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依安县近56 a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1 引言

雷暴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杀伤力,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为世界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1]。根据雷电活动的频度和雷害的严重程度,依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 3.1.3 规定, 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数T>90的地区叫做强雷区,40<T≤90的地区为多雷区,25<T≤40的地区为中雷区,T≤25的地区为少雷区。高原[1]、张敏峰[2]等对黑龙江及东北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雷电活动存在地区差异性;为了掌握依安县雷暴活动规律,分析了依安县近56 a雷暴日数特征,以此为雷暴天气预报及相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以石油醚为溶剂,分别配制0.01、0.02、0.03、0.04、0.05 g/mL浓度的复方精油标准溶液,利用密度仪测定密度值,以溶液密度为横坐标X,质量浓度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出标准曲线方程Y=-2.485+3.716X (R2 =0.998,n=4)。

2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为依安县国家一般气象站1958-2013年56 a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依安县雷暴日数变化规律及特征。研究了年雷暴日数、季度雷暴日数、月雷暴日数、雷暴日变化、雷暴初、终日等特征。

评价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习惯使用 “雷暴日”。在资料统计日数时,一天内只要听见1次以上的雷声就记为一个雷暴日;若某一次雷暴跨越日界(20时),则记为2个雷暴日;四季划分为: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0月、冬季为11月-次年2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凝血功能指标、Porter评分[7]。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的肘静脉血5 ml,静置20 min,将全自动血液生化检测仪的温度控制在约37℃,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8]。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 d检测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的含量。

3 雷暴日数变化规律分析

3.1 年际变化特征

由依安县年雷暴日数变化曲线(图1)可以看出,年雷暴日数在9-37 d之间,平均为23.5 d;年雷暴日数最多在1962年为37 d,最少在1976年为9 d。通过5 a雷暴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依安县雷暴日年际变化曲线在20世纪60-80年代震荡幅度较大,20世纪90年代后呈平稳上升,年雷暴日数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雷暴日数最多分别出现在1959年和2013年。

  

图1 依安县年雷暴日数

3.2 季度变化特征

依安县月平均雷暴日数在 0.0-7.07,从月平均雷暴日数变化曲线(图2)可以看出:雷暴最早从4月开始,最晚出现在 10 月:1-2 月、11-12 月无雷暴活动;6-8 月较多,其中7月最多,6月次之,且6月较4、5月有明显增多趋势。月雷暴日数最多为18 d(1980年6月),其次16 d(2009年6月),全年雷暴大多集中在汛期6-8月,占全年的80%。56 a各月雷暴日数合计为6月369 d,7月396 d,8月280 d,峰值出现在7月。

雷暴初日指一年中最先听到雷声的日期,雷暴终日指一年中最后一次闻雷的日期。

 

表1 依安县各季节雷暴日数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比率

  

(11-2 月)累计雷暴日数/d 124 1045 147 0所占百分比% 0.09 0.79 0.11 0.00季节 春(3-5 月)夏秋冬(6-8 月) (9-10 月)

3.3 月变化特征

从依安县各季节雷暴日数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比率(表1)看:夏季雷暴最频繁,春、秋季较弱,冬季无雷暴发生。其中夏季雷暴日数占全年的80%,春季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春、夏两季共占全年90%,而秋冬季仅占10%。由此可见,依安县夏季为雷暴主要发生季。

  

图2 依安县月平均雷暴日数曲线

3.4 日变化特征

(1)依安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4 d。其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夏季雷暴占全年的80%,春、秋季节均为全年的9%,冬季无雷暴产生。

3.5 雷暴初终日分析

还有一种说法:西晋时有一人极为懒惰,一天到晚游手好闲,最后坐吃山空。他和妻子开始变卖地产、首饰,浑浑噩噩过了几年后,终于家里一穷二白、四面漏风,寒冬腊月断了炊。他们无计可施,将家里的米缸、面袋、坛坛罐罐搜出来的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熬了一碗“八宝粥”,度过了最艰难的一天。从此,夫妻二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当地人借此“八宝粥”的故事教育子女要勤劳节俭,不可坐吃山空。

统计结果表明:依安县初(终)雷暴日最早与最晚相差近2个月,且年际差异较大。雷暴初日多发生在5月上旬,雷暴终日多发生在9月上旬。雷暴持续期的年际差异较大。

依安县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4月7日(1985年),最晚出现在6月4日(1979年)。56 a中,雷暴初日出现在5月的有44 a占统计时段的75%,而出现在4月和6月的仅12 a占统计时段的25%。终雷日最早结束在8月14日(2006年),最晚结束在10月15日(1994年),终日出现在9月的有42 a占统计时段的79%,而出现在8月和10月的仅有14 a占统计时段的21%。1985年雷暴持续期最长达184 d;1977年雷暴持续期最短仅78 d。

  

图3 依安县逐时雷暴次数曲线图

4 小结

依安为国家一般气象站夜间不守班,夜间雷暴只记现象符号不记起止时间,白天正常记录,通过对白天(8-20时)的雷暴日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依安县雷暴的出现不仅有明显的年、季、月变化,还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逐时雷暴发生次数最少在8-10时。最多在14-17时,峰值出现在15-16时,整体趋势呈单峰型。午后雷暴出现次数明显多于上午。雷暴次数的日变化特征反映了依安县大气层不稳定状态多出现在午后到前夜时段,该时段产生雷暴概率较大。

(2)从月份来看:依安县4月上旬开始出现雷暴,5月开始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主要集中在6-8月,9月逐渐减少,10月中旬完全结束。

传统监测诊断转子裂纹习惯是采集分析转子的径向振动信号,但是,一般都是在机组轴承座上安装两支与过轴中心线的铅垂或水平面成45°夹角的电涡流传感器测量径向振动。由于传感器安装的位置检测不到转子轴横向裂纹转到底部、顶部时裂纹开合的状态,即裂纹最大与最小张开位移时对应的振动幅值,因为传感器越是靠近转子轴的侧面,检测到的转子横向裂纹开合引起横向振动的响应越小,而测到的信号又容易同其他引起振动的因素混淆,所以传统的径向监测手段对于转子轴裂纹的监测存在很大的弊端。

(3)依安县雷暴日数日变化特征明显,午后至傍晚雷暴出现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15-16时达到最大峰值,20时前后为次大峰值。

(4)依安县雷暴出现的最早初日是4月7日(1985年),最晚终日是 10月 15日(1994年),雷暴初、终日年际差异较大。雷暴持续期最长为1985年184 d,最短为1977年,雷暴持续期仅78 d。

参考文献

[1]高原,李永生,邓德文.黑龙江省雷电活动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1(6)36-38.

[2]张敏峰,刘欣生,葛正谟.我国北方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J].高原气象,2009,277-284.

[3]罗庆仙,王学锋.云南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J].云南大学学报,2009,31(2):159-164.

[4]张海军,刘明芝.本溪满族自治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42(1)183-184.

 
商宝荣,张庆文,马繁东,王洪刚
《黑龙江气象》 2018年第04期
《黑龙江气象》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