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青海省都兰县打柴沟金矿外围金矿地层及构造认识

更新时间:2009-03-28

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Ptjn),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分为a(Ptjna)岩组、b(Ptjnb)岩组及第四系(Q)。

1.1 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a(Ptjna)岩组:出露于普查区东部及南部。岩性主要为斜长变粒岩、黑云母石英片岩、片麻岩夹矽线绢云片岩、大理岩。呈条带状展布,产状 10°-50°∠20°-55°。多被岩体破坏,零星分布。斜长变粒岩:岩石呈灰黄色,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约50%,斜长石35%,云母约10%等组成。石英颗粒1-3mm,岩石具较强的绿泥石化。片麻岩:岩石呈灰褐色,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黑云母等组成。矽线绢云片岩:灰绿色,粒状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岩石由石英30%,绢云母47%,矽线石8%,金属矿物约10%,黄铁钾钒5%组成,石英呈粗大不规则状、长条状、定向排列,绢云母呈鳞片状集合体夹杂分布在石英间定向排列,绿泥石化较强。

1.2 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b(Ptjnb)岩组:出露于普查区西北部。岩性主要为黑云母斜长片岩、黑云石英片岩夹千枚岩及大理岩。多被岩体破坏,零星出露。黑云母斜长片岩:灰黑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岩石由石英30%,黑云母40%,斜长石25%等组成,岩石具有较强的高岭土化。黑云母石英片岩:浅灰黄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成分石英约40%,云母40%,斜长石约10%,少量绿泥石约5%左右。大理岩:岩石呈白色、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方解石大于80%组成,局部地段褐铁矿染较强。上述两岩组之间为断层接触,岩层产状变化较大,160-210°∠40-80°,原岩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及碳酸盐系,遭受中-深程度变质,以角岩相为主,局部达麻粒岩相。

Vc吸光度为A,试剂空白吸光度为A0,计算吸光度差ΔA=A-A0的值。以吸光度差值ΔA对Vc浓度C绘制校准曲线,见图1[12]。

1.3 第四系(Q):沿沟谷及低洼地带分布,主要为冲洪积砂砾石及风成砂土。

1.3.3 岩体岩石化学特征。各岩石化学成分和各类参数值见表1。从表1看出,两岩体化学成分及各类参数相近,岩石中SiO2的含量均大于70%,属酸性岩;里特曼指数σ分别为0.96和1.9,小于3.3,为钙碱性岩,过铝指数均大于1,为过铝质花岗岩。说明岩体属酸性、过铝饱和型钙碱性系列。岩体中的分异指数DI高达88.6和93.98,固结指数SI为2.2和2.6,均说明了岩体的分异程度高,酸性程度高这一特点,具S型花岗岩特征。

由于受区域构造的影响,普查区构造以华力西期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构成本区的主干断裂格架,其次为近东西、北东向次级断裂及后期印支期南北向断裂,纵横交错,十分复杂。简述如下:

但无论活到哪个程度,只能是你自己。自己才是唯一的,是拯救的主力,也是悲悯众生的主体。早年错误而荣幸地喜欢上了写东西。是的,我一直不敢自称作家诗人,只能说自己是写东西的。因为我知道,天才已经在我们中间成批降临,相对于天才,类似我这样的写东西的,只能说是凑热闹而已。好在,到了这个年龄,一切都看开了。再说,文学之道,在于推陈出新,再好的作家诗人,也不可能垄断、兴盛一辈子。一个凡庸的写东西的人,好好做自己,写自己的,不断觉悟,宽阔,自觉,就已经足够了。

1.3.1 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广泛分布,主要为华力西期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ξγ)、次为中粗粒蚀变钾长花岗岩(ξγ),呈岩基或岩株状侵入于金水口群地层中;另有少量脉岩呈零星分布,主要有酸性脉岩(强蚀变钾长花岗岩(ξγ));中性脉岩(片理化闪长岩(δ))。其中蚀变花岗岩Au元素背景值高。

1.3.2 岩体岩石学特征。钾长花岗岩:浅肉红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46.25%)、石英(32.5%)、斜长石(12.5%)、黑云母(8%)等。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褐帘石、锆石、钛铁矿、钍石、曲晶石、黄铜矿、黄铁矿、绿帘石、磷灰石、毒砂、白钨矿、辉锑矿、锐钛矿、白钛矿、方铅矿、铅钒等。局部地段见有铁染及高岭土化。蚀变花岗岩:浅灰色,变余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35%)、斜长石(18.8%)、钾长石(45%)、黑云母(1%)等组成,副矿物有榍石等。该岩石一般具较强的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碳酸盐化蚀变,在蚀变较强地段,Au元素含量一般可达20-200×10-9,局部地段可达1000×10-9。脉岩:以中酸性脉岩为主,少量基性脉岩。酸性脉岩主要为强蚀变钾长花岗岩(γ):呈土黄褐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43%)、石英(30%)、斜长石(5%)、黑云母(15%)、金属矿物(7%)等组成,具较强的褐铁矿化。中性脉岩主要为片理化闪长岩(δ):呈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27%)、钾长石(22%)、石英(35%)、黑云母(13%)、金属矿物(3%)及少量石榴石等组成,岩石片理化发育,具褐铁矿化、高岭土化。

本文使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对票务系统进行构建,首先,票务查询系统的所需要的数据是通过爬虫抓取,由于票务数据的实时性,所以对票务数据的更新不能间隔过久,但是由于数据量较大,也不能过于频繁地对所有的票务数据进行更新,于是将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用户,将数据更新操作限定为只有管理员可以进行,以此来避免普通用户误操作引起的服务器占用过多的问题。

 

表1 岩体化学成分及各类参数表

  

岩石名称化学成分(%)及特征参数SiO2 TiO2 Al2O3 Fe2O3 FeO MnO CaO Na2O Mgo K2O P2O5 H2O+ F- 灼失量 σ DI SI钾长花岗岩 72.79 0.24 13.19 0.24 2.22 0.027 1.02 3.52 0.3 4.98 0.08 0.47 0.07 0.65 0.96 88.6 2.6蚀变花岗岩 77.38 0.056 11.59 0.21 1.12 0.006 0.57 3.12 0.21 4.92 0.06 0.24 0.052 0.58 1.9 93.98 2.2

 

表2

  

石元 ?10-6 数Cu Pb Zn Cr Ni Co Mn Ti V Ga Sn W钾长花岗岩10.6(0.5)12.9(0.6)54.5(0.9)20(0.8)13.6(1.7)16(3.2)723(1.2)771(0.3)20(0.5)10(0.5)5.5(1.8)23.6(15.7)73.3(48.9)维氏值 酸性岩 20 20 60 25 8 5 600 2300 40 20 3 1.5注:括号内数字为浓集系数。蚀变花岗岩18.8(0.9)10.5(0.5)76.7(1.3)56.7(2.3)28.3(3.5)16.7(3.3)458.3(0.8)758.3(0.3)42.5(1.1)45(2.3)5.3(1.8)

2.1.1 F1和F2断裂:为东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Ⅲ、Ⅳ号矿化蚀变带的地层与蚀变花岗岩体接触带处。F1:位于Ⅲ号异常区Ⅲ浓集中心内,与Ⅲ号矿化蚀变带同步延伸,长约1200m,宽1-5m,断裂面产状 350°-30°∠36°-58°,基本沿地层与岩体接触带产出。沿断裂带硅化、绢云母化发育。断裂带在地表形成负地形(凹槽),该断裂具两次活动特征,以逆断层为主,同时具左形旋转。在活动过程中有利于断裂带拉开,形成空间,并被热液充填后形成矿体,造就了目前断裂带内矿体呈透镜状,斜列式排列的特征。F2:位于Ⅲ号异常区Ⅳ浓集中心内,与Ⅳ矿化蚀变带同步延伸,长约600m,宽1-3m,断裂面产状355°∠70°,断面顶板为片理化闪长岩,底板为黑云斜长片岩,顶板以向上逆冲形式与底板接触。沿断裂带挤压片理发育,并有石英细脉充填。断层性质为逆断层。上述两断裂带基本控制了Ⅲ、Ⅳ矿化蚀变带的金矿化体的产出。但均被更新期次近南北向断裂破坏。

2 构造

稳定性故障与静态噪声容限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 来表示,根据SNM减小的程度,SRAM单元可以分为数据保持故障DRF(Data Retention Fault)和稳定性故障SF(Stability Fault),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子集。如果SNM值极低,则写入单元的值将不会是期望的数值,那么该单元状态可能发生翻转,即它不能保持其数据,表现为DRF。正常情况下,只要电源给单元供电,单元阵列应保持存储的数据。然而,电源电压降低、温度升高、耦合和电源噪声增加等不利条件会使SNM进一步减小,单元就会变得容易翻转,表现出稳定性故障[5]。而在可接受的范围内,SRAM单元可以抵御住最坏的情况。

2.1 断裂

1.3.4 岩石微量元素特征。岩浆岩微量元素含量见。从表2可以看出:钾长花岗岩中元素 Ni、Co、Mn、Sn、W 相对富集,Cr/Co=1.3 偏低,随岩浆的演化富集程度降低;蚀变花岗岩中元素Cr、Ni、Co、Zn、Ga、Sn、W七元素相对富集,Cr/Co=3.4偏高,与区域大规模产出有关。

2.1.2 F3断裂:位于Ⅱ区中部,活动强烈,规模较大,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长约 2km,宽 2-10m,产状 70°-100°∠40°-60°,产于花岗岩内部,断裂性质为逆断层,沿断裂带毒砂矿化、高岭土化发育,其基本控制了Ⅱ矿化蚀变带的展布与延伸。

2.1.3 F4断裂:位于普查区东侧Ⅰ号矿化蚀变区内,呈北西向展布,断裂规模宏大,活动时间长,主要产于钾长花岗岩体中,产状220°-230°∠60°-80°,宽几米至 100 多米,沿走向呈舒缓波状,有分支复合现象,断裂带内挤压片理发育,断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

2.2 褶皱

普查区位于区域上五龙沟复式背斜的西侧,总体较为简单。区内由于大片的岩浆岩侵入,褶皱迹象不明显。

综上所述,普查区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相对不发育,从现有资料分析,北西向主断裂及次级东西向、南北向断裂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控制了金矿化带及金矿体的产出与延伸。本普查区(打柴沟金矿外围)东西向及南北向断裂构造发育,是本次普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青海世安矿业勘查开发有限公司青海省都兰县打柴沟金矿外围金矿,2013.

[2]张成喜.金矿床地质学,1989.

 
刘峰,郑玉萍,苗虎林,王鹏
《科学技术创新》 2018年第16期
《科学技术创新》2018年第1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