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宁波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建筑设计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设计源起

宁波阿育王古寺坐落于中国宁波市北仑区鄮山大碶镇嘉溪村,是一座西晋古刹,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历史。阿育王古寺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命名的寺院。闻名可知,且以史为鉴。据记于东震旦(即古代中国)国土上,共安有佛真身舍利宝塔十九座: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石赵青州东城塔等等。而这座西晋会稽鄮县塔,即是涌现于今宁波鄮山乌石岙阿育王古寺并供奉着佛顶骨的舍利塔。历经千余年的旷世更迭,跌宕起伏,这座涌现于西晋会稽鄮县的“阿育王舍利塔”,至今仍承续着佛教文化,浸润着佛法的甘露,示现着佛陀的光芒,永驻世间。

“互联网+”(Internet Plus)即互联网化,它是当前现代网络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演变的最重要创新形态。“互联网+”本身利用了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来构建互联网平台,从本质上满足了跨界融合,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互联网+传统行业领域平台”的创新融合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传统行业领域平台的技术实力,丰富其平台功能内容,实现行业深度融合。如果从狭义范围来论述,“互联网+”就通过自身丰富多样的互联网化手段,配合数据融合技术来达成了行业信息数据化和共享化要求,完全创造了全新的行业发展生态,为产业技术发展带来新风向。

始于2008年至2011年间,由阿育王古寺方丈上界下源大和尚,住持门一法师竭诚中兴。在这座西晋古刹原址,即慧达祖师圆寂故地,重新修缮一新的“阿育王古寺”,可谓“圣智之林”再度彰显出昔日历史的万丈佛光。阿育王古寺,这座重建一新的古建筑群落中,有一域极其特殊,被世人称之为“八吉祥六殊胜之地”,即佛真身舍利塔涌现的故地——“涌现岩”。自千禧年伊始,阿育王古寺僧众,为实现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千年遗愿——“鄮县阿育王塔寺颓毁,愿更修治”,于阿育王舍利塔“涌现岩”遗址故地,兴建舍利宝塔,以示纪念。

二、舍利宝塔设计理念及文化溯源

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建筑设计(图1)整体理念是遵循佛教基本精神和文化理念,遵循原始佛教历史沿革与文化义,遵循阿育王古寺舍利塔原始造型及文化传承,遵循汉传佛教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法度仪轨,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设计理念,不同于传统汉传佛塔,以纪念、供奉、珍藏等精神敬拜为形制规范,而是集供奉、瞻仰、珍藏佛骨真身舍利及传承舍利文化,同时兼具广布弘法共修,传播佛教历史文化的综合功能的现代纪念性建筑。

舍利宝塔主体建筑设计首先吸取了阿育王古寺原舍利塔特有的文化及造型元素,以彰显“阿育王舍利塔”其独特的原始佛教文化特质。舍利宝塔整体建筑设计呈“神殿”回廊式建筑风格与样式,这种略显“金刚宝座”式佛塔形制,又兼有古希腊及波斯、中西亚建筑风格特征的设计理念,吸收借鉴并融合创新了古印度犍陀罗庄严质朴、深沉厚重的艺术风格与样式体系。在原始佛教兴盛的古印度地区,其建筑及佛造像艺术以犍陀罗艺术风格为代表,融合希腊建筑艺术的综合语汇,特别是以雕刻形式来展现佛教历史文化,成为原始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并沿着古丝绸之路,随佛教经葱岭东传到中华大地。

  

图1 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建筑设计方案 素描 2017 王志新

  

图2 古印度犍陀罗舍利塔

  

图3 古印度“桑奇大塔”窣堵波

3.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之“法堂”

在佛教历史文化中,就佛塔的造型形制演变,可基本概括为“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三种不同的佛塔造型形制。“覆钵式”佛塔是源于古印度原始佛教的窣堵波(如图3,中印度的巴尔胡特和桑奇窣堵波及其周围的围栏和“陀兰那”,也称“天门”,形似中国的牌楼装饰,是这一时期“窣堵波”的建筑代表)。窣堵波是早期佛教用于供奉珍藏佛骨舍利的独特建筑形式,其特点:高塔基造型中正四方,主塔上安置巨大的半圆形鼓腹,形似倒扣的钵盆,其上直立塔刹,塔刹上由大至小依次排列多层圆形相轮,顶端搭配华盖和仰月宝珠。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是藏传佛教中佛塔的典型建筑形式,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随着窣堵坡在中国汉传佛教的演进发展成为独具汉传佛教形制的宝塔,并逐渐传播于中土,开始大量在汉民族地区出现。目前中国汉地最具代表的覆钵式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白塔(如图4)始建于元代,另有北海公园的永安寺白塔等。“金刚宝座式”塔起源于古印度。“金刚宝座”代表密宗金刚部的神坛,其整体造型特点为石质高广大方形基座,高台之上矗立五座佛塔,中央塔较大,四角塔较小。此大小五塔造型,象征金刚界的五方佛,即:中尊大日如来佛,东为阿閦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金刚宝座式”塔,多见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体系,最为典型的金刚宝座塔,是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塔,中国汉地的金刚宝座式佛塔也是源于它而来。中国现存代表性的四大金刚宝座塔,分别是北京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如图5)、清净化城塔和呼和浩特市的慈灯寺塔。“密檐式”塔是汉传佛教主要的佛塔形制类型之一,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楼阁建筑演变而来的中国佛塔,主要为砖石结构。密檐式佛塔多在北方盛行,唐代为方形的密檐塔,宋、辽时期多八角实心的密檐塔,主要造型特点为:台基为须弥座形制,呈平面八角形,塔身多为13层由斗拱挑出的密檐,塔内实心。塔身有门窗与菩萨、天神等雕像;塔表面须弥座各部分的装饰、塔身的门窗细部与雕像、各层密檐的屋脊、瓦、吻兽用砖石雕制,整座塔仿佛是一件大型的砖造雕刻艺术品。北京天宁寺塔可以说是“密檐式”佛塔的代表(如图6)。

  

图4 北京妙应寺(白塔寺)

  

图5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图6 北京天宁寺塔

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整体建筑设计通高49米(依据现场定点升放“氮气球”确定塔高49米,吻合于释迦牟尼佛在世间弘法49年),建筑基底49米见方,建筑整体呈“金字塔”式等腰三角形的稳定形式;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景观面积约16000平方米。舍利宝塔建筑主体上半部“阿育王舍利塔”造型。为主体钢结构,建筑外立面为“金属锻造”;建筑下半部整体为混凝土结构,建筑外立面为石材砌筑与外挂相结合。舍利宝塔自下而上,分为四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空间体系,即:地下一层“地宫”舍利殿,是供奉及珍藏佛骨舍利的“安圣”之地,于顶部“天宫”舍利殿,垂直轴线相应;一层“法堂”,殿内中空无立柱,可同时容纳五百余僧众讲经、闻法的共修大殿,“法堂”30米见方(暗合佛陀30岁成佛悟道),“法堂”顶部檐口四边,各设20处佛龛,内置坐佛造像,四边总80尊坐佛(暗喻佛陀80岁涅槃),坐佛佛龛透光可引光入殿,殿内四壁随阳光照射,可见佛影重重;二层兼清静而优乐圆融的“藏经阁”,外形取义“七级浮屠”式的莲花“须弥座”;三层为“天宫”舍利殿,取阿育王古寺原“阿育王舍利塔”造型,端坐于七级莲花须弥座之上,庄严持重。

三、舍利宝塔建筑设计分析

舍利宝塔外回廊,上方与二层“藏经阁”衔接,形成二层平台,可近距离观赏“法堂”屋顶檐口处,各面佛龛及双面坐佛造像;同时可环绕二层“藏经阁”外围,绕塔一周(如图12)。

  

图7 阿育王寺供奉的“阿育王舍利塔”及考证复原图

  

图8 舍利宝塔建筑设计效果图

  

图9 舍利宝塔建筑设计效果图

  

图10 舍利宝塔建筑设计

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建筑设计,则首先彰显出“金刚宝座”式佛塔形制特征——高广大厚重的“石台基”,建筑下部庄重稳健,建筑上端凸显“阿育王舍利塔”形制,四角“山花蕉叶”与塔刹造型,则颇具金刚宝座式“五塔”特征。同时,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建筑设计也呈现出原始佛教传统的“覆钵式”佛舍利塔的形制特点。

太湖流域有很大一部分水源地原水水质不合格,须进行深度处理。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明确要求,至2020年,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合格。保障饮用水安全、保证流域人民喝上放心水是保障流域供水安全的首要任务。

作者贡献声明 邹文军:收集数据及撰写论文;参与选题、设计及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结果、结论;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武志峰、张洁:参与选题、设计和修改论文的结果、结论。孟小妹、陆水:收集数据,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

1.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之“天宫”舍利殿

舍利宝塔建筑三层为“天宫”舍利殿。“天宫”舍利殿,整体造型,遵循现供奉于阿育王寺舍利塔的原始形制规范(如图7左)。“天宫”舍利殿,主要功能为:供奉及瞻仰佛骨舍利的“天宫”舍利殿,其主体采用钢结构,建筑外立面为金属锻造及金箔工艺。“天宫”舍利殿,通高30米(象征释迦牟尼佛30岁悟道),遵循阿育王舍利塔原始形制,塔基取四方“须弥座”造型样式,上下枋、叠涩等以“合莲瓣、宝装莲瓣、忍冬纹”装饰;束腰、壶门饰佛造像、佛八宝、金刚杵、如意金刚柱、玛瑙柱及“椀花结带”卷草花式图样;“须弥座”向上,四面每面四尊坐佛,间隔“菩提树”柱式装饰;塔身取四方,四面各以高浮雕壁画形式,雕刻佛本生故事,分别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和“月光王施首”题材内容(如图7右,此依据阿育王古寺及目前国内现有“阿育王舍利塔”考古报告及文献档案综合考据比较,还原绘制的阿育王舍利塔艺术装饰图示)。舍利宝塔中部塔身四角,以“多立克柱式”及莲瓣柱础装饰,柱头为金翅大鹏鸟(为佛陀的护法神鸟,梵名“迦楼罗”,“迦楼罗”是古印度传说中一种凶恶的大鸟,住在须弥山北方,常取龙为食,后来皈依佛法,弃恶扬善,成为护法的“天龙八部”之一)。塔身的上枋檐口以“卍”字纹、忍冬纹和莲花瓣浅浮雕装饰。阿育王舍利塔,塔顶上部分四角各立“山花蕉叶”,每一片 “山花蕉叶”,都有四幅画面,分别雕刻着各类佛传故事,共16幅画面,如“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出游四门、胁下降生、觉悟成道、连河洗污、牧女献糜、步步生莲”等等,每一片“山花蕉叶”,背面镌刻着佛陀坐禅及经文等装饰。“天宫”舍利殿,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轮,底轮最大,向上渐收,塔刹顶部为意象化的“五重小塔”,塔刹的底座装饰“卍”字纹,刹杆串起五重相轮,相轮以忍冬纹纹样装饰基座。出“天宫”舍利殿,外围沿“女儿墙”可绕塔一周(如图8、图9红色虚线所示)。

2.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之“藏经阁”

4.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之“回廊”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企业不断进入市场,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管并予以规范。但是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政府往往只注重事前的行政审批,而轻视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而事前审批又促使经营者为了获得许可,向政府部门实施商业贿赂,这种监管上的缺陷为商业贿赂打开了方便之门。

原始佛教艺术及美学体系,以犍陀罗艺术风格为代表。犍陀罗(梵 Gandhara,Gandhāra, Gandha-vati ),又作健驼逻、干陀卫,意译香行、香遍、香风,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地处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白沙瓦地区。公元前2世纪前后,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犍陀罗地区,并弘扬佛教。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统治犍陀罗地区,佛教文化艺术兴盛达到顶峰,逐渐形成犍陀罗艺术风格。由于其位于印度和中西亚的交通枢纽,犍陀罗地区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外族侵入,带来了希腊、罗马和中亚的诸多文化元素。于此境况,犍陀罗艺术逐渐吸取融合并借鉴希腊建筑艺术的综合语汇,尤显于附于佛教建筑中佛造像的石刻艺术形式,而蔚然成风,史称犍陀罗艺术。其主要特点多表现在以供奉佛舍利为主的舍利塔(如图2)。此塔为古印度原始佛教犍陀罗舍利塔,颇具古印度“覆钵式”佛塔形制,基座多方形,列柱常采用希腊柱式,塔体多浮雕或线刻,表现“佛本生”故事及花卉纹饰等等。其次,犍陀罗艺术多表现于建筑空间中的佛造像雕塑艺术,其佛造像雕刻,体态形貌具有很显著的西方特征,鼻直高挺,唇圆发卷,表情深沉凝重,庄重质朴。佛造像多身披希腊式长袍,衣褶流畅,繁密束身。随着佛教的传播,原始佛教犍陀罗艺术风格,对中国新疆和西北地区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和绘画艺术,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舍利宝塔回廊环绕“法堂”,回廊对称各边回廊长39米,廊内净宽3.5米,廊内空高9.3米。回廊外立柱采用简洁长方形高大立柱(合计24根,如图11),立柱采用“须弥座”式柱础,每立柱宽2.4米,高8.8米,柱间距2.4米。回廊立柱“窄”间距设计,在保持立柱间距通透性的功能基础之上,强化视觉上大立柱小间距,以增强对人的“紧迫、束缚感”,强化建筑构件尺度感,营造空间特殊比例关系,带给人“崇高感、仪式感”。舍利宝塔外回廊上檐口(四面各边长40米,宽2.6米)立面为“须弥座”形式,于“束腰”处以高浮雕的艺术手法,刻画表现佛传故事,如“步步生莲、二龙灌浴、比武掷象、削发出家、初转法轮”等。回廊上檐口立面区域,处于整体舍利宝塔建筑的“中腰”环节,高浮雕壁画的艺术手法,可丰富整体建筑外立面的艺术表现力,协调建筑装饰艺术节奏的疏密关系,增强建筑艺术感染力。

“法堂”室内天顶为“万佛朝宗”——“井”字形式浅浮雕壁画装饰天花,天花正中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莲花“藻井”。在一层法堂室内外天顶四边檐口,各边设20座佛龛,内为双面坐佛(各边20尊,四边共计80尊坐佛,象征佛陀80岁涅槃),各佛龛可通透天光,一则引光入室,解决“回廊式”建筑室内光线较暗的问题;二则阳光透过佛龛坐佛造像,阳光照射所产生的“坐佛”投影,折射于大殿墙壁之上,伴随着阳光的变化,在大殿四壁呈现出“佛影重重”的庄严景象;第三,在“法堂”大殿室内仰望屋顶各边檐口处,可见一座座庄严慈悲,耀眼夺目的佛陀坐像,昭示佛光万丈接引众生之意;第四,“法堂”屋顶檐口四面“佛龛坐佛”,为内外相对的“双面坐佛”造像,在“法堂”室内外都可以领略欣赏“坐佛”造像。当观者处于舍利宝塔建筑外一定视角范围,可见“法堂”上方檐口,一尊尊庄严的坐佛景象,使得建筑外立面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而富于变化,阵列式的排列形式,也凸显出建筑整体的庄严、肃穆和仪式感。

舍利宝塔建筑二层为“藏经阁”(见图10黄色线框所示),外形为七级台阶,逐级向上,取义“七级浮屠”,台阶立面为石雕“莲花瓣”浮雕装饰,象征“须弥山——莲花宝座”。“莲花瓣”浮雕装饰台阶,莲花以寓佛陀清净无染、超凡脱俗,而莲荷“薏(即莲心)藏生意,藕复萌芽”的生长规律,寓意佛教正法永住,造化不息。“藏经阁”整体造型隐喻,天宫内的“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七级莲花须弥座之上,庄严持重。舍利宝塔二层“藏经阁”是整体建筑的“中腰”环节,承上启下,衔接三层“天宫”舍利殿和一层“法堂”。

舍利宝塔一层为“法堂”(见图10红色线框所示)。“法堂”为古寺僧团和信众弘法共修大殿,整体大殿30米见方(象征佛陀30岁悟道),内空间900平方米,可供约500余名僧众,同时听闻佛法及共修的课堂。“法堂”梁跨30米,殿内空间无立柱,整体建筑结构设计为混凝土浇筑,外立面石材砌筑及干挂。

阿育王古寺地处宁波鄮山西北山麓,三面环山,山势渐趋平缓,古寺于乌石岙青山环抱,山门向西北侧通向山外。舍利宝塔建筑坐落于古寺后山“涌现岩”遗址山前,为坐东南朝西北向,舍利宝塔紧靠山麓,涓涓清泉萦绕左右,环古寺而出,世称“八吉祥六殊胜之地”。

  

图11 舍利宝塔建筑设计效果图

  

图12 舍利宝塔建筑设计效果图

  

图13 舍利宝塔景观设计,总平图

  

图14 舍利宝塔建筑设计模型

  

舍利宝塔建筑设计模型

  

舍利宝塔建筑设计透视剖面图

5.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之“地宫”舍利殿

舍利宝塔地下一层为“地宫”舍利殿(如图10蓝色线框所示)。“地宫”舍利殿与“天宫”舍利殿,上下相照,其主要功能均为供奉、珍藏佛骨舍利。“地宫”舍利殿,同时兼具信众供灯、供佛等,普佛和众生祈福的配套功能。

如上所述,阿育王古寺地处宁波鄮山西北山麓,三面环山,山势渐趋平缓,古寺于乌石岙青山环抱。舍利宝塔建筑坐落于古寺后山“涌现岩”遗址山前,为坐东南朝西北向,涌现岩、舍利宝塔与古寺山门呈轴线相应(如图13红虚线所示),舍利宝塔紧靠山麓,建筑两侧清泉萦绕,环古寺而出。舍利宝塔建筑所在区域,纵向(山体至前段)120米范围内,东西向高差为10米。景观设计由山门方向,向东“涌现岩”山体方向,拾级而上,分为五个连续渐高的平台台阶,并于舍利宝塔前后,分别形成大小两个广场(如图14)。图13中“蓝色虚线”为车行通道;“绿色虚线”为人行步道;台阶两侧对称“经幢”,向上舍利宝塔建筑前广场四角“阿育王柱”;图中“红色方块”为“慧达”祖师造像;图中“绿色三角”分别为前广场石刻“佛足印”和后广场石刻“法轮”。

  

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建筑设计效果图

  

舍利宝塔建筑设计透视剖面图 

  

舍利宝塔景观切面示意图(东西向)

  

舍利宝塔建筑及景观艺术品策划案学术论证会

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总体设计理念,依旨方丈上界下源大和尚开示——秉承阿育王舍利塔原始形制与文化内涵,尊千年大计,传世建筑之鸿源;依旨住持上门下一法师引领——遵循佛教义理规制,恪守佛教历史文化、法度仪轨。历时数载,最终由湖北美术学院“当代公共图像传播与研究中心”和“环境艺术研究所”总体设计,特邀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导师罗世平教授、中建三局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组成专家学者联合设计团队宁波阿育王古寺舍利宝塔建筑及景观主创设计团队:王志新、詹旭军、袁小山、梁竞云、刘宗蓓;艺术指导:陈顺安、郭正善;学术主持:罗世平;艺术策划:艾麟、徐盛、周颢、李冰、谢荪、胡新桥、黄祺华。,诚愿发心而为,是所至盼,经深入考证、精心设计,完成整体设计方案,得现今日成相。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佛教舍利文化跨越宗教与学术的界限,实现僧俗两界的互融互通,裨益于道德教化和人文提升,裨益于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裨益于文化复兴和社会发展,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广受世人瞩目,不容小觑。

A/B测试是指为网络页面制作两个版本,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测验,让访客群组随机访问不同的版本,收集各群组的用户数据,加以比较和评估,最后选择出效果最好的那个版本。

单片机主控制系统由一个9V电池供电,通过三端集成稳压器LM7805CT直流稳压电路提供单片机系统所需的+5V直流电源,因为红外测温模块TN_9工作电压范围是3~5V,所以在5V电源后接两个二极管IN4007,1只IN4007的压降为0.6V左右,保证传感器电源稳定在3.8V左右。本设计采用MAX232芯片完成TTL到RS232双向电平的转换,通过电平转换电路单片机可以方便地同PC机进行串口通信,也可同外部进行数据交互。

 
王志新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