49-61.

[11] 孙岩,王训练,陈建平,等.基于GIS的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3,15(1):120-130.

[12] 吕弼顺,程火生,朱卫红.图们江地区区域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5):717-722..

[13] 王国红,刘颖,唐丽艳.基于区域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1):66-70.

[14]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49-555.

[15]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3):363-371.

[16] 狄乾斌,韩增林,刘锴.海域承载力研究的若干问题[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50-53,71.

[17] 于谨凯.基于海域承载力的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以山东半岛蓝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9):112-117,123.

[18] 韩增林,狄乾斌,刘锴.海域承载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1-5.

[19] 孙才志,于广华,王泽宇,等.环渤海地区海域承载力测度与时空分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4(5):513-521.

[20] 曹可,吴佳璐,狄乾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辽宁省海域承载力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2(6):838-842.

[21] 韩立民,任新君.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9(2):80-84.

[22] 苏子龙.我国海域承载力研究综述[J].资源与产业,2016,18(6):15-20.

[23] 狄乾斌.海域承载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24] 杨倩,蒙吉军,王晓东.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1):131-140.

[25] 闫云平,余卓渊,富佳鑫,等.西藏景区旅游承载力评估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35(S1):92-98.

[26] 马骏.基于生态环境阈限与旅游承载力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以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核心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4):195-202.

[27] 孙晋坤,章锦河,李曼.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2):86-91.

[28] 张俊霞,段文军,赵立禄,等.漓江流域森林生态旅游承载力三重矢量评价模型的构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245-249.

[29] 王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0):82-84.

[33] 董巍,刘昕,孙铭等.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金华市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6):1024-1029.

[31] 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32] 章牧,姚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战略选择:基于DP矩阵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4,34(1):188-192.

 
郑佳,刘丹丹,狄乾斌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05期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